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贵州省电子地图 > 黔西南州地图 > 兴仁县地图 >
大山乡地图
大山乡相关地区地图:

四川省德昌县大山乡

在县西部,东靠巴洞乡,南接大陆槽乡,西连热河乡,北邻大湾乡,为彝族聚居区。全乡辖大山、联合、烟坪、老棚4村29个村民小组个村,29个合作社,2008年末总人口3067人,其中汉族434人,彝族2625人,其他少数民族8人,非农业人口73人。农业总产值249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356元。辖区面积97平方公里,该乡地势东南高,西北低,海拔1250—3176米,森林覆盖率为51.71%,坡地多,平地少,缺水,以农牧业为主。交通闭塞,运输多靠人背马驮。经兴修沟堰后生产条件改善,出产玉米、洋芋、荞麦、水稻、花椒、木耳、核桃等。畜牧业以饲养山羊、黄牛为主。近年来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大力发展烤烟种植,2008年种植烤烟5500亩,产烟叶80万公斤,烟农收入1173余万元。烤烟已成为该乡的主要经济支柱产业。乡政府驻龙窝子,距县城40公里,有直通县城的柏油公路已于2008年修通,每天有班车定时来来往于县城,逢二、五、八赶集。

广东省潮州市大山乡

大山乡(DàshānXiāng)潮州市辖乡。在市境东北部。乡人民政府驻庵下村。因多高山大岭而得名。1957年建大山乡。1960年成立大山公社,1983年改区,1987年设乡。

吉林省松原市大山乡

吉林省松原市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大山乡

云南省澜沧县大山乡

乡情概况:大山乡位于澜沧县镜东北部,地处东经99°56′15″~100°11′48″,北纬22°55′54″~23°09′53″,东和东北与澜沧江为界,与景谷县半坡乡隔江相望,东南接壤六乡,西南与东河乡接壤,西北与富东乡相连。乡政府驻地大山村,海拔为1500米,距县城158公里。
历史沿革:大山乡清代设大山、芒海两土守备管辖,民国时期分属邦海、大岭两乡。1950年设立大山区,1958年并入东河区,1984年将东河区所辖半坡、大山、油榨房、平田、芒海、南德坝、南美、南丁、团山9个乡划出置大山区。1988年改为大山乡,并将南丁村划归富东乡,所辖行政村减为8个。2000年村公所为村民委员会。2005年全乡辖8个村民委员会,104个自然寨,152个村民小组,有汉、拉祜、哈尼、彝、傣、布朗、回、白、苗10个民族杂居,共4379户,17974人,其中,农业人口4198户,17523人,少数民族11563人,占总人口67%,主要少数民族拉祜族6044人,彝族4028人,人口出生率7.4‰,死亡率7.2‰,人口自然增长率0.17‰,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76人。
地理物产:全乡土地总面积为233平方公里,地势西高东低,山区、半山区占全乡总面积的99%。最高海拔2489米,即西北部白石头尖山主峰。最低海拔750米,位于南德坝凉水箐。主要河流有茫海河,位于大山乡中部,因流经芒海而得名,发源于富东柏木箐山北面,自西向东流经富东乡黄藤、大山乡团山、芒海等地,注入澜沧江,全长40公里,集水面积100平方公里。大山地处北回归线以南,属亚热带山地季风立体气候。全乡基本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如春,雨量充沛,日照充足,适宜种植水稻、玉米、小麦、蚕豆、豌豆、薯类、花生等粮食作物和油茶、茶叶、甘蔗、水果、咖啡、核桃、板栗、竹木等经济作物。全乡有林地面积16.86万亩,森林覆盖率39.6%,主要树种思茅松;经济林木主要有花椒、草果;可食用野生菜有水香菜、芹菜、遮耳根、蕨菜等;菌类主要有乃浆菌、马屁泡、牛屎菌、大红菌、松树菌、辣菌等;矿产资源有铁、锰、锡、铜、铅、锌、石灰石、花岗岩等。
经济建设:经济以农业为主。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在建立和完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同时,乡党委、政府在以农业为主的基础上,积极探索符合全乡发展的新路子,逐步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发展茶叶、干果、咖啡、畜牧业、林业。制定了走以粮为主,林、茶、果、畜并举之路,统筹兼顾谋发展,使农村经济收入逐年增长,收入结构单一的状况有了一定的改变。2005年全乡农村经济总收入128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54元。农业是大山的基础产业,近几年来,乡党委、政府立足本乡的实际,积极探索符合本乡发展的路子,以促进农民增收为重点,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任务,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力度,加快品种改良。2003年在平田村引进冷凉山区良种繁29号、繁31号、滇系10号示范成功,3个品种平均单产526.69公斤。2004年在全乡8个村的冷凉山区扩繁种植5000亩,农业科技得到了不断加强,提高了粮食单产,品质也得到了提升。全乡实有耕地面积41002亩,其中水田16233亩,旱地24769亩,人均占有耕地2.38亩,2005年全乡粮食播种面积44871亩,总产758万公斤,比2000年增长155万公斤,增长25.7%,人均有粮369公斤。畜牧业是大山乡的主要产业,抓住市场、良种、饲料和防疫四个关键环节。积极争取专项养猪示范项目和小额信贷资金,培育养殖大户,以此带动畜牧业的发展。2005年,大牲畜存栏9983头,其中能繁母畜3507头,出栏1096头;生猪存栏12872头,其中能繁母猪1456头,出栏5083头;羊存栏3122只,其中能繁母羊1474只,出栏783只;养蜂1411箱。肉类总产量495.6吨,禽蛋总产量19.5吨。林业方面,人工造林面积3.034万亩,飞播造林7590亩,速生丰产林基地建设13968.76亩。在森林防火工作中制定一系列措施,实行“以防为主,积极消灭”的方针,加强防火宣传教育,戒严期内实行24小时值班。由于受地理、交通等条件的限制,乡镇企业发展比较缓慢,2005年全乡共有乡镇企业数39户,涉及的门类有种植业、工业、商业、餐饮业、服务业。从业人员172人,固定资产192万元,总产值73万元,总收入122万元。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集市贸易、零售、饮食服务等都得到健康发展。全年完成农副产品采购总值551.37万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340.5万元,集市贸易额550万元,实现利税3.2万元。境内盛产竹编簸箕、筛子、背篓、篾笆和铜锅酒,产品销往思茅、孟连、勐海等地。
集市街道建设:采取上级补助、机关职工和农民筹资的办法,共投资85万元建成宽为5~12米、长800米的文明街道,集市贸易是益活跃。主要街天有:大山街,5天一街,赶集人数多达上万人。此外,还有5天一街的南德坝街、7天一街的平田街、分别于农历每月初三、十三、二十三日赶的芒洪草皮街(位于大山、东河两乡交界处),以及农历每月十四日赶的三锅桩草皮街(称为十四街),农历每月十五赶的歇马场草皮街(称为十五街),分别于农历每月初八、十八、二十八日赶的平田后山草皮街(称为十八街),农历每月十六日赶的团山后山草皮街(称为十六街)。这些集市主要进行农副产品和畜牧交易,其中较大的芒洪街、歇马场草皮街和平田后山草皮街,赶集人数多达3000~4000人。
水资源:较为丰富,1978~2005年共投资428万元、投工2.44万个,建成各类农田水利工程82件,建成人畜饮水工程71件,解决了3385户,14256人,9746头大牲畜的饮水问题,2005年全乡共有大小沟渠631条,全长1484.4公里,其中3公里以上的有27条,小型水库1座,容量25万立方,有蓄水池207个,容量1490立方。有效灌溉面积10738亩,增加旱涝保收面积1867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5万亩,农田水利化程度为66%。
电力建设:1978~2005年,总投资148万元。2005年止全乡有4个村的37个自然寨2037户,10185人用上电。大山乡芒海河电站始建于1979年8月,1983年完工输电,总装机容量为115千瓦,是由地区财政拨款,群众投工投劳建成的一个乡村集体企业,累计投资58万元,其中:财政拨款23万元,贴息贷款10万元,政府投资4万元,群众投工投劳折合21万元。至2002年止电站拥有固定资产69万元,年均发电量16万度,年均销售收入8万元。2002年,该乡借助农网改造之机,把芒海河电站无偿划归县电力公司管理,其经营管理得到良好发展。2005年芒海河电站发电量达20多万度,销售收入20万元,拥有固定资产110万元。
交通运输:1978~2005年,以民办公助的办法,投资96.8万元,投工投劳22.59万个,新开挖乡村和村寨公路150.6公里,修复和改善乡村公路71公里。2005年,全乡通车里程达358.1公里,其中县乡公路158公里,乡村公路78公里,村寨公路33条,122.1公里。共有大小车辆78辆,其中汽车2辆,农用车4辆,拖拉机72台。
邮电通讯:不断发展,1999年1月开通了程控电话和寻呼台,2002年开通了移动电话,2005年全乡通电话的村有2个,分别是大山村和芒海村。实有话机数160台,上网10户,其中单位6户、个人4户,移动电话用户400户。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收入60万元。
财税金融保险:2005年全乡财政收入12.7万元,总支出499万元;银行各项贷款余额112万元,存款余额665万元,人均储蓄存款370元。
扶贫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扶贫工作以政策与扶贫项目建设为契机,认真打好扶贫攻坚战,组织实施整村组扶贫、安居工程等各项扶贫工作建设。完成重点村项目建设2个;完成温饱示范村和“七十八”工程项目建设4个;完成茅草房改造1082户,受益人口达9249人;完成人畜饮水工程项目建设71件;完成沼气建设900口;完成坡改梯项目建设3856亩;完成乡村公路改造22公里,受益5个村委会;完成农网改造输电线路63公里。通过扶贫项目开发建设,交通、电力等各项基础设施得到加强,人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加快,人民人均纯收入逐步增加,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教育事业:不断推进,2005年全乡共有学校20所(其中乡级中学1所,共有9个教学班,乡中心完小1所,村级完小3所,村小5所,教学点10个,共有60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812人,其中中学生365人,有教职工152人。中学入学率80%,升学率为100%,巩固率为95%;小学入学率为98%,巩固率为97.75%。2000年实现了普及六年制义务教育。
文化广播事业:文化站建于1983年,文化站、广播站于2003年体制改革合并为一个站,即文化与广播站,现有农村文化室8个。1998年建起有线电视网,2005年可收视节目14套,8个行政村均安装了模拟电视接受器(每村一台),安装村村通电视收视用户280户,电视机共有1871台。农村文体活动较为活跃,逢年过节跳三脚歌的随处可见,乡文化站经常组织文艺演出队到各村巡回演出(三下乡活动),连续4年举办“五四”篮球运动会,农民文化生活日益活跃。
医疗保健:工作有新突破。几年来,积极筹措资金,加大投入力度,不断改善卫生条件。2005年全乡有卫生院1所,村卫生室8个,各类医务人员24人(其中乡村医生16人)。乡卫生院设11个科室,有病床10张,有B超、X光机、心电图等医疗设施。临床诊断、内外科、妇幼保健、卫生防疫等业务能正常开展,年业务收入为6.95万元。2005年起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达12987人,参合率为74.56%,农民就医条件有了进一步改善。
精神文明建设:乡党委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积极开展创建“十星级”文明户活动,注重引导群众提倡文明的生产生活方式,至2005年全乡共评出各星级文明户1768户。积极开展创建安全文明小区活动,半坡村新城小组被评为为“县级文明村”,乡中学被评为“县级文明单位”。

云南省永德县大山乡

永德县辖乡。1959年设大地公社,1964年分属德党、崇岗区,1973年建大山公社,1984年改区,1988年改乡。位于县境南部,距县城49公里。面积176平方公里,人口2万。大地河从中流过。永康镇至崇岗乡的公路经乡驻地。辖大山、麻栎寨、玉华、忙兑、税房、纸厂、笼楂、忙角8个行政村。农业主产玉米、水稻、小麦,经济作物有茶叶、核桃、棕片。驻地东部有县境内最热的玉华温泉(70℃)。境内有县办小石城煤矿、大山电站、笼楂三级水电站等企业。

贵州省兴仁县大山乡

大山乡地处兴仁县东北,距县城42公里,邻民建乡、巴铃镇、回龙镇、新马场乡、百德镇、田湾乡,与晴隆县紫马乡隔河相望,北盘江支流麻沙河流经该乡边界,最低海拔780米(平均1188米),是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山地地貌,气候温和,适宜各种农作物生长。无矿产资源,是典型的农业地区,全乡国土面积112.37平方公里,大部分是石山半石山,耕地面积3.5万亩(其中田0.3万亩)。全乡辖18个行政村156个村民组,3万人,以布依、苗、彝为主的少数民族占11.7%,野场村是贵州省最大的彝族村寨,贵州省彝文化艺术之乡。全乡村村通路、通电、通电视、通电话、移动通讯覆盖率95%,水源奇缺,生产生活用水困难。大山是兴仁县经济相对落后地区,2001年被国务院列为重点扶持乡,有15个村是1—3类国家级贫困村,得到了中央的大力扶持,西部大开发的机遇为边远贫困的大山乡带来了无限希望。大山,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明朝安营土司修建的城堡至今清晰可见,大地主陈佰祥的庄园规模宏大,是100多年前劳动人民建筑艺术的结晶,二道箐石林和白坟仙人洞的动人传说被深深地隐埋在大山深处,先进的文化致人才辈出,是有名的干部生长地,精湛的石工技术闻名省内外,可谓石匠之乡。大山,是一块亟待开发的充满生机与希望的热土。虽然基础薄弱,但在发展上有很大的潜在优势。大山丰产优质味香玉米,以生猪为主的养殖业已成规模,年出栏可达5万头。烤烟历史悠久,有种烟的优质土壤1万亩,烟质良好,是兴仁县西烟东移的最好基地。大量的石山和温和的气候可成规模种植优质核桃、金银花、生漆等,发展石山经济林。沿河沿边一带的高寨、黄角、上务村有丰富的草山资源近3万亩,可大力发展草地畜牧业。待开发的新桥电站,是兴仁麻沙河流域水电梯级开发的第四级,可装机1.2万千瓦,是可观的小水电资源。待改造建设的东风水库,库容量达180万方,可彻解决全乡16个村和田湾乡3个村的生产生活用水,大面积提高粮食产量。大山,不仅具有土地资源优势,还有丰富的劳动力优势,每年劳务输出达5000人,收入3000万元以上。贵州省独一无二的彝族文化之地,值得发扬光大,走出省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