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堡乡地图
丹堡乡相关地区地图:
行政区划
丹堡乡,辖10个行政村(纸房、丹堡、杨杜沟、郭尹坝、吕家坪、梁家坪、岔沟、蒲池、前山、丰元坡),32个合作社,49个自然村,1441户,5558人(内有藏族345人),劳动力3059个。其中有4个行政村(纸房、丹堡、杨杜沟、郭尹坝)地处丹堡河两岸,6个行政村(吕家坪,、梁家坪、岔沟、蒲池、前山、丰元坡)坐落在高半山。耕地面积8997亩,其中水田963亩,水浇地2041亩,旱地5993亩,梯田2232亩,经济林果园1650亩,蔬菜面积590亩,纹党690亩,农民人均占有耕地1.61亩。2001年,全乡经济总收入592万元,多种经营收入297万元,粮食产量132万公斤,农民人均占有粮242公斤,人均纯收入618元。文化发展
丹堡乡文化氛围颇浓。如“丹堡八景”称:文台映水画难描,冰瀑鸣琴韵独超,一经抹山看凤岭,千寻锁岸着虹桥,禅宫古柏洵多节,蒲池孤松知后凋,笔架寄峰钟灵秀,西山霖雨偏崇朝。民间传说孔夫子的墨宝曾遗弃在丹堡河,故丹堡人历来有读书修文的传统,当地村民无论贫富,均有竭尽全力供子女上学的习俗,素有“文明不过丹堡河”之说,历代都涌现出不少文人墨客。有清同治副贡秦锡田,今人鄢雨民先生的书法在陇原书法界独树一帜,曾在日本国展出。解放以来,山沟沟里走出不少大学生,有的甚至跻身全国著名学府清华、兰大深造。当地曾设有完全中学(文县五中),后改为丹堡初中,丹堡小学建起了义教工程教学大楼,吕家坪村还办起了幼儿园。全乡有初中1所、中心小学1所。丹堡乡西南有一座“凤凰山”,因形如凤凰展翅而得名,是文县著名风光名胜。据史料记载,宋代曾在山顶建有“天赶寺”庙宇,明洪武初被大火焚毁。洪武十三年,重建庙宇,改称“凤凰山寺”,“文化大革命”中,庙宇被当成“封资修”,惨遭拆除,只剩下残垣断壁,唯有青山依旧在,留下多少空叹息。1998年以来,当地群众和各界人士纷纷呼吁恢复文物古迹,慷慨解囊,多方筹资,重修凤凰山寺。今日深山古刹,更加辉煌壮丽,在新世纪里展现在世人面前。发展构想
丹堡乡新的一届党委和政府对工作指导思想是:以深化农村改革,发展农村经济,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为中心,立足丹堡优势,挖掘内部潜力,强化农业和水利两大基础,调整产业结构,以农民增产增收和减负为目标,放手发展非公经济,实施科教兴乡,全面推进全乡经济和各项事业发展。基本思路是:依托市场为基础,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多种经营,开发三个区域(沿川粮钱区域,半山粮林区域,高山粮药区域),建好五个基地(经济林果,畜牧养殖,粮食丰产种植,商品蔬菜,集市贸易),逐步建立适应市场经济需求的新型经济体系。奋斗目标是:全乡工农业总产值达到以1000万元,粮食总产量300万公斤,农民人均有钱1000元,人均有粮500公斤。为实现上述目标,争取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农田水利建设:1、配合县直有关部门,尽快完成丹堡河堤6600米水利工程可研上报,力争2002年内开工,三年完成渠堤路主体工程;2、2002年内完成纸坊水渠延伸和衬砌、峡沟水渠、修复杨杜沟电灌、恢复丹堡村水轮泵、完成纸房沟电灌立项申报、完成丹堡、丰元坡两村集雨节灌;3、力争蒲池、柏树山、半山、寺跟前村集雨节灌工程得到落实并实施。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1、力争建成吕家坪、梁家坪、郭尹坝、杨杜沟、丹堡、纸坊等村1000亩常规种植和反季节种植蔬菜瓜果基地;2、力争三年内前山、蒲池、丰元坡、活叶坡等村完成退耕还林1000亩;3三年内半山种小杂粮1000亩;4、三年内岔沟、大小石湾、蒲池、梁家坪、前山、丰元坡等宜药村发展柴胡1000亩。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1、年内完成梁家坪至叶子坝2公里农机路;2争取开工续建大小石湾农机路;3、维护尹上路丹堡段;4、力争年内开工陈小坪吊桥工程;5、争取立项并建成峡沟至柏树山,阳山、楞干至吕家坪,丰元坡至半山三条农机路;6、力争完成岔沟、石家山两条农机道路立项修建。四:农村电网建设:1、年内完成9个村电网改造;2、年内完成大、小石湾农电线路续建;3、力争年内完成岔沟村五个社农电线架设工程,;4、力争阳山、楞干、半山、柏树山、寺跟前、木龙山等社通电。五、人畜饮水:1、年内完成梁家坪、丹堡、丰元坡、郭尹坝、吕家坪、前山、寺地等村人饮工程;2力争完成后连山、前连山、大石湾、木龙山等村人饮工程。六、街道和阵地建设:1、力争内丹堡乡财政所综合办公大楼开工,完成乡政府办公大楼维修,完成丹堡街道部分段改造工程,尽快修建丹堡综合农贸市场。七教育:1、力争使丹堡初中教学楼开工建设。2、争取危房改造资金,分期分批维修改造吕家坪、梁家坪、蒲池、纸房等小学的危房。八、通讯、广播:1、积极协调和支持丹堡移动通讯基站尽快施工;2、争取两年内完成全乡广播电视网络建设。城镇建设
丹堡乡,“5.12”地震灾害发生后,丹堡乡党委政府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围绕“四个不再发生”扎实开展抗震救灾工作,确保了受灾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一是确保不再发生人员伤亡:一是确保不再发生人员伤亡,安全转移受灾群众。为了确保“5.12”地震发生后,不再使群众出现伤亡,乡党委政府及时组织15个工作组,于5月12日下午4时全部赶赴全乡15个行政村,及时转移群众。下午5时,该乡最偏远的古道坪村全体群众安全转移,全乡共安全转移受灾群众1118户4700多人。同时,将14名受伤群众火速送往乡卫生院进行救治,妥善处理了2名死亡人员的后事。并且广泛宣传抗震知识,教育引导群众切实增强安全防范意识,保障生命安全。
二是确保灾情不发生虚报、漏报:二是确保灾情不发生虚报、漏报,实事求是开展查灾、报灾工作。为了保障灾情的准确性和真实性,乡党委进一步严肃干部工作纪律,明确要求乡村干部在查灾报灾工作中,不虚报,不漏报,灾情查实后要向受灾群众公布,征得群众同意后,再上报乡党委政府,切实增强了查灾工作的透明度,并对灾情进行动态管理,每次余震发生后,组织干部职工对灾情再次进行核实,并如实进行上报,便于乡党委政府及时调整部署抗震救灾工作。
三是确保灾区不发生疫情:三是确保灾区不发生疫情,认真开展防疫工作。为了保障受灾群众的身体健康,乡党委政府组织乡卫生院和计生站工作人员,成立了四个疫情预防组,坚持定期深入各村和学校,丹堡主街道等人口聚居集中地喷洒防疫药剂,对160多只动物尸体消毒深埋,确保灾区内不再发生疫情。
四是确保受灾群众生产生活不发生困难:四是确保受灾群众生产生活不发生困难,积极开展生产自救。地震灾害导致受灾群众房屋倒塌,粮食、食用油等生活资料全部埋砸,基本生活得不到保障。针对这一情况,乡党委政府成立了后勤保障组,及时为受灾群众搭建防震帐篷267顶,发放彩条布230件、面粉11.5吨、方便面465箱、蜡烛3200株,手电筒250个,编织袋4000条,较好地解决了受灾群众的食宿问题。在此基础上,组织全乡党员干部群众积极开展生产自救,修复水渠3条6000多米,抢修乡村公路4条35公里,抢修农电线路6条48公里,清除杨杜沟内淤泥1万多方,排除了泥石流隐患,切实解决了群众生产生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