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根镇地图
竹根镇相关地区地图:
行政辖区
竹根镇下辖村:新华村茶花村幸福村易坝村
刘伯承在五通桥
1924~1925年间一位史上叱咤风云者曾来此养伤,他就是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刘伯承元帅。刘伯承曾在1923年四川境内的南北战争中,不幸右腿受伤,后严重感染,几乎截肢,后接受老同学张仲铭(人称张二旅长)的建议到五通桥养伤。1924年1月24日,张二旅长亲自护送刘伯承来桥。养伤期间,刘伯承多次乘船逆水而上至沫溪河畔的曾店儿,饮茶垂钓,并做有诗一首:苍山透迤尽天涯,绿野郊原覆菜花;溪船荡破山花影,且置香茗换浮槎。1925年,刘伯承离开五通桥。
竹根镇-五通桥
1.五通桥历史悠久,有建制的历史已有2300多年。周时,区境属蜀国辖地,秦惠文王灭蜀后,于前311年设蜀郡,区境隶蜀郡南安县地。1985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省辖乐山市,为乐山市五通桥区(县级)至今。区境内相连成片的东汉崖墓群和始建于东汉、五代时期的古陶瓷窑址(PS:就是瓦窑驼),是五通桥悠久历史的有力证明。2.历史的记忆(盐业在五通桥)五通桥因盐而兴,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古老盐场。相传在公元前250年,蜀太守李冰在五通桥牛华溪红岩子凿井煮盐,距离今天已经有2200多年历史。明末清初,五通桥盐业生产便颇具规模。“架引高低筒络绎,车声轱辘井相连”描绘了五通桥制盐场景。到1947年,五通桥共有卤井5805眼、灶935户,年均产盐达5万吨,最高年份达6万吨,直接、间接依靠盐业为生者达6万余人。民间流传“金犍为、银富顺”(“金犍为”实指五通桥),“千猪百羊万石米,不及桥滩一早起”之说,反映了五通桥曾经的繁荣。(PS:烧的煤都已经有好几座山了,称为碳包山)
赵君陶在五通桥
1927年8月,中共四川省临时省委派遣钟善辅到五通桥从事革命活动,积极开展工人运动,建立党的组织。从此,五通桥有了革命斗争的历史。三十年代末期,中国共产党创建初期的重要领导人赵世炎同志的妹妹赵君陶(当时化名赵郁仙)老师携子女李鹏、李琼来到五通桥,以通材中学教师的身份,从事党的地下工作。赵君陶同志组织学生成立“晨呼队”,每天清晨在市区边跑边呼口号、唱抗日歌曲,宣传抗日。共和国第四任总理李鹏也曾在通材小学读书,在五通桥度过了孩提时期一段难忘的时光。
乡镇经济
2007年该镇工业总产值完成13.35亿元,同比增长45.18%;销售收入12.15亿元,同比增长27.43%;利润总额4250万元,同比增长19.21%;净增规模企业2户。农村经济总产值累计完成4250万元,同比增长6%;农民年人均纯收入4651元,比上年增加400元,同比增长9.4%。2007年,该镇共涉及区产业项目37项。其中重点项目:新华4组整体环评征地拆迁、岷江大桥—乐宜高速公路五通段征地拆迁、城南大桥征地拆迁、双江苑统建还房征地拆迁已交付用地,共涉及征拆户206户,征迁面积近500亩。其中永祥2×1500吨多晶硅项目,占地700亩,投资150000万元,预计2008年投产;永祥股份公司20万吨烧碱、20万吨PVC技改项目,占地500亩,投资98000万元,预计2008年完成;索普新材料公司年产1000吨硝酸铈生产线,占地30亩,投资2000万元,预计2008年投产。
人口数据
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总人口57431男28123女29308家庭户户数20299家庭户总人口(总)55767家庭户男27207家庭户女285600-14岁(总)86980-14岁男44240-14岁女427415-64岁(总)4233015-64岁男2068015-64岁女2165065岁及以上(总)640365岁及以上男301965岁及以上女3384户口本地住在本地486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