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路口镇地图
小路口镇相关地区地图:
2、安徽省祁门县小路口镇
概述:小路口镇位于祁门县中部、县城以西,慈张线穿境而过,境内皆低山,溪流遍布,全镇总面积94.38平方公里,辖7个村,47个村民小组,98年人口6795人,1911户。市级示范村晨光村位于镇政府所在地,辖9个村民组,428户,1291人,其中劳动力700人,外出务工196人。全村总面积9.4396平主公里,2005年末耕地面积1006亩,人均0.78亩,山林面积10715亩,人均8.3亩,茶园面积684亩,人均0.53亩,2005年全村经济总收入63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416元,广播电视通达率99%,电视入户率85%,安全卫生入户率90%。行政区划:晨光村、石谷村、西石坑村、花城村、大丰村、双莲村、胜利村
经济和社会发展现状:98年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1664.15万元,其中农业收入774.72万元,工业收入213.05万元。十五届三中全会以来,该镇加快两个文明建设步伐,在着重抓经济建设的同时,城西公路拓宽,集镇建设、环境、卫生、文化等方面取得了较快发展。交通便利,通讯快捷,全镇人民生活稳定,经济繁荣,社会治安良好。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并向小康宽裕阶段迈进。基本思路:以奥科工业区为依托,谱写好工业新篇章;以公路为主线,开辟境内慈张线经济走廊;以调整林茶结构为契机,唱好林歌、念好茶经;以街道建设为动力,塑造小路口新形象。总体目标:到2010年,全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6899.4万元,年均递增8%,农业总产值达2709.8万元,年均递增4%,财政收入达到298万元,年均递增10%,农民人均年纯收入2800元以上,全镇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法制等社会生活都有较大发展和提高。
产业发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该镇积极加快农村结构调调整步伐,大力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鼓励农民适应规模化经营,重点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努力培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收入。晨光村地处城郊,主导产业仍以粮、茶、林等传统产业主为,如何利用城郊优势,培育新的主导产业是当务之急,在对县城祁山镇蔬菜产业及农副产品市场调研基础上,该镇晨光村把发展以蔬菜为主的农副产品生产加工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导产业来抓,该镇大棚蔬菜面积为20亩,效益非常明显,今年我镇将结合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在官路上建立大棚蔬菜100亩,征地工作任务已完成过半,2007年五月份动工。此项目如能顺利实施,该镇将在五年内在晨光建设500亩大棚蔬菜,基本满足城区市场供应,另晨光境内2007年木耳种植量已达15万棒,并结合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将在晨光建立40亩绿化苗木基地(现已进入征地),其中20亩生姜种植基地已丰收在望。牯牛降野猪驯养场今年可出栏商品猪达200头,下一步将扩大规模达到500头,并带动其他养殖户。进一步做大做强牯牛降麻辣酱厂和小路口茶厂。五年内,力争建成值达1000万元的规模企业,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400人,该镇将从2006--2010年主要扶持胜利生姜协会,双莲蚕桑协会,晨光蔬菜协会等合作组织,同时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通过引进工业企业,农业企业转移农村劳动力,增加农村经济总量,提高农民收入。
基础设施:在国家积极财政政策和各级政府、部门项目的支持下,该镇通过实施以工代赈,扶贫,农业三增,新安江水库移民,小流域综合治理,土地复垦,农网改造,人畜饮水,危房改造等农业基础设施项目,农村基础条件进一步改善,全镇辖七个村有6个村到村委会都通公路,大丰村主公路修建一半,47个村民组有40个组通简易公路,电话入户率全镇达85%,有线电视入户率达80%,95%用户基本用上天然、卫生的自来水,农村教育、医疗卫生条件都有一定改善,但仍有大丰小学、胜利小学、石谷小学属于破旧房舍,急需改造,47个村民组的简易公路也需进一步拓宽重建,村组办公条件急需改善,全镇现有移动通信基站2座、联通1座、可辐射5个村,小路口镇,位于祁门县中部,县城以西13公里处。地域面积94.38平方公里,慈张公路横穿全境。全镇辖7个村47个村民组,1960户,7030人。境内自然资源丰厚,交通便捷,是祁门县西门第一镇。境内皆低山,溪流遍布,小路口镇集镇建设步伐不断加快,镇党委政府适时提出了“东进西扩”的战略思想,集镇规模呈两极扩张,牯牛降酿造食品有限公司及龙凤大酒店的崛起为集镇增添了靓丽的风景。在农业发展上,镇党委政府围绕县委政府提出的“331”行动计划,制定了巩固“一线”、发展“两村”、建设“三基地”的调整规划,使牯牛降野猪驯养繁殖场、甲鱼养殖场及科技示范园连成一线,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经济带。
基本思路:以奥科工业区为依托,谱写好工业新篇章;以公路为主线,开辟境内慈张线经济走廊;以调整林茶结构为契机,唱好林歌、念好茶经;以街道建设为动力,塑造小路口新形象。
总体目标:到2010年,全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6899.4万元,年均递增8%,农业总产值达2709.8万元,年均递增4%,财政收入达到298万元,年均递增10%,农民人均年纯收入2800元以上,全镇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法制等社会生活都有较大发展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