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城区地图
襄城区相关地区地图:
社会事业
(一)科技,辖区共有科研机构13个,各类科研人员6000余人,其中高级职称180人,中级职称2000人。区属科研机构2所,科研人员22人。实施科技攻关项目31项,开发科技新产品44项,其中省级以上科研成果42项。争取科技扶持资金652万元,高新科技企业11家,申报各类专利321项,其中发明专利65项。获各类科技成果奖21项(省一、市二十),共有11项重要研究成果得到推广应用。2005年,区投入科研经费978万元。区农业科研所、棉花原种场从中国农科院安阳棉花研究所和荆州农科院引进优质双抗棉亲本,中棉所29号、D180人工杂交制种,培育出高抗棉铃中、红棉虫、高抗枯萎病、高耐黄萎病的中棉29号F1、D180f1新型棉种,被长江流域大部分地区推广种植。(二)教育,襄城区自古以来就是鄂西北的文化中心,改革开放后,各部门各社会团体办学热情空前高涨,各类学校蓬勃发展。2005年底,有大、中、小学,职教等各类学校91所,在校学生91254人,小学、初中入学率均达100%,“两基”巩固率达98%。其中:普通中学28所,职中1所,小学59所。拥有襄樊学院、襄樊职业技术学院、襄樊广播电视大学、襄樊四中、襄樊五中、七中、襄城实验小学等一批名校。在职教师:中学2043人,小学1890人,大学2673人。校舍面积72.89万平方米。幼儿园(含托儿所)12所,专任幼师175人,在园幼儿5709人。另外,设立特殊学校1所,在校学生128人,教师16人,校舍2181平方米。1996年4月,襄城区行政区划重新调整后,区体育运动委员会与区文化局合并,8个乡镇、街道办事处设立文体服务中心,在辖区内建有48个各种类型的健身场地。建区以来,襄城区派员参加省、市体育运动比赛20余次,荣获团体、个人单项入围名次200余人次。1989年成功的举办了襄城区首届职工综合性运动会。群众体育方面,建立了老年体协、门球协会、篮球协会、桥牌协会、钓鱼协会、舞蹈体操协会、象棋协会、太极拳协会和书法协会。1999年,开展了千人广播体操大赛,万人迎春长跑、万人红旗接力、芙蓉杯围棋赛等。辖区设有固定晨(晚)健身锻炼休闲点30多处,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和健身的约20万人,占总人口的40%。(三)文化卫生,辖区建广播站(电)台4个,文化馆(站)9个人。大型图书超市一座。市级图书馆2家,小型图书馆13家。城乡电影院5座,影剧院1所,电子游戏室30家,网吧90家,KTV12家。襄城区文艺节目,以民间传统节目为主,主要有龙狮、秧歌、旱船、腰鼓、蚌壳、毛驴、民间器乐等。辖区建有襄城群众文化联合会,吸收有30多个民间文艺团队。1989年8月成功的举办了首届计划生育书法、美术、摄影展,参赛书法144幅,美术39幅,摄影230帧,辖区100多单位1000多人参观了这次展览。1992年首次组织拍摄了《为了这座名城》、《勇于探索的人们》两部电视专题片,以后又陆续拍摄电视专题片2部。1999年,围绕建国50周年,澳门回归和迎接千禧之年等重大庆典,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文艺游演活动。2001年,围绕市委市政府举办的“一节一会”,开展群众性文艺演出活动70余次,参加人员近万人次,吸引观众15万人次。从2003年开始,每两年举办一届社区艺术节,每届时间三个月,利用社区艺术人才展现襄城区民间文化和现代文化的风采。卫生襄城区属医疗卫生机构10家,开设病床271张。其中二级甲等医院1所,一级甲等4所。村级卫生室195家,个体诊所136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31家,总计有专业技术人员957人,其中:高级职称医师17人,中级148人,初级273人,离退休职工155人。乡以上医疗卫生机构年门诊136870人次。区属襄樊市四医院和七个乡镇卫生院设置职能科室比较完善,开设有内儿科、中医科、外科、骨科、妇产科、五官科、针灸理疗科、皮肤科等。配有B超机、心电图机、洗胃机、X光机、彩色经颅多普勒、半自动生化分析仪、血球计数仪、多功能口腔治疗仪、多参数心电监护仪、立式麻醉机、同步呼吸机等大中型医疗设备,同时设有空调房,能够开展胆囊摘除、脾脏切除、胃大部切除术,结石取出术、子宫全切、剖宫产术,附件肿瘤摘除,阑尾切除术、疝修补术和各种骨折复位等大中型手术,基本能够满足辖区人民群众的医疗服务需求。辖区儿童计划免疫“四苗”(卡介苗、脊髓灰质尘糖丸疫苗、百白破三联制剂、麻疹疫苗)接种率达98%以上。乙肝疫苗得到普遍推广。法定传染病和地方病报告率为100%,传染病发病率分别为323.83/10万、265.76/10万。食品卫生监督率达100%,监测合格率在85%以上。此外,辖区还有以襄樊市中心医院(三级甲等)为代表的其它各种类型医疗卫生机构24家,其中:有二级甲等医院两家[襄樊市妇幼保健医院、航空工业襄樊医院(364医院)],专业医院4家(襄樊市博爱医院、襄樊市安定医院、襄樊市职业病防治医院、襄南监狱医院)、厂矿职工医院7家,拥有卫技人员2475人,病床1820张。经济发展
(一)工业,襄城区工业基础差,规模小,起步晚,但经过改革开放,工业经济实现了快速发展。1985年,辖区除四、五家中央或市属大型工业企业外,区属工业仅有31家,且系街办工业,老、小、低、残,主要局限在纺织、服装加工、雨伞、塑料、玻璃、印刷、机件加工型行业。主要产品有棉布、服装、鞋带、袜子、特种布、玻璃、硅酸铝纤维、岩棉、汽标件、铸铁管等。1985年完成工业总产值3307万元,实现销售收入1581万元,畅销产品占80%。1986年—1995年,十年间基本上是低速波浪式发展,年增长速度大多在几百万元之间,1986年、1987年两年突破了千万元,1989、1990、1991三年出现了负增长。1996年,由于行政区划的调整,疆域扩大,领属增多,块头增大,当年底工业企业达361家,其中乡以上工业63家,乡以下工业298家,其中村办82家,城乡个体工业216家。当年实现工业总产值38763万元,其中乡以上工业27595万元;实现销售收入33417万元,其中乡以上工业26117万元;实现利税2060.8万元,其中乡以上工业1313.8万元。亏损企业9个,亏损额153.2万元。当年独立核算工业企业职工人数6048人。主要产品36个,主要产品产量:棉布2748.07万米,袜子53.5万双,鞋子19.2万双,服装140.4万件,渗透剂110.5吨,水泥纸袋94.9万条,涂料122吨,铸铁管401吨,滚动轴承260万套,EQ140.153螺母57万件,气门座绞刀619套,汽车整流器764套,工艺彩绘玻璃3526.4万平方米,钢材2560吨,水泥预制件8580平方米。1997—2000年,襄城工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以搞活乡以上骨干企业为重点,以市场为导向调整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在原有工业基础上实行兼并联合,培植了纺织服装、机械加工、建材建筑三大支柱行业。同时增强科技创新意识和科技投入,1997年,雪美公司投资1649万元实施技改和设备更新,当年开发产品项目33个,新增3.5锭纺纱生产能力。2000年,区属企业完成技改投入1500多万元,实施重点技改项目15个,开发新产品、新花色60多个,新增产值7600多万元,新增利税500多万元。2000年完成工业产值5.55亿元,与1997年4.74亿元比,年均增幅2000多万元,年均增速20%。2001年—2005年,襄城工业完全完成了企业改制转型的改造任务,引导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集中,继续大力培植支柱行业,培植骨干企业,培植优质产品,工业经济步入了跨跃式发展时期。此时,全区工业企业发展到970个,从业人员12034人,完成工业增加值10.02亿元,纺纱织布比“九五”末增长152.4%,年均递增20.36%,形成汽车配件、建材建筑、纺织织布、农产品加工四个支柱行业,规模以上企业14家,年产值过亿元2家,产值过5000万元2家。五年完成技改投入2亿元,实现了50多个产能扩大、工艺升级项目,开发新产品200多个,培育名牌产品10个。工业园区建设2000—2005年襄城区招商引资工作获得了长足发展。襄城区招商引资制定了一系列“亲商、安商、惠商”的优惠政策,建立招商引资责任制,多方向多形式招商,2001年签订客商投资协议131个,协议利用区外资金36500万元。其中121个项目破土动工,实际到位资金达17369万元。“筑巢引凤”、“引凤筑巢”,在辖区建设工业园区6个。2005年底己建成工业小区有:檀溪工业小区、营盘工业小区、岘山工业小区。三个小区投资1700万元,占地110多亩,建成厂房38662平方米,现己入驻企业12家。还有襄城经济开发区,麒麟工业小区、真武工业小区正在筹建之中,意向明确的项目或企业尚有28个即将入驻和开工。(二)商贸,襄城区地处水陆要冲,舟车称便,自古是政治、军事、文化中心,人流、物流、信息流密集,商贸、三产业发展迅速。建有各类市场31个,其中:综合商品市场15个,农贸市场14个,城区有大型商场4家,超市23家,特色专业商品街5条。2005年,全区登记注册各类商业企业5694户,其中法人企业676户,营业企业187户,累计注册资本23.33亿元。全区个体私营经济8229户,从业人员32843人,实现产值32.79万元。国内贸易1984年前,区属商业主要以个体工商户为主,以市商业局所属企业为主,以鼓楼商场为代表形成商业中心区。1991年,在东街首建襄阳夜市,建小吃摊位200多个,2000年后夜市转入城西内环路南。1992年,开发门面房270多间6000平方米,商业、饮食、服务经营网点增加到633个,增加就业人员2466人。三产业增加值达1300多万元。檀溪、四季青居季会改组成为两个实业总公司,两公司所辖7个工业企业,4个商贸企业和两个批发市场,固定资产2200万元,从业人员830人。1993年,区属第三产业实现利税530万元,首次超过工业经济,成为全区重要支柱财源。1995年,投资2300万元(其中襄城区投资625.6万元),建成的襄阳大市场投入使用。大市场位于昭明台东北侧,天井式结构,建筑面积16700万平方米。1997年新建农贸市场6个,集贸市场达13个,襄阳大市场周边开发门面房7000多平方米。当年全区有各类市场15个,总面积3.5万平方米,固定摊位5000个,从业人员6049人,农贸市场成交额1.64亿元。1998年,在长虹大桥南端305省道和207国道交汇处,投资1200万元,占地18000平方米,建成辐射达鄂西北、鄂西南、武汉、四川、湖南等地的檀溪汽车配件大市场,容纳经营户100余家,年销售收入达5000万元。1999年,襄城区坚持“三产兴区”,把发展第三产业作为城区经济的重中之重,改造完善了仲宣楼市场、四季青装饰材料市场,胜利街花鸟市场,医修站空调家电市场,襄城家具市场,檀溪路农贸市场,沿街临路开发商用房5500平方米,初步建成“庞公河心”、“昭明四季青”两个民营经济小区,新增个体工商户2587户,私营企业69家,从业人员6310人。市场总面积62105平方米,年成交额1.72亿万元,实现利税735万元。三产业服务网点9297个,实现增加值28080万元,实现利税6384万元。2000年武商、雅斯、国美电器等一批大型商贸企业在襄城落户。2005年,全区民营企业发展到8928个,从业人员32843人,实现产值391162万元,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13亿元。是1996年1.13亿元的14倍。辖区初步形成鄂西汽配大市场,精品名店商务区,综合物流中心三大商贸板块。对外贸易全区对外贸易产品主要是滚动轴承、雨伞、棉布、服装和来料加工产品。1986年开始有外贸出口产品,1987年自营出口创汇110.5万元。1993年,始有三资企业5家:忠海彩绘玻璃装饰公司、永德旺丰麦面食品发展公司、励丰纺织有限公司、励丰装饰有限公司、励丰娱乐有限公司。1994年新增襄樊小世界欢乐城,当年引进外资172万美元。1996年新增自营出口企业2家:襄樊星火轴承有限公司、襄樊向阳服装有限责任公司,出口供货额2335万元。1997年出口供货企业15家,全口径出口供货3477.4万元。1998年出口供货1243.6万元。1999年出口供货5811.7万元。2001—2005年,引入外商投资企业7家,到位外资478万美元。2005年有自营出口权企业11家,出口创汇1035万美元。(三)农业,1995年前,辖区无农业门类。1995年行政区划调整时将原郊区的庞公乡、檀溪乡、尹集乡划入,始有农业生产。时有耕地26577亩,农业人口3.1万人。2002年,行政区划再次调整,将原属襄阳区的欧庙镇、泥咀镇划归襄城区领属。至此,襄城区总面积102.7万亩,其中耕地22.9万亩,旱地10.7万亩,沙洲地4.9万亩,林地19.44万亩,水域4.4万亩。时有农业人口17.4万人,农村劳动力9万人,人均耕地0.5亩。襄城区农业定位尚属城郊农业,以满足城市需要蔬菜及其它经济作物为主,兼有粮、棉、油种植,主要农作物有水稻、小麦、棉花、玉米、芝麻、油菜、蔬菜、麦冬、山药。1996年农业总产值1.33亿元,粮食总产1.43亿斤,棉花总产8060担,油料总产123.96万斤,蔬菜总产6029万斤,当年农民人均收入2306元。1997年针对农田基础设施薄弱问题,投资350万元,新建了一批泵站机井、渠道等水利设施,增强了农业基础地位。当年,蔬菜增产500多万公斤,上市品种72个,水产品上市量142万公斤,水果116万公斤,肉类686万公斤。2000年后,以推进农业产业化为突破口,先后投资3000多万元组织实施了水库除险加固、土地整理、生态林建设、蔬菜田园化、无公害蔬菜等基础项目建设,完善配套水利设施3380处,新增灌溉面积5万亩,实现11.4万亩耕地旱涝保收,农业生产条件大大改善。从2003年开始,组织实施“一区一品”产业战略,全区基本建成了“一万亩山药、二万亩麦冬、二万亩制种、四万亩水产养殖、五万亩精细蔬菜、十万亩速生丰产林”六大优势产业基地,使城郊特色农业获得淋漓尽致的彰显。欧庙镇主产麦冬,年产量在6000吨左右,成为全国三大麦冬生产基地,产品质优量丰销往全国甚至东南亚各地。卧龙镇是湖北的制种大镇,其稻谷、玉米、油菜良种畅销湖北、河南。庞公街道办事处形成4000亩精细蔬菜,2000亩田藕,3700亩大棚蔬菜基地,不仅满足襄樊市区居民生活,而且还销往北京、广东等大城市。尹集乡林果、隆中风景区花卉基地也逐渐形成。在特色产业基地效应的作用下,大力发展公司制农业,先后培育和引进了襄樊杨森林业开发有限公司,襄樊汉江米业有限公司,襄樊妙康食品有限公司,以及丽波、雪美、正荣、英明等30多家农产品生产、加工和营销企业,其中省级龙头企业1家,市级5家。网络农户2万多户,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同时发展各类养殖小区14家。全区建立专业合作社22个,会员5000多户。2005年,全区建成山药基地666.67公顷,麦冬基地1333.33公顷,水产养殖2666.67公顷,蔬菜3333.33公顷,速生丰产林6666.67公顷,全年肉产量1.5万吨,比上年增长8%。禽蛋6046吨,比上年增长10%。粮食、蔬菜分别为12.13万吨和24.3万吨。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95元,比上年增长4.5%,比1995年增长75%。(四)交通运输业,境内公路网四通八达,一条国道两条省道四条高速公路纵横交错。公路总里程563.43公里,其中:国道33.15公里,省道45.48公里,县乡道路484.8公里。汽车客运站5个,开通汽车客运线路29条,日平均班次399.5次,营运线路总里程58857公里,可达全国三个省14个市9个地(市)县。焦柳、襄渝、汉丹三条铁路贯穿南北,境内有汉江最大的港口余家湖及两个铁路货运站。1985—1998年有第三运输公司和四季青装卸公司两家企业,从业人员495人。1999—2005年有运输企业7家,从业人员1759人,有营运客车196辆,中巴车193辆;营运货车992台,总吨位5901吨。2005年,全社会完成公路运输客运总量491万人次,旅客周转量21759万/人公里。货运量204万吨,货物周转量21072吨/公里。(五)财政税收,1988年元月,襄城区始建立区级财政。此前区财贸办公室内设财政科,承担全区行政事业单位经费领拨和管理,市对区实行“支出包干,超支不补,结余留用,一定一年”的预算管理办法。1988年,市对区实行“核定收支,分级包干,收入超基数比例分成,短收分担,结余留用,超支不补,一定两年”的财政管理体制,当年核定收入基数1182万元,支出基数188.6万元,上解支出993.4万元。当年实际完成收入1554万元,支出完成295万元,至1991年底财政滚存结余189万元。1992年,市对区实行“递增包干上交”财政体制。包干上交基数为1391万元,每年按6%的递增比例上交市财政,至1995年底未变。1994年,中央实行分税制,新老体制“双轨”并行,当年完成财政收入2749万元,其中地方收入1776万元,递增上交1641万元,结算上交406万元。当年全口径支出3067万元,其中本级支出1020万元,当年本级可用财力702万元,发生赤字318万元。1995年,全区全口径财政收入2707万元,财政支出3397万元,收支相抵出出现缺口690万元。1996年市行政区划调整,仍沿用以前的财政管理体制至2001年。期间只是随着人员增加相应增加财政收支基数。2002年,市对区试行“明确范围,分征分管,比例分成,市区共享”的财政体制。区财政充分发挥职能,加强税收征管,优化支出结构,落实惠农政策,全区财政工作一年一个新台阶,当年实现财政收入5900万元。2003年完成7800万元,2004年完成8500万元,2005年完成地方一般预算收入9413万元,比2002年增加收入3513万元,增长59.6%。(六)城乡建设,襄城区前身为襄阳城街道办事处,原建成面积只有2.2平方公里。1984年组建区时建成面积4.2平方公里。1984年—1997年,襄城区按照“突出重点,配套完善,分步实施,协调发展”的城市建设战略,突出基础设施和综合服务功能建设,配合市有关部门重点解决“行路难、乘车难、排水难、照明难、入厕难”问题,组织实施了襄阳古城修复和护城河治理,老龙堤广场、夫人城广场、北街区域综合治理,滨江大道、南湖广场、隆中景观大道等30多个市政建设工程,完成拆迁18万平方米,多方筹措资金改造泥巴路152条,硬化路面25万平方米,修建下水道25030米,新建厕所13座,建烟尘监视了望台一座,无烟控制区扩大到2.2平方公里。1991年,配合市城建部门,对老城区北街实施拆迁改造,建成古色古香的商业文化步行街,街道两旁门面房全部恢复明清建造原貌,青砖布瓦,飞檐吊脚,石板筑路,街宽12米,长904米,再现了古襄阳城历史文化风貌。1998年,遵循“条块结合,齐抓共管,以块为主,区域共建”的原则,动员辖区单位为“形象工程”建设出资、出力、出物,消灭泥巴路。街道办事处、居委会成立硬化改造专班,实行统一规范、统一设计、统一标准、统一配套设施,全区投入资金420万元,改造硬化路面29条8.8万平方米。取缔马路市场14个。2000—2005年,配合有关部门新建改造西南大街、檀溪路、滨江路等14条城区主次干道,城区三条出口路、城乡结合部和背街小巷完全消灭泥巴路,“村村通”工程相继完工,累计消灭泥巴路150多条,硬化乡村道路378公里,完成通村公路路基改造380公里。同时完成了老龙堤改造工程,南渠整治工程,尹集供水工程。期间,建商住小区14处,累计完成商品房开发100多万平方米。扩建城区达20多万平方米,创建花园式单位20多个,基本形成以城区为中心,以卧龙、尹集、欧庙、余家湖为拱卫的山水园林城市新格局。至2005年底,城区建成面积21.8平方公里,城市中心区人均公共绿地5.2平方米,城区房屋建筑平均达8层,城市人均居住面积由1986年6.6平方米上升到2005年的15平方米。2005年,襄城区被省政府评为全省社区建设示范城区,“省级文明城区”。历史沿革
1949年前为襄阳县昭明镇。1949年1月建立襄樊市襄城爱国民主区政府;1949年10月改称襄阳县襄城区人民政府;1950年5月改称襄樊市襄城办事处;1954年6月改称襄樊市第一办事处;1956年8月改称襄樊市襄城街道办事处;1960年6月设立襄城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1968年9月成立襄城公社革命委员会;1980年6月改称襄阳城街道办事处。1983年12月设立襄樊市襄城区。1995年10月22日,国务院批准(国函[1995]100号):撤销襄樊市襄城区、樊东区、樊西区、郊区,设立襄樊市襄城区和樊城区。以原襄城区和原郊区的檀溪、尹集、庞公3个乡的行政区域为襄城区的行政区域,区人民政府驻陵园路。2000年,襄城区面积173.1平方千米,辖5个街道、1个乡,24个行政村、31个居委会。总人口289826人,各乡镇人口:王府街道68504昭明街道54161庞公街道67354檀溪街道46796余家湖街道11558隆中街道29582尹集乡11871(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单位:人),2001年8月31日,国务院批准(国函[2001]93号):将原襄阳县的欧庙镇、泥咀镇划归襄城区管辖。2004年底,襄城区辖5个街道、2个镇、1个乡,38个居委会、136个村委会。自然环境
地形:襄城区在全省地域分异规律上属鄂中丘陵区,由低山、岗地、河谷平原三个土地单元构成。平面形状呈不规则三角形,地势西南高东北低,中部和西部多山丘,临江为沙洲地,海拔高度460—58米之间,平均海拔67米。气候:襄城区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冬冷夏热,春季冷暖无常,大风多,夏季降雨集中,易涝易旱;秋季降温迅速,多阴雨;冬季寒冷少雨,严寒期短。年平均气温15℃—16℃,极端最高气温达40℃,极端最低气温曾出现-15℃。年降水量820—1100毫米,年平均日照时数1800—2100小时,年无霜期228—249天。年平均相对湿度76%,气候温和,雨热同季,光照充足,非常适应各类动植物生长。
水系:全区均属汉江水系。汉水由牛车沟口入境,自西北往东注入,至小河口纳维水出境。区内长33.8公里,河床宽700—1494米,警戒水位66米,最高水位70.60米,最大流量52400秒/立方米(均在1935年7月8日),多年平均流量1375.71秒/立方米,年径流量429.94亿/立方米。境内“两河一水一渠”:肖家河,发源于南漳七里山,流经卧龙镇(原名泥咀镇)至万山入汉江,全长24公里,流域面积122平方公里;回龙河,发源于谷城承恩寺,流经卧龙镇至襄阳区永安巷,全长23公里,流域面积106平方公里:渭水,发源于南漳七里山,流经卧龙镇、欧庙镇,全长47公里,流域面积414平方公里;南渠,源出扁山西麓凤凰村太山庙,亦名泉水坑,泉口直径为10厘米,终年涌水,泉水沿宋家包转子山、关路口北流,汇磨旗山杨家岗泉水,纳孙家冲、虎头山溪水,顺山东南下行,于观音阁注入汉江,全长约18公里,流域面积30平方公里,它是襄城区域内排洪、排涝、排污的一条重要沟渠。
行政区划
1950年建襄樊市后,襄(阳)城设为第一办事处,下辖延北、延中、东正、西大、延南5个街政府。1984年,襄城区作为襄阳市市辖区,下辖东街、南街、中街、北街、红花园、闸口、西街、老龙堤、胜丰路、荆州街、四季青、檀溪、洪桥、宏伟、新村、青山15个居委会。1995年10月,市区区划调整,将原郊区的庞公乡、檀溪乡、尹集乡划入襄城区。是年,区辖5个街道办事处(乡),24个村委会,10个居委会。2001年8月,原襄阳县欧庙镇、泥咀镇划入襄城区。是年,辖3个乡(镇)5个街道办事处,一个开发区。129个行政村,52个居委会,至2005年底无变。截至2005年12月31日,襄城区辖5个街道、2个镇、1个乡。共有40个居委会、127个村委会。王府街道人口70100人,面积5平方千米辖13个居委会:王府口、仲宣楼、民主路、西街、擂鼓台、冯家巷、陵园路、长虹、绿影壁、红花园、凤雏、檀溪、铁佛寺昭明街道人口54800人,面积2.5平方千米辖12个居委会:杨家花园、新街、昭明台、马王庙、卉木林巷、荆州街、大北门、中山巷、四季青、东门、苏家园、闸口庞公街道人口82600人,面积70平方千米辖5个居委会、9个村委会:胜利街、南丽、文昌门、王家洼、庞公祠、洪庙、涂家巷、孙家巷、河心、杨家河、十家庙、观音阁、钱营、水洼。檀溪街道人口44700人,面积12.6平方千米辖4个居委会、3个村委会:惠苑、虎头山、万山、顺安山、檀溪村、麒麟村、营盘村。隆中街道人口29600人,面积19.2平方千米辖1个居委会、2个村委会:千山、贾洲村、花栎木店村。卧龙镇人口83100人,面积283平方千米。辖2个居委会、45个村委会:卧龙、新集、街西、街东、新建、东合、光明、毛梁、薛梁、谭庄、高湾、胡巷、袁巷、屠巷、黄河、魏湾、华岗、玉皇、白马、青山、回龙、梁家、徐台、当华、大堰、姚河、西乡、金桥、鄢洲、横岭、洪庙、莲花、朝阳、毕庙、官山、晏湾、杨井、云岫、岗庙、姜新、隆林、牌坊、观音、木桥、尤河、闻畈、平桥欧庙镇人口114900人,面积228.8平方千米辖2个居委会、61个村委会:欧庙、新街、河村、张东、梁东、梁西、陈河、刘口、曾垴、康湾、石湾、李湾、李垴、桃园林、大洲、肖洲、大营、散湾、枣林、赵庄、漕湾、周营、李刘集、莫康、贺店、章洲、潼口、黄桥、文垴、柳林、卢畈、王沟、邹湾、千弓、卸甲山、聂营、卞岗、熊庙、康咀、庞岗、黄龙观、王树岗、江庙、褚庙、涂沟、赵山、新街、王岗、西湾、鲁衙、何湾、刘庄、橡树、付岗、徐湾、黄冲、孟湾、九屋、杨集、梅岗、闫咀、张西、郭河尹集乡人口11700人,面积49.7平方千米辖1个居委会、7个村委会:尹集、尹集、姚庵、白云、凤凰、青龙、肖冲、江垱。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2005年末,全区土地总面积102.7万亩,其中耕地22.65万亩,占总面积的22%;旱地10.7万亩,占总面积10.4%;沙洲地4.9万亩,占总面积的4.8%;林地19.44万亩,占总面积的18.9%;水域面积4.4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4.28%。全区土地结构多样,土质相差较大,可利用土地少,人均土地面积2.078亩。水利资源:区内水资源比较丰富,地表水资源年平均14278万立方米,主要由降雨和水库拦截地表经流产生。区内共有水库48座,其中:中型水库2座,小(一)型4座,小(二)型42座,堰塘850口。回龙河水库总库容2995万立方米,渭水水库总库容2040万立方米,蓄水总能力8960万立方米。常年蓄水量4200万立方米。地下水总量7亿立方米,水层厚约70米,埋深4—12米,易开采,钻孔涌水量1000—5000吨/日,水质较好,为低矿化度淡水,矿化度小于1克/升,硬度为20—30德国度的软水至软硬水,PH值在6.2—8.4间,有害成份极少。
生物资源:境内气候温和,雨量较多,光照充足,适宜各种动植物生长,也有利于不耐寒的动植物越冬。全区境内有生物资源310多种。其中:植物类约20个种类,木本植物160种,草本植物47种。植物主要有:马尾松、湿地松、雪松、杉树、柏树、杨树、柳树、紫穗槐、香椿、臭椿、青苹、红苹、野山渣等,较为珍稀的植物有银杏、水杉、花红等。动物类约85种,以人工饲养动物为主,兼有野生动物50余种。鸟类以乌鸦、喜鹊、斑鸠、画眉、杜鹃居多。水产有鱼类资源50多种。其中:鲤科鱼31种,如:青鱼、草鱼、鲢鱼、鳊鱼及虾、龟、泥鳅、牛蛙等水生动物。
矿产资源:区内探明的非金属矿藏资源有硅石、石灰石、白云石。其中:硅石主要分布在雄鸡山、扁山、仙家山大约9华里的矿带。工业品位达99%以上,储量300万吨;石灰石主要分布在岘山,真武山、磨旗山储量约1497万吨。年开采量60万吨。白云石主要分布在铁帽山、扁山,储量较大。
旅游资源:襄城区是从襄阳城演化而来,历史悠久,素为南北驿道,自古兵家必争,商贾云集,墨客骚人驻足,古迹、名胜、佳景丰富。境内有古代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躬耕地古隆中,有汉唐古刹广德寺、多宝佛塔;有2800年的襄阳古城墙与护城河;还有名噪历史的夫人城、昭明台、绿影壁、谯楼、仲宣楼、文庙、孟亭、襄樊铭、习家池、观音阁、岘山寺和摩崖题刻,汉中郎将庞靖候祠,刘备马跃檀溪,黄家湾风景园,九天娘娘洞,近代革命圣地襄樊烈陵园,肖楚女执教处,解放襄阳西城突破遗址;还有新修建的仿古一条街,南湖广场,环城公园等新的都市风景。
休闲场地
1985年前,襄城区仅有一些名胜遗迹和一座襄阳公园、一座烈士陵园。1986年至2005年,在原有基础上改扩建了襄阳公园(现更名为环城公园),新建了南湖广场,龙堤公园、张公祠森林公园、真武山游园、长虹桥南游园共12所。同时,城区还建有街头小游园,小绿地13处,总面积达70106平方米。襄城环城公园襄阳市目前面积最大,设施较为齐全的综合性娱乐休闲场所。1974年始建,1990年市政府将原隶属水利部门的护城河水面划给襄阳公园,将原襄阳公园,阳春门公园、市渔场三家合并,组建襄阳环城公园。从1991年开始至2002年分三期建成,总投资6900万元。公园总面积395.5亩,其中园林67.7亩,动物园4.9亩,花圃27.1亩,水域191.8亩。该公园自东由南向西绕古襄阳城旋转180度而修建,傍城环水,北临汉江建有小北门广场,公园共分长春、文荟、岘秋、安合四个景区,内建有石舫、亭榭、东西大门建筑群、茶室、“三叠瀑”、“百米喷泉”、奇花异草、珍禽异兽、书法碑廊等景观。可供人们休闲游乐、泛舟,除长春景区未开放外,其余均为开放式公园。
南湖广场位于襄城南门外,北临护城河,南接盛丰路,东与南街交汇,占地109.5亩。2001年建修完工。建有中心文化广场,蝴蝶形喷泉、花园、商业区等,主区全部采用花岗石铺就,配有各种装饰灯,是一个集文化、休闲、生态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广场。
市民广场2001年兴建,位于襄城羊祜山北麓烈士陵园入口,占地面积22.5亩。广场内有一块下沉式露天舞场,在烈士陵园台阶下建有一块空旷场地,供人们凭吊缅怀革命先烈集会之用,广场与陵园浑然一体,上山可纳凉健身,下山有草坪绿荫休憩。
龙堤公园位于长虹大桥南头西侧,总面积60亩,是一座区级公园。1993年襄城区集资兴建。因地势低洼,年植树木多次被淹。2001年,又重新修建了园路,活动场地,种植了观赏树木,园容园貌焕然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