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都镇地图
仙都镇相关地区地图:
城镇建设
按照仙都小城镇建设的总体要求,制定了“仙都镇集镇建设五年规划”和“镇区5平方公里5万人口的20年规划”。已在镇区24米主干道、市后芦地、中圳虎形坂、仙都桥头、岩乾、联春,先锋、上苑、送坑、招山、岭埔、以及大地等处实施了新村规划建设。其中,大地土楼安置点新村规划建房160幢,已完成147幢主体框架建设,有85户320人已经入户居住。中圳村虎形坂二期新村已在建设中,大地寨尾新村点也已完成规划设计和征地工作。仙都镇总投资8000万元的漳州市重点项目“华仙茶都”一期建设工程已完工,192套商铺全部开业;计划总投资2000万元的农贸市场一期工程已投入使用,新农贸市场框架初具雏形,二期工程也正在运酿中。仙都镇投资400多万元,对政府大院原有的危房进行彻底改造,建成了政府行政大楼、干部宿舍楼和新食堂等,改善了干部办公生活环境条件,改变了政府大院破旧不堪面貌,提高了仙都城镇和政府对外形象。集购物、餐饮、住宿、娱乐于一体的仙都大酒店和天都实业有限公司相继竣工投入使用。这些项目的建成,进一步提高了仙都城镇功能和品位。根据华安县城乡规划局规划,拟改造粮站片区,规划建设安置房、店面和一座12层的综合大楼,建设娱乐、餐饮等配套设施,完善相应的路面、排水、路灯、绿化等基础设施;总投资400万元的长运集团仙都客运站,已完成停车场综合大楼主体工程建设。以中圳、先锋、大地上苑、送坑为重点治理村,深入开展了“家园清洁行动”。从先锋仙亭开始,经圩底和24米主干道到仙都岩乾,以及市后村主干道,共拆除临时搭盖290处,茶叶炒灶167座,搬迁茶叶烘橱200多台;配合土楼申遗工作,开展土楼环境专项整治活动,拆除与土楼群景观不协调的建筑物38幢7500平方米,违章搭盖210处8100平方米,瓦屋面2700平方米,改造房屋3.4万平方米,全面清理整治了土楼内和核心区、迎检线路视野范围内的所有杂物和柴草,完成了河道清理工作。镇容村貌大有改观。
经济状况
综述:2006年,仙都镇工农业总产值6.88亿元,其中工业产值5.08亿元,农业产值1.80亿元;乡镇企业总产值达7.64亿元。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人均纯收入达8000多元。2008年,全镇的工农业总产值增加加到10.35亿元,其中工业厂址7.3亿元,农业产值3.05亿元,人均纯收入达10253元,人民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
主要产业:(1)工业:2004年完成工业产值3.8亿元,比增18%;新办茶叶加工企业800多家;茶叶机械制造厂28家,创产值3500万元。2005年一季度在建项目1个,在谈项目1个。(2)茶业:优质茶园4万亩,茶叶加工户(厂)2000多家,茶叶营销商200多家,2003年茶叶总产量5万担,创产值3亿元。(3)竹凉席加工业:2004年竹凉席加工厂50家,年产竹凉席50万床,创产值3500万元。(4)旅游:主要景点有正在申报世遗的大地土楼群、岭头博士村、榕抱松、玄天阁等。
投资优势
仙都镇基础设施日臻完善,投资环境不断改善。(1)便利的交通网:省道围禾线贯穿全镇,东通泉州、厦门、福州,南与九龙江沿江公路相接直通漳州70多公里,西距县城23公里连接鹰厦铁路和华安至漳平的闽中通道。100%行政村通公路。镇道已全部实现水泥路化,总长12公里,可通三片区10个行政村。(2)齐备的运输车队:全镇拥有大中型客运车辆16部,货运车辆160多部,满足了客、货运输的需要。(3)充足的电力:全镇水电总装机容量已达4000千瓦,年发电量2000多万度,设有变电站和供电所,并与全县电网联网。(4)现代化的通讯:光缆程控电话已扩容至2000门,已安装1850多门,全镇平均每4户就有一部电话,村村通电话,有5个村电话上百部。已建成三个无线通讯基站,信号覆及全镇各片区。全镇现有移动电话600多部。通讯系统传输数字化自动化。有线电视实现与县台联网。(5)配套的投资软环境:外商投资除可享有国家、省、市、县规定的各项优惠政策外,还可享受本镇赋予的在报批、资金、用地、税费等方面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可提供高效、周到、优质的招商引资工作服务。镇区内有农业银行、信用社、邮政储蓄所、保险等金融服务业务。
基础设施
仙都镇重点(卫星)城镇建设全面铺开,一个有品位、具有良好对外形象的小城镇初具规模,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已完成了镇区3平方公里20年规划,各村农民新村正有序地规划建设。省道金上线贯穿全镇东西方向,东通泉州,西连鹰厦铁路,南可达漳州厦门等地,镇内13个行政村已全面实现“村村通水泥路”。电力充足,仙都镇现有中小水电厂20多座,装机容量1万多千瓦,已基本完成农网改造。通讯发达,到处可以享受现代化的通讯服务,仙都镇电话交换机装机容量达1万门,已开通农村宽带业务,电信用户7700多户,实现“电话富裕镇”目标;仙都镇移动、联通用户12000多户,先锋村成为“移动明星村”。投资8000万元的茶叶批发市场“华仙茶都”第一期工程已竣工投入使用,2008年计划建设第二期工程;投资2000万元的新农贸市场第一期综合大楼、A、B两幢商住已投入使用,新农贸市场框架已具雏形,第二期工程已在积极筹划中;投入175万元,建设日供水2500吨的镇区自来水供水站,并完成了镇区自来水管道改造,大大改善镇区群众用水条件;计划投资4000万元的110KV变电站建设项目已进入施工阶段,已完成土地平整、工地围墙、地基铺设等前期建设,完成投资500万元,预计今年底工程可基本完工;总投资4000万元的华安天福茶业有限公司建设工程顺利完工,于2007年12月16日开业,全国天福连锁店售卖华安铁观音正式启动;总投资400万元的长运集团客运站、岩墘仙宜大酒店等项目均即将开工建设。科教文卫并驾齐驱,各项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日益富足,到处是一派经济繁荣,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新景象。
行政区划
辖13个行政村(市后村、岭埔村、云山村、下林村、招山村、上苑村、招坑村、中圳村、大地村、仙都村、先锋村、送坑村、高村村),其中有高山族14户35人,是福建省高山族聚居最多、最集中的地区。
特色产业
仙都镇农业生产稳定增长,多种经营全面发展。个私经济、乡镇企业逢勃发展,商贸繁荣。茶叶、食用菌、竹凉席、养殖业、电力、建筑建材业等是仙都的支柱产业。“一村一品”的特色经济格局已初步形成,出现了“家家无闲人,户户有能人”可喜现象,1997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1.6亿元(90年不变价),农民人均纯收入3018元,基本实现小康镇目标。1998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2.3亿元(90年不变价),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209元,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正逐步向宽裕型小康迈进。茶叶、瓷业、草席等产业是仙都传统产业,至今仍方兴未艾。仙都素有“茶乡”之称,是华安最重要的茶叶生产基地,共有茶园8000亩。茶叶品种丰富,有铁观音、肉桂、八仙、白叶单枞、黄金桂等优质品种,年产干茶1000多吨。计划近年形成万亩优质茶生产基地。仙都茶叶制作工艺精细,质量上乘,包装精美。现已拥有经国家注册的“二宜楼”、“芸外飘”、“香馨”等三种品牌,30多种精包装。在1998年华安县首届秋季乌龙茶品质鉴评会上,仙都市后村包揽了“铁观音王”、“肉桂王”、“黄金桂王”三种“茶王”称号。全镇现有12家瓷品厂,有各种压、磨、球、炼泥机泵、垅窑、烤花窑等设备,能生产杯、盘、碗、汤匙、瓷凉席、瓷座垫等日用瓷品。市后村的“市上席”美名远扬。竹凉席、食用菌是仙都镇近年新兴的重点产业。仙都镇现有竹凉席厂300多家,竹凉席生产设备厂10多家,是全国有名的“竹凉席城”,年产竹凉席100多万床,产品有国家注册的“二宜楼”商标。全镇已形成上苑、大地、送坑等三个“香菇生产专业村”,每年栽培香菇500万袋以上,可望形成1000万袋香菇生产基地。红酒产业正在起步,生产规模不断扩大。重点企业“正强酒厂”开发的“上正”牌“逍遥红”系列红酒已投放市场,产品畅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