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广东省电子地图 > 韶关市地图 > 武江区地图 >
西河镇地图
西河镇相关地区地图:

自然资源

全镇山地面积20733公顷,有林面积19534公顷,森林覆盖率81.2%,活立木蓄各量68.2万立方米,居全县前列,有杉、松、荷、樟、竹等近300多种林种。全镇有耕地面积1.95万亩,是大埔县粮食主产区,素有“大埔粮仓”之美誉。主要经济作物有:烤烟、西瓜、优质稻、大菜、茶叶、水果、甘蔗、马荠、莲藕等。出产的“西河香米”、“西河腌菜”也远近闻名。目前,已建立了5500亩烤烟生产基地、3000亩西瓜生产基地、2000亩蜜柚基地、5000亩优质稻生产基地、3000亩蔬菜生产基地、1000亩养鱼基地和300亩优质枇杷示范基地,有年出栏1万头以上的养猪场1间、年出栏1千头以上的养猪场5间、年出栏百头以上的养猪场20间。镇内水力资源丰富,蕴藏量达12000多千瓦,目前全镇有各类型水电站30间,总装机容量达9500千瓦。还有铅锌、瓷土、稀土等地下资源。

主要经济状况

新中国建立初期,全镇农村经济收入微薄。1978年487万元,1979年至1981年3900万元,82年至84年7.60万元;85年至87年11.200万元;88年至90年16.400万元;91年至92年22.000万元;93年至95年29.000万元,96年至98年34.000万元;99年至2002年,39702万元。2002年完成地方财政收入267万元。镇内主要发展耐火材料、水泥、煤炭、家俱、化工、大理石、酿造、建陶、机械制作、食品加工等产业。主要产品有多种型号耐火材料、硅酸盐水泥、化工产品、大理石石材制作、红木家俱制作、机械制作、食品加工、日用陶瓷、机械制造等。以西河煎饼为主的食品加工业遍布全镇,是红木家俱之乡。

地理人文

西河镇东面是30余里的石灰岩地貌,怪石嶙立、溶洞交错,天马山矗耸500余米,代表西河人民质朴、勤劳、勇敢好客的象征,中部有雾柒河,动河穿过,地势平坦。厂矿企业都分布集中在此。是全镇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西部属于高寒山区,人口分布较为稀散。西河是全省有名的建材之乡,全国有名的武术之乡,西河人杰地灵,文化底蕴深厚,是梅山文化的发源地(梅山文化:梅山文化渊源于湘中的梅山地区,大致在湖南境内辖新化、冷江、安化一部分、新邵和溆浦、隆回的小部分地区,总面积1万多平方公里。在源远流长的湖湘文化大系中,也当属一个异数。梅山文化,是中华文化中独具特色的湘楚文化重要组成部分,据湖南考古发现,在九千年前,围绕洞庭湖之湘、资、沅、澧四水流域生活的先民们,已经以原始农业为基础,形成了农耕文化的雏型。春秋战国时期,湖南归入楚国,中原文化融合当地文化,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湘楚文化。至秦,湘楚文化同各地的文化进一步交流,使湘楚文化发展得更加辉煌灿烂。在漫长岁月中,聚居在这里的“梅山峒”人,凭借雪峰山和资水的险阻地势,自为生理,“旧不与中国通”。直到北宋开发梅山置县之后,汉文化不断注入,徭、苗、汉民族逐渐融合,梅山文化渗透外来的中原文化、湘楚文化,不断形成自己的地方特色,为灿烂的中华文化增添了光彩)。西河民风淳朴,历以诚信为处世之本。因其诚,故不为人所戒惧而乐与之交;亦不因贫穷而弃义,不为过失轻易责人。每逢客人来访,主必迎于门外。人室后,要泡茶敬烟,谊重者还要留餐留宿。客出主送,道以“招待不周”、“好走”、“再见”等词。每逢喜庆,必设宴以迎亲朋。入席时,讲究座位,要请长辈或贵客坐“上席”,席间频频敬酒敬菜。西河人平时交往亦诚而有礼,路遇亲朋,必点头或握手,相互招呼问候。走路要让长辈走前,平时不直呼长辈姓名。亲朋家遇病痛之事,必登门慰问。逢婚嫁、寿辰必登门祝贺;遭丧事,必亲临吊唁。西河人在外亦宽和大度,互助友爱,乐善好施。在经济活动中,重名誉,讲信用,童叟无欺。梅山人性之美,无处不存。西河矿产资源丰富,大石的梯矿,陈家山一带的铜、钨、镭、砷矿且富集金、铌、钽等元素。在奉家已经发现脉金(原生金矿)和沙金,还有游家、青石的煤矿。西河尤以武术著名。七十年代被命名为“全国武术之乡”,98年获“全国亿万农民健身活动先进乡镇”荣誉称号。2002年天马村陈志雄参加全省第二界传统武术比赛获金奖。

交通设施

西河镇水陆交通方便,乡村公路发达。市区主河道武江河流经西河镇西边,沿江有镇村码头4个;镇内有百旺大道、工业大道、国道323线、新华路、惠民路、重阳公路等主干道纵横分布,市区公共汽车直达各村;武广客运快速专线越境而过。2004年,全镇14个村全部实现村村通水泥公路。

历史沿革

西河镇区域明朝时属漳溪、永安二社;清乾隆时为保安、维新二甲,解放后曾先后设区、乡、公社,1987年设西河镇,2004年岩上镇并入西河镇。地域面积210.1平方公里,下辖27个村民委员会和1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3.47万人。该镇是大埔县重点侨乡,华侨和“三胞”20000多人,华侨多分布在东南亚。镇内侨眷有18000多人。(清代商务大臣、著名华侨实业家张弼士是该镇车龙村人。)西河名胜古迹较多,位于上黄砂的灵觉寺(亦称赤厥寺),由唐代高僧潘了拳创建,至今保存完好是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张弼士故居光禄第,有较高的建筑学术价值是西河镇境内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基层政权建设

1948年3月12日,西河镇成立民主政府,行政机构称之为“博山县黑山区区公所”。8月,成立镇政府。1950年5月,撤镇改称“淄博专署博山市第四区区公所”,辖18个自然村。1955年,成立初级社,12月,改为高级社。1956年9月,建立西河镇,1958年9月,西河人民公社成立。1966年5月16日,文化大革命开始,1967年3月,支左部队进驻西河,造反组织夺了党委、政府权力,1968年3月,成立“西河公社革命委员会”,各村也都成立了革命组织,代替了党组织。1970年7月,建立了中共西河公社核心领导小组,党内组织生活得到恢复。1971年初,各大队党组织全部恢复,12月,恢复了公社党委。1971年9月13日,林彪反党集团垮台,1976年10月,“四人帮”反党集团垮台。1978年12月,召开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1980年7月15日,召开了西河镇第四次党代会,党委成员9人。11月,镇党委贯彻区委“党政分开”扩大会议精神,1984年4月成立西河镇人民政府。7月30日,召开了西河镇第五次党代会,由7人组成了西河镇党委。1984年5月,召开西河镇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政府成员由5人组成。2002年,党委成员8人,政府成员4人。

基础设施

该镇加大土地资源的开发力度,以地招商,以诚招商。近几年来,先后有20多家大小企业落户该镇,如镇泰(广东)工业有限公司、海豚水上世界、光华塑胶五金制品有限公司等。同时,该镇以房地产为龙头”,实施“龙头”带动策略,促进了旅游饮食、租赁等服务业的发展。新建扩建市场12个,其中农贸综合市场7个,家禽批发市场1个,建材市场2个,装饰材料市场2个。先后投资200万元,完成新(改)建乡村公路,实现村村通公路,其中70%的村委会完成二级公路改造。全部村委会实现通水、通电话以及农电改造。90%的自然村达到“文明村”标准。1998年以满分通过省奔康达标验收。1999年西岸新村荣获“广东省文明村镇”荣誉称号。全镇现有中学1间、小学8间,98年起共投入500多万元改薄资金,对全镇中小学校进行改薄,现市一级小学有2间。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计划生育工作实行属地管理,较好地控制人口增长。全镇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100%。农村改水改厕工作取得较好成效。投资90万元建设镇敬老院,社会保障事业得到不断发展。投资80多万建镇文化中心,并以此为宣传阵地掀起了农民“富而思乐”热潮,成立了多个农民业余演出团体,如:采茶剧团、歌舞演出队、醒狮队老年人演出队、腰鼓队等等,该镇农民精神焕发,生活乐也融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