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江区地图
武江区相关地区地图:
经济概况
武江区自1984年建区以来,经济社会发展迅速。是韶关市“菜蓝子工程”的重点基地之一,承担着城市60%以上的农产鲜活商品供应。目前已拥有外资企业23家,股份合作、内资企业68家,乡镇企业1600余家。近五年社会总产值平均递增28%;1998年农村人均年纯收入达到4889元。两个乡镇进入亿元镇行列,西河镇红星村委员会组建了粤北第一家农村企业集团全区农村在全面实现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追求更大的富裕。武江区的投资环境日臻完善。交通便利,通讯发达,能源充裕,设施完备。韶关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建设正在西移。城市建设不断扩大,已开发和待开发的城区连片成珠,必将形成粤北地区的又一投资热点。2004年全区生产总值8.37亿元(不含龙归、重阳、江湾三镇,下同),其中工业总产值7.22亿元;农业总产值1.66亿元;农民人均收入3951元,增长3.4%。全区有私营企业120家,注册资金1644万元;个体工商户2504户,注册资金4286万元。区财政收入90%来自民营经济。初步形成了以建筑房地产、机械制造、电子配件、玩具制造业和旅游服务业为主要行业的经济格局。以城郊型农业为主,农、林、牧、渔全面发展。辖区常用耕地面积71455亩。有无公害蔬菜基地、沙山万头养猪场、白芒优质鱼养殖基地、西联葡萄、草莓生产基地。2004年全区财政一般预算收入7607万元,同比增长30.09%,增收1800万元,区财政收入连续多年快速增长。区内金融机构齐备,可办理国内外一切资金往来业务。武江民俗
有春节、元宵节、端午节等岁时节令。群众婚姻礼仪形式多样化。本区殡葬改革制度自1990年始在全区城镇和近郊全面推行,至2004年,全区城乡基本实行火葬。群众服饰习俗以汉族服饰、瑶族服饰、宗教服饰为主;饮食上有日常饮食、节日饮食、礼仪饮食、宗教饮食等习俗;在住宅上主要有农村的姓族大屋、围龙屋、“四点金”住宅、骑楼式住宅、单家独院式楼房、围楼、船民居室和城镇居民框架式楼房等居住习俗。行政区划
武江区辖2个街道、5个镇:新华街道、惠民街道、西联镇、西河镇、龙归镇、江湾镇、重阳镇。共有28个居委会、51个行政村。区人民政府驻惠民南路。民族宗教
据2000年11月1日零时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定居武江境内的有汉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高山族、朝鲜族、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傣族、黎族、佤族、畲族、水族、纳西族、土族、仫佬族、羌族、锡伯族、鄂温克族、京族等28个民族。比1991年增加11个民族,增加民族种类的原因是机械变动和自然变动。28个民族当中,其中汉族为190238人,占全区总人口的99.26%,27个小数民族为1417人,占全区总人口的0.74%;与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时相比,汉族人口增加48072人,所占比重下降0.25个百分点;各小数民族人口增加719人,所占比重增长0.25个百分点。宗教主要有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其中,佛教主要有座落在西河芙蓉山上的蓉山古刹,及境内的居士林等佛教活动场所,区内有佛教信徒100多人。道教在建国后,道士已远离区内或还修从韦其他职业。但改革开放以后,一些俗家道士(师爷)又重操旧业,为一些农民主持丧葬仪式,一些地方还出现了一些新建的土地庙、伯公庙。至2004年,本区有基督教徒约100人,区内已无礼拜堂,礼拜活动均在韶关市基督教礼拜堂举行。人口语言
人口:辖区总面积682平方公里,总人口为23.63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6.16万人,农业人口7.47万人。人口呈相对集中的团状分布,各镇政府和街道办事处所在地为居民密集点。全区人口分布大势:城镇人口密集,交通要道两侧人口较多,农村人口大多居住在平原、河谷、盆地与丘陵地带,分布较散。较为集中的是惠民街和新华街,两街管辖的人口已占全区总人口的80%以上。方言:本区方言复杂,有客家话,虱婆声、白话、连滩话、船民话,瑶族勉语方言。此外,还有约2万人使用外地方言。这些人口分布在城区及厂矿之中,均为建国前后,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从全国各地来本区谋生、工作的外省、县籍居民和干部职工。外地方言人口主要来自湖南、江西、广西、湖北、海南、四川、重庆、山东、河南、浙江、安徽、吉林、黑龙江、江苏、上海等省及清远、惠州、潮州等本省各市、县。客家话分布在龙归、江湾等镇大部分和西联、西河、重阳等镇的部分地区,农村讲客家话的人数约4.46万人,占全区农业人口的60.62%。虱婆声主要分布在重阳、西联、西河等镇大部分地区和龙归镇厚坪村,多数居住在武江、北江河沿岸,虱婆声人口约2.55万人,占全区农业人口数的34.66%。白话主要分布在城区和西河镇塘湾、下坑、广明龙、什石园等村,约12万人,占全区人口51.60%,其中在农村约2100人,占全区农业人口2.85%。连滩话主要分布在西河镇什石园下坝村、黄塱中坝村,人口约460人。船民话,主要分布在西河镇什石园村,人口约360人。瑶族分布在江湾镇瑶族村,讲瑶族勉话人口555人。
自然地理
地质:区境内的地质属于沉积岩石地区。以上古生界泥盆~石炭系岩层分布最广。岩浆侵入活动微弱,受粤北山字型地质构造的影响,区内褶皱和断裂极其发育,褶皱主要由古生段地层形成紧密式之间背斜核部,以北东向构造为主。地貌:武江区地处南岭山脉南辳的盆地之中。区境内地势北高南低,西高东低,最高的黄茂堂山海拔+941米,大岗山海拔+406米,芙蓉山顶海拔+281米。最低武江床处海拨+85米。主要地貌类型为丘陵地带和冲积小平原。
气候:辖区地处北回归线以北中亚热带中部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盛行干冷的偏北风,夏季盛行偏南的暖湿气候。年平均气温20.3℃,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858小时,年太阳总辐射为111.5千卡/平方厘米,年平均雨量为1537.4毫米,无霜冻期305天,年平均最高气温是25.4℃,年平均最低气温为16.8℃,年积温平均为7436.0℃。光、热、水资源较为丰富,四季宜耕,春末夏初多雨,秋多干旱,能基本满足喜温作物和双季稻生长的需求,作物终年可生长。入汛期平均在每年的四月中旬。
农业情况:2005年全区粮食总产量22440吨,肉类总产量8990吨,蔬菜总产量134700吨。全区农业总产值23648万元,农业增加值910万元,农村经济总收入177479万元,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137元。武江区按照“注重实效、发挥优势、培育特色、形成规模、提高档次”的城郊型农业发展思路,加强区域农业特色产业的规划和引导,摒弃了过去那些没有特色大而全,小而全的产业,从而使到规模化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区域化生产格局基本形成,西联、芙蓉已成了以种植葡萄、草莓、百香果、台湾青枣为主的特色农业生产基地。西河镇已建成了韶关市区最大的山蕉甜玉米生产基地,黄朗片已形成了以“公司+基地+农户+市场”的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龙归镇建成了3000亩的淮山基地。重阳镇建成了2000亩的西瓜基地,3000亩的蚕桑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