当前位置:首页 > 浙江省电子地图 > 嘉兴市地图 > 秀洲区地图 >
新塍镇地图
新塍镇相关地区地图:

乡镇特色

省级示范性成校——新塍镇成校:新塍镇成校创办于1986年,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得到不断发展,仅1996~1998年,投入资金近百万元。学校共办班401期,参加培训24511人次,培训初、中级技术人才228名。培养机电、财会、经济管理中专生240名,有力地促进了全镇工业经济的发展;农函大绿色证书、特种养殖业培训.有力地推动了农业产业化结构的调整,大大提高了全镇从业人员的科技文化素质。1998年,创建为省级示范性成校。
一方名村——大通村:大通村位于新塍镇最南面,依托京杭大运河和新塍至八字公路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工业和第三产业,是一个工业、农业全面发展的经济强村。全村总人口2934人,耕地面积5235.8亩。1998年全村实现工农业总产值3655万元,其中工业产值2571万元,利润108万元;农民人均收入达到4393元。有一家郊区优势工程企业——郊区摩托车配件厂,一个面积为780亩的农业现代化示范园区,1997、1998年分别被命名为嘉兴市经济百强村和郊区十强村。
一方胜迹——能仁寺与小蓬莱:能仁寺,位于镇东南,始建于梁代天监二年(503),距今近1500年。唐德宗时翰林学士陆贽舍宅筑基,名福业院,宋政和七年(1117)改称能仁院,清乾隆二年(1737)称能仁禅寺。能仁寺阅历千载,几经兴衰,屡废屡建,殿宇宏伟,气势雄浑,四周环水,占地70余亩。民国27年(1938)农历五月十三,日寇纵火焚烧东南半镇,能仁寺被焚毁,幸存遗址有蚕王殿、砖塔及千年古银杏树。1997年12月,能仁寺恢复开放。小蓬莱,为能仁寺附属建筑十二禅房之一(环清房),与寺院仅一水之隔,有小桥相通,环境幽静,景色秀丽,人称能仁寺为新塍之名胜,而环清房则为能仁寺之胜景。环清房又雅称“小桃源”,后改名为“小蓬莱”。解放后,人民政府拨款重建,辟为公园。经多年修葺整饬,现公园面积一万余平方米,厅堂、楼阁、水榭等建筑与天然景色融为一体,具有浓郁的江南田园风光,古老胜地又显得青春焕发。

语言文化

方言:吴语,当地百姓所说方言属于吴语太湖片苏沪嘉小片,当地人称本地吴语为嘉兴闲话或土话。直至近几十年嘉兴话都可直接与上海、苏州等地吴语区进行无障碍沟通,与宁波绍兴杭州湖州无锡等吴语区亦能大部分互通。现在嘉兴吴语形势危急,几乎处于消亡的边缘,其境况与当年不可同日而语。

改革开放以来大事记

1978年,八字公社镇南大队第二生产队划归新塍镇管理,次年正式成立新塍镇蔬菜队。1979年,新塍邮电局改装电话交换机200门开通使用,与嘉兴市内自动电话联网。1980年,新建新塍至嘉兴公路通车,全长17公里。1984年起,新塍国营商业实行“改、转、租”,推动全镇的商业改革。1990年,完成有线电视网安装工程。1992年,全镇举行首次田径运动会;新农乡并入新塍镇,实行镇管村体制。1995年,会同杭州大学城乡规划设计研究所编制完成新塍镇总体规划(1995~2010年)。1996年,投资500万元,日供水1万吨的地面自来水厂建成。1997年,旧城改造工程全面启动;《新塍镇志》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发行;千年古刹能仁寺恢复开放,1998年元旦举行盛大恢复迎佛仪式。1998年,桃园乡、八字乡并入新塍镇,使新塍成为郊区最大的中心城镇。

历史沿革

新塍,古称新城。相传,春秋时吴王夫差在此筑新城备越。至唐代建镇,仍称新城。“会昌元年(841),尝垒土为城,谓之新城”(《大清一统志》)”。宋代,有时也称新塍,“塍”即“堤”,因当地苦于大水,筑塍(堤)御之。清末,为与其他称新城之地名区别,定名新塍迄今。1949年5月新塍解放,成立新塍镇人民政府。1951年5月,新塍升格为县直属镇。以后隶属于嘉兴县、嘉兴市、嘉兴市郊区人民政府。1992年7月,新农乡并入新塍镇。1998年5月,桃园乡、八字乡并入新塍镇。2001年4月26日,浙政函[2001]63号批复同意嘉兴市秀洲区行政区划调整:撤销洛东乡、高照乡,原洛东乡和高照乡部分行政区域(5个村)并入新塍镇;新塍镇1个村和原高照乡其余行政区域(5村1居)改由秀洲区政府直辖。

社会建设

独特的传统民俗文化和风情文化异彩纷呈,近年来,该镇大力发展先进文化,培育和发展以元宵民俗文化为特色、企业和群众文化为基础的基层文化。每年都举办元宵民俗文化节和国庆广场演出,以"元宵民俗文化节"为主题的文艺行街、广场文艺晚会吸引数万群众参与。抓住有利的自然资源和人文历史资源,挖掘古镇历史文化、革命文化、宗教文化。2006年,被省政府命名为浙江省第三批历史文化镇。重视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科教兴镇战略深入实施,近年来,投资2600万元,完成镇中学一期、二期工程建设,新建镇中学体育馆和阶梯教室,学校校舍得到进一步改善。加强学校管理和教育资源整合,对镇中学、中心小学进行合并和小学网点的调整。素质教育不断推进,2003年创建为省教育强镇,2006年镇中学和2所小学成功通过省万校标准化学校验收,成人教育、职业教育、幼儿教育进一步发展。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进一步健全,计生宣传不断深入,对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实行奖励扶助政策,计划生育符合率平均达98.9%,2005年被评为全国婚育新风进万家先进集体,2006年被评为市"十五"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先进集体。认真做好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和失土农民安置等工作,落实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面推行城乡居民合作医疗制度。社会慈善事业进一步发展,新改建了敬老院,镇敬老院被评为省先进敬老院。认真落实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切实关心城乡困难群众生活。同时,做好三峡移民安置工作,2003年,我镇被省评为三峡移民安置工作先进集体。

美食小吃

新塍月饼:有着百多年历史的新塍小月饼价廉物美,在制作工艺上也有一定的独特性。月饼全部是手工制作,新塍月饼全部是手工制作的。新塍月饼基本上以苏式为主,苏式月饼的原料保持传统,和广式月饼不一样,而苏式月饼的一些主要品种是无法机器生产的。用本地产的芝麻,新塍月饼中最有特色的品种就是椒盐类小月饼,制作方法是多年传下来的。而椒盐月饼最主要的馅料——芝麻用的都是本地自产的芝麻。这些芝麻品种非常优良,而且种植的量很大。新塍芝麻种植,遍地都是。邻近的乌镇为了做酥糖,也要来新塍收芝麻。苏式皮料就是好,新塍小月饼用苏式皮料,而广式月饼是糖水皮。做月饼,苏式月饼和广式月饼很大一点不同就是苏式月饼用的皮料是水油皮,水油皮皮层酥松,色泽又好看。而皮张的成功与否对于新塍月饼尤为重要。皮张要松软,不能硬,这些经验都要靠师傅自己摸索出来的。
蟹叉三馄饨:蟹叉三馄饨在新塍早已妇孺皆知。"蟹叉三"原应为"瞎扯疝",新塍人土话里形容"别人说什么都要插嘴,说的又牛头不对马嘴"的人。后可能觉得有伤文雅,被改为"蟹叉三",主人姓陈,原籍江西丰城,清末挑着馄饨担流徙嘉湖,70多年前,日本人来时,从乌镇逃到新塍继续开馄饨店。蟹叉三馄饨从陈法观的祖父、父亲陈春元到他这一辈已三代传授。现在的蟹叉三馄饨店在新洛西路广胜桥边,没有店招,包馄饨、烧煮,都在店堂里。有一锅肉骨头汤,始终用传统煤炉小火炖着;馄饨的皮子是手工擀的;鲜肉馅是刀剁的;辣油是铁锅里熬的;都没有借助机械。这种直接从手工出来的吃食,它有呼吸,是蕴含了人的感情的,并且在手工的过程,知道味美该在何处。比如绞肉机出来的肉馅就大不如手工刀剁的鲜活,原因无他,绞肉机根本无法掌握刀头的轻重缓急,出来的肉馅一律糊塌塌。蟹叉三馄饨肉馅鲜红,皮子薄如绉,舀在碗里一朵朵浮起的;肉骨头汤加红辣油调味,吃一朵是一朵。这馄饨下酒也好,早晨总有些老人在馄饨就酒,边吃边聊,乐在其中。
洛东羊肉:新塍养羊历史悠久,历来就有食用羊肉的习惯,有红烧羊肉、白切羊肉、炒羊肉,一般都是用来招待亲朋好友。新塍的洛东所烧羊肉最有名,四十年代该地有好几爿羊肉店。当地流传:“七月半开羊刀,清明边割青草”,就是农历七月半过后开始杀羊,清明过后割草肥羊。1984年开始,洛东羊肉逐步向周边地区扩展,新塍镇的饭店一到秋季,都有羊肉供应,近几年,嘉兴城内一到秋季羊肉飘香,甚至,上海有人专门开汽车到新塍来买洛东羊肉,同时,有不少洛东人到上海开洛东羊肉店,因此,洛东羊肉在上海已有一定名声。洛东羊肉的加工相当讲究,原料有羊肉、红枣、枸杞子、老姜、辣椒、糖、黄酒、天然香料、酱油、食盐等。加工后的红烧羊肉呈枣红,有光泽,入口油而不腻、酥而不烂,无膻味,高蛋白,低脂肪,滋阳补气,中医上称羊肉具有温补之功效。目前,新塍镇成立了“嘉兴市秀洲区新塍镇洛东羊业专业合作社”,对洛东羊肉进行品牌开发,注册了“洛东”商标,在2004年12月上海举办的嘉兴市名特优新农产品展览会上深受消费者青睐。“洛东”羊肉除满足本地市场外,还销往北京、上海、温州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