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山县地图
兴山县相关地区地图:
历史沿革
旧为楚始封地,旧治高阳城。三国吴永安三年(260年)分秭归县之北界立兴山,因县治兴起于群山,故名兴山。南北朝周置长宁县(兴山,秭归皆隶长宁)。隋开皇元年(581)改长宁为秭归(兴山属秭归),唐武德三年(620)分秭归置兴山,北宋熙宁五年(1072)省兴山入秭归。明正统七年(1442)兴山并入巴东县,成化七年(1471)复置兴山县至今。1949年,建立兴山县政府,先后隶属宜昌专区、宜昌地区和宜昌市。1992年12月12日,民政部批复(民行批[1992]161号)同意兴山县政府驻地由高阳镇迁至古夫镇。1997年,兴山县面积2316平方千米,人口18.9万,辖7个镇、6个乡:古夫镇、高阳镇、峡口镇、南阳镇、黄粮镇、高岚镇、水月寺镇、高桥乡、湘坪乡、平水乡、榛子乡、火石岭乡、建阳坪乡。县政府驻高阳镇。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全县总人口182691人,其中:高阳镇39744人,峡口镇19487人,南阳镇7128人,古夫镇19850人,黄粮镇17111人,高岚镇11089人,水月寺镇14596人,高桥乡16051人,湘坪乡5811人,平水乡4440人,榛子乡10847人,火石岭乡7314人,建阳坪乡9223人。2001年1月5日,兴山县正式宣布该县由原来的7镇6乡撤并为6镇2乡:除保留原设的高阳镇和高桥乡之外,其它乡镇都进行了调整:撤销高岚镇、建阳坪乡、湘坪乡、平水乡、火石岭乡,将原高岚、建阳坪、湘坪、平水的行政区域依次划归水月寺镇、峡口镇、南阳镇、古夫镇。新的乡镇政府分别驻水月寺、大峡口、南阳河、夫子岩。原火石岭乡14个村分别归属黄粮镇和榛子乡。2004年底,兴山县总人口184689人。辖古夫、高阳、峡口、南阳、黄粮,水月寺6镇,高桥、榛子2乡,12个居委会、102个村委会。2009年8月17日,经湖北省政府批准,兴山县高阳镇更名为昭君镇。高阳镇属移民迁建集镇,是西汉明妃王昭君的出生地,建镇于北宋端拱二年(公元989年)是兴山县原县城所在地。管辖范围
古夫镇、昭君镇、峡口镇、南阳镇、黄粮镇、高岚镇、水月寺镇、高桥乡、湘坪乡、平水乡、榛子乡、火石岭乡、建阳坪乡。2001年1月5日,兴山县正式宣布该县由原来的7镇6乡撤并为6镇2乡:除保留原设的高阳镇和高桥乡之外,其它乡镇都进行了调整:撤销高岚镇、建阳坪乡、湘坪乡、平水乡、火石岭乡,将原高岚、建阳坪、湘坪、平水的行政区域依次划归依次划归水月寺镇、峡口镇、南阳镇、古夫镇。新的乡镇政府分别驻水月寺、大峡口、南阳河、夫子岩。原火石岭乡14个村分别归属黄粮镇和榛子乡。蒸蒸日上的昭君故里。兴山概况
基本县情为:大山区县:兴山县位于湖北省西部、长江西陵峡北侧、大巴山余脉与巫山余脉交汇处。境内山峦叠嶂,沟壑纵横,共有大小山头3580座、溪河156条,海拔高差2317.4米,人口密度80人/平方公里。全县地貌结构为“八分半山一分田,半分水面、道路和家园”,人均耕地1.08亩。
库区移民县:因三峡工程建设,兴山是湖北省4个库区县区、3个整体搬迁县城的县区之一,移民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19%。
老区贫困县:兴山县是巴兴归革命根据地,早在1927年4月就建立了中共兴山县特别支部委员会。全县8个乡镇都是省定贫困乡镇,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
资源丰富县:兴山有水能、矿产、林特、旅游四大自然资源,兴山依托四大资源,不断探索将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的途径,为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兴山历届县委、县政府带领全县人民,按照“水电起步,矿产突破,林果特开花”的县域经济发展总体战略,依托资源,开放开发,励精图治,加快发展,县域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较大变化。特别是近十多年来,我县在中央各部委、省市各部门和对口支援单位的大力支持下,牢牢把握搬迁、发展、稳定的工作大局,以搬迁促发展,以发展保搬迁,三个文明建设取得了较大成绩。于2002年由高阳镇,整体迁入新县城。2007年,全县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3.47亿元,财政收入2.65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0758万元,出口创汇10400万美元,固定资产投资9.43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储蓄达514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069元。
区域发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县委、县政府从本地实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改革开放为动力,念自己的山水经,走自己的开发路,确立了“水电起步,矿产突破,林果特开花”的经济发展战略。在这个发展战略的指引下,历届县委、县政府坚持换届不换思想,换帅不换做法,咬定发展不放松。到了90年代又进一步深化为“水电交通先行,矿产加工振兴,旅游流通突破,高效多经富民”的新内涵,颇具特色的“兴山之路”越走越宽广。全县水电建设再次掀起高潮,到2001年装机达14万千瓦,仅1996年放开水电建设市场后,2年时间就融资2个亿,新上电站总装机容量相当前18年所建电站的1.6倍,以磷化工产品为主导的工业经济迅速发展,组建了湖北兴发化工集团,到2001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达到8亿元,增加值达到2.18亿元,比同期增长31.95%,工业强县的战略思想得以成功实践。全县基础设施建设大大改善,境内通车里程达1320公里,96%的村通了公路,电话交换机容量近20000门、电视覆盖率达96%,新县城建设速度加快,将于2002年9月28日举行落成庆典。到2001年,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达97.02%,计划生育率连续5年保持在98%以上,人口连续两年负增长,职工平均工资达7677元,50%的农户步入小康,城镇化水平达21.6%。1998年,全县基本实现整体脱贫目标,兴山人民的生活条件和精神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展望未来,任重道远。在新世纪里,到2003年,县委、县政府将带领全县人民力争实现“四个确保、四个提高、四个加速”的奋斗目标,即确保国内生产总值、工农业总产值、财政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四项主要经济指标分别达到15亿元、32亿元、1.5亿元和3000元以上,力争实现上述指标翻一番的奋斗目标;着力提高科学技术水平、经济运行质量、社会文明程度、城乡生活水平;加速水电大县、工业强县、财政富县、小康县建设。届时全县人均水电装机容量将达到1千瓦、宜昌兴山工业园区将进入丰产期,兴山将建设成全国最大的磷化工基地,新县城搬迁结束,一座融现代精神与传统文化、建筑景观与自然景观为一体的山水园林城、旅游文化城、生态环境城将在古夫镇拔地而起,全县80%的农户将步入小康行列。二十一世纪昭君故里必将以更加崭新的姿态屹立在香溪河畔。投资环境
兴山县位于湖北省西部,东临宜昌、保康县,西连巴东县,南接秭归县,北抵神农架林区。新县城东距宜昌市176公里,距三峡大坝97公里,西北距神农架林区木鱼60公里。近年来,突出以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已建设、改造及在建包括宜兴公路、209国道古平段、209国道白铧段、高峡公路、古两公路、峡口码头、高古公路、昭君大桥等工程。沪蓉(北)高速公路经过兴山境内已纳入国家计划。完成了农村电网一期改造任务,兴建水利工程600多处,实施了天保工程、退耕还林、农业综合开发等一大批项目。开通兴山电视光缆到宜昌广播,电话机安装总容量2.8万门,移动通讯覆盖各乡镇和各交通干道。汉明妃、昭君山庄、大酒店、香溪大酒店等多家星级宾馆为四海宾客提供一流的服务,为改善服务环境建成了行政服务中心,实行一站式服务,一条龙审批。现在有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傣族、黎族、畲族、高山族、水族、纳西族、土族、撒拉族、仡佬族、锡伯族、阿昌族、羌族、塔吉克族、京族等民族分布。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6年:湖北省兴山县申报的“兴山民歌”,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民间音乐项目类别,序号40。2008年:
,湖北省兴山县的“王昭君传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民间文学项目类别,序号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