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通桥区地图
五通桥区相关地区地图:
自然地理
地貌平坝、浅丘陵和低山。岷江由北向南纵贯全境,将区境分割为河东、河西两大片。平均海拔533米。地势北高南低,东西两部向中部倾斜。水资源丰富,岷江、茫溪河等5条河流横贯全区,自产水量和上游境外来水共842亿立方米。
岷江:岷江发源于岷山弓杠岭和郎架岭,全长735公里,流域面积14万平方公里;全河落差3560米,水力资源1300多万千瓦。岷江是长江上游水量最大的一条支流,都江堰以上为上游,以漂木、水力发电为主;都江堰市至乐山段为中游,流经成都平原地区,与沱江水系及众多人工河网一起组成都江堰灌区;乐山以下为下游,以航运为主。岷江有大小支流90余条,上游有黑水河、杂谷脑河;中游有都江堰灌区的黑石河、金马河、江安河、走马河、柏条河、蒲阳河等;下游有青衣江、大渡河、马边河、越溪河等。
茫溪河:茫溪河,古称拥斯茫水、四望溪,系岷江左岸一级支流。上游分东西二源,清光绪版本《井研县志》称东源殷家河为茫溪河正源,1989年版本《井研县水利电力志》称西源研溪河为茫溪河正源。现从《岷江志》,并称东西二源。东源殷家河发源于仁寿县松峰乡双河口,由东北流向西南,经双河水库,至观音村出仁寿县进井研县境,经研经、农新两乡(镇),至来夙乡与西源相汇。西源研溪河又名中秋河,发源于井研县分全乡,由西北流向东南,经大佛水库,至东方红村折向南流,沿途经金紫、金峰、长河、研城等乡(镇),于来夙乡与东源相汇。
气候:五通桥区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具有冬无严寒,夏无酷热,热量丰富,降水充沛,雨热同季,四季分明的特点,年平均气温为17.3℃,全年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7.3度,年日照1119.7小时。无霜期334.5天,年降雨量1399.6毫米,适于农作物生长。
矿产:矿区矿产资源丰富,其中煤总储量约7800万吨,煤质为K2—700大卡,目前年产煤约80万吨。页岩储量为2.4亿吨,主要有白泥瓷土、红粘土、灰软粘土等。境内盐化资源丰富,盐卤资源储量达6.9亿吨。年产工业盐、食用盐50万吨,烧碱6万吨、液气2万吨、纯碱8万吨,为建设和发展烯土产业、盐化工的深度开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全区土地肥沃,气候适宜,农业逐步走上优质、高产、高效的道路,各类时节蔬菜,时令水果,禽畜产品常年供应,物产非常丰富。
经济概况
全区已形成畜牧、蔬菜、花木三大特色产业。花木科技园是国家级乐山农业科技园区的重要组成部分,2000年开始筹建,规划总面积5600亩,总投资6.07亿元。投资4500万元的长益食品公司10万头生猪示范项目正在建设中。五通桥区工业发展历史悠久,是四川重要的工业基地,四川省化工基地,轻工部十大原料基地之一,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区委、区政府对工业发展十分重视,坚持实施名牌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围绕两个根本转变,在抓好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时,在工业经济结构大调整上下功夫,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重视优势产品的规模经营和拓展优势产业链,积极培育新兴产业,鼓励企业自主开发和引进开发高起点、高科技、无污染、节能降耗、高附加值的产品,取得了可喜成效,现已形成盐化工、畜产品加工和机电产品加工三大优势产业及稀土产业、建筑建材、食品能源等基础工业。
工业经济
经过多年的艰苦努力,五通桥区工业产业结构已形成机电产品加工、盐化工、畜产品加工三大特色优势产业,其特点是:到2003年底,全区各类企业已发展到700多户,其中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规模企业52户,产值上亿元的企业6户,产值上5000万元企业4户,2003年规模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22.7亿元,工业增加值8.05亿元。
机电产品加工业:以发电机组、橡塑机械、轴承、锅炉、电炒锅、微电机、各类建筑机械、农用机械为主要产品。代表企业有:东风电机厂、亚西橡塑有限公司、大洋轴承公司、竹根锅炉公司、雄狮锅炉公司、桥牌厨具公司、凌志机械公司、东工电机有限公司、金川机械公司、东川机械公司等,共有企业近80户。其中,规模企业16户,规模企业年产值7.6亿元,占全区规模企业产值的33.5%。从业人员1.5万左右。发电机组、橡塑机械、轴承、电炒锅、锅炉、建筑挤压机、微电机等产品在国内、省内具有一定知名度。
盐化工产业:主要产品为工业盐及各类品种盐、两碱(烧碱、纯碱)、三聚磷酸钠、草甘膦等。截止2003年底,工业盐达50万吨,各类品种盐近10万吨。主要企业有和邦制盐公司、和邦联峰盐业、金光纯碱厂、和邦乐天化、福华烧碱厂、电化厂、巨星化工、海天碱业、青岛双收碱业等10户。盐化工在五通桥具有近百年的发展历史,系候氏制碱法的发源地,2003年盐化工产值6.9亿元,占规模企业产值的30.5%。
畜产品产业:主要产品为猪、牛皮高级座垫革面料革,饲料(含预混料、添加剂)、鬃毛、猪肉加工等,代表企业有:振静皮革公司、巨星农牧集团、长益食品、台丰农牧等企业。2003年畜产品规模企业4户,产值6.5亿元。
稀土产业:主要产品为氧化铈、富镧及硝酸铈、碳酸铈、抛光粉等,年处理精矿能力2.5万吨。主要企业有:明宗稀土、盛和科技、锐丰公司、东风化工、义维化工、普瑞美、坚丰公司。五通桥系四川稀土产业湿法分离基地。全区年处理精矿能力占全省近一半,占矿源地冕宁全年可供稀土精矿的80%,在川内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煤矿及非煤矿山企业:五通桥区境内具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和页岩资源。以此发展起来的煤炭采掘企业近30户。全年产煤100-120万吨。主要企业有:和邦煤矿、凤来煤业、大庆煤矿、金江煤矿、轮子坡煤矿等,煤炭除满足区内需要外,大量销往夹江、眉山、成都等地。非煤矿山企业,主要是指各类机砖厂、采石厂等。全区共有机砖厂30余户,采石厂10余户,分布于全区各镇(乡)。2003年产值在2.5亿元左右。从业人员达5000人。
其它:五通桥工业企业主要集中在上述五个方面外,尚有发电厂(站)5户(其中火电厂1户,水电站3户,自备火电厂1户),水泥企业,包装彩印(印刷)企业,酒类企业,食品加工等各类不同性质、不等规模的企业近30户,产值近1个亿。
永祥股份:主要业务涉及多晶硅、聚氯乙烯(PVC)和电石渣水泥。其中PVC年产能规模目前达12万吨,烧碱10万吨,年销售收入近10亿元,利税超1亿元,其生产技术、设备和产品能耗均处于行业先进水平,产品在西南、华东、华南、华中等市场销售状况良好,2007年实现销售产值增长率近30%,此外PVC三期20万吨项目也即将于2008年全面启动。与四川通威股份合资的年产1万吨多晶硅项目使五通桥将成为中国的“硅谷”。
土产特产
苦笋苦竹是五通桥的一种生态特色产品。在五通桥,种植苦竹形象地被农民称为“懒庄稼”。随着苦竹面积的增多,苦笋产量的逐年增加,为了解决销售问题,该区利用“天府农业信息网”工作平台,发布苦笋供销信息,吸引外地商贩前来洽谈购买事宜,把苦笋销往了成都、德阳、绵阳等大中城市。五通桥毛霉“豆腐乳”五通桥民间雅称“豆腐鱼”五通桥豆腐乳的规模化生产始于清代同治年间(公元1862年),德昌园酱园就是其中最大的豆腐乳制造作坊。经过多年的精心研制和反复试捡,对用料上和制作工艺上都有极大的改进,西坝米酒西坝米酒始于东汉时期,以西坝境内出土的东汉崖墓文物中的酿酒器皿和乐俑得以印证。其酿制方法一直流传于民间。到了宋代,曾经和赵匡胤比剑论道于华山的陈老祖,隐居西坝圆通寺。
风土人情
峨边(彝语叫“佳支依达”)少数民族主要的节庆活动是彝族年,彝语叫做“库施”。彝族年节与其他民族不同的特点是,统一规定在农历十月,这是根据彝族的太阳历,一年为十个月来确定的。但是没有规定在十月的哪一天。定在哪天?要由各村寨自行选择吉日来决定。这一大庆的日子,各家各户都得精心准备和安排。在离过年二十天左右,家家户户都要酿“泡水酒”,在过年时用。节日来临,各家各户都去打柴,叫“库施撕科”,在门口左侧堆置“撕科”,用四根圆柱插地,中间堆放劈开的柴花子,柴堆得越高,象征主人家比别人富裕,象征来年的丰收。过年这天,就在“撕科”上宰杀年猪。过年前几天,还要专门煮豆腐,叫“库施度富切”。彝族年习惯上只有三天。第一天凌晨,各家各户一大早起来将从山上采集回来的金竹枝扎成扫帚,打扫室内外的卫生,打扫是要先扫室内后室外,象征扫进金银财宝,扫出鬼神妖祸。并将火塘内一块大如鸡蛋的石头烧红,放进一个盛了清水的碗里,立即热气腾腾地端着在室内转一圈出门将水倒于门外,然后将石头放回火塘内,以示驱邪避邪,此仪式有的从室内到室外进行三次。将从山上采集来的杜鹃树枝插在室内墙上,将采集来的山草铺垫在室内,使人觉得满目清新,心旷神怡。天刚亮,寨子里的小伙子们便聚在一起,分别给各家各户杀猪,杀猪时先杀那家后杀那家是有顺序的,一般不能变。主人家将宰杀后的年猪苦胆挂在树枝上。年猪杀后要迅速做两餐,内脏要分成三天煮,第一天煮猪肝、猪脾,并做好小荞粑,先敬献祖先灵位,后主人家吃,第二餐则煮部分肉;过年的第二天,第一餐煮猪肺,寨子里的人一群一群地拜年;第三天,下午第一餐煮猪肠,这一天起,已出嫁的姑娘们,穿上崭新的民族服装,背着酒、肉、熟鸡蛋、糖果、面等礼品,同丈夫、子女一起专程回娘家看望父母,走亲访友。过年三天,人们一群接一群地挨家挨户拜年,互相祝贺新年快乐,万事如意。风光秀丽的五通桥,素有“小西湖”之美誉,著名画家丰子恺曾赞曰:“且喜蜀中风景好,桥滩春色似杭州。”五通桥城区依山傍水,城内榕荫披覆,两河碧水四季如镜。五通桥人喜游泳,水上活动十分丰富,这里有着全国“游泳之乡”的称号,也是全国赛艇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龙舟会更是这一带颇具吸引力的民俗活动。暮春时节,茫溪河、涌澌江上三五龙舟竞渡,鼓点声传遍沿河两岸,便是龙舟会开幕的前奏。风清云淡,栀子飘香的五月,是赛龙舟的好时节,一到阴历五月初五龙舟会,五通桥城内满是人流,沿河菩提山、茫溪山上、楼房上甚至河畔挨挨挤挤的黄桷树上都有围观者。金色、银色、蓝色、红色等色彩各异、造型不一的龙舟吸引着人们的眼光,特别是农民用树叶、蔬菜、瓜果扎成的菜龙,用稻草扎成的草龙更令人注目。所有龙舟在河上比造型、比速度,大饱观者眼福。待成百上千只鸭子放入河面,龙舟像游鱼穿梭,忽左忽右追逐鸭子,船上、岸上识水性的好手如龙腾似虎跃入水中,加入抢鸭子的行列,霎时间两岸沿河的人们呼叫声、喝彩声此起彼落,热闹非凡。五通桥龙舟盛会由来已久,据史记载,清顺治年间,五通桥就盛行举办端午龙舟会。乾隆年间,开始了端午龙舟竞赛和抢鸭子活动,沿习成俗,从不间断。咸丰年间整治河道后,龙舟会一年胜一年,附近水路码头均有龙舟前来参加,有的年份多达百只以上,几十里外的乡民也像赶庙会似的邀约亲朋好友前来观看。《犍为县志》有“五月端午节,五通桥尤竞行龙船会,仕女游江,舟多如鲫,其盛况冠于治域及沿江各场”的记载。新中国成立后,龙舟会有了新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后,1979年恢复了“文革”期间曾停办的龙舟会,以后每年或隔三、四年即举办一次。每到端午,水上彩船林立,金鼓齐鸣,龙舟竞逐。入夜,焰火腾空,龙舟喷火,彩龙游弋。两岸数十万群众陶醉在这美景之中。正是“水上风光五通美,龙舟竞赛闹端午”。这一民俗活动不仅吸引了本地人,也引起了外国人的关注。
旅游资源
五通桥景区位于乐山市南24公里,是一座颇有特色的水乡古镇。涌斯河和芒溪河把五通桥分为四望关,青龙嘴、竹根滩三部分。五通桥依山傍水,青山照映,绿水环绕,玲珑秀丽,民俗独特。清代诗人李嗣源称赞“烟火万家人上下,风光应不让西湖”,故有“小西湖”之称。五通桥融山、水、树、镇为一体,水多桥也多,镇内各种风格的桥把3片陆地连结起来,荡舟河上,穿行桥下,可领略小镇风光。五通桥的另一景观是这里的黄木角树,几百株苍劲雄伟,枝繁叶茂,童童如盖,树沿着河,街沿着树,形成了五通桥独特的风光。这里还是全国七大“游泳之乡”之一,芒溪河是天然的游泳训练场,多年来培养了许多优秀的游泳运动员。五通桥还是青年英雄丁佑君烈士的故乡。菩提山上建有“丁佑君烈士纪念馆”,馆名匾额为胡耀邦所书,馆内还陈列有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题词。这里绿树环绕,清新优美,还可鸟瞰整个市容。杨宗祠杨宗祠位于冠英镇岷江西岸约500米的民居群中,始建于清代乾隆12年,因杨始人中进士而建立。该祠西北向东南,与乐山大佛隔江相望,风水极佳。据传,此地为中国密教第六代祖师柳本尊的修炼所在地,方志云:“天池院有观音化柳本尊,门前有一进,曾剜一眼舍于井中,俗人目盲,取水洗立即愈”。道士观,五通桥桥沟镇老龙坝的道士观和西坝镇的燃灯寺是一个风景绝佳的地方,站在老龙山上极目远眺,浩浩荡荡的岷江和幽幽静静的沫溪河交汇于此,从此入口,宽阔的江面被收拢在不足1/10的峡谷之中,如进入无底的布袋,巨大的水流交织在一起,冲向老龙头,又被龙头收回,形成一个个巨大无比的漩窝。当地人说:每遇山水暴发,此处水声如雷。如天龙吞天水一般,气势如洪。当年从上游砍伐下来的木料也在此汇集,故在此也曾住着一支大渡河水运局的队伍,专门疏通,船工号子声声不绝于耳。丁佑君烈士纪念馆,丁佑君烈士纪念馆位于乐山五通桥区菩提山上,馆名匾额为胡耀邦所书,馆内还陈列有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题词。这里绿树环绕,清新优美,还可鸟瞰整个市容。丁佑君烈士,一九三一年诞生于本市瓦窑沱,一九四八年在成都市女子高中读书,深受解放战争胜利的鼓舞,曾积极参加党领导下的学生爱国运动。成都解放后,佑君同志立志献身革命,考入西康人民革命大学。在党的直接培养教育下,她进步很快,因学习努力,被评为模范,并且光荣的加入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毕业后,党派佑君同志担任西昌女中军事代表。一九五零年九月十八日,佑君同志在西昌盐中区征粮工作中,不幸为暴乱匪特围攻杀害。牺牲时,年十九岁。
历史沿革
五通桥历史悠久,有建制的历史已有2300多年。五通桥区在春秋战国时期,属蜀国辖地。秦惠文王后元九年(公元前316年),秦灭蜀,十四年,置南安县,十五年,设蜀郡,区境隶蜀郡南安县。汉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开发“西南夷”分割蜀郡、广汉郡,设置犍为郡,区境隶犍为郡南安县。南朝梁武帝大同十年(公元544年)废犍为郡,置戎州,领郡辖县,至西魏,区境隶戎州六同郡僰道县。北周武帝保定三年(公元563年),郡县变更频繁,隶属关系交错,区境被戎州、嘉州、陵州分割,隶于嘉州平羌郡平羌县、戎州沉犀郡武阳县、陵州怀仁郡蒲县。分割历经隋、唐、五代、北宋、南宋,直至元至大四年(公元1311年),方结束了近700年的“分治”局面,区境完全隶属四川行中书省嘉定府路犍为县。,民国2年,废省改道,以道统县,区境隶上川南道犍为县。民国24年,川政统一,四川划分为18个督察区,区境调整为第四区(五通片)、第五区(西坝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1949年12月,区境隶于中国人民解放军乐山军事管制委员会,并受犍为县领导。1950年8月,区境五通片为犍为县第八区,西坝区为第九区。1951年8月,建立五通桥工作委员会,10月,以犍为县第八区建制成立五通桥市,隶川南行政区乐山专区。1952年8月,建为县第九区(西坝片)划归五通桥市管辖,为五通桥市第六区。1959年3月,撤销五通桥市,并入乐山县,为乐山县五通桥区。1962年7月,恢复五通桥市建制,直隶乐山专区。1964年5月,改五通桥市为五通桥区,为乐山专区直辖区。1978年5月,五通桥区与乐山县合并,成立乐山市(县级),为乐山地区乐山市五通桥区。1985年5月,撤销乐山地区,成立省辖乐山市,五通桥区为县级区,隶属乐山市。,1997年,五通桥区面积474平方千米,人口32.6万,辖11个镇、1个乡:竹根镇、牛华镇、杨柳镇、金山镇、辉山镇、桥沟镇、金粟镇、西坝镇、石麟镇、冠英镇、蔡金镇、新云乡。区政府驻竹根镇,距市政府22千米。2000年,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区总人口310229人,其中:竹根镇57431、牛华镇40457、杨柳镇19141、桥沟镇19525、金粟镇22516、金山镇25935、辉山镇13582、西坝镇23753、冠英镇35632、蔡金镇15144、石麟镇25510、新云乡11603。有彝族、藏族、羌族、苗族、回族、侗族、瑶族、蒙古族、土家族、傈僳族、满族、纳西族、布依族、白族、壮族、傣族等民族分布。2004年,五通桥区辖11个镇(竹根、牛华、金粟、金山、桥沟、石麟、冠英、杨柳、辉山、蔡金、西坝)、1个乡(新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