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安徽省电子地图 > 巢湖市地图 >
无为县地图
无为县相关地区地图:

现代无为

1949年7月,无为全境的4个县级行政区正式合并,成立统一的无为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无为县始属皖北行署巢湖专区。1952年1月属安徽省芜湖专区。1965年7月复属巢湖专区。2000年隶属新设立的巢湖市。2011年无为县划归芜湖市管辖。

建制沿革

无为县历史悠久,无为县名“始于城口置无为军,思天下安于无事,取无为而治之意以名之”。春秋战国时,无为县境属楚居巢。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属九江郡居巢县。西汉高帝四年(公元前203年)属淮南国居巢、临湖、襄安县。文帝十六年(公元前164年)属庐江国居巢、临湖、襄安县。景帝四年(公元前153年)罢庐江国为庐江郡。东汉初平四年(193)属庐江郡居巢、襄安县。三国时属吴庐江郡濡须。晋太康元年(280)属庐江群居巢、临湖、襄安县。咸和四年(329)属豫州。太元(376-396)中,在县境西北侨置扶阳县。南朝时,梁太清元年(547)属南谯郡蕲。隋开皇元年(581)属庐州襄安县,县治在今巢湖市区东北2.5公里处。始设无为镇(今无城镇)。唐武德三年(620)以襄安县地置巢州,又在县境西北置开城、扶阳县。七年(624)废开城、扶阳县,改巢州为巢县,无为镇属之。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置无为军,领巢县、庐江二县。熙宁三年(1070)析巢、庐江二县地置无为县。元至元十四年(1277)升无为军为无为路,属江淮行省。二十八年降为无为州,领无为、庐江、巢县三县。明洪武元年(1368)无为州领巢县1县,属中书省。不久复属庐州府。清雍正二年(1724)无为州不领巢县,与合肥、舒城、庐江、巢县同属庐州府。民国元年(1912)4月,改无为州为无为县,仍属庐州府。民国3年6月属安庆道,民国17年废道,直属安徽省。民国21年属安徽省第二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民国27年7月属第五专署,10月属第三专署。民国29年4月属第一专署。1927年8月,中国共产党开始在无为建立组织,从此,无为人民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共无为县委组建苏维埃政权,领导无为县人民举行“六洲暴动”,揭开了无为人民武装夺取政权的序幕。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军民独立自主地开展武装斗争,使无为发展成为全国十九块抗日根据地之一——皖江抗日根据地的中心区。全县计有无为、临江、湖东、无南等4个县行政区和1个准县级的江流行政办事处,隶属皖江行政公署领导。解放战争时期,无为全境仍按照抗战时期区划一分为四,共辖21个区(镇),隶属皖西第四专员公署。此期,全县人民掀起“支前参战”热潮,“渡江第一船”率先自无为泥汊江岸发出,以其辉煌业绩载入史册。1949年7月,无为全境的4个县级行政区正式合并,成立统一的无为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无为县始属皖北行署巢湖专区,1952年1月属安徽省芜湖专区,1965年7月复属巢湖专区,2000年隶属新设立的巢湖市。2011年8月22日宣布,根据国务院的批复,撤销地级巢湖市,原巢湖市所辖的无为县划归芜湖市管辖。

无为大事记

清,咸丰三年(1853),9月6日(农历八月初五)太平军攻克无城。是年太平军占领无为州后,与清军交战于裕溪、运漕、黄雒,清军大败。运漕的16万石存米被太平军运到南京。咸丰十一年(1861),10月(农历九月)太平军与清军大战,失无城。是年太平军扼守泥汊、神塘,阻止清军沿江东下。清军掘开凤凰颈大堤,水淹太平军,太平军失利。1949年,1月21日无为县解放。1月在中共皖西四地委江淮五地委领导下区内各县均成立支前指挥部征集粮草船只动员民工水手抢修公路桥梁支援人民解放军渡长江。2月7日驻防在江南荻港至芜湖沿江一带的国民政府军第二百八十二师5000余人起义渡江到无为后被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序列。3月谭启龙许世友率三野第七兵团第二十四二十五二十七军在无为集结王静安率第九兵团第三十一军在和县集结作渡江的准备工作。4月1日第二十七军成立渡江先遣大队中共无为县委挑选熟悉江南情况的船民组成向导排配合先遣部队。

古代无为

夏朝末年,成汤将桀流放到古巢国,也就是今天的无为境内。东周时(周顷王四年起),楚国和吴国多次在此交战。起初楚国在争夺中占优势,于灵王二十四年占领了巢国全境,后于景王七年灭巢。但此后吴国于景王八年敬王元年、二年、十一年、十二年多次击败楚国,并最终于吞并巢国。战国期间,无为属楚国。秦灭楚以后(前221年),改由九江郡统辖,属居巢县。西汉高帝四年(前203年)属淮南国居巢、临湖、襄安县。文帝十六年(前164年)属庐江国居巢、临湖、襄安县。景帝四年(前153年)罢庐江国为庐江郡。东汉初平四年(193年)属庐江郡居巢、襄安县。三国时属吴庐江郡濡须。晋太康元年(280年)属庐江群居巢、临湖、襄安县。咸和四年(329年)属豫州。太元(376年-396年)中,在县境西北侨置扶阳县。南朝时,梁太清元年(547年)属南谯郡蕲。隋开皇元年(581年)属庐州襄安县,县治在今巢湖市区东北2.5公里处。始设无为镇(今无城镇)。唐武德三年(620年)以襄安县地置巢州,又在县境西北置开城、扶阳县。七年(624年)废开城、扶阳县,改巢州为巢县,无为镇属之。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置无为军,领巢县、庐江二县。熙宁三年(1070)析巢、庐江二县地置无为县。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升无为军为无为路,属江淮行省。二十八年降为无为州,领无为、庐江、巢县三县。明洪武元年(1368年)无为州领巢县1县,属中书省。不久复属庐州府。清雍正二年(1724年)无为州不领巢县,与合肥、舒城、庐江、巢县同属庐州府。近代,民国元年(1911年)四月,改无为州为无为县,仍属庐州府。民国三年(1914年)六月属安庆道。1927年八月,中国共产党开始在无为建立组织。民国十七年(1928年)废道,直属安徽省。民国二十一年(1933年)属安徽省第二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七月属第五专署,十月属第三专署。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四月属第一专署。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将无为发展成为全国十九块抗日根据地之一——皖江抗日根据地的中心区。全县计有无为、临江、湖东、无南等4个县行政区和1个准县级的江流行政办事处,隶属皖江行政公署领导。解放战争时期,无为全境仍按照抗战时期区划一分为四,共辖21个区(镇),隶属皖西第四专员公署。

县镇建设

一是加快无城建设。坚持“扩张新区、改造老城、完善功能、注重特色”的总体思路,加快无城建设步伐,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在新区开发上,按照城市“中心北移“的规划要求,2001年,县委、县政府机关退出县城中心的“黄金地段”,在新区新建了办公大楼,将旧址用于商业开发。围绕新区的发展,先后新建金塔路、凤河路等多条城区主干道,城市建成区面积由7平方公里扩大到15平方公里,市区人口达20万人。在旧城改造上,着力完善配套功能,提高城市品味。人民广场、农文化广场、状元桥一大批重点市政工程相继竣工,污水处理、长江引水、管道天然气等配套工程相继建设。特别是近几年投资3000多万元,按照规划逐段建设环城河景区,使之成为环绕无城的一道靓丽风景线。二是加强道路交通建设。举全县之力抓好道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构筑对外的快速通道。近几年,先后建成了通江大道、二军路、高新大道等骨干交通工程。特别是高新大道的建成通车,使无城至高沟的工业走廊初显趋形。在抓好骨干公路的同时,不断加大乡村公路建设力度,利用省“村村通”试点县的机遇,两年建设乡村公路344公里。

春水方生濡须口,大军从此过江东

作者:江安惠,1948年,解放战争进入了夺取全国胜利的决定性阶段。国民党军队自淮海战役惨败,精锐主力悉数被歼以后,相继从淮河沿线奔逃,溃退江南,以滞阻我军渡江并配合其与我和谈中讨价还价,妄图保留京、沪、杭及江南各省反动基地。中央军委为求全歼国民党反动军队,以争取全国范围内之人民解放战争完全彻底胜利,决定乘敌战线溃乱,江防尚未完成前,于1949年3、4月间集中我野战军之主力先后从沪、汉段发动渡江攻势,进军江南,首求割歼沿江之敌,解放沿江各大城市,而后乘胜向东南各省扩张战果。1949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野战军第24军、25军、27军约20余万人,陆续集合在江北无为,分驻蜀山、襄安、开城、泥汊、汤沟各地,积极待命渡江作战。无为县(当时无为一县分为无为、临江、无南、湖东四个县)位于长江下游北岸,大部分地区系水乡。具备我屯军备战的十分有利的地理条件,也是横渡大江天险的最前哨。24军(军长王必惩、政委廖海光)驻守区域为:北起开城,沿永安河西侧,伸向襄安至沿江;27军(军长聂凤智、政委刘浩天)驻守区域为:自石涧经无城至沿江;25军(军长成钧、政委黄火星)则由黄雒、田桥至三汊河雍家镇(南),向沿江一线驻守。当时,我县党组织的一切工作是以支前为中心,党要求全县人民动员起来,组织一切力量,雷厉风行,完全适合战争需要的光荣艰巨任务。总任务是:2月初至3月底是一切服从战争,大力动员,组织财力、物力、人力,支援解放军顺利完成战略任务,为争取全国节节胜利而奋斗。并提出支前工作的中心口号:“支援解放军,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动员全民的战斗口号是:“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拥护解放军,南北一家人,节衣缩食,供应大军,支前立功,百世光荣。”,自1949年1月起,各级党组织动员广大干部群众支援大军渡江,皖西四地委(当时无为四个县都是四地委的下属县)、第四军分区先行成立渡江指挥部,统一指挥无为地区的支前工作。夏戎任指挥长,陆学斌任政委,赵孟明、彭兴福任副指挥长。下设船舶部(部长由陆学斌坚韧,胡亦平任副部长)、行政科(科长由胡亦平兼任)、组训科(科长吴耘)、工程科(科长彭石峰)。各个单位的职责是:船舶部负责征集船只和水手(驻无为县新河口);行政科分管行政管理,经费器材的使用;组训科担任训练水手的工作;工程科负责架设桥梁、开凿公路、疏通内核。根据四分区指示,无为地区,从限制基层单位都成立了支前组织。全县境内,各县组织了支前委员会,专设指挥部,进行支前各项工作,县委书记、县长兼任政委或指挥长。无为、临江、无南、湖东各县组织成立了“支前指挥部”。彭醒梦任无为县支前指挥部指挥长,胡治平、张海亭任副指挥长,杨杰、朱合喜任政委;陈汉桢任临江县支前指挥部指挥长,李文彬任政委,李万春任副指挥长;陈锦华任无南县支前指挥部指挥长,张石平任政委;王子轩任湖东县支前指挥部指挥长,朱晞任副指挥长。无为地区,在抗日战争时期是皖江抗日根据地的中心区。经过减租减息和各种社会变革,群众对我党有较好的认识。七师1945年北撤后,群众深受国民党反动政府的剥削压迫。淮海战役以后,蒋军为防我大军渡江,强行把群众船只拖至长江南岸,封锁各内河之出江口,到处修筑工事,破坏江堤,造成沿江几县水灾,群众对此非常痛恨。因此,人民群众对我军渡江作战,非常拥护,希望我军早日渡江,江北则成大后方,可以安居乐业。所以渡江任务一下达,广大群众,就积极捐粮献船,主动报名担任水手。收集船只,动员船工,是实现顺利渡江的先决条件。在国民党军队溃逃江南时,船民船工为了躲避国民党军队的拉夫抢船,都将渔船和木帆船隐蔽起来,有些将木帆船沉下了河底、湖堤。我大军追逃敌进入皖北沿江据点以后,到4月初,船工们自动将船驶到指定地点待命。我们已收集到各种类型的木船几千只,还制造了大批木排和竹筏,作为运送大炮骡马之用。为了使战士们迅速熟悉船渡器材的性能,按照战斗的需要,提前将这些船渡器材运送到各渡江分队,并将船工、选调的水手一起配备到每条木船上。渡江的关键,就在于航渡的顺利,并一举突破敌人的滩点阵地,这对于我军习惯于陆地作战的广大指战员来说,确实是一个新课题。因此,1949年2月,无为、无南、湖东、临江各县对水手进行集中训练,展开了热火朝天的练兵运动。各县船工、渔民,特别是长年生活在长江上的渔民和船工熟悉长江的水情,他们踊跃担当起教员,帮助指挥员进行游泳、划船、潜水和使用各种自制救生器材的训练,有经验的老渔民、老船工主动介绍长江水情的特点。全军有步骤地进行了战术训练,并按渡江登陆作战的要求,以船为战斗组织单位,学会商船、划船、抢占摊点等实战动作。部队在突击训练中,贯彻了船船突击,一举登陆,先到先上,先上先打,盯住钉子,机动灵活,互相配合,英勇顽强,积极前进的作战思想。在技术训练中着重突击训练撑船划桨,上船下船,船上列队,水上观察,水上射击,编队登陆等动作。江滨三月,春寒料峭,当地老百姓还没脱掉棉衣,可我们的战士仅穿一条短裤,跳进水中凫水,练划船,千方百计地练,日日夜夜地练,江边的老百姓看在眼里,痛在心里,许多老百姓主动端来了热呼呼的姜汤给战士们喝,生怕我们的战士受凉。发动群众,大力支前。大军未到,粮草先行,这是兵家的普通常识,也是战胜敌人的重要保证。遵照党中央、华东局的规定,成立了各级筹粮委员会和筹粮工作队。当时在无为地区实施渡江任务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4军、25军、27军和后继的30军及支前民工,每天需要供应成品粮120万斤、柴草50万斤。群众为了支援子弟兵,便把家中的门板、稻草、麦秸和晒干的牛粪都送了来,为了解决部队缺乏柴草的问题,群众自发砍伐一部分树木共给部队作燃料。广大群众热爱人民军队,支援渡江的动人情景,确实是难以形容,令人不能忘怀。按时修成简易公路。为了保证支前物资畅通无阻,各县采用发动群众,献砖献石和开山取石相结合的方法,突击抢建战时简易公路。这既争抢了时间,又保证了质量,使新建公路能通过骡马、辎重和重型炮车。无为县修通了无城至巢县的公路,无南县修通了开城至襄安、襄安至无南段公路,湖东县开凿了襄安至庐江段公路。仅无城至巢县90华里的公路,四分区党委要求三日内完成,结果支前民工硬是肩挑手搬,苦战两个昼夜就提前完工,这确实是无为人民对支前工作的巨大贡献。架设内河交通要道上的浮桥。无为内河水网纵横,上启开城、襄安的永安河,下至西河、王福渡、小河口、樊家渡、黄雒河等,需架设10余道浮桥。有用船只连接,有用木排铺设,民工既要砍伐、搬运木材,又要铺设桥头路基,如此浩繁的工程,支前民工仅用十余天就完成了。疏通内河和内圩港。无为天河和与内圩港、沟本不相连,为保证大军渡江,必须使内河与内圩港疏通,便于船只集中、停泊。支前民工开坝、断埂,力争水面相平,工程土方量大,施工困难多,但仅20余天,就完成了上级交给的任务。帮助部队运送粮草。支前的公粮、公草军分散在群众家里保存,由各户负责运输。沿线路建立粮草集中点和转运站,再运往指定地点。每天则需要共动用民工5000多人,持续了40天左右。总之,无为人民支援大军渡江的情景真是令人难忘。仅以27军聂凤智驻守的区域为例,工程于3月12日开始动工,当时春雨连绵,民工的衣服整日不干,做饭是当时的最大困难,天雨柴湿,好容易连吹带扇地把火生着了,敌机又飞临上空。为避免暴露目标,又得赶快灭火散烟。民工在工地上车水马龙干得正欢的时候,敌机扫射轰炸,不得不分散隐蔽防空。为抢时间赶进度,白天改夜间施工,夜间禁点灯,民工们摸黑挖土,高一步,低一步,水溅泥滑,跌倒了再爬起来,起来又跌到,个个都成了泥人。江边有一种“香灰泥”,其破坏性很大,今天挖开了,明天淌回,只好把泥挑走,送的远远的,男女老少齐上阵,日夜挥锹不停工。经过27天的艰苦奋战,共挖河疏渠200多华里,再开坝堵坝处拆桥、架桥20余座,修公路100多华里,终于完成小江坝、姚王庙、神塘河、泥汊河4条渡船出江口。无为广大人民群众对于党的支前号召是积极响应的。当时凡18——35岁的青壮年军参加了担架队、筑路队;36——45岁的担任递步哨、盘查哨;船工、船只全力以赴。支前民工均实行军事编制,以乡为单位成立大队,乡长任大队长,副乡长人大兑付;以行政村为单位成立中队,中队下设分队,每个分队下设3个班。据统计全县计有100多万人(包括外地支援的)参加了担架、运输、修筑公路;有3400多名优秀水手参加渡江作战。修筑巢县至无为、无为至二坝、无为至庐江等共680华里简易公路及无数座桥梁,支援了粮食2000万金、电话杆子万余枝,柴草数百万斤,大小船只约5000只。地方武装在军事上配合主力部队进行武装斗争。如:在临江,我临江大队(大队长乔锦田)积极配合主力部队进行武装斗争。1948年1年内,先后共计进行大小战斗137次,缴获敌高射炮一门、机枪四挺、步枪18支、各种子弹7582发,消灭和俘虏敌人292名,打击了敌人的有生力量。在无南,我无南游击大队(大队长陈化群)1948年4月至5月,无南大队先后配合马长炎率领的南下侦察部队护送陈洪同志过江,配合顾鸿的南下先遣支队进行了反对敌人对高石乡清剿,以及收复敌泥汊乡公所。7月以后,无南大队为策应主力部队,主动出击敌人多次,歼敌113名,缴获长短枪87支、机枪4挺、八五炮一门。在无为,我地方武装积极进行斗争。1948年4月3日拔除低黄雒乡乡公所,又于6月歼灭石涧马殿南的联防队。渡江前夕,人民解放军在地方武装配合下,先于4月1日解放了长江北岸的刘渡、土桥,接着又于12日、13日、14日陆续攻占了姚沟、五洲、太阳洲、泥汊的码头口、蛟矶庙等敌人全部江北沿江据点,为解放大军横渡长江廓清了一切障碍。1949年4月20日晚,渡江命令下达,船工们上船时,出现父子、兄弟、姐妹和夫妻争相上船送亲人过江的动人场面。船工上船后,将自己的棉被和棉衣弄湿,装在麻袋里,放在船头上,当作机枪掩护。在一条船上,舵手是关键人物,因此,不少指战员上船后,用自己的身体挡住舵手,掩护舵手安全,舵手拉着掩护他们的指战员要他们做后面学会掌舵,说万一我被打死了,你们就会自己掌舵。这种互争互让,双方都感动得流下眼泪。4月20日晚,无为沿江一线出现了惊天动地的场面。那成排的木船,如林的桅杆,无数指战员和民工,汇成了连天的洪流,一声令下,便在硝烟急浪中涌向江南,我江岸边的大炮开始向江南敌碉堡轰击。人民解放军24军、25军、27军的渡江突击团,先后上船完毕,在人民群众的支持下,同一向江南发起攻击。在不到半个小时的时间内,我第一批突击队即在繁昌地段胜利登陆。24军自无为县土桥至桐城县的老洲头突破长江;25军自姚王庙(汤沟以南)至大套沟地断突破长江;27军自大套沟到泥汊地段突破长江。在渡江战役中,涌现了许许多多的英雄人物:特等渡江英雄车胜科,在父亲参加渡江战都牺牲后,忍着极大的悲痛,子顶父职,于4月20日,同其弟一道,继续完成了渡江任务。还有特等渡江英雄、青年水手胡业奎,当奋力将船划至江岸靠岸时,船被敌碉堡火力封锁,受阻不能前进,胡业奎毅然跳下水,拼尽全身气力,把船拖上南岸,自己不幸被敌人子弹击中而光荣牺牲。特等渡江功臣王德金,摇船至江心,进入敌光明弹光圈,敌机枪连续向渡江船扫射,掀起层层水柱,王德金身负重伤,仍坚持把船上的16个战士送上对岸。一等渡江功臣马毛姐,年仅14岁,她主动要求参加渡江先遣队,冒着敌人密集的炮火,把第一批渡江勇士送上南岸,返回途中,又抢救了翻在江面上的我军两条沉船上16名战士。在渡江战役中,船工、水手中涌现一等功臣296人,二等功臣429人,三等功臣973人,四等功臣499人。“春水方生濡须口,大军从此过江东。”,无为人民在这场惊心动魄的渡江战役中做出了自己的伟大贡献,将永远载入历史史册。

无为文化

曲艺
庐剧:历史上无为地区曾经流行过徽剧和庐剧。后来徽剧逐渐式微,庐剧占了主要地位。无为地区的庐剧属于庐剧中的东路(又称下路),唱腔接近民歌小调,对白使用土语方言。传统剧目有《蔡鸣凤辞店》、《王清明合同记》、《孙继高卖水》等连本台戏,还有《老先生讨学钱》、《蓝桥担水》等折子戏。
无为鱼灯
无为民间舞蹈“鱼灯”又称“吉祥灯”、“太平灯”、“幸福灯”,距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相传北宋年间,包拯到陈州放粮得胜回朝后,为大放花灯,曾普召全国各地向朝廷敬供花灯。当时无为人敬献了八条鱼(“鱼灯”),得到朝廷赞扬。就这样,无为民间舞蹈“鱼灯”就保留下来了。解放后,无为民间舞蹈“鱼灯”有了长足的发展;1956年曾到北京怀仁堂参加了全国民间音乐舞蹈会演,获得了好评。我国许多舞蹈家和学者,都对无为鱼灯有高度评价。在国务院公布的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中。
美食:
无为板鸭:无为板鸭(又称无为熏鸭),早在清代道光年间就闻名于世,距今已有200年历史。板鸭是无为的名片。在无为,做板鸭的不计其数,出名的大多在城里,城南马家、城东燕家,可谓妇孺皆知的老字号,卤水配料和熏烤火候,都是祖上秘传,从不示人。
严桥五香花生米
陡沟酥糖糕点:
剔墨纱灯:
无为剔墨纱灯,又名宫灯,有300余年历史,安徽省志列为皖地八大特产之一。相传北宋米芾就任无为知军时,运用绘画技艺在灯笼壁面绘上人物、山水、龙凤、花卉等图案,借以与民同乐。无为纱灯在借鉴吸收历代流行的蔑扎、纸糊、染色“彩灯”的基础上发展而成。将木工、雕刻、漆工和绘画艺术融为一体,经过加工、成型、油漆、绘画、剔墨等项工艺制作而成。框架取料檀木或红椿,并用龙头凤头、象鼻、虎脚装饰,灯壁四周镶罩纱绢,绘以花卉、山水、人物等形象,经剔墨工艺和点睛手法,画面人物眼睛,在烛光穿射下频频闪眨,栩栩如生。剔墨纱灯是知名的传统工艺品,清康熙年间由无为人蔡竹田首创。光绪年间,清王朝为庆祝慈禧太后六十寿辰,派出统领官专程到无为征选纱灯,悬于皇宫内苑。国庆10周年时,剔墨纱灯曾挂于人民大会堂安徽厅,给大厅增添了节日的气氛。改革开放以来,无为纱灯声名远播,近百个品种,销往海内外各地,尤其在东南亚地区有广阔的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