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固镇地图
卫固镇相关地区地图:
工业
卫固镇在发展工业方面,充分发挥当地资源优势,重点抓住建筑、开采、化工、冶炼、机械制造等5个行业。发挥重点工程和重点产品的带动作用,坚持以质量求生存、求发展,逐步走上了速度、规模、效益同步发展的轨道。截至1997年,全镇共有镇村企业74个,固定资产总额达4.3亿元,比1988年增长21倍,从事工业生产人数4204人。1997年实现工业总产值7.1亿元,产品销售额达6.6亿元,实现利税5779万元,利润4743万元,产值、利税、利润,分别比1988年增长37倍、45倍和56倍。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该镇将工业发展逐步引向规模化、集约化的路子,1996年以来,先后组建了山东淄博傅山企业集团总公司和山东富博集团公司。以傅山农工商总公司为核心的山东淄博傅山集团总公司,依靠人才工程,使其所辖25个企业个个兴旺发达,1997年实现工业总产值81352万元,创利税5878万元。《淄博日报》、《中国教育报》、《人民日报》均以人才开发为主题,高度评价了该公司高瞻远瞩,注意人才开发,增强企业发展后劲的经验。傅山集团于1994年投资1000万元建成仁和矿区,日产铁矿石60吨;投资1亿元兴建的热力发电厂,于1996年11月并网运行;新修建的富博铁路专用线,全长4.7公里,总投资2212万元,于1997年底竣工。山东富博集团公司,拥有7个分厂、6个销售公司和1个汽车运输队,是一个集钢管制造、机械制造、轻工电子电器、建材、铸造等6大行业为一体的企业群体,固定资产4700万元。1994年和1995年,分别被农业部评为全国最佳经济效益乡镇企业、全国行业最大规模乡镇企业第22位;在1997年7月全国大中型乡镇企业工作会议上,被列入全国大型二档企业。卫固化工厂生产的"雄稀醇铜"填补了省内外空白、碘化钾被纳入国家药科全书,销往全国各大药厂。农业
卫固镇结合本地土地资源特点,大力发展高产高效城郊型农业,实施科学种田,狠抓粮食生产,发展蔬菜林果、养殖业。1997年农业总产值达到0.582亿元,比上年增长6.3%,比1988年增长27.25%;粮食总产1.0347万吨,单产755公斤,分别比1988年增长15.5%和36.8%。10年来,共完成农业投入3160万元,打机井、深井10眼,架设更换线路80公里,建设用电标准村12个。投资76万元,修防渗水渠5.315万米,购置拖拉机、播种机、秸杆还田机等大型农机具352台。植树42万株,绿化荒山1033亩,道路林网绿化,实现了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通过农业内部结构的调整,已打破以种粮为主的旧格局,迅速向以蔬菜、林果、特色养殖为主的城郊型农业转变。由于该镇所处山区平原参半的地理特点,因此,充分而又合理地利用水资源,对于促进全镇工农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了解决东部和南部的缺水问题,1996年初,镇政府投资175万元,铺设南北地下管道3200米、东西地下管道3500米,实行北水南调、西水东调。1997年再次投资6万元,铺设东西管道800米,完成了西水东调的二期工程,从而缩短了3600亩良田的灌溉周期,基本实现了旱涝保丰收的目标。1997年夏,在连续4个月遭受50年来罕见的大旱,黄河持续断流,人畜用水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仍然取得了较好的收成:夏粮单产达到409公斤,比计划亩增8公斤;总产达到491万公斤,完成夏粮征购35万公斤,完成征购任务的103%。在发展特色农业方面,该镇已走出了可喜的一步。卫固村、北岭村的小拱棚淡季蔬菜已形成了较大的规模;北岭村的西红柿、日本夏阳白菜和卫固村的美国玻璃脆芹菜等,已广泛占领张店市场;太平村水库的绍兴鸭达到1.2万只,獭兔已繁殖7500只;小寨村的乌鸡达到5000只,且市场行情越来越好。1997年,全镇大牲畜存栏量2800头,猪存栏量1万余头,羊、鸡、兔等家禽35.4万只;各类养殖专业户发展到240户;栽种各种名贵药材5000余株,银杏树4030株,其它果树2265亩。每年销往全国各地的苹果70万公斤、梨35万公斤,年收入达130万元。1997年,该镇开始实施农业综合开发62211工程。该工程包括蔬菜生产在巩固稳定原有5915亩的基础上,调整新上600亩,改造老果园200亩,新上大型养殖场2个,增加饲养绍兴鸭1万只,改造利用喷灌机4部,扩大喷灌面积1000亩。村镇建设
发展历程:走城乡一体化路子,大力发展城镇建设。住宅楼房化是村镇建设的一个重要部分,在这方面傅山村走在了前面。该村1250户,1996年全部住上了楼房,而且完成了水、电、暖配套。其他各村的楼房化建设也在迅速发展,居住楼房的村民已占全镇总户的10%。1988-1994年,全镇共投资261万元,铺设地下管道11.8万米,实现了村村社会化供水的目标。村村铺设了程控电话和有线电视光缆,全镇安装程控电话2500部,其中村民住宅电话1750部,过去"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梦想已成为现实。1997年,在卫固大集的基础上建成商业文明一条街。卫固自古有"旱码头"之称,是工业、农业、日用百货等物资采购供应的集散地。卫固大集始建于清朝末年,至90年代初,该集占地60亩,设固定摊位650个。1996年建成二层营业楼30套,各种摊位发展到近2000个,年成交额3300多万元。1994-1995两年被评为市级文明市场,1996年被评为省级文明市场。1997年初,镇党委、政府经过考察论证,决定以镇政府机关驻地为中心,建设商业文明一条街。此街南至济青高速公路以南,北至傅山村以北,全长4公里,1997年6月动工,当年投资500万元,建成营业楼2.7万平方米。街南部为建材市场及维修业;中部除镇机关办公大楼外,建有工商所、供电站、农业银行、国税及地税所、法庭、邮电等大楼,形成一个现代建筑群体。1997年末,新上3处大酒店及傅山村服务楼、度假村。北部沿街设采购、供应、销售、饮食、服务网点100多个。商业一条街的建成,促进了卫固工农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便利了群众的物质生活需求,成为卫固镇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窗口。现状:商业一条街规划好,实施难。后来改制,直到2010年各村经过商业运作,将各地转让由商户自己盖起商住一体小楼。目前两侧共盖起商用房15座,政府办公楼一处、度假村一处。
经济发展与组织建设
经济发展:卫固镇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实施重点工程带动战略,着力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在银根紧缺、步履维艰的情况下,全镇上下发扬艰苦奋斗精神,顽强拼搏,促进了全镇经济及社会各业的稳步发展。1997年实现工农业总产值7.682亿元,比1988年增长776.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520元,比上年增加405元,比1988年增加1678元,年均增长167元。组织建设:1988年,卫固镇机关设7委30室,共有工作人员84名。其中国家干部18名,招聘合同制干部12名,亦工亦农临时工48名。1993年工作人员增至124名。同年11月进行机关机构改革,在本人自愿的前提下,为符合提前退休和离岗条件的3名同志办理了离退手续;对编外自用的62名临时工作人员予以清退和分流;将镇机关34个室、站精简为5委1办和4个事业单位、3个群众组织。即经委、农委、社会事务委、城建委、科教文委和党政办公室;财政所、统计站、计生办、广播站;团委、妇联、工会。到1997年,镇机关设5委1办,即农委、经委、社会事务委、城建环保土地委、科教文委、党政办公室,共有干部职工54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