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山东省电子地图 > 日照市地图 > 五莲县地图 >
中至镇地图
中至镇相关地区地图:

民营经济

民营经济发展迅速。坚持高起点规划,大规模投入,高水平建设。先后投入资金2760万元,新建中至工业基地一处,基地内达到了水、电、路、讯“三通一平”,五莲县三得利食品厂、五莲县德龙铸造厂已初具规模。同时,依托334省道的区位优势,培植了一条经济隆起带,依托潍坊潍柴、北汽福田、河南新飞、青岛双星、五征农用车制造、锦红工艺品等知名大企业,搞好挂靠联合,形成了以机械、工艺品、食品、水泥等优势加工产业。目前,全镇民营企业已发展到70多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3家,从业人员2000人以上。年营业收入达7.3亿元。其中,五莲县欣欣机械厂今年投入资金1200万元,新上半轴套管生产线、油缸加工生产线各一条,年实现产值8000余万元,实现利税680多万元,一举跨入全县先进企业行列。

社会事业发展

按照“三纵两横一斜”的小城镇发展规划,围绕镇域经济发展,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先后投入资金680万元,栽植芙蓉、侧柏、木槿等各类花草树木10万余株,新增绿地1600平方米,铺设彩色水泥地板砖2000平方米,油化路面20000多平方米,乡村道路硬化面积占全镇道路的80%以上,已形成了环境优美、秩序良好、社会风气向上的新型小城镇。中至镇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勤劳淳朴的三万中至人民热情欢迎四海宾朋前来投资创业,进行经贸合作,在这方美丽富饶的土地上文明经商,发财致富,共展宏图。

科教文卫

科技卫生配套齐全。全镇初、小学面积18476平方米,校舍763间,在校师生2798人,教职工185人,近年来,学校坚持“以管理促质量,以质量求发展的办学理念,使学校整体水平上了新台阶。镇中心小学先后被评为“日照市规范化学校”、“日照市电化教育示范学校”等荣誉称号。医疗卫生积极推广新型全作医疗,合作医疗覆盖率达到全镇总人口的85%以上,镇医院被县委、县府表彰为“群众满意单位”。

人口数据

(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总人口26746男13565女13181家庭户户数9926家庭户总人口(总)26537家庭户男13435家庭户女131020-14岁(总)52910-14岁男26680-14岁女262315-64岁(总)1847115-64岁男951815-64岁女895365岁及以上(总)298465岁及以上男137965岁及以上女1605户口本地住在本地25473

经济概况

2005年,全镇计划实现工农业总产值10.6亿元,其中工业8.5亿元,农业2.1亿元,分别比去年增长41%、48%、17%;农民人均纯收入比去年增长8%以上,实现境内财政收入425万元,地方财政收入233万元。全镇总面积10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3万亩,辖36个行政村,3.2万口人,镇驻地处在城乡结合部,位于县城西部经济隆起带上,省道郝李路纵贯东西,中石路横穿南北,东靠省道央赣路,西临206国道,境内县乡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2005年,全镇计划实现工农业总产值10.6亿元,其中工业8.5亿元,农业2.1亿元,分别比去年增长41%、48%、17%;农民人均纯收入比去年增长8%以上,实现境内财政收入425万元,地方财政收入233万元。民营经济发展迅速。坚持高起点规划,大规模投入,高水平建设。先后投入资金2760万元,新建中至工业基地一处,基地内达到了水、电、路、讯“三通一平”,五莲县三得利食品厂、五莲县德龙铸造厂已初具规模。同时,依托334省道的区位优势,培植了一条经济隆起带,依托潍坊潍柴、北汽福田、河南新飞、青岛双星、五征农用车制造、锦红工艺品等知名大企业,搞好挂靠联合,形成了以机械、工艺品、食品、水泥等优势加工产业。目前,全镇民营企业已发展到70多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3家,从业人员2000人以上。年营业收入达7.3亿元。其中,五莲县欣欣机械厂今年投入资金1200万元,新上半轴套管生产线、油缸加工生产线各一条,年实现产值8000余万元,实现利税680多万元,一举跨入全县先进企业行列。

旅游民俗

董家营遗址:董家营遗址位于五莲县中至镇董家营村西,遗址总面积12万平方米,文化层堆积厚度0.2—1.5米。共挖掘墓葬45座,其中,大汶口文化37座、龙山文化3座、周汉时期5座、灰坑151座,龙山文化房址5座。表面耕土层暴露的遗迹有陶片、残石器等。该遗址内涵丰富,保存较为完好。2001年省考古研究所对其进行了抢救性的挖掘,出土的器物有陶竟15件,单耳壶(杯)20件,豆10件,杯8件,小罐30件,大罐2件,背壶7件,盆4件,器盖6件,玉石器22件,青铜器、铁器8件。该遗址的发现,对于研究大汶口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实物资料。1956年曾在大将沟村发掘出陶罐、青铜剑、花杆戟等,据考为春秋战国时文物;1944年在滨北专署支持下该镇的陡峨村曾建枪厂,生产的枪支大部分供给解放区民兵使用,俗称“陡峨枪”。
春节元宵杂耍:抬灯官。抬灯官的节目,多在迎新春、闹元宵时杂于高跷、旱船、龙灯行列中。灯官既是高跷队中的滑稽小丑,又是高高在上的总指挥,他塑造的是与民同乐、朴实可爱的小官形象。灯官面涂小丑脸谱,身穿县官袍服,头戴丑角乌纱,帽子顶部装有精制的小灯笼。其配角是扮作壮汉的两名抬夫,抬夫共抬一根颤动的腊杆或竹杆,杆的两端装有美观的彩灯;灯官伏于杆上,时骑、时坐、时蹲,在高跷、旱船行进中指挥队形变换;在街头场地演出时,灯官在杆上作精巧表演——或蹲、或站、或倒鼎......滑稽诙谐,可笑可爱;其唱词多是讽时笑世的数板,或是地方小调。此角色非经专门训练者不能充当。1945年前后,莒县城关、夏庄、招贤、峤山等地尚见,后因传人老化,渐绝。当今吕剧《龙凤面》中的四老爷、《逼婚记》中的历城县令等角色的塔轿舞姿,皆吸取了“抬灯官”不少精华。刘二姐赶会。“刘二姐赶会”是昔时莒地高跷队中最显眼的角色,她是正大方、倔强、勇敢、健壮的村典型。其腕挎竹篮,篮盖彩巾,脚踩高跷,作赶会状大方庄重行进;其侧、其后有数“无赖”(举鸟龙者等)行轻狂、挑逗之态;刘二姐应势反击——或鄙视,或不睬,或怒目而视,或呸之一痰,高潮时,从篮中掏出装有灰粉之类的纸包,抛击群丑,使其“狼狈不堪”,塑造了一个正派、刚强、邪不敢犯的良好形象。此节目,至民国十年前后,同乐会与驻莒旧军,扮杂耍时,为惹人发笑,竟将这正派村姑粉成招风惹草的野丫头,用低级下流的行动勾引、挑逗纨绔群丑。因此,1957年以后,此节目被当做毒草淘汰。王大娘。王大娘是莒地高跷队中不可缺少的反面角色,此人物是民间熟知的泼妇形象,以她的举止动作来揭露、讽刺民间此类村婆。在高跷随歌舞行进时,王大娘以其泼荡之姿逗人发笑,引人联想。在街头驻足演唱时,多以此角色演唱《锯大缸》中的王大娘,或《王婆子骂鸡》中的王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