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甘肃省电子地图 > 陇南市地图 >
文县地图
文县相关地区地图:

水电资源

全县属长江流域、嘉陵江、白龙江、白水江水系,境内有“两江八河”、360多条大小溪流,年径流总量90多亿立方米,发电蕴藏量247万千瓦。现已开发的利用仅30多万千瓦,开发潜力十分巨大。从肖家乡沿白龙江上行第一河,便是团鱼河,第二为让水河。这是两条水温适中,水质清亮的河流,也是除白龙江、白水江两江外所有河流中,唯一自然产出"甲鱼、水獭、淡水虾"的河流,也是这两条河流里,生活着68种鱼类,由此构成了蜚声中外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主要资源。逆白水江而行,相继有"丹堡河、白马河、中路河、马连河;白龙江文县河段另有"洋汤河、伦巴河"。这就是著称于世的文县两洒八大河流。境内有30万千瓦的碧口水电站,2500千瓦的尚德水电站,肖家山、河滩、哈南、民兴、元茨头、安昌河等小型电站69座,全部进入西北大电网,风景区25个乡镇全部通电,近200个村、社电力照明,全县实现广播电视村村通。碧口水电站是白龙江梯级电站开发中的第一座水电站,又是联结西南西北两电网的枢纽,装机容量30万千瓦。该电站建于1973年12月,大坝为土石结构,坝高101.8m,为全国最高的土石坝,在引水系统上建有全国最大的调压井。水库除发电外,还兼有防洪、水运、灌溉、养殖等综合效能。

矿产资源

文县矿产资源富集。被称为长江上游的“金三角”,在已探明的地下矿藏中,储量大、品位高,质量优,具有开采价值的金属和非金属矿达13种之多,其中黄金金属储量150吨、铜金属储量5万吨,锰矿储量140万吨、重晶石储量3200万吨、硅矿储量1亿多吨,极具开发价值。
一、金矿资源:文县金矿资源丰富,黄金金属储量达到150多万吨,拥有多个高藏金量的矿山和矿场。其中初步探明高楼山金矿为我国大型金矿,金属储量为29.17吨,远景储量达55吨。
二、硅铁资源:文县立足当地碧口电厂充裕的电力和硅矿资源丰富的优势,依靠招商引资,引进资金1.3亿元,先后建成了8家铁合金企业,形成了年产结晶硅和硅铁5万吨的生产能力,年产值可达3亿多元,可实现利税5000多万元,成为我国西北最大的铁合金生产基地之一。
三、其他矿产资源:除了黄金金属和硅铁矿产以外,文县还有多种矿产,如:铜矿、锰矿、重晶石等多种矿产。矿产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巨大。

旅游资源

有历史悠久的三国古战场遗址,邓艾偷渡阴平凿山修筑的古栈道、忽必烈之子阔端攻陷文州后焚毁的古代城廓、农民起义军李自成与清军战斗过的中寨、屯寨、铁楼寨、哈南寨"四大边寨",有朱元障本征伐蜀连连攻破的"临江关、火烧关、五里关、玉垒关、悬马关"等五大雄关和南起甘肃四大名镇之一、古称小苏州的碧口-范坝-店坝-对树沟-摩天岭-凋楼河-清凉寺-永宁寺-凤凰山、让水河与丹堡河构成的百里自然风景区,有白马河60里白马民族风情区、位列我国四大天池之首的洋汤天池(文县天池)-天池生态公园近30个美不胜收的自然景观群。这些自然风景、名胜古迹与四川九寨沟、武都万象洞、武则天故乡广元、平武报恩寺、江油李白故里织成了一方庞大的旅游网线。

生物资源

种群数量庞大。在两个总面积为2500多平方公里的国家级、省自然保护区内,栖息着100只大熊猫,2000多只金丝猴及羚牛、雪豹、大鲵、林麝、黑熊等38种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全部兽类77种;鸟类275种、一级保护4种,二级保护24种,列入《中日候鸟保护协定》的47种;高等植物2160种,其中全国新科5新变1个,甘肃新记录33濒危珍稀植物珙桐、香果树、红豆杉等617种。在白水江、白龙江、团鱼河、丹堡河、白马河、马连河、中路河、洋汤河、龙巴河,有亚热带海洋类鱼资源68种,有每尾重达100斤以上的鲤鱼、1公斤以上的野生甲鱼、小黄鱼、有野生花卉"黄海棠、红海棠、毛杓兰、西康兰、铁橡树、京山梅、太师、台灯树、紫牡丹、映山红、黄杜鹃、红杜鹃"等100多种。有虫草、贝母、当归、大黄、白芪、天麻、猪苓、杜促等1260多种野生、家种中药材和绿色食品山野菜珍品,"蕨菜、微菜、皇菜、黄花、水蕨、刺嫩芽"等20多个品种。与此同时,拥有珍贵大型林木真菌"蘑菇、香菇、羊肚菌、猴头菌、牛肝菌、松茸、黑木耳、金耳、银等194种。

名优特产

文县,山高水长,地大物博,特产丰饶,在两江八河流域的广大地区,拥有30多种无污染山野菜绿色珍品,并有多种畅销各地的经济作物和名优特产,主要产品有:,一、“大红袍”花椒文县盛产的“大红袍”花椒,历史上曾为贡品,质量优良,状如莲花,色艳味浓,曾在全国各路花椒评比中名列第一,为我省著名土特产,全县椒圆米那机已发展到16万多亩,年产量60多万公斤,产值1500多万元,被国家林业部列为全国花椒丰产栽培示范县。二、松茸,松茸,在文县中庙、肖家、碧口、范坝、店坝、玉垒、刘家坪、上丹堡、铁楼一带天然林地内自然生长,产量在5—10吨。鲜松茸现行市场收购价每吨10万美元。保鲜要求极高,南韩、新加坡、日本、澳大利亚等客商收购时,要求从采集到飞机场交货,限时四天,超期价格成倍下降。三、羊肚菌,羊肚菌,产出自然限制在白水江保护区林地,全县产量在2—8吨。鲜货保鲜设施由外商直接提供,从采集到交货3天,达到此一标准者每吨市价10—12万美元,干品出口售价每吨4—6万美元。云南号称“菌类王国”,每年仅此类特产收入高达60多亿。截止目前,国内尚无人工繁育技术。仅处于探索试验阶段。碧口地区从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有少数个体商贩在保护区边缘地带采集后进销昆明。但行为极其保密、神速。四、纹党,文县纹党,为我省“四大名药”之一,形状特点是“狮头蛇尾菊花心”,外表皮又有横纹,故称“纹党”,其根条肥,肉质饱满,气味纯正,含有人体所需的多种微量元素,药效显著,有补中益气、补血、抗癌等多种疗效。曾在全国各路党参评比中名列第一,荣获外经贸部“对外出口商品荣誉证书”。远销东南亚等130多个国家和地区,为甘肃大宗出口中药材,目前已经成为全县龙头支柱产业,面积发展到3万多亩,年产量达到2000多吨,产值达6000多万元。成为全国最大的党参生产基地。五、木耳,木耳,是文县的传统产品,在大众化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情况下,它以“黑公健脑”之王的卓越补脑功能,赢得消费者长盛不衰的欢迎。在人们对消费品质量要求不断攀升的情况下,木耳又以“天然无污染”而进一步受市场垂青。2000年全县总产量达到8.62吨。六、碧口龙井文县碧口地区,气候温润,云雾山中生产茶叶,自明清以来,已有500多年的种植历史,尤以李子坝茶叶最负盛名,被誉为“陇上茶乡”。近年来,全县实施科技兴茶展战略,茶园面积已发展到1万多亩,其中投产茶园6000多亩。广大茶农积极引进技术和设备,开展茶叶精加工,开发出了十几种优质茶叶,其中引进杭州龙井茶加工技术而创出的“碧口龙井”被评为全省名优茶叶,文县茶叶飘香千里,畅销省内外。七、柿饼,柿与饼,为同一质地的两种产品。柿为鲜果,饼为加工而成的干果,富含氨基酸、磷、铁、钙和维生素C、E,具有“清热抑燥、生津止渴、润肺化痰、涩肠止痢、降压醒洒”等药特类用途。经过发展,从传统的贾昌产区,已逐步向全县各地延伸,且质量不菲。八、生漆,生漆,在现代油漆工业中仍然是其他工业合成漆的“本底原料”。我县种植生产“生漆”的历史悠久,历史最高产量为1979年的39.8吨。作为价格昂贵的林产品和传统消费产品,它的发展,在我县主要林产品经济中仍然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籽可榨油,嫩芽尖可经沸水煮1—2分钟,捞出漂洗凉拌,味道鲜香。九、木耳,木耳,是文县的传统产品,在大众化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情况下,它以“黑公健脑”之王的卓越补脑功能,赢得消费者长盛不衰的欢迎。在人们对消费品质量要求不断攀升的情况下,木耳又以“天然无污染”而进一步受市场垂青。2000年全县总产量达到8.62吨。
文县,山高水长,地大物博,特产丰饶,在两江八河流域的广大地区,拥有30多种无污染山野菜绿色珍品。主要品种有:一、蕨菜,蕨菜,在我县碧口地区5乡1镇和间家坪、丹堡河流域、白马河流域、中路河以及洋汤河、仑巴河流域均有分布。在生活最艰难的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期,我县农村以此菜充饥的情况较多。星转斗移,随着人们对这一野生资源有益于身心健康在认识上的提高,自80年代中期始,盛销东南亚国家。近年来年产量达到200-300吨。二、空筒菜,空筒菜,多采食嫩叶茎,极味微甜,营养较高,四、五月为采集最佳季节。鲜嫩叶茎采集后经沸水煮2-4分钟,用清水洗漂二至三遍,即可凉拌或入汤菜。空筒菜分布在文县海拔1200-1800米左右的高山林区,散生面积5万亩以上。三、水蕨,水蕨,水蕨营养丰富,食用嫩叶类。四至五月采集,鲜菜采集后,可鲜食或晒干外销,或进行盐渍加工后上市。全县每年外销达500多吨,经济收入约300万元。水蕨在县海拔1500米以上的半山、高半山均有分布。四、毛蕨菜,毛蕨菜,又名贯众,采嫩芽在沸水中煮3-5分钟,滤出后置入凉水冲二至三次,再用清水中浸泡两至三小时捞出即可凉拌、煮汤,毛蕨菜有解毒、凉血、散淤、降压、刹虫及预防感冒、伤风等疾病的作用。广泛分布于我县海拔1400-3000米的高半山阴湿地区,五、芥菜,芥菜,又称石盖菜,系自然生长的无污染、高营养山野菜。既可以沸水浸泡5分钟,再以清冷水漂洗后,鲜食凉拌,亦可晒干或阴干包装后贮藏、销售。采用现代脱水处理方式以精美小型包装出售,每吨现行市场价可达2万元人民币。六、薇菜,薇菜,主要分布在我县碧口地区,青鲜品年产量约在40--60万斤之间。该产品虽然在湖北、湖南、四川、重庆、广西、云南、贵州、陕西安康、汉中等省、区、市农村山地,具有与日俱增大的规模,但是就质量而言,文县地区所产皆属优等品。主要销往南韩、新加坡、日本、马来西亚。我县加工、销售量基本稳定在100-200吨之间。薇菜历史最高销售价每吨达5.8万人民币。具有抑制癌变早期症状的功用,效果优于蕨菜。七、黄花,黄花,学名萱草,又名金针菜,属多年生草本植物。繁殖力强,花序亦可食。黄花富含蛋白质、脂肪、糖和多种维生素,粗纤维、铁、磷等多种物质,是深受消费者青睐的山野菜。除食用外,亦可入药,具有消炎、止血、清热镇痛等功效。籽可榨取工业用油;根可酿酒,叶可造纸。在我县海拔1600米以上的高半山生长。近年有家种,全部年产在1-2吨之间。八、刺嫩芽,刺嫩芽,以采集嫩叶芽盐渍凉拌食用,富含氨基酸、氨酸、苯丙氨酸、丙氨酸、谷氨酸等人体必须的8种有益元素。我县碧口地区及白水江以南林区产量较高。九、灰灰菜,灰灰菜,方言又称灰条,一年生草本植物,以采集嫩茎叶,沸水滚煮1-3分钟捞出漂洗后凉拌。采用脱水处理方式加工后销售,每吨市价可达1-3万元。绿色食品即土特产品市场价:(1)、茶叶:一级精品名茶每市斤380元,二级250元,三级120元。(2)、花椒:大红袍每市斤35元,二红袍每斤20元,野山椒每斤10元。(3)、纹党:一等每公斤240元,二等每公斤160元,三等每公斤100元。(4)、核桃:每市斤4.2元,核桃仁每市斤15元。(5)、柿饼:一等每公斤26元,二等20元,三等15元。(6)、香菇:每公斤40元。(7)、虫草:每株3元。(8)、天麻:每市斤120元。(9)、猪苓:每斤(19头)头130元。

地理条件

文县西高东低,东西长约217公里,南北宽约156公里,最高海拔4187米,最低海拔550米,山地约占总面积的90%。全县自东向西由亚热带丘陵区向高山峻岭、深山峡谷区展布,形成西高东低的地形。山峰海拔高程1000米-4187米之间,河谷海拔高程550-1650米。全县属长江流域、嘉陵江、白龙江、白水江水系,境内白龙江、白水江由西至东穿流而过,汇入嘉陵江。文县属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区,垂直气候差异明显,形成了亚热带、温带、寒带叠次镶嵌的不同气候类型区。为亚热带北缘山地气候,年平均气温5-150°C,年均降水量400-1000毫米,年平均日照数1200-1800小时,无霜期250-310天。具有夏无酷暑,冬无严寒的气候特点,适宜于南北多种动植物繁衍生栖。文县山谷迭宕、江河纵横、森林繁茂、物产丰饶,地上地下资源十分丰富。文县地处内陆腹地,属秦巴山区,地形独特,构造复杂。境内山高林密,江河纵横,素有“陇上江南”之誉,资源十分丰富。境内地形的复杂性和气候垂直分布的多样性,天然造就了丰富的生物种群。已查明的野生植物多达数万种,尤以出产中药材著称,素有“千年药乡”之美誉,野生动物达1661种,列入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62种,属大熊猫、金丝猴、羚牛等世界珍稀野生动物的主要分布地区。发展特色种植和特种养殖潜力巨大。境内已探明的金属矿和非金属矿有20多种,100余处。其中储量大、品位高的有金、铜、硅石、锰、重晶石、大理石等。矿产业有望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文化事业

文县一中创建于1942年10月,全称“省立文县初级中学”。1950年学校被命名为“文县初级中学”,1958学校增设高中部,命名为“甘肃省文县第一中学”。1969年学校被更名为“文县五·七红砖学校”,1973年学校再次被命名为“甘肃省文县第一中学”。2003年开始,学校停招初中学生,2006年开始,学校停办初中,成为文县唯一的独立高中学校。另外还有文县二中,位于碧口镇;文县三中,位于石方乡;文县四中,位于桥头乡。以上高中成为文县主要教育单位。初中分布文县个乡镇,因教育资源匮乏,以至于教育比较落后。文县比较贫困,小学虽分布各处,但老师极度缺少,教室简陋,缺少良好的教育环境,有待相关部门重视,小学应成为发展重中之重。广播电影电视事业健康发展,全县广播、电视覆盖率分别达到51%和90.3%,“2131”农村放影工程进展顺利,已完成放映910场。文化艺术事业绽放奇葩,小米的诗歌获全国大获,刘启舒的《文县漫记》十卷、《白马人》,李世人的《漫步阴平道》陆续出版发行;书画交流、书画展览、文艺采风活动经常开展;送文化、送科技、送卫生"三下乡"活动深入开展;成功举办了三次采茶节,助推了茶叶产业大发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广泛,举办了首届农民运动会、环城长跑赛等大型赛事;由县文化局、文工团创作的喜剧小品和音乐舞蹈多次获全省大奖;白马民族文化已走出市外,走向全省,成为文县的“文化品牌”;白马人服饰、白马人原生态民歌、铁楼民歌、玉垒花灯戏、中寨琵琶、洋汤号子等民俗文化“瑰宝”得到挖掘和保护。在此基础上,由叶珍全、张财林、谭昌吉、张玉林等挖掘、收集、整理的《文县民歌》、《山歌五百首》、《文秘礼俗》、《歇后语集锦》已编辑出版,并广为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