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峰区地图
西峰区相关地区地图:
旅游景点
北石窟寺:甘肃省平凉市泾川县有同时代所建石窟,称南石窟寺,故此石窟称北石窟寺。时代:北石窟寺位于西峰区董志乡境内。始建于北魏永平二年(公元509年),历经数十个朝代增修扩建,形成了一处规模宏大的石窟群。
介绍:现窟群面积为7500平米,窟院面积为5000多平米,现存窟龛296个,石雕造像2126身,还有众多的碑刻和题记。石窟开凿在长120米,高20余米的覆钟山崖壁之上,共有大小窟龛295处,石雕造像2126身,窟龛因崖面自然形态分为上下两层,以回廊石阶贯通,布局有制,层次分明。特别是165洞窟高达14米,深15.7米,宽21.7米,规模宏大,全国罕见。文物保存完整,内容丰富,其历史、艺术、科学、旅游价值很高。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甘肃四大佛教石窟之一,是世界石窟艺术的珍品,这里背山面水,自然风景典雅秀丽。春天姹紫嫣红,鸟语花香;夏日泉水叮咚,凉风习习;秋季霜叶烂漫,硕果累累;冬至瑞雪纷飞,幽静而壮观,人文景观独特。
小崆峒山:简介:西峰小崆峒山,与甘肃平凉崆峒山有很深的渊源关系,故与其并称“姊妹山”,又因镇山之神无量祖师殿和山势呈凤凰卧巢状被称为无量山、凤凰山。小崆峒山位于西峰区董志镇境内,三面环沟,北接大原,南北狭长,山势巍峨险峻,坡道崎岖,沟底有清泉流水,山腰树木茂盛,气候宜人,环境优雅。小崆峒山门以南占地1.4平方公里,折合700余亩,山门以北原面地势平坦,交通方便。小崆峒山是佛教、道教合一的圣地之一,与前面所述的闻名遐迩的北石窟寺相距17公里。据考证,明崇祯年间,就有人在此刻像立碑,焚香许愿。1933年,善男信女化缘布施,募集资金,相继建成北台无量大殿、中台玉皇楼、南台观音楼等庙宇,并在两侧崖畔开凿窟洞数十孔,建龛塑像,绘制壁画,供奉神灵。小崆峒山附近群众及佛道僧众广植松柏,种柳栽杏,每年农历三月三日这里举办庙会,香客游人纷至沓来,敬神观景,游山朝拜,休闲娱乐,当时小崆峒已成为陇上董志塬人民旅游朝拜的一处胜境。
南小河沟风景旅游区:南小河沟风景旅游区位于西峰区西13公里,为泾河支流蒲河左岸的一条支沟,属黄河水土保持西峰治理监督局的一个综合治理示范点。它北倚青山,南拥松树林,山清水秀,风光旖旎,可以见百鸟,视游鱼。南小河沟是一片绿色的海洋,林种复杂,景观多样,以南小河沟为中心,拥有近三千亩的各类林地以春花、秋叶吸引游客;上游有花果山水库水面140亩,中游修成垂钓鱼池11个19亩,下游有“陇东第一坝”。独特的自然环境,旺盛新鲜的水源和良好的植被,使南小河沟成为黄土高原区域较为典型的天然旅游避暑胜地和一块区内罕见的水上乐园,被誉为“黄土高原上的一块翡翠”。置身南小河沟之中,感受青山碧水,微波荡漾,绿树环绕,游鱼泛飞,轻舟穿梭,令人心旷神怡,赏心悦目,仿佛置身江南水乡。
东湖公园:东湖公园是庆阳市目前唯一的一处大型综合型游乐场所。位于西峰区九龙路北段繁华地段,占地约170亩,总投资860多万元,内有峰、湖、亭、桥观赏景点和水、陆、空等游乐设施;园内绿树成荫,环境优雅,是广大游客和市民理想的游览、休憩场所。东湖公园始建于1988年,1992年初具规模,1993年7月正式对外开放,至今已接待游人200余万人(次),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开园以来,各种设施及服务功能日趋完善,二十亩水面碧波荡漾,游船穿梭其中,曲桥、云桥横贯水上;亭廊依山傍水,陆上景观有叠石、假山;喷泉、水榭长廊、“流香亭”、“掬月亭”等雕塑十多处;游乐项目有碰碰车、弹跳床、游泳池、旱冰场、飞机、火车、音乐茶座、喷泉、游戏厅、戏曲厅、蒙古包等游乐项目三十余项;园内餐饮、食品、风味小吃和摄影摊位遍布其中,花卉品种齐全,名目繁多,是游人尽情娱乐和花卉爱好者赏心悦目的理想之地。
陇东民俗博物馆:陇东民俗博物馆地处西峰南郊庆阳农耕民俗文化村风景旅游区,是庆阳唯一的一个专门搜集、整理、挖掘、陈列陇东民俗文物的机构。展览馆建设突出了当地传统的地坑院式民居风格,由十八孔窑洞组成,建设面积3600平方米。庆阳是周祖文化的发祥地,民间工艺品做工精美、花样繁多,尤其皮影、剪纸、刺绣、陇东道情堪称“四绝”。民俗展览馆以弘扬和发展陇东民俗文化与古农耕文化为土线,设有刺绣、剪纸、皮影、木偶、泥塑、手工艺品、农耕用具等七个展室,陈列民俗文物3200多件。这些质朴、古拙的民间艺术品,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保留着上古时代原始的文化形态,反映出陇东地区深厚的历史民俗文化底蕴。
董志塬:董志塬是由于地板裂变挤压垄起和黄土移动堆积而形成的,距今已有二百万年历史。西周时,处西周与西戎的结合部,是中原文化与游牧文化的交叉地带。《民国丛书·左文襄公在西北》载“董志塬在马莲河两岸,纵一百五十里,横二百八十里,扼陕甘两省关键”。董志塬是甘肃省保存最好、面积最大的黄土高原区,塬面宽广,一望无际,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八百里秦川,比不上董志塬边,形象地表述了董志塬的广袤无垠。《后汉书》中有“慨然有董正天下之志”的记载,表明董志之地名始于汉代。“董志”一词,有董正天下之意,内涵一种精神,代表一种力量,可反映董志塬人民的志气和愿望,犹如今之命名,总是寄寓一种期望一样。以董志为董志塬命名,独具一格,是恰如其原的。今之董志塬,东起马莲河西岸,西到蒲河东岸,南至长庆桥,北过驿马以北的桐川乡,直接野狐沟。南北最长处110公里,东西最宽处50公里,面积达910平方公里,是庆阳十二个大原面积的4/5,乃陇东第一太原。塬面共有21个乡镇,35万多人,乃陇东粮仓的中心区,真不愧为“有董正天下之志”也。
新兴园:新兴示范园(简称新兴园),位于西巴公路沿线,后官寨乡沟畎村,距西峰城区10公里,总占地面积2000亩。园区地理位置独特,四面环沟、山清水秀、风光旖旎、环境优美,水、电、路、通讯畅通,设施齐备,自然绿化面积达到60%以上。新兴园是西峰区通过招商引资建设的集休闲度假、风情旅游、餐饮住宿于一体的大型自然生态园区,计划投资1亿元,利用5至10年时间完成。建成窑洞宾馆、别墅、喷泉、游泳池、垂钓中心、高尔夫球场、保龄球馆、网球场、射击场、桑拿洗浴、会务接待多功能健身、植物园、森林公园、围猎场、动物园等项目。目前,已完成投资500万元,建成窑洞宾馆20孔、别墅8幢、喷泉2处,游泳池、垂钓中心先后开业,其他项目已破土动工,增加就业244人,成为我区的又一大旅游景点。
行政区划
西峰区辖3个街道、2个镇、5个乡:北街街道、南街街道、西街街道、肖金镇、董志镇、后官寨乡、彭原乡、温泉乡、什社乡、显胜乡。1985年以原庆阳县部分地区设市。因西峰镇而得名。1985年,撤销庆阳县西峰镇,设立西峰市(县级),以原庆阳县的西峰镇和温泉、什社、后宫寨、显胜、肖金、陈户、董志、彭原等8乡为西峰市行政区域。2002年6月22日,国务院批准(国函[2002]55号)撤销庆阳地区和县级西峰市,设立地级庆阳市。庆阳市设立西峰区,以原县级西峰市的行政区域为西峰区的行政区域。区人民政府驻九龙南路。2000年,西峰市辖2个街道、1个镇、8个乡:南街街道、北街街道、肖金镇、后官寨乡、温泉乡、什社乡、董志乡、显胜乡、陈户乡、寨子乡、彭原乡。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市总人口317669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北街街道31875、南街街道41153、肖金镇40299、寨子乡12887、后官寨乡30768、彭原乡36778、董志乡37627、陈户乡14362、什社乡24785、温泉乡31038、显胜乡16097。交通通讯
西峰区是庆阳市的交通枢纽,以公路运输为主,干支纵横,四通八达。班国可直达西安、咸阳、宝鸡、铜川、延安、银川、固原、兰州、天水、平凉等三省十多个大、中、小城市。邮电通讯全区现有邮政局7个,电信局(所)2个,农村投递路线1090单程公里,邮总长度111公里。电报电路总线9路。长话电路数1985路。全年电信业务总量完成3557.65万元,电信业务总收入2928.52万元,年末全市拥有电话装机总量27120门,新增电话用户6640户;邮政业务总量(不变价)完成625.77万元,总收入达到884.85万元。城市建设
城市建成区面积11.8平方公里,城市道路总长度75.24公里,供水管道总长98公里,日供水能力达到5万吨,排水管道总长40.39公里。安装路灯1690基,新增公共交通车132辆,出租车600辆。城市道路清扫保洁面积70万平方米,垃圾日处理能力197吨。城区绿化总面积132.03公顷,人均公共绿地1.98平方米,绿化覆盖率17.4%。全区城市建设工作的重点是,开通“十一条路”、开拓“三条大街”、开辟“三处广场”、建设“六个小区”、扩建“四大市场”、亮化“六条街道”,新建“十五座公厕”,透绿“二十个单位”。文体卫生
2002年,成功举办了首届中国·庆阳香包民俗文化节,中央电视台“心连心”艺术团首次来该区慰问演出。全区共有等级运动员210人,其中一级运动员12人,二级运动员19人,三级运动员84人,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51219人,创建全省体育先进单位2个。全区共有卫生机构22个,其中医院5个,全民卫生院8个,医疗病床1150张,卫生技术人员1120人,其中:执业医师390人,注册护士352人。民俗文化
民间刺绣:西峰的香包刺绣是岐黄中医药文化、周祖农耕文化和民俗文化结合的产物,是色与彩、布与线、形与神兼蓄齐备的艺术。它起源于夏商奴隶制时代,经过漫长的封建时代和半封建半殖民地时代,带着原始的气息,合着时代的脉搏,从远古走来。西峰的香包刺绣有着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明显的地域特色:既有粗犷豪放,又有精细纤丽;既有浓烈娇艳,又有清纯素雅;既有大写意,又有纯工笔。其构图简洁明快,寓意传统吉祥;色彩浓烈艳丽,过度跨越色谱;绣面厚实凝重,形态稚拙传神;工艺细密精整,针脚平齐如画;针法丰富多变,品种千姿百态。是继湘绣、苏绣、川绣之后的又一绣种,已形成陇绣风格。民间剪纸:庆阳民间剪纸,天真浑厚,古拙质朴,极其鲜明的体现了中华先民对生命崇拜的原始图腾文化,从气质、感性中流露出一脉相承的民族文化基因,被誉为“田园诗”、“抒情民歌”。过去,民间在逢年过节、婚嫁寿庆时都要剪出一些花鸟,人物等图案,贴在窗子上,俗叫窗花,以示喜庆。现代剪纸更体现了神奇的美学特色,丰厚的民俗内涵,伴随新时代而绽放异彩。庆阳剪纸的特点,造型粗放厚重,线条分明,粗中有细,细中有粗,块面与线条、虚与实、阴与阳相结合,将粗犷、奔放、夸张、古朴、细腻、工稳结合一体,构象独特。全区从事剪纸艺术的作者有150余人,其中西峰的田秀茂、马秀珍、金香莲、吉彩琴、杜秀梅被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大师”,他们从不同地域,不同年代,不同文化层次展现着自已的艺术才华,使庆阳剪纸丰富多彩、异工同曲,成为一绝。
陇东唢呐:西峰地处董志原腹地,董志原周围沟壑纵横,沟、原、梁、峁独居。独特的自然环境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相对稳定的文化空间,孕育滋生了内涵独特的陇东唢呐这一乡土民族民间艺术。其独特的曲牌音乐体系、庞大的演奏群体、广泛的民俗应用、浓郁的地方风格、悠扬悦耳的众多曲牌,成为我国民族音乐中的一个独特乐种,以西峰为中心,分布在周边庆城县、环县、合水县、宁县、正宁县及镇原县部分乡镇。陇东唢呐在明代就有流传,有四百年的发展历史,从清代开始逐步成熟至民国达到兴盛。建国初又有了新的生机;“文革”期间却被当作“四旧”扫除,逐渐沉寂: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文化部门开始修撰集成,进行挖掘抢救,陇东唢呐重新得到复苏;八十年代初至今为振兴变革期。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改变了过去口传心授的传承方法,实现了乐器规范化,演奏曲目统一化的目标,改变了过去“一人一把号,各吹各的调”的状况,乐手们可以随意搭班,相互交流,提高了演奏技艺,以全新的姿态活跃在陇原大地。1999年西峰区唢呐演奏的新创曲目《披红挂花》在第九届全国“群星奖”甘肃参评节目选拔赛中获三等奖;2002年中央电视台心连心艺术团来庆阳演出,特意邀请100人的什社唢呐队伍参加,2005年第四届中国庆阳香包民俗文化节开幕式上,西峰区组织了什社80人的唢呐方队进行了表演。陇东唢呐,经过百年的演变,它的主要作用是活跃和满足了穷乡僻壤广大群众的文化需求。表现为每逢娶媳嫁女、丧葬祭奠、乡村庙会、节庆典礼、新居乔迁、贺寿、给婴儿过满月等民间活动为其助兴,表现民间民俗活动的广泛性。陇东地区红白事中的“接请客”、“送大客”、“娶新人”、“迎花”、“拜堂”、“闯帐”、“请灵”、“出门告”、“家祭”、“朝奠”、“请先生”、“请客”、“跑报”、“乐祭”、“游食”等繁杂的礼仪活动中总是乐手在前,鼓乐先起,具有领先特征。西峰陇东唢呐融民间文学、民间器乐、民间礼仪习俗、风土人情于一体,具有稀有珍贵的价值。陇东唢呐经历史融铸,形成了众多的优秀曲牌,主要有《壮元游街》、《地里兔》、《秋季生》、《终难山》、《刮地风》、《大摆队》、《鸭子拌嘴》、《十里亭》、《放风筝》、《孟姜女》、《哭颜回》、《雁落沙滩》、《苦龙哭海》等不下百种,欢快处让人不禁喜笑颜开,悲伤处使人难免珠泪滚滚。新中国成立后,唢呐艺人们又吸收改造了民歌,优秀的革命歌曲如《军民大生产》、《拥军花鼓》等曲调,更加丰富了其艺术表现力。从1983年至今,在市、区政府的倡导下,在专业音乐工作者努力下,先后编辑出版发表了《陇东唢呐曲精选》、《陇东红白事民俗礼仪调查报告》、《陇东唢呐初探》等专著和论文。建立了什社乡唢呐基地,特聘梁平正等专业教师对民间艺人进行了有组织的培训,目前已形成了上百人的骨干队伍,并辐射到周边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