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镇地图
西江镇相关地区地图:
古镇概述
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雷山县是中国苗族人口居住较为集中的县份之一。这里群体山耸立飞峰峦叠翠、民族风情古朴浓郁,有“茁疆圣地”之美誉。享誉中外的中国苗都——雷山西江千户苗寨就坐落在这里。西江千户苗寨是世界最大的苗寨,这里曾是苗族第五次大迁徙的主要聚集地。现西江已成为苗族聚集的核心区中国苗族文化的中心。根据西江“子联父名制”推演,如今在这里的人们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是苗族史祖蚩尤的子孙。这里世代和睦相处,躬耕林泉,历经风雨沧桑,在生活积淀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体系,在演绎历史过程中依然留存着魏晋歌舞、唐宋服饰、明清建筑的远古遗风。折射出时光悠久、特色浓郁、底蕴深厚的文化光芒。作为世界最大的苗寨,苗都——西江,是苗族历史文化中民居建筑、宗教礼仪、信仰禁忌、饮食着装、文化艺术的集大成者。“自古苗人住高山”,西江1200多户民居中绝大多数修建在70多度左右的陡坡上。能工巧匠们用智慧的双手在这苗岭,深处建造了一座气势雄伟、宏大磅礴,让人惊叹的天上楼阁口每一幢木楼的房基,都用石块堆砌而成,坡度越陡,所砌的房基也就越高,为稳固起见,房基还分两级甚至三级。依山就势,西江的“吊脚楼”实际为“吊脚半边楼”,在苗语中意为"把平房抬起来的楼”。即每排的最外一棵柱子齐二楼楼板处栽下,成悬在半空状。这些房屋全以榫头衔接,可历百年风雨不倾斜,造就这些房屋均为无图作业,全凭一把尺子,一根墨线,一把锉子,一把斧头来完成,造型结构全在师傅的记忆西江房屋的屋面依山势而定朝向,一般为坐西朝东,坐南朝北,层顶全盖以小青瓦。户与户之间有小青石铺砌的小道连接,整济卫生、舒适清爽,吊脚木楼栉比相连,次第升高,整座苗寨天然地形成一对偌大的铆,为山区坡地房屋建筑的典范,被建筑界赞为“民族建筑之瑰宝”。银饰、刺绣是苗族妇女不可缺少的饰物。西江的苗族银饰工匠制作的,银饰品工艺精巧,造型独特,飞针走线,把生产生活,人的灵气,图腾崇拜融为一体,绣活一方山水的苗族刺绣,想象丰富,创作夸张,色彩鲜艳,绣制的珍禽走兽,奇花异草栩栩如生,被称为穿在身上的“史书”,成为中华民族文化艺术中的奇葩。“大节三六九,小节天天有”,这是流传于雷山的民谣,也是雷山少数民族同胞生活习俗的体现。而西江这块苗族聚集地’又是节日最多、最具代表性的地方凸其中最庄严、最讲规矩、持续时间最长也最神秘的是13年一次的鼓藏节,即祭祀祖宗的大典。过节时,三亲六戚纷至沓来,客人们抬着糯米饭、鲜鱼、活鸭、满载殷切情感来一同祭祖庆丰收。为准备这十三年一遇的节日,家家猪满圈,粮满仓,户户杀猪过年。西江苗族儿女是最能歌善舞的民族之一三当地民歌“西江是个好地方,绿树荫荫绕寨旁,农闲时节更衣装,芦笙场上歌舞忙”,可见西江歌舞的形式和热衷程度。简介
千年古镇千户苗寨-——西江,由平寨、白岩、羊排、东引、乌嘎、水寨、南贵、也嫣八个自然村寨组成。分别坐落在白河河畔的平川和河两岸的高山峻岭之上。至今,已发展为1000多户人家,约5000余人。苗族占到全寨中人口的百分之九十九以上。千年以来,由于这里苗族居住相对集中且人口密度较大,所以村寨的生产生活设施、社会公益设施较为齐全,经济发达社会进步。是西江苗人的集散地和商品流通场所,也是西江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西江有着悠远的文明史和发展史,是苗族文化的重要发祥,地是苗文化的一方厚土。芦笙、银饰、吊脚楼、刺绣、鲜鱼煮酸汤是苗文化在生活上的主要表现方式。这里是芦笙的故乡,每年十月苗年“芦笙节”这里的男女老少披着接人的盛装,齐聚芦笙场踏着芦曲翩翩起舞。苗族妇女的服饰鲜艳夺目,以银饰取胜。可谓:戴银盔、穿银甲,别银簪、戴银环,挂银培、镶银边,银光闪烁、银饰生辉。银饰工艺精湛驰誉全国。苗族的吊角楼分上下三层,第一层为家畜家禽居所。二层为人的居住之地所。正中间为祭祀场所和客厅,两边为人的居住房间。最顶一层为粮仓。每家杜在堂屋前面六一间别有情调的空间,在檐柱上装有花曲栏杆,俗称“美人靠”以供人们休息和远眺观景。正是:盛装银光闪闪,苗妹花枝招展。芦笙曲曲委婉,滚烫烈酒满碗。篝火堆前聚会,山歌唱出心愿。不爱金垠万贯,就爱眼前醉汉。绣球抛给好汉,花前月下再见.。对月盟下誓愿,陪你海枯石烂。西江镇位于贵州省雷山县的东北部,处在东经108°5′---108°22′,北纬26°20′---26°34′之间。镇人民政府驻地西江距县城37公里,距州府凯里39公里,海拔833米。全镇国土面积为187.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5858.8亩,人均0.66亩。西江镇北邻台江县,西北接凯里市,西面是郎德镇,南面临城关镇,东北面紧靠巍峨的苗岭主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雷公山。西江镇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5.4℃,绝对最高温35.1℃,绝对最低温-9℃。境内河流长度16.8公里,流域面积65.39平方公里,平均比降45.7%。最大洪水流量455立方米/秒,最枯流量0.25立方米/秒,多年平均流量为1.84立方米/秒,年平均降水量1400-1500毫米,无霜期230-250天。西江气候温暖,热量条件较好,适宜农、林、牧业生产。西江镇于1992年4月撤区并乡建镇时,由原来的黄里乡、白莲乡、大沟乡和西江镇三乡一镇合并而成,辖24个行政村,58个自然寨,222个村民小组及1个居委会,全镇共有5759户,总人口24147人,其中农业人口23583人,占总人口的97.66%,非农业人口564人,占总人口的2.34%;男12711人,占总人口的52%,女11436人,占人口总数的47.3%,男女比例接近1:1;全镇共有5个少数民族,其中苗族21585人,占总人口的89.4%,侗族53人,水族2人,彝族5人,壮族2人,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乡镇。全镇现有初中一所、镇级中心完小一所、片区级中心完小3所、村级中心完小8所。2001年教育“两基”工作通过县级验收。近两年来,县、镇各级政府加大了教育投入,共计投入建校资金325万元,新增校舍面积547.32,适龄儿童失学率为0.45%,较往年有所降低,初中生均校舍达到6.08平方米。与此同时,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农民素质教育工作,采取开展扫盲及农技培训等方式,不断提高农民总体素质。近两年来,共扫除青壮年文盲1140人,开展农业适用技术培训2800余人(次),全镇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0.5年。全镇农民储蓄存款余额达735万元。人均占有粮食344公斤,年人均收入达1275元。全镇现有优质果品基地2950亩,有产值茶园600余亩,新建茶园610.5亩。近两年来,外出务工已经成为农民实现短期增收的重要渠道,全镇外出务工人员共3700余人,年创造劳务输出直接收入达300余万元,约占农民总收入的10.5%。旅游指南
进出交通,西江镇,凯里客运站7:00-19:00有到雷山县的车,车程半小时。从雷山乘中巴车至西江。停留住宿,在西江住宿比较方便,邮政招待所、民族招待所、苗疆招待所都是旅行者首选的住处。自然资源和优势
资源情况:西江镇辖区内储藏着十分丰富的粗晶大理石矿、硅灰石和汉白玉大理石等非金属矿产资源,主要分布在大东山岩体西面,是连州市花岗岩、大理石、汉白玉板村主产地,经专业机构检测证明,在当地开采出来的粗晶大理石矿原矿中cac03含量和白度普遍在98%以上,在粗晶行业内素有“天下第一白”的美誉,是真正的具有“高纯度、高白度”的“双高”原材料,根据地质勘测有关资料反映,西江镇的粗晶矿储藏量约为12000万立方米。资源种类和分布情况:西江镇境内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储量较大的有粗晶石矿、大理石矿和铁矿。粗晶石矿和大理石矿储量约12000万吨,大理石矿荒料约2500万立方米,粗晶石矿的纯度较高,其白度和含量普遍都在95%以上,它是一种用途广泛的矿石,可用于制做化肥、冶金用熔剂和塑化填料等。滑石矿主要分布在井塘、茶田村委会辖区内,其矿石质地较好。铁矿主要分布在双塘、铁坑村委会辖区内。
目前资源利用情况:通过近几年的开发,粗晶石矿和大理石矿的开发利用已具备一定规模,全镇现有开采粗晶石矿的企业17家,开采大理石矿的企业4家,年开采量为:粗晶石矿20多万砘,大理石荒料2000多立方米。利用当地开采原矿,进行深加工也拉开了序幕,现有粗晶石矿粉体加工厂1家,大理石板材加工厂4家,年加工粗晶石原矿能力3万多砘,加工大理石板材能力平方米。新一届镇委、镇政府领导班子对招商引资工作十分重视,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在新一届领导班子上任短短的二个月时间,便与投资额近1000万元。其中以利用当地原矿进行深加工的项目为主,现动工在建的粗晶粉体加工厂2家,编织加工厂1家,拟建的粉体加工厂3家,拟投资开采铁矿和滑石矿的企业各1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