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甘肃省电子地图 > 定西市地图 > 岷县地图 >
西江镇地图
西江镇相关地区地图:

古镇欣赏


简介

千年古镇千户苗寨-——西江,由平寨、白岩、羊排、东引、乌嘎、水寨、南贵、也嫣八个自然村寨组成。分别坐落在白河河畔的平川和河两岸的高山峻岭之上。至今,已发展为1000多户人家,约5000余人。苗族占到全寨中人口的百分之九十九以上。千年以来,由于这里苗族居住相对集中且人口密度较大,所以村寨的生产生活设施、社会公益设施较为齐全,经济发达社会进步。是西江苗人的集散地和商品流通场所,也是西江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西江有着悠远的文明史和发展史,是苗族文化的重要发祥,地是苗文化的一方厚土。芦笙、银饰、吊脚楼、刺绣、鲜鱼煮酸汤是苗文化在生活上的主要表现方式。这里是芦笙的故乡,每年十月苗年“芦笙节”这里的男女老少披着接人的盛装,齐聚芦笙场踏着芦曲翩翩起舞。苗族妇女的服饰鲜艳夺目,以银饰取胜。可谓:戴银盔、穿银甲,别银簪、戴银环,挂银培、镶银边,银光闪烁、银饰生辉。银饰工艺精湛驰誉全国。苗族的吊角楼分上下三层,第一层为家畜家禽居所。二层为人的居住之地所。正中间为祭祀场所和客厅,两边为人的居住房间。最顶一层为粮仓。每家杜在堂屋前面六一间别有情调的空间,在檐柱上装有花曲栏杆,俗称“美人靠”以供人们休息和远眺观景。正是:盛装银光闪闪,苗妹花枝招展。芦笙曲曲委婉,滚烫烈酒满碗。篝火堆前聚会,山歌唱出心愿。不爱金垠万贯,就爱眼前醉汉。绣球抛给好汉,花前月下再见.。对月盟下誓愿,陪你海枯石烂。西江镇位于贵州省雷山县的东北部,处在东经108°5′---108°22′,北纬26°20′---26°34′之间。镇人民政府驻地西江距县城37公里,距州府凯里39公里,海拔833米。全镇国土面积为187.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5858.8亩,人均0.66亩。西江镇北邻台江县,西北接凯里市,西面是郎德镇,南面临城关镇,东北面紧靠巍峨的苗岭主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雷公山。西江镇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5.4℃,绝对最高温35.1℃,绝对最低温-9℃。境内河流长度16.8公里,流域面积65.39平方公里,平均比降45.7%。最大洪水流量455立方米/秒,最枯流量0.25立方米/秒,多年平均流量为1.84立方米/秒,年平均降水量1400-1500毫米,无霜期230-250天。西江气候温暖,热量条件较好,适宜农、林、牧业生产。西江镇于1992年4月撤区并乡建镇时,由原来的黄里乡、白莲乡、大沟乡和西江镇三乡一镇合并而成,辖24个行政村,58个自然寨,222个村民小组及1个居委会,全镇共有5759户,总人口24147人,其中农业人口23583人,占总人口的97.66%,非农业人口564人,占总人口的2.34%;男12711人,占总人口的52%,女11436人,占人口总数的47.3%,男女比例接近1:1;全镇共有5个少数民族,其中苗族21585人,占总人口的89.4%,侗族53人,水族2人,彝族5人,壮族2人,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乡镇。全镇现有初中一所、镇级中心完小一所、片区级中心完小3所、村级中心完小8所。2001年教育“两基”工作通过县级验收。近两年来,县、镇各级政府加大了教育投入,共计投入建校资金325万元,新增校舍面积547.32,适龄儿童失学率为0.45%,较往年有所降低,初中生均校舍达到6.08平方米。与此同时,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农民素质教育工作,采取开展扫盲及农技培训等方式,不断提高农民总体素质。近两年来,共扫除青壮年文盲1140人,开展农业适用技术培训2800余人(次),全镇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0.5年。全镇农民储蓄存款余额达735万元。人均占有粮食344公斤,年人均收入达1275元。全镇现有优质果品基地2950亩,有产值茶园600余亩,新建茶园610.5亩。近两年来,外出务工已经成为农民实现短期增收的重要渠道,全镇外出务工人员共3700余人,年创造劳务输出直接收入达300余万元,约占农民总收入的10.5%。

婚姻习俗

由于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雷山苗族的婚姻形式由占俗向新风转变。传统婚姻,这种婚姻是由父母作主的婚姻。当男女青年长大成人后,父母作主给儿子相亲,他们认为与某家女儿联姻恰当,男方家要请媒人上女方家说亲,有的很了解男方家情况,认为门当户对,便欣然同意。有的对男方家不甚了解,住住作出两种姿态,既不断然拒绝,也不作出同意的决定,留一定时间考察的余地,这种情形其实被认为是有意向性的默许,男方家又择吉日第二次请媒前去说亲,女方家父母了解情况清楚后,认为门当户对,可以联蛔,便欣然同意,然后经双方父母见面协商财礼钱,决定嫁娶日期等事项。这种婚姻,婚后多数得到幸福美满。鸡眼婚姻,西江镇,这是居住在桥港、掌批、掌雷、桃江等地苗族的婚俗。青年男女长大成人后,虽经媒说亲定,但不算数,还须经吃“鸡眼酒”才能不最后决定。经择吉日,男方家带一只公鸡,备一些米酒、糯米饭等礼物,邀叔伯或兄弟等人到女方家,于当晚便杀这只鸡来煮,待熟后把鸡摆在桌上,由一位长者来看鸡眼,若这只鸡的双眼睁得鼓鼓的,就认为吉利,这位长者便当即祝福道:“鸡眼好两只,富贵在两边,子孙亦发达,福气满两家,祝贺你们两亲家大吉大利”等语言,然后大家饮酒互相祝贺,这门亲事便成了。偷亲,这是苗族男女青年结婚形式之一。他们自由恋爱,苗酒叫“游方”,对唱山歌,多次接触,情投意合,双方交换信物,订下终身,然后商定嫁娶日期,到期男方备些糯米饭、酒肉、鱼等食品,并备一定数额的现金,发给女方送亲的姑娘们作为“草鞋钱”,邀请察上青年五六人去接。姑娘也早作准备,事先转移衣物、银饰等物到约定地点,待父母睡觉之后即起程。到男方家后可以举行婚礼,杀猪办酒宴请寨上亲朋。之后,请两名能言善语的兄弟或叔伯,带一些酒肉,一只鸡去向女方家父母报信,若女方家父母认为这门婚姻匹配,便欣然接待报信的客人。有的认为这门亲亭虽然不很般配,但生米已煮成熟饭,结婚已成事实,做错事是青年人的事,不关来报信者,也照样接待报信的客人,但口后财礼钱可能要得很高。有的得到报信后,坚决不同意这门亲事,把报信者拒之门外。有的青年男女“游方”认识后,决定结为伴侣,他们把自己的终身诉诸父母,也取得双方父母的同意,经协商好财礼钱,订下嫁娶日期,经双方父母协商采用“偷亲”方式进行,他们认为这样做既吉利,又省钱。这种方式也叫做“公开的偷亲”。新风古俗,这是新时代常见的婚礼现象。青年男女通过自由恋爱,游方对歌,建立感情,情投意合,愿结为伴侣,双方都告之父母同意,然而男方家请叔伯,或兄弟,或“命好”的两个媒人到女方家说亲,之后按传统习俗,来一个“三回九转”方式,把订亲、讲财礼钱、嫁娶日期等事项办妥。接亲时,男方备下酒肉、糯米饭等礼物,邀请兄弟、叔伯等若千人,带上礼物到女方家,由男方家亲自操办第一席酒饭,宴请女方家父母及亲友,然后再由女方家办酒宴请男方家来接亲的客人。新娘接到家时第一步先给新娘接伞,第二步新娘进门时,先用左脚跨门槛进屋;新娘进屋时,新郎必须避开,以防日后夫妻不和睦。新娘到家卸装后,先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由嫂或姑带路到水井挑第一挑水,第二件亭待鱼煮熟后,与新郎一起在祭台前拈捏点酒肉和饭于地祭诅,仪式毕,大家便用餐。新娘于当日就跟送亲的姐妹们回娘家,过—段时间,男方才亲自去接新媳妇回家,并举行一定仪式,让新媳妇“端甑饭”,这样,媳妇便成了男方家的正式家庭成员。

苗族服饰

多彩的苗族服饰,其种类称诅以女式服饰式样而定称。各居住区域有别,雷山县内的雷公山东西向区域多是长裙支系,南部为短裙文系,县内西北面为中裙支系。县内服饰式样区别大,各具风采。都在继先民迁徒定居后承古而为,延续于唐宋以来,各代加以改制定格,清代初时,均巳定型。现代,在承古的基础上加以显彩艺精完满而已。县内尤以长裙苗族人口居多,服饰堪称精湛,精绣苗农均以辫绣、缠绣和平绣等绣艺于衣领、衣袖和衣角,穿戴配以银亚领、银片、锻项圈、锻手镯和大银角组成的(一身重达4—6斤,甚至10来斤)盛装,配以长到脚跟的百褶裙与彩带,显得大气与精美,称之为雷山式长裙盛装,享誉于世;便装基布多为青黛色或绿、蓝色,肩围与袖口配以一条二指宽的绣花彩带;配以围腰,腰系一条银练,挽上S发臀,插上银簪,带上耳坏。发簪上配以一朵或几朵制绣小花或塑料彩花,也称之为雷山式长裙苗女便装。短裙盛装精美,被民族学者称誉为孔雀式服饰:却也是一种形象之称。其农用七彩花线精织与绣制结合,花纹精致,呈几何条纹,大小银片、银泡布满衣背与衣面,尤以背部银泡、银片布满,有似古军盔甲,也是纪念先人而为之。用青布褶制的百褶短裙,长短为16公分,两层叠加。后腰垂吊的彩带有10一20条之多,各彩带宽6一7公分,各带花纹不同,色彩鲜艳,条理分明。头饰银花,也戴银角,一身精品,令人奇异,确似孔雀开屏,翩翩“彩羽”一般。平常便装,尤以讲究大发簪挽展,配以插式银簪和硕大耳环(重的每只达一两有余)短裙服饰,真是款款可人。雷山中裙居住区,是与凯里市的舟溪与丹寨县的南皋接壤地,这些地带均是中裙区域。中裙以裙长到膝盖而称之。其衣均绣,宽袖口,绣衣精美兼有长裙服饰之美与短裙服饰之长,银角小巧,精美不凡。在雷山县边远与榕江、三都、丹寨三县交界的达地水族乡乌达等村,居住着穿戴均为青黛主体色的苗族,人口占全县人口比例率小,她们的盛装或便装均以青黛色布为主,有兼以萆绿或深绿色绸缎制衣,衣短裤长,衣的绣品不多,简洁别致。头式习以挽髻,常见插条式与条角银梳,也别具风格。百鸟衣服饰在雷山县达地水族乡也蒙村也蒙组,仅有30多户苗族人家,这个组的周围均是水族村寨。她们的女式衣襟,制绣风格独具,古韵浓郁,全衣制绣,方圈或圆圈中再加彩绣其中。银角呈“山”字型,都配束白花。她们身穿盛装,在牛腿琴舞场或芦笙中以劳作动作而翩翩起舞,更是一番风韵。尤其男式百鸟衣,长衣全绣制。男女绣制图案有别,男式图案粗中有细,女式细腻,男式衣下角束至十来束百鸟毛,鸟羽呈白色,以纪念祖辈而为之。一身白鸟衣,一身斗胆与船梧,且又以展示族人的团结、勤劳善良于一身而示世。

服务机构

该镇政府各服务部门:1、招商引资办:向客商宣传介绍我镇的投资环境和政策,提供投资咨询、洽谈协商,引进新项目。2、企业办:对企业进行管理和指导,接受和处理企业投诉,宣传、解释和贯彻新政策。
其提供他相关服务的机构和部门:1、供水、供电公司:用水、用电的报装和验收,供水、供电设施的管理和维护。2、劳动所:劳资纠纷调解,代办各种社会保险,结业培训,代企业招工。3、国土所:办理土地征用手续,办理土地使用证、房地产等业务。

银饰锻制技艺

崇拜白银的民族,中国的西南部贵州雷山县,一个独特的少数民族聚居在云贵高原的密林深处,他们世代传习着一种习俗,将家中所有的财产都换成白花花的银子,投入熔炉,锻造成丝,编制成花,錾刻成衣。银花、银铃、银项圈、银帽,苗女全身的银装可重达二、三十斤。上百年来,为什么白银会成为一个民族的象征?苗族人又为何要用白银来包裹自己?,中国记忆摄制组和银匠师傅杨文斌一起,来到了贵州省雷山县的千户苗寨。山路很颠簸,20公里的山路我们整整走了三个半小时,才来到中国唯一的银匠村——雷山县控拜村。在雷山县的每一户苗家人几乎家家都有银装的收藏。据说每逢苗年节,苗家女子盛装披银,项戴数个娄花银项圈淹没嘴鼻,胸前配挂重大银锁,腕间携戴数对不同样式的银手镯,她们要比试谁的银装最重,谁的最大,谁的最多,获胜者将会成为芦笙场上所有小伙子追逐的目标。然而杨光斌却认为美丽并不是苗族人喜欢银饰的直接原因。追寻银饰背后的秘密,苗族人如此崇拜银饰,但是他们聚居的贵州地区并非白银产区。那么如此大量的白银究竟从哪里获得呢?,居住在控拜村的200多户苗家人,四百年多年前都是从榕江迁徙而来,频繁的商业贸易让苗族人有了打银的原料。苗族常年迁徙,漂泊不定,所以他们喜欢把所有的财富随身戴在身上,人走则家随;以钱为饰保值财产。这也许是苗族人好银的直接原因。另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银饰的功能性作用。苗族人的银饰可以避邪,还能去毒,防止瘟疫。村子里有一棵大枫树。当地人告诉我们这是保寨树。苗族古歌里面说了,蝴蝶是从枫香树里出来的,跟水泡谈恋爱,生十二个蛋。孵蛋孵了十二年,才孵出了苗族的始祖姜央,牛,蜈蚣等等,所以它是苗族崇拜的神树。传说蝴蝶妈妈是苗族人共同的祖先。一位苗族老人保留着一套西江最早的银头饰,上面的蝴蝶玉钩就是最好的见证。在今天苗族蜡染上我们同样看到了蝴蝶的文样,苗族人相信,“蝴蝶妈妈”是所有苗族人共同的祖先。倘若有文字,苗族人这番深切的倾诉之情,想必会汇成一部史诗。但苗族人像所有没有文字的民族那样,他们只能将记忆倾泻进白色的银饰中。古老的制银工艺,控拜村的银匠一般都是子承父业,世代相袭,手艺极少外传,杨光斌是杨氏家族第五代传人,他打出的银饰工艺成色好、錾工精细。他正准备打造一付银角。先要将银块打制成26毫米,细如白发的银丝。这种细致的活儿很伤害视力,杨师傅说自己37岁那年就戴上了老花镜。錾刻的图案没有任何范本,木槌和砧板是他所有的工具,工艺的精细靠的就是心中有图,手中有数。之后要制作蝴蝶银花。一付银角需要203片银花焊接而成,而每一片都是要经过手工编制和焊接一点点完成。用银丝编制好的银花粘有焊液,再用吹管焊接,火力温和,这样焊接的制品没有很明显的焊点,银饰浑然天成。白铜的冲击:以假乱真在东南州州府所在地凯里市的族工艺品一条街上,我们发现这里的银饰看起来发乌。杨光斌告诉我们这是一种旅游商品,用的是锌白铜,不是银,而是镀银,价格非常便宜。一套铜饰才一千多元,而银饰全套则要一万二三千元。于是很多银匠们纷纷走出银匠村自谋生路。旅游品风行一时就是苗族记忆消失的时候。2006年苗族银饰锻造技艺已被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他开始有了这样的设想:申报坚守在银匠村的艺人成为工匠大师,呼唤更多外出的银匠回村锻造真正的苗银。白色的银装到底能不能继续世代照耀着居住在高山深处的苗家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