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贵州省电子地图 > 黔西南州地图 >
兴仁县地图
兴仁县相关地区地图:

旅游资源

兴仁以其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成为贵州实施西线旅游战略的黄金通道和黔西南北上南下西进东出的交通枢纽,其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奇特的地貌,形成了绚丽多彩、气象万千的人文、自然风景名胜资源。在自然风景名胜资源方面,由于兴仁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地区,属低纬度高原性中亚热带温和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垂直差异明显,表现为“谷地干热、高山凉润、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如春的气候特征。县境内山川秀丽,风景怡人。以放马坪风景名胜区为中心绵延119平方公里的风景名胜资源,星罗棋布,数不胜数;有巍峨绵延的“百里青龙”、广袤辽阔的放马坪草场;有奇、绝、秀、幽的高原玉带“麻沙河”,雄、险、奇、峻绝天下的“清水河景区”;还有鲤鱼湖的风情万种,真武山的空灵俊秀,大野场的古朴神秘以及那神奇梦幻般的溶岩洞群风光等,让人叹为大自然之“观止”。它们集原始古朴、浓郁深厚、惊险秀丽、幽深奇峻为一体,但又各具特色,各显奇异,引人入胜。
放马坪草场景区:位于兴仁南面,距县城24公里,风光旖旎,是以喀斯特地貌为主的贵州高原上少有的高原台地,素有"高原塞外"之称。放马坪总面积28490亩,其中天然草场21000亩,天然林7490亩。放马坪草场目前已养有上千只羊、牛,呈现出"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致,透露着无尽的生命与活力,让人领略诗的意境、画的绚烂。东湖生态观光旅游园景区:位于兴仁县城东郊,在省道214线与顶兴公路之间,距城东新区振兴大道1公里。东湖湖区由4个大小湖泊组成,呈七星状,总积水面积3平方公里,总蓄水量80万立方,平均水深4米,深水区达12米。湖水四季清澈,水量均衡。湖区四周青山环抱,林木葱郁,山水相映成趣。
鲤鱼湖景区:位于兴仁县屯脚镇境内,距县城15公里,景区主体大坝系蓄水工程,集雨面积10.07平方公里。湖面面积为777亩,总库容408万立方米。湖中鱼类繁多,莲藻丰茂,湖水湛蓝深邃,湖区丘陵缓平,松杉挺拔,林深叶茂,葱茏苍郁,四周群山环抱,山环水、水映山可谓尽得山水之妙,使湖区静谧而恬淡。若荡舟湖上,湖光山色让人沉醉。
真武山公园:位于县城西南隅。据《兴仁县志》记载,真武山又名翠屏山,民国时期就是县城八景之一,有"红叶耸翠"之称。1997年兴仁县委、县政府为健全城市功能、改善城市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把重建真武山公园列上议事日程。1999年完成了真武楼、登山石阶、公园门厅、游泳池、獐戏水池、叠泉、壁泉、盆景园、荷枫水榭、榕荫小憩、百鸟园、金蟾护井、大雄宝殿等,使一座玲珑奇巧、生趣盎然的仿古园林在黔西南大地上俏然兀立,独领风骚。三家寨道堂:地外县境内"百里青龙"至"马堡树峡谷"景区的必经道上,坐落在林木葱郁、环境清幽的三家寨回族村寨之中,是统领十二万伊斯兰教徒的圣地。媾庄严、肃穆的古典建筑群和古朴浓郁的民族风情,吸引了众多省内外观光人士和海外游客,许多人曾为之题诗题词,有中国科学院杨冠雄教授题的"黔西南一胜境"和省政协常委、省文史研究馆馆长、省九三学社顾问冯沛题的"道传三家寨、国爱一中华"等。
人文景观:在人文景观资源方面,完整地保留着我国各个历史发展阶段光辉灿烂,韵味隽永的文化遗产。我县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各个民族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有记录我国古代先民们在新、旧石器时代的活动,又为我们探究古夜朗文化提供宝贵线索的交乐汉墓群;有始建于清光绪年间,为我们研究伊斯兰教的传入,发展及变迁提供依据的三家寨道堂;还有金碧辉煌的佛教圣地——大雄宝殿;明代遗址马乃兵营和安逸土司,古建奇观东岳庙、陈氏庄园、省级文保单位寿福寺等都显示了兴仁悠久的文化积淀和深厚的历史底蕴。现在有彝族、白族、傣族、壮族、苗族、回族、傈僳族、拉祜族、佤族、纳西族、瑶族、藏族、景颇族、布朗族、布依族、阿昌族、哈尼族、锡伯族、普米族、蒙古族、怒族、基诺族、德昂族、水族、满族、独龙族等民族分布。

兴仁撤县建市

2010年8月2日,中共兴仁县委员会第119次常委(扩大)会议一致通过《中共兴仁县委关于撤销兴仁县设立兴仁市的决定》。《决定》指出,撤销兴仁县设立兴仁市,符合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城镇化进程的总体要求,符合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意见,符合州委“一二三四”发展思路,符合兴仁发展实际,反映了全县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8月6日上午,兴仁县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43次会议通过了《兴仁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批准兴仁县人民政府提出撤销兴仁县设立兴仁市的决议》。决议指出,“十一五”以来,兴仁县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建设经济强县、实现撤县建市、构建和谐兴仁”的目标,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强县、科教兴县、农产稳县、环境立县”的发展战略,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城市经济和工业经济发展较快,城乡社⺌会事业统筹发展。到2010年底人口总数达到52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1亿元,人均为8800元。经济总量、财政收入、城市建设基础设施状况、非农业人口比重等各项重要指标已达到撤县建市的要求标准。在兴仁县人大常委会第43次会议上,参会人员对议案进行了审议。与会人员普遍认为,随着兴仁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现行行政体制已经不适合兴仁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兴仁撤县建市是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符合国家和省委、省政府的发展战略。并建议县政府比照2005年民政部公布的县级市设置标准(征求意见稿)进一步完善城区公共设施,为兴仁撤县建市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据悉,兴仁撤县建市前期申报工作已接近尾声,对评估报告、论证报告等相关资料正在做最后的整理,随后将全部报送州政⺌府。

历史沿革

兴仁县境春秋时属牂牁国,战国、秦汉时属夜郎国。唐贞观八年(634年),设盘水县治,属盘州;唐天宝至南宋属于矢部、于矢万户府。元朝时属普安路总管府。明洪武十六年(1383年)筑兴仁所城;永乐元年(1404年)属普安安抚司,隶四川布政司;万历三十年(1602年),裁兴仁城所。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设普安县治于今县城,属安顺府辖;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迁县治于今普安县城;乾隆十九年(1754年)设巡检于今县城,称新城;嘉庆三年(1798年)设新城县丞于今县城,与普安分地而治,属兴义府辖;宣统三年(1911年),宣告脱离普安县,暂设新城县。民国元年(1912年)复设新城县丞,10月,又废新城县丞,拨普安、安南、安龙、兴义部分插花地设新城县;民国三年(1914年)1月改新城县为新县,7月,定名兴仁县,设县公署,属黔西道辖;民国十七年(1928年),县公署改称县政府。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省第三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驻县城;二十七年移驻安顺;二十八年复驻县城。1949年12月19日兴仁专署和平起义,县境解放。建国后,1950至1952年属兴仁专区辖,1953至1956年属兴义专区辖,1956至1965年属安顺专区辖。1958年12月贞丰与兴仁合并,称兴仁县,县治设县城,1961年7月恢复两县原建制。1965至1981年9月复属兴义专区辖。1982年5月,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建立,兴仁属其管辖。

自然资源

兴仁是高原型北亚热带温和湿润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无霜期长,雨热同季。独特的气候不仅适宜发展畜牧业,也适宜各种植物和农作物的生长。兴仁矿产资源主要有煤、金、锑、汞、铊、硫磺、大理石、重晶石、石灰石等。其中煤的远景储量超过45亿吨,是国家地质储量机构认定的“兴仁煤田”;黄金探明氧化矿可采储量6.25吨,原生矿远景储量超过100吨;铊储量约10万吨,是目前世界上第一个富铊中型矿床;水能理论储量9.7万千瓦。兴仁是一块富饶的宝地,物产资源极其丰富,有着广阔物开发前景。

名优特产

兴仁县山珍保健食品有限公司的山珍及图案商标经评审,被认定为贵州省著名商标。贵州省著名商标的评审认定单位为贵州省工商行政管理局。兴仁县山珍保健食品有限公司自1993年创建并生产山珍牌竹荪、鸡棕酱油以来,产品质量稳定,成为黔西南富有市场竞争力的重点绿色食品,深受消费者欢迎,畅销州内外。企业及产品先后获得省政府评定颁发的科技新产品二等奖、黔西南州委州政府评定颁发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州级龙头企业等荣誉。

经济开发

兴仁县初步形成了以黄金,原煤开采为主的采选业,以水泥、机制砖为主的建材业,机制纸、烟叶复烤的经工业,酱油、芭蕉芋粉条为主的食品工业等的工业体系,并成为我县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产业。——2010年工业总产值为41亿元。——企业发展壮大,工业产品产量增长。全县共有国有、集体企业74个,其中国有经济17个,集体企业57个,主要工业产品产量的规模为:年产黄金400千克,原煤100万吨,焦炭20万吨,发电3100万千瓦小时,水泥8万吨,酱油1000吨。——非公有制企业迅速发展,改善工业结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在巩固、发展全民所有制企业的同时,积极鼓励集体、个体、私营、联营、村办、户办企业的发展。在工商部门注册的集体企业122户,注册资金3948万元,私营企业31户,注册资金1011万元。目前已形成苗族拿绣领带、山珍牌酱油、柴油袍玉带石雕工艺品、富兴高级保健生铁锅等名特优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