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井乡地图
仙井乡相关地区地图:
下辖村庄
雷家桥村王竹村漂沙井村芦下桥村檀木桥村曾家冲村斑竹园村泉塘村石子塘村龙凤冲村吴田山村陈家山村小良村凳头村张公岭村关王庙村千弓塘村梅仙村油圳村高坝村倚塘村黄霞村高泉村晓岭村
文化建设
文化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核心内容之一,其中,农村文化建设又是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掌握当前农村文化事业发展现状,摸清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探索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思路和对策。一、仙井乡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1、乡镇、村领导文化意识有所增强。乡镇、村的领导对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识已逐渐增强。2、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有所加快。3、农村文化活动较为丰富。4、部分民间文化得到传承和弘扬。乡镇庙会文化都较为丰富,洲坪乡每年端午节都搞一次颇具特色的龙舟赛。5、送文化下乡活动深受喜爱。二、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新农村文化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对照国家、省、市对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要求,差距很大,问题不少,现状不容乐观,甚至令人担忧,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1、对农村文化建设重视不够。2、对农村文化建设投入不足。3、农村文化阵地严重缺失。一方面,农村文化阵地流失严重。另一方面,已有的文化阵地已难以满足农民文化生活的需要。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日益强烈,已有的文化阵地因规模、基础设施、管理等因素的限制,已无法满足农民朋友的需求。4、农村文化生活仍很匮乏。5、农村文化建设体制不顺,队伍缺失,职能错位。三、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对策,1、提高思想认识,加强对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组织领导。2、加强财政支持力度,创新经费投入机制。
助农增收
仙井乡通过招商引资做活水果开发文章,引进项目投资建立了南方早熟梨、椪柑、草莓基地,该乡水果面积已达4000余亩,水果种植大户50余户,水果产业年收入可达900余万元。在水果产业方面,仙井乡主要采取以下几方面,来推动农民增收:(一)坚持政府引导。(二)给予资金支持。(三)进行科技扶持。
农业现状
2006年9月26日,仙井乡再次作出决定:投入513万元,改造中低产田1130公顷。1995年以来,该镇已累计投入6270万元,改造中低产田1.2万公顷,为农业结构调整提供了有力支撑。仙井乡有耕地2740公顷,其中水田2440万公顷。虽然早在1995年该镇的双季稻田就已成建制亩产过吨粮,但这些农田的生产条件很不稳定,受天气制约,难排难灌,易涝易旱。仙井乡王竹、黄霞垅两村有稻田260公顷,一场暴雨,良田就成泽国;连晴几天,稻田就会开裂,作物丰歉只能听天由命。1995年,该镇被列为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镇。该镇抓住机遇,将中低产田改造列为项目重点。10年来,每年投入近900万元资金,大力改善农田生产条件。水利建设上累计硬化渠道46公里,修建拦河坝3座,建排灌机站12座,增加和改善灌溉面积960公顷、除涝面积320公顷;同时新修机耕道80公里,采取工程措施改良土壤700公顷,营造田间防护林80公顷。经过治理的农田,生产能力大为提高,使用范围大为拓宽,既可种植优质稻,也可植棉种豆栽玉米。2008年在该镇太湖低改项目区里,种的不再是单一的水稻,高粱、玉米、甘薯、药材等作物也大面积种植,预计农民人均可增收110元。老问题,成功化解了斑竹园村等因村级账务问题引发的非正常上访。2008年以来,乡机关干部下访农户213次,解决矛盾纠纷71个,将不稳定因素消除在萌芽状态。
历史沿革
1998年11月,鸿仙乡和漂沙井乡合并,取名仙井乡。境内的鸿仙岭,海拔282米,是附近三座名山之一。唐时山上建有佛寺,相传为唐鸿仙修炼之处,故名鸿仙乡。漂沙井乡驻地王竹村有一漂沙古井,泉水常溢,甘甜无比,眼见白沙从泉口向外翻腾,舀水却不见沙粒,传说常有仙女前来沐浴,故取名漂沙井乡。仙井是一座没有围墙的历史博物馆,这是不过誉的。仙井的古迹很多,古寺庙、古宗祠、古建筑随处可见。有关王庙、福兴寺两处佛教圣地有六千年历史的磨山文化遗址。1925年,该县境内第一个中共支部在该乡关王庙诞生。1927年8月,醴陵北二区苏维埃政府在千弓塘村成立,成为湘东地区大革命时期农民革命运动的重要策源地之一。1997年,为了缅怀捐躯革命的240名烈士,仙井乡建成了高9.7米、宽2.4米的烈士塔,供后人瞻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