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山东省电子地图 > 日照市地图 >
五莲县地图
五莲县相关地区地图:

历史沿革

春秋战国时期,先后为莒、楚、鲁、齐所辖;秦汉属京东东路密州;明代分属山东布政青州府的诸城县和莒州及所辖的日照县;清代分属沂州府和青州府的诸城县。五莲地区历史沿革五莲县建于1947年。其疆域原分属莒县、日照、诸城三县所辖。据旧志记载:莒县,周为莒国,秦始置县,汉袭秦代建制。汉文帝封朱虚侯刘章为城阳王,以莒为都,称城阳国。金置城阳州于此,后改为莒州。明撤县入州。民国改州为县。日照县,周属莒国,秦属莒县。西汉置海曲县,之后又置昆山县;东汉废昆山县,改海曲县为西海县,晋撤西海县,并入莒县。宋元祐二年(公元1087年)于莒县置日照镇,金始置日照县。诸城县,周先属莒国,后分属鲁国、齐国,秦始置县,其名不详。汉置东武县、莒县,隋改名为诸城县。上述记载表明,首县、日照、诸城三县具有悠久的历史。五十年代发现的丹土村和东城仙两处新石器时代遗址,说明五莲地区早期属龙山文化。横亘县境北部的战国时期齐长城遗址,建于周显王十八年(公元前351年)。座于九仙山前的牌孤城遗址,经考证为战国时期营垒。现据莒、日、诸三县旧志及有关资料,将五莲地区的历史沿革简述如下:五莲地区古属青州。周朝为莒国的封地。民国《重修莒志》载:“周武王封兹舆期于莒,初都计斤(今胶县西南城子崖村附近),后迁莒。”战国时期仍属莒国。至楚简王元年(公元前431年)北伐灭首,又为楚地,继而分别为鲁国和齐国所辖。据《竹书纪年》载:齐国筑长城,以此为界,北为齐国,南为鲁国。之后,楚考烈王再次北伐灭鲁,又分别为楚国与齐国所辖。秦朝时,属琅琊郡莒县(今五莲县境北部原属诸城县部分,秦时已置县领辖,县名已不可考)。西汉时,属徐州刺史部琅琊郡(据民国《重修莒志》记载,莒县是时曾属兖州郡城阳国,待考),今五莲县境分辖于首、海曲、昆山、东武、诸、折泉(《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折泉县”条注云:“汉侯国,后汉省。故城在今诸城县西南七十里”)六县。东汉建武十三年(公元37年)改郡为国,属徐州刺吏部琅琊国。时昆山县废,改海曲县为西海县,境内分辖于首、西海、东武、诸四县。三国曹魏时期,分属徐州部城阳郡和青州部琅琊郡。时西海县撤销,并入莒县,境内由莒县、东武县、诸县分辖。晋初,属青州部城阳郡;太康十年(公元288年)青州城阳郡的莒、东武、姑幕、诸四县改属徐州部东莞郡。境内分别由莒、东武、诸三县所辖。十六国时没有专属,曾先后属石赵、慕容燕、苻秦,隆安三年(公元399年)又属南燕,义熙六年(公元411年)复归晋。南北朝时,南朝刘宋因旧未变。北魏占据山东后,到宋文帝元嘉廿八年(公元451年),属南青州东莞郡,后属胶州东武郡,五莲地区分辖于莒、东武、诸三县。东魏孝静帝武定七年(公元541年)改东莞郡为义塘郡。到北齐时,分属南青州的义塘、东安、高密三郡。时诸县撤销,并入东武县,今县境归莒县、东武县分辖。北周改属莒州义塘郡,境内仍分辖于莒、东武二县.,隋朝初年,五莲县境分辖于徐州琅琊郡莒县(开皇三年即公元583年,改莒县为莒州;大业二年即公元606年,复罢州为县)和青州高密郡东武县(开皇三年废郡,置胶州;开皇五年改为密州)。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改东武县为诸城县。唐朝属河南道密州高密郡,今县境分辖于莒县和诸城县。据民国《重修首志》记载,武德五年(公元622年)置莒州,下辖莒县;贞观八年(公元634年)撤销莒州,莒县改属密州。五代十国归属如故。宋初,分全国为十三道,至宋太祖淳化五年(公元994年)废道存路,时属京东二路密州;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属京东东路密州;元祐二年(公元1087年),于莒县置日照镇;元祐三年(公元1088年),日照镇与诸城县改属临海军,随废,日照镇仍并入莒县,与诸城县同辖于密州。此时,五莲县境分辖于莒县和诸城县。金代,升日照镇为日照县。时莒县与日照县同属山东东路琅琊郡莒州(莒州原为城阳军,大定廿二年即公元1182年升为城阳州,廿四年改为莒州),诸城县属山东东路琅琊郡密州。五莲地区分别归莒县、日照、诸城三县所辖。明代,据《明史·卷41》载:“莒州,洪武初,以州治,莒县省,领日照、沂水两县。”又据《山东通志·沿革》记载:“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始废密州,以(诸城)县属青州府。”时五莲县境分辖于山东布政司青州府的诸城县和莒州及其所辖的日照县。清代顺治、康熙两朝,县境归属因旧未变。至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莒州升为直隶州,仍辖日照县。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降为散州,升沂为府,今县境分辖于沂州府莒州及其所辖的日照县和青州府的诸城县。公元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裁府设道,地方政府改为省、道、县三级。当时,莒州改州为县,同日照县皆隶属岱南道。民国四年(公元1915年)改属济宁道;诸城县隶属胶东道,五莲地区仍属莒县、日照、诸城三县所辖。民国十四年(公元1925年)裁济宁道,置琅玡道,莒县、日照县归其所辖。民国十七年(1928年)北伐军统一山东省,废道,县直属山东省管辖,今五莲县境隶属如敌。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同年冬,莒、日、诸三县国和民和党政府,竞相拉队伍,“武装逃难”至五莲山区。l938年2月,日本侵略军先后占领诸城、日照、莒县三县县城。3月,中和共鲁东南特委建立;秋冬,中和共莒县县委、诸城县委、日照县委相继建立,并先后成立各县八路军办事处。此时,五莲山区形成三股政治力量。南部、西南部及中部山区为中和共鲁东南特委及莒、日、诸三县县委活动地区;台潍公路和泰石公路沿线为日伪占领区,建立了“维持会”、“新民会”等伪管理体制;其他地区均为国和民党地方游击队盘踞。当时驻五莲地区的国和民和党杂牌军队有十三部分之多。1943年3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日照县抗日民住政府在长兰村成立(当时称日照县行政委员会)。之后,随即成立其所辖的第三区抗日民住政权(辖今五莲县境的高泽、洪凝、松柏、街头、王世幢一带)。同年6月,由于形势恶化,党的武装力量和政府机关撤出五莲山区至泰石公路以南。1943年,八路军滨海十三团进军泰石路北,解放了五莲大部地区。同年,日北、莒北、诸城三县抗日民住政府相继建立,隶属滨北行署。其时,今五莲县境由日北、莒北、诸城、诸莒边四县分辖,并先后建立了十一个区级抗日民住政权:日北县的洪凝、街头、五莲、滨安四个区,莒北县的中至、石场、管帅三个区,诸城县的麻湾(后改为户部)、仁里、高泽三个区,诸莒边的淮河一个区。1944年诸城县增设积沟区,辖今五莲县境的牛家官庄、院西、佛堂一带。1945年,日北县撤销,其所辖今五莲县境的洪凝、街头、五莲三个区并入藏马县。诸城县的户部区亦于同时划归藏马县管辖。l947年5月12日召开大会宣布五莲县建立,归胶东行署滨北专署管辖。县行政区划由藏马县的户部、五莲、洪凝、街头及诸城县的常山、仁里、高泽共七个区组成。1948年增设松柏区。1949年12月莒北县撤销,其所辖之中至、管帅、淮河三个区并入五莲县。时全县共辖十一个区。1950年春,滨北专署撤销,另设胶洲专署,五莲县隶属胶东行署胶洲专署管辖。1954年12月,莒县的石场区划归五莲县,时辖十二个区。1956年2月撤销松柏区,时辖十一个区。1956年3月,胶洲专署撤销,五莲县划归昌潍专区。同年四月,常山区划归诸城县,时五莲县辖十个区。1958年1月撤区并乡,全县划为院西、许孟、高泽、坊子、街头、宋家、潮河、叩官、花崖、回头、户部、高戈庄、汪湖、张仙、管帅、于里沟、中至、学庄、洪凝、松柏、中幢、迟家庄、石场、崖前二十四个乡。同年9月成立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合一,全县共划为洪凝、高泽、许孟、汪湖、管帅、中至、石场、于里、街头、潮河、叩官、户部、松柏十三个公社。1965年5月,经昌滩专署同意,原十三个公社划为十六个,增加院西、山阳、王世瞳三个公社。1970年昌潍专区更名为昌潍地区,专员公署改为行政公署,1981年改为潍坊地区,五莲县隶属未变。1982年12月经潍坊行署批准,撤销洪凝公社,设洪凝镇。时五莲县辖十五个公社,一个镇。1983年10月,潍坊地区行政公署撤消,更名为潍坊市,五莲县归潍坊市管辖。1984年5月12日进行体制改革(又称乡改),撤销人民公社,除洪凝镇体制名称未变外,原潮河、许孟、管帅、街头四个公社改为镇,叩官、户部、松柏、山阳、王世疃、石场、于里、汪湖、中至、高泽、院西十一个公社改为乡,新建七宝山镇和罗圈、山庄、杜家沟、花崖(1984年9月22日改为魏家乡)、槎河五个乡。时全县辖十六个乡、六个镇。同年8月至12月,对农村体制进行了改革,原生产大队改称村庄,大队管理委员会改称村民委员会。1992年底由潍坊市划归日照市管辖,现辖12处乡镇、632个行政村。

风土人情

野生杜鹃俗称映山红,在五莲山和九仙山生长区域非常广泛,总面积约有一万多亩,其品种之多,面积之广,花色之丽,誉冠华北,素有“江北第一”杜鹃园之称。五莲山和九仙山的杜鹃花色各异,因品系不同,开花的时间也各不相同,自阴历三月份,粉紫色的“蓝锦”品系,就争相开放。“五一”时节,可见漫山遍野簇簇鲜花,流光溢彩,磬香袭人,与山光石景相映衬,宛如天然画卷。此时,赴山赏花的游人如织,但见花海人潮,游人似梦如醉,如入仙境。为了便游人能更好的赏花玩乐,同时,也达到保护、管理的目的,选择了比较合理的路线,修通了环杜鹃园游览路,便游客能顺次有序地进行观赏。五莲山和九仙山的杜鹃花历史悠久,花形多样,花色绚丽,已成为五莲山自然景观的独有特色,游山赏花已成为人们的一大胜事。二月二俗称“龙抬头日”,又谓之“土地爷生日”。也有称之“春龙节”的。一则意为万物复苏,适宜耕地;一则龙主雨水,祈求雨足年丰。是日早起,农户家家用簸萁盛草木灰沿屋撒一圈,再在院内、场院划地作大小不一的圆圈,俗称“打屯子”。圈外画梯子,圈内撒上五谷杂粮,谓之“上粮”,意求五谷丰登。此日,早饭食水饺。饭前,家家送水饺到土地庙,为土地爷过生日,祈求保佑风调雨顺。早饭时,有的人家还分食一块过年时所蒸的饽饽或发团,小孩必吃。据说吃后能避免碰到狼。五十年代后期,祭土地神一俗废,“打屯”一俗也被废弃,近年来,此俗又渐兴起。二月二这天家家炒豆子、花生,谓之“炒虫子”,寓当年无害虫之意,此时还有一种传说,即:武则天篡夺唐室江山,自称大周武皇帝,触怒了玉帝,玉帝命令四海龙王三年内不得向人间降雨。管天河的玉龙见人间久旱不雨,生路将要断绝,便不顾一切,喝足天河水,张开巨口行雨。玉帝听说勃然大怒,让太白金星把玉龙打下凡间压在一座大山下,山上立通碑,上写道:玉龙降雨犯天规,当受人间千秋罪。若想重登灵霄阁,金豆开花方可归。人们看了碑文,方知玉龙为救他们而违犯了天条,心里非常感激。为报答玉龙的救命之恩,人满为患到处寻找金豆开花,但总也找不到。第二年二月初二,一个老婆婆背一袋黄豆到集市上去卖,不小心撒了一地。那金黄金黄的豆子粒使人们心头一亮,“这黄豆不就是金豆子,炒炒不就开花了吗?”于是一传十,十传百,很快就家喻户晓,这天,家家炒黄豆。压在玉龙身上的那座山是太白金星的拂尘。由于它人老眼花,看见人间炒的黄豆以为金豆真的开花了,便按照玉帝碑文上的旨意,拿去了拂尘,玉龙从此得见天日,重上云霄。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它,每年二月二很早就起来炒黄豆。有的边炒边唱“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这一习俗一直流传至今。二月二这一天,东港境内黄墩一带山区,有闹春牛的习俗。此举通常在本村本庄范围内进行。养牛户事先用刷子将牛的全身刷干净,牛角上拴上红布,也有用红绸扎一朵红花戴在牛头上的。二月二早饭后,将牛牵到一块平坦且又开阔的大田里,村里男女老幼汇集起来,随着劈劈啪啪的鞭炮声,牛主人拿掉牛缰绳,牛在大田里随意奔跑,一试身板。此时,人们可以欣赏到耕牛经过一冬的休养而膘厚体大和奔跑时的矫健身姿,也有的村庄在这一天将牛牵出来,套山耕犁耕地一圈,称“试耕”。据说清朝历代皇帝每年二月二在地坛使牛耕地,以示天下,祈求丰收,故有“二月二,龙抬头,万岁皇爷使金牛,正宫娘娘来送饭,保佑黎民百姓五谷收”的顺口溜和年画。

经济建设

国民经济健康发展。改革开放以来,由以农业为主的单一经济,逐渐转变为农工商全面发展的综合经济。1993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达13亿元,提前7年实现翻两番的目标,1997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达27亿元,五年间年均增幅达21.8%,比全市高3个百分点,县内财政收入达1.4亿元,年均增长29.3%,农民人均纯收入2080元;2005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64.52亿元,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达到11.1亿元、34.39亿元、19.03亿元。山区农业较快发展。1989年至2005年,全县以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增加农民收入为出发点,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到2005年,全县粮食总产量达到20万吨,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种植比例基本持平;全县水利灌溉总面积达到54.49万亩,水土流失治理率达76%;农业运输、农田灌溉、粮食播收、农副产品加工等基本实现机械化或半机械化,全县农机总动力达到49.78万千瓦,农用拖拉机4万台,各类配套农机具达到11.94万台,全年完成机收面积11.8万亩,机播面积32.37万亩;淡水养殖面积发展到4.13万亩,实现了水产养殖名优化、生态化、高效化。工业经济从无到有。全县工业从20世纪90年代初的一、二轮承包经营,到企业产权股份制改革,不断创新企业改革发展的新思路、新办法。截至1997年,全县乡镇以上工业达到126处,其中县属企业34处,全县大中型企业27处,其中大型企业8处。乡镇及以上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8.45亿元,其中县属工业17.7亿元,比1988年分别增长8.8倍和7.4倍。形成以开发和深加工当地资源为主体包括机械、冶金、建材、纺织、电力、食品、工艺美术等10大支柱行业、24个部门的地方工业体系。从1998年开始,县委、县政府发出“工业强县”的号召,制定“全党抓经济,重点抓工业”和骨干带动的战略决策,提出“宁可少活三五年,也要工业上台阶”、“弘扬五莲精神,打造工业优势”的口号。2003年,出台《关于工业“二次创业”的意见》,加快了全县工业化进程。以骨干企业为龙头,依靠科技创新,提高产品科技含量,以招商引资膨胀企业规模,实现全县工业的持续健康发展。至2005年底,全县工业企业达到5909家,规模以上企业109家,工业总产值166.4亿元,是1989年的31倍。五征集团年销售收入50.38亿元,成为全国著名的机械制造企业。县内工业主导产品有农用运输车、纱、布、花岗石板材、水泥、黄金、雷管、特曲酒、工艺品等100多种,产品远销美、德、日、韩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特别是石材加工企业达到1000多家,年加工板材2000万平方米,街头镇被誉为“江北石材第一镇”。全县累计开发新产品1000多种,其中省级新产品32项,省级以上名牌产品10项。2005年,全县计划投资50万元以上的技改项目达到307项,实现投资16.2亿元,是1990年的64.8倍。对外开放成效明显。五莲是国务院批准的全国沿海开放县,处于山东半岛“一小时经济圈”。县委、县政府大力实施“开放兴县”战略,把招商引资作为“一号工程”,坚持以大招商促进大开放,以大开放促进大发展,牢固树立亲商、富商、安商的招商理念,不断完善政策体系、服务体系和保障体系,营造了优越的投资环境。至2005年,全县共引进各类项目2289个,总投资额119.8亿元,到位资金63.2亿元,实际利用外资1949.5万美元。成功争引台湾佳展塑胶、世界500强企业美国丹纳赫集团独资建设的丹纳赫工具(山东)有限公司、美国斯比凯可公司并购金粟公司等一批较大项目,其中丹纳赫工具(山东)有限公司总投资额为1.54亿元,斯比凯可(山东)生物制品有限公司被山东省科技厅认定为“山东省高新科技企业”,填补县内空白。2005年全县共引进项目940个,投资总额63亿元,实际利用县外资金30亿元,合同利用外资496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636万美元。2002年在潮河镇创建日照市大型加工贸易区,后经省政府批准,改名为山东五莲工业园区,迅速成为五莲工业和经济的重要隆起带。积极实施外向带动战略和国际经济化战略,深化外经贸体制改革,健全完善工作机制和政策促进机制,抢抓机遇,开拓创新,全县外经贸事业得到快速发展。1989年至2005年,全县完成自营进出口3.95亿美元,其中出口3.22亿美元,进口7258万美元,完成加工贸易出口7622万美元。

五莲特产

樱桃:
樱桃-----北春果第一枝五莲县松柏乡樱桃在桃李尚未绽蕊的阳春三月便已成熟,因而被誉为“江北春果第一枝”,“人间鲜果”。樱桃入药疗效亦佳。中医认为,樱桃性味甘、温,入脾、肝经,有发汗透疹,祛风除湿,消肿止痛之功效。《名医别录》言其“主调中,益脾气”。《滇南本草》言其“浸酒服之,治瘫痪,四肢不仁,风湿腰腿疼痛”。《本草纲目》言其“调中益脾气,令人好颜色,止泄精”。也因此,樱桃入药适用于麻疹初起,疹出不畅,风湿腰腿疼痛,四肢麻木不仁,关节屈伸不利,肢体瘫痪及水火烫伤、虫蛇咬伤等病的防治。
五莲红:
五莲红-----属于花岗岩的一种,其花色主要以红色为主,白点和黑点镶嵌其中,更显高贵色彩。色泽美观,华丽超群,并具有永不磨损,永不褪色的优良性能。其板材非常适合室内装修,广场铺设,墙壁干挂等。五莲红材质加工的路沿石,蘑菇石,挡车石,风水球,桥柱桥栏,圆柱等也广泛用于各个地区的各项建设!
五莲绿茶:
五莲绿茶-----1966年五莲县“南茶北引”获得成功。四十多年来,五莲茶叶不断发展,特别是自2009年以来,五莲县政府立足实际、科学决策,把茶叶生产确立为农业特色经济的支柱产业重点培植,致力建设“江北绿茶第一基地”。目前,五莲绿茶区域内(潮河镇、户部乡、叩关镇、街头镇、松柏乡)茶园面积已达到3万亩。五莲县地处山东省东南部,东临黄海,属暖温带湿润季风气候,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境内山地丘陵土壤呈微酸性,属黄棕壤土,含有丰富的有机质和微量元素。优越的沿海气候条件和优良的环境,孕育了五莲绿茶“叶片厚、滋味浓、香气高、而冲泡”的独待品质,五莲绿茶因此被誉为“江北第一茶”。迄今为止,五莲县茗博茶场生产的“五莲山”牌、五莲县瑞春茶厂生产的“鲁莲春”牌、朝河镇凤玉茶厂生产的“始皇”牌等12只茶叶产品先后18次获得省优、部优、国家名牌、国家金奖等荣誉和奖励。五莲县是山东省的“中国茶叶研究所北方示范区”,并有千亩茶园获得欧盟有机食品证。五莲绿茶畅销全省及北京、东北等全国各大城市,并远销至日本、韩国、俄罗斯等国外市场,呈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五莲绿茶富含对身体有益的维生素、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常饮五莲绿茶,能达到预防脑心血管疾病、提神健胃、降压利尿、消食醒酒、防癌抗辐射、减肥美容、延年益寿等功效,五莲绿茶深受国内消费者的好评和赞誉。

社会发展

生态建设成果斐然。经过封山育林、兴修水利、治山造林,五莲县成为全省唯一的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从1999年起,旅游业逐渐成为全县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对外开放的先导产业。进入新世纪,县委、县政府及时提出“生态建县”的战略,对旅游业实行重点培植。2003年以来,全县先后投资2000多万元,开发建设五莲山、九仙山、大青山、李崮寨4大景区,开发一批像龙潭大峡谷、野生杜鹃大花园、“水帘烟雨”等高档旅游景点,使五莲县成为名副其实的半岛城市群“后花园”和全省著名旅游区,其中五莲山旅游风景区被评为国家AAAA级风景区。2005年,全县接待游客达40万人次,生态旅游业带动全县相关产业收入达3000多万元。文体事业日益繁荣。1989年至2005年,文体事业日益繁荣,全县文体机构逐步建立,从业人员不断增加,新闻、图书、电影、广播电视事业发展迅速。文体设施不断改善,县博物馆、广电大楼、体育场等相继建成;文体活动蓬勃开展,群众性活动丰富多彩,文体人才大批涌现。全县在市级以上文艺比赛中共获得269个奖项。其中获省级和国家级奖项93(部)件。盲童王宾参加中国残疾人艺术团在人民大会堂举办的“我的梦”专场演出,受到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1991年至2005年,先后向省以上运动队输送优秀体育后备人才56名,以刘世香为代表的运动员在国内外比赛中获奖牌16枚。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全县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正从温饱型进入“小康型”。截至2005年,全县职工年平均工资达8980元,为1989年的5.15倍;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到4000元,是1989年的5.88倍。全县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达到2034元,为1989年的3.9倍。社会保障制度健全完善,2005年,全县参加各类保险的人数达27.22万人,其中,社会养老参保人数16.65万人。全县农村人均住房面积为24.6平方米,比1989年增加8.46平方米。全县农村每百户拥有计算机8台、彩电103台、电冰箱26台、摩托车70台、影碟机38台、电风扇185台、大型家具87件、自行车123辆。农民人均文化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费用由1989年的27元增加到228元,是1989年的8.4倍。城乡居民储蓄不断攀升,1991年至1996年,全县储蓄余额每年平均增长30.6%,2000年储蓄余额为153287万元;2005年储蓄余额上升至317351万元,为1989年的14.56倍。精神文明成效显著。县委、县政府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两手硬。五莲县分别于1991年、1995年、2001年争创了第一、第三、第五届全省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县。2002年10月,五莲县国税局获“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称号。到2003年,全县有国家级文明单位1个,省级文明单位8个,市级文明单位43个,县级文明单位289个。2000年以来,五莲先后荣获全国第一批生态示范县、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县、全国绿化先进单位、全国科普示范县、全国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应用示范区、全国国防工程军民共管先进单位、全省实施名牌战略质量兴市先进单位,全省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县、全省社会文化先进县、全国体育先进县“平安山东”建设先进县、全省信访工作先进县、全省双拥模范县等40余项省级以上荣誉称号。

自然条件

概述:五莲县地处黄海之滨的鲁东南低山丘陵区,海拔高度在18—706米之间,地貌以山地丘陵为主,气候宜人、山清水秀,生态环境优美,森林覆盖率达43%,空气、生活饮用水质量均保持优良水平,被列为“全国生态示范区”。境内山岭起伏,河川纵横,北部、西部有小块平原,山地、丘陵、平原分别占总面积的50%、36%和14%。五莲县境内多山地丘陵,占总面积的86%,共有大小山头3300多个,主要有五莲山、九仙山等。
气候:五莲县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一年四季周期性变化明显,冬无严寒,夏无酷署,雨量充沛,季节性降水明显,日照充足,热能丰富。年平均气温12.6℃,历年平均降雨量767.1mm,6至9月为雨季,降雨量最多的年份为1990年,降雨量1257.3mm;最少的年份为1983年,仅降雨466.3mm。年平均日照时数2449.3小时,年蒸发总量平均为1740.2mm。
土地矿产:全县总面积1443平方公里,土地面积216万亩,常用耕地59.9万亩,人均耕地面积1.2亩。境内拥有金、银、铜、花岗石、膨润土、透辉岩等多种矿产资源,其中铜矿探明储量5000-6000吨,花岗石探明储量50亿立方,膨润土探明储量300-400万吨。
水利资源:全县共有中小型水库163座,其中中型水库7座,小(一)型水库13座,小(二)型水库143座,总库容19770万立方米,地下水可利用量0.47亿立方米。全县总灌溉面积54.7万亩,有效灌溉面积38.4万亩,节水灌溉面积11.6万亩。近年来,该县坚持走依法治水、科技兴水之路,是全国水土保持先进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