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碑寺乡地图
下碑寺乡相关地区地图:
沼气建设
泌阳县下碑寺乡把沼气建设作为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增加农民收入和新农村建设的“亮化工程”。强化措施,加强引导,迅速形成了沼气建设高潮。正建沼气池53口,有15口已投入使用。强化措施,整体推进。实行班子成员分包入户结成帮扶对子,要求各村两委班子率先垂范,每人先建一口示范池;动员在外工作人员,打工人员和全乡广大干部职工帮助家在农村的亲戚或在农村的朋友、同事共建一口“亲情池”;动员养殖户带头发展沼气,改变过去“脏、乱、差”的局面;比较富裕的农户在抓好四合村和吕庄村示范点建设的同时,对其它村沼气建设进行统一论证、规划、设计、施工。拓宽渠道,加大投入。在乡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筹集资金5600元购买4套模具,无偿提供农户建池使用。为调动农民建池积极性,每建成一口池向农户补贴800元。协调信用社简化程序,对家庭确有困难但信用度高的农户,给予300—500元的低息小额贷款。已发放小额贷款5万余元。鼓励农户自筹资金,乡党委、政府对主动参与建池农户给予500元资金扶持。通过多渠道筹集资金,确保了沼气建设的顺利开展。搞好培训,严格施工。该乡挑选具有初、高文化程度的年轻人,采取以建代训,实地操作等形式进行技术培训,已培训专业人员5名。组建专业施工队、管道安装专业队和沼气建设服务组织,由施工队与建池农户签订协议,向建池农户提供从规划建池到投料、发酵、安装、调试、管理、出料等一套一条龙服务。在施工中,实行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竣工,严格执行建池质量终身责任制,做到建池成功率100%,确保每口沼气池的质量。花岗岩开采加工项目
一、项目名称:花岗岩开采加工。二、项目特色:下碑寺乡花岗岩矿位于该乡境内角子山前坡,现已探明储量在3.6立方米,硬度在6—7.5之间,颜色以华中红为主,经专家认定储量、品位均为豫南之首。三、项目优势:花岗岩矿为浑体露天矿,倾斜角0—15cm,易打开凌空面,开采极为方便,且电力充沛,交通便利,招商引资政策优惠,投资环境宽松。四、市场分析:花岗岩是一种天然的高档建筑装饰材料,无放射性元素,硬度及机械强度大,耐风化、耐酸碱,颜色独特且经久不褪色等优点。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现代化建筑业的迅速发展,其应用范围日益广泛,国内外市场需求量急剧增加,开发前景广阔。五、项目规模及投资:拟建花岗岩开采加工厂,项目总投资需人民币250万元。六、预计经济效益:年开采加工10000立方米,年产值可达万元,年创利税175.7万元。七、合作方式:合资、合作、联营、独资。优势资源介绍
境内资源丰富,动物资源有兽类31种,鸟类101种,中药材有200多种,10万亩宜林荒山全部得到绿化,并被国家林业部命名为薪炭基地,成为豫南地区闻名的林业风景区。北面的角子山、卧牛场、云磨顶属天然林保护区,有稀有树种400余种,其中松、栎类为山林主体,另有油桐、野生中华猕猴桃、山楂、板栗、沙梨、杜梨等。下碑乡有丰富的森林资源、矿产资源、水利资源等。全乡松林面积达15万亩,麻栎林达20万亩,分布在北部及东北部,形成了全国有名的中国万亩薪炭林基地;含钾岩、钾长石、灰硅石、花岗岩储量丰富,其中石灰窑村含钾岩矿的钾岩含量居全省第二,有很大的开发价值;水资源相当丰富。乡党委、政府“长抓林果,近抓畜牧,当年抓住香菇富”、“矿产开发找出路,种植调整来增收,乡村个体求突出”的发展思路,大力培育“林果(香菇)、畜牧、高效农业生产、矿产开发、个体私营经济”五大支柱产业。1、在林果业上。重点发展石灰窑、马岗两个村委的荒坡地栽种板栗、核桃、新郑枣,形成了五千亩板栗基地,同时也带动了姚庄、张庄等村发展林果特色经济的积极性。2、在畜牧业和水产养殖业上,重点发展了石灰窑、尹庄、郭庄和邵庄村的养牛、养羊和四合、马岗村的养鱼、养虾。3、在高效农业上,重点发展姚庄、下碑寺的温棚种植和四合的千亩科技示范园。4、在个体经营上,重点开发碎石业、窑业、木材加工业、运输业,形成了公司+农户的模式。旅游发展
下碑寺乡位于伏牛山、桐柏两山余脉之间,距驻马店市40公里处,地处板桥水库上游,北部与舞钢市交界于山峦叠嶂的云磨顶、打虎山,东西岗岭比,与板桥、象河乡接壤。境内80%以上属于山岗,125个山头,174个岭头,河道支流1689条,地势依山傍水,巍峨嶙峋,山清水秀,人杰地灵。下碑寺乡森林风景旅游区与板桥水库,白云山风景区沿线成为一体,林区内鸟语花香,珍禽异兽百种,进入林区即进入“深山不见人,但闻鸟语声”的境地。离开林区,主干道到处是曲径通处,三步之外移步换景,五步之外别有洞天,自然景点有:三道口、打虎山、角子山、卧牛场、云磨顶、刘秀铺等。1987年景区被淮委定为山区综合治理试点,1988年被林业部命名为全国薪炭林基地,1995年被授于森林绿化达标乡。中央新闻电视台,各地电视台多次在景区取景和拍摄纪录片,省内外多家单位和团体在此参观的络绎不绝。下碑寺乡山区治理闻名天下,人造森林,景色宜人,风光,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多,茂密的森林既是水源涵养和野生动物的保护林,又是重要科研的生产木材基地,更是向人们提供游憩、野营的森林娱乐场所,已成为人们向往自然,走向大森林,回归大自然的最佳去处,无论自然条件,还是社会环境,有着开发森林公园天然的优越条件,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劳务经济
为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乡党委、政府立足人力资源优势瞄准国内国际两大市场,大力发展劳务经济。2005年全乡外出务工人员近6000人,劳务收入达到1000余万元,全乡人均增收400多元。同时,打工经济“反哺”了农业,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加快了农业机械化步伐,带动了1000多户贫困户脱贫致富奔小康。下碑寺乡山多地少,土地贫瘠,总人口2.37万人,耕地面积2.87万亩,人均耕地1.22亩。该乡党委、政府结合本地实际,立足人力资源优势,瞄准国内、国际两大市场,把劳务输出工作作为支柱产业来抓,取得了明显成效。2003年全乡外出务工人员近6000人,劳务收入1896万元,仅此一项,全乡人均增收近800元。在直接增收的同时,该乡通过在外务工人员引进资金320多万元,建成招商引资项目4个;返乡人员直接投资800多万元,相继建立采石场、砂场等一批企业,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此外,打工经济“反哺”农业,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带动了全乡1000多户贫困户脱贫致富奔小康。从无序到有序,合理组织劳务输出:为促进劳务输出由自发、分散、盲目、无序性向合理有序提高效益转变,自2002年以来,该乡由乡长亲自抓,并成立了乡劳务输出服务站,健全了乡村两级人才网络,规范了劳务输出秩序。一是对全乡18---45岁的劳动力资源进行普查登记,根据文化程度和技能分类、建档、立卡,成立人才资源库,实行动态管理。二是提供务工信息、政策咨询、免费办理有关证件,服务外出务工人员。三是组织专人赴外地考察,及时掌握劳务行情,合理组织劳务输出。该乡已在深圳、北京、上海等地建立了5个劳务用工基地,并与20多家企业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签订了常年用工合同,保证民工安全、有序外出。
从体力型到技术型,不断提高输出人员素质:针对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较低这一状况,该乡多方聘请专家对务工人员进行多层次,多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使其掌握1---2门实用技术,促其由“体力型”向“技术型”转变。同时,还注重对他们进行法律、法规知识和道德教育,从而提高其法制观念和自我规范意识。共培训各类技术能手3000多人,增强了外出务工人员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
从农民到干部,进一步扩大输出范围:该乡注重机关干部、职工的示范带动作用,由乡政府与其签订合同,履行手续,保证其工作性质、身份、职位不变,工资照发,鼓励其“下海”闯市场。该乡已有30多名机关干部、职工走上了外出务工之路,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头作用,使全乡的劳务输出范围逐步扩大。
从国内到国外,劳务输出上层次:2003年,经乡党委、政府多方协调,并在市外贸局驻村工作队的大力支持下,该乡争取到阿联酋首都第三机场劳务订单,60多名务工人员走出国门,人均年收入达2.5----5万元。从本乡到外乡,发挥辐射带动作用由于该乡劳务输出工作组织有力,培训到位,输出人员素质高,业务能力强,许多外企主动到下碑寺联系务工业务,从而吸纳了沙河店、板桥、春水、象河等周边乡镇的务工人员。已有200多名外乡劳务人员借助下碑寺乡劳务输出服务站这块平台,走出家门,外出创业。
搞好后勤保障,解除后顾之忧:一是由乡劳务输出服务站统一发放《跟踪服务卡》,明确服务内容,以便务工人员在务工过程中遇到劳资、用工等合同纠纷时与乡政府联系,乡政府及时派人出面协调解决,保障在外民工合法权益不受侵害。二是在人员输送过程中,乡服务站派专人全程护送、安置。三是依法做好全家外出务工人员家庭的土地流转工作。四是在夏秋农忙时节组织人员对外出务工人员家庭进行帮扶,以解除后顾之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