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文县地图
兴文县相关地区地图:
经济概况
兴文县经过多年培育发展,农业开发即将形成蚕业、烟业、林果业、畜禽业、水产业五大商品基地,优质桑园2万亩,年产茧4万担;年出栏生猪30万头、牛羊30万头、肉兔50万只。优质山地乌骨鸡300万只。全县年产各类竹笋2500万斤、楠竹150万根、板栗、核桃等于果1.1亿斤,年可采伐木材2万立方米,林地面积保有76万亩仅中用材林51.4万亩,笋用竹林14.5万亩,干鲜果类经济林9.1万亩),森林覆盖率45%;优质苦丁茶0.5万亩,化质生姜2万亩、香兰莱3万亩、稻田养鱼4万亩,年可产销优质苦丁茶10万斤、生姜8000万斤、香兰菜1.8亿斤、成鱼1200万斤,红黄淀粉1500万斤。2008年地区生产总值完成32.01亿元,增长15.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3.36亿元,增长50.4%;民营经济增加值达21.19亿元,增长19.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2.17亿元,增长21.7%;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8098万元,增长60.0%;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6.17亿元,增长40.0%;全县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达到20.15亿元和7.78亿元,增长27.2%和8.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095元,增长17.0%;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068元,增长16.8%。旅游事业
石海洞乡:位于四川南部兴文县,因该县石林、溶洞遍及17个乡,故有“石海洞乡”之誉。景区东接泸州,西通宜宾,游客一般可将蜀南竹海与石海洞乡连作一个整体,两地有公路相通,车程仅1个小时。石海洞乡是我国喀斯特地貌发育最完善的地区之一,地面怪石林立,如云南路南石林;地下溶洞纵横,似桂林芦笛迷宫。天下奇观集于一地,上下相映,与竹海、恐龙、悬棺并列为川南四绝。位于周家乡的神风洞面积最大,达20多万平方米,但景观最为丰富的要数位于兴晏乡的天泉洞。该洞深藏在百米高的卧虎岭下,从下到上,共分4层,现已开放第3、第4层,共7个大厅。底层有暗河,水中有玻璃鱼。主洞长2000米,最高处达百米,最宽处有80米,总面积81000多平方米。洞内空气清新,冬暖夏凉,年平均温度13~19℃,有3至4级微风。天泉洞入口较宽,前行30米为“穹庐大厦”,上下平整,面积12000多平方米。过将军石,进入长达340米的“长廊石秀”,两壁布满钟乳石。沿石级登“云步通幽”,进入洞心大厅。厅高大宽敞,面积和洞口大厅相仿。“厅内两山对峙,一涧中流,小桥横卧。大厅右面屋顶,有一天窗,强光射入,映照飞泉,宛如晶莹的珍珠,故厅名为“泻玉流光”。大厅左侧有两个盆洞,前洞叫“石芽奇观”,后洞叫“石林翠竹”。后洞口,有一高大明亮的大厅,面积13000平方米,因顶上光洁如镜,故名“天泉明宫”。离后洞不远,有一碗形洼地,为天然大漏斗(一种特定的地理现象),直径650米,深208米,超过号称世界第一的美国阿里西波大漏斗(直径330米,深70米),堪称世界一绝。兴文天然大漏斗,被世界纪录协会收录为世界最大天然大漏斗世界纪录。1935年,一名掉队的红军小战士,被当地反动武装俘后抛人洼心,故人们将此地一处石岩取名为红军岩。兴文县城西南苏麻湾,有古代人悬棺,亦值得一游。花山节:也称“踩花山”、“跳花”等。苗族传统节日。流行于贵州南部和中西部以及四川南部、云南东南部。各地节期不一,通常在农历正月初一到十五间举行。节日期间,苗族人民盛装汇集到传统的跳场坪,青年男女跳场中央的花杆跳舞,男青年还进行爬杆、赛马、斗牛、射箭等比赛。人数多时达几万人。花山节,又叫“跳场”、“跳花”、“耍花山”、或“踩花山”,是滇东北、滇南一带苗族的传统佳节,源于青年男女的求爱活动,在每年农历正月初三至初七举行。云南永善县的马楠山一带,云、贵、川三省毗邻,苗族同胞集中,人们跨省前来参加,人数常达数万人,规模盛大,万众欢腾。屏边苗族自治县举行的花山节规模也很大,文山、马关、河口、蒙自等地的苗族同胞都赶去参加。花山节的重要标志是花杆,一般要选择高大挺直,滑溜的青松或松柏做成。先把它削去枝叶剥去皮,扎上五颜六色的鲜花和彩旗,装饰得五彩缤纷。大家推举一位“良心好”的人当“花杆头”,他必须在节日的第一个早晨太阳出山前把花杆栽好。花山节这天,苗族同胞扶老携幼从四面八方而来,人们身着色彩艳丽的苗装,花山场上人山人海,群情沸腾。当“花杆头”向前来参加节庆的人们敬酒、祝福后,便宣布“花山节”开始。顿时,花山场上锣鼓齐鸣,鞭炮喧天,鲜花彩旗迎风招展。人们围着花杆,踏着芦箪、唢呐、胡琴等乐器的节拍翩翩起舞。有的跳蹬脚舞、三步舞;有的打芦笙架(吹芦笙对调);有的跳狮子舞。狮子舞跳得好的,有资格爬上花杆顶端,取下两瓶好酒和一个猪头作奖品。花山节期间还要举行赛马、武术表演、斗牛比赛,优胜者披红挂彩。十分荣耀,还会得到一定数额的奖品或奖金。花山节也是苗族青年寻偶恋爱的佳节,男女通过在一起对歌、跳舞、得以相见到认识、了解。每当相中了合意人,便双双相约到僻静处互诉衷情。有的还互赠礼物,订下终身。那一对对身着艳丽服饰、打着五彩缤纷花伞对唱山歌的青年男女,往往给游客留下难忘的印象。披上节日盛装的“花场”,灯笼高悬,彩旗飞舞,花杆矗立。身穿对襟短衣,头缠青色长布,腰束大布带的男子和身着节日盛装、精心梳妆打扮的妇女,吹着芦笙、唢呐,敲着铜鼓,载歌载舞,从四面八方云集会场。芦签舞贯穿花会始未,赛歌是花会的主要项目。芦签舞给人一种轻松一个鲤鱼打挺,身体倒转一百八十度,循环反复一直攀到杆顶亮相。表演者双脚夹住花杆倒挂,吹着芦签下滑,距地面数尺时,一个筋斗翻下,轻盈自如,赛过体操运动员的技巧,博得全场喝彩,妇女的绩麻穿针比赛,饶有风趣,比赛搓麻绳、穿针引线的质量、速度。勤劳、智慧的结晶为她们带来节日欢乐。爬杆比赛是节日的重要活动内容。人们在杆顶挂上一葫芦好酒或礼物,要求竞赛者先上杆,后下杆,上杆头向上,下杆头朝下,一上一下,快者为胜,可奖得杆顶的美酒礼物。节日期间还举行摔跤比赛,剽悍的小伙自愿报名上场,相互角力,胜负由场上裁判判定。跤场上的胜者,往往受到人们的尊敬,也是许多姑娘倾心的对象。跳狮子舞也是节日的重要活动之一,如果哪一架狮子跳的好,爬得高,也有酒和猪头奖赏;节日期间还进行斗牛,届时,斗牛爱好者从各地牵来高大雄壮的大黄牛,一头头精神抖擞,开上去难估胜负。优胜牛由主人牵到花杆前,绕杆一周,然后披红挂彩。一年一度的踩花山,是苗族青年男女求恋寻偶、定情结侣的好时机。届时青年男女盛装而来,有的虽居住较远,也都闻讯参加。有的男青年吹奏芦笙的技艺高超,能够边吹边舞,倒立翻滚,吹奏不息。在芦笙的伴奏下,小伙子携带小阳伞找寻观察自己中意的姑娘,如有目标,就打开小伞,向对象靠拢。姑娘如不同意,就翻身跑入姑娘群中躲藏;如果双方有意,姑娘就半推半就地在伞下与小伙子交谈倾诉。订情以后,再行拜访双方父母,谈论婚嫁。会场花杆顶端,还悬有红布包装礼物,杆身涂有油脂,难于攀登。有技能高者,能够头朝下倒爬登杆,取得红包,就是奖品。花山会到处洋溢着节日的气氛,充满着真挚的友谊,纯洁的爱情。如今的花山节,不仅具有传统的意味,还增添了许多崭新的内容。苗族群众往往借机来到花山场,交售药材、皮张和其他农副产品;商业、贸易部门在节日期间组织物资交流,供应民族特需商品和日用百货;文化部门也深入花山场,演出民族歌舞等节目,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节日期间,还要举行物资交流,供销部门和个体商贩组织了许多工农业用品、日常生活用品出售,又把农副产品、药材等收购到外地出售。整个花山节的活动洋溢着各民族团结和睦,人民欢乐幸福,购销两旺的景象。
石林西瓜:石林西瓜----西瓜是夏季最主要的瓜果之一,营养也相当丰富。古代医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一书中说:“西瓜能消烦止渴,解暑热,治痢疾,解酒毒。”近代医学家研究,西瓜里的配糖体有降低血压的作用。糖有利尿功效,所含的少量盐类对于肾炎有疗效。西瓜里还含有一种蛋白酶,能把不溶性蛋白质变成可溶性蛋白质。西瓜具有消暑解热、利尿除烦之功能,对夏令中暑烦闷口渴、尿少发黄等症有治疗作用。每500克西瓜含糖11.3克,蛋白质1.2克,维生素A0.46毫克,维生素B10.05毫克,维生素B20.05毫克,维生素C8毫克,微量元素钙16毫克,铁0.2毫克,磷21毫克等。总之,在西瓜的汁液中,几乎包含着人体所需的各种营养成分。
僰王山风景区:僰王山风景名胜区位于四川省宜宾市兴文县境内,2000年获省级风景名胜称号,2005年与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石海洞乡一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地质公园。景区集结奇峰、怪石、幽谷、飞瀑、静湖、异洞、竹海为一体,兼融僰苗少数民族文化特色,为观光旅游、休闲度假绝佳之地。僰王山景区是兴文石海世界地质公园的一部分,是省级风景名胜区,是以典型的溶蚀峡谷、瀑布风光、岩溶漏斗、翠竹和桫椤等自然景观为特色的生态旅游区,有“小竹海”之称。近年来,随着四川省打造省新五大旅游区,僰王山景区成为川南生态文化度假旅游区兴文世界地质公园和长宁蜀南竹海环线中心点。但由于种种历史原因,僰王山景区一直没有一个优秀的旅游接待点。据悉,水泸坝村位于僰王山风景区北大门,有着丰富的旅游开发资源和潜在旅游区位优势,但却一直守着“金山”过穷日子。山上景区开发逐年火起来。山下的水泸坝村群众一天比一天着急。在水泸坝村支部的带领下,水泸坝村人终于冲破了“宁愿苦熬”的束缚,开始四处出击找寻发展机遇。据了解,自2008年以来,该村通过县、镇、村的积极争取,水泸坝村成为全省五个以工代赈示范村之一。在“千年等一回”的发展机遇面前,党支部引导全村党员干部和群众反复讨论商量,认真“算计”,提出了“打造僰王山景区北大门、建设产业发展示范村”的建设目标。经过三年的建设,初步实现了“农村面貌大改善、农村产业大跨越、村民自治大发展”的目标,一个崭新的旅游接待点正在逐渐形成。
兴文人物
达及拔:殷道申:丰儒立:历史沿革
僰族祭祀据史料载,农历九月初九是川南古僰人祭天地神灵祖宗的日子,僰人有“杀牛祭祖”的习俗。每年农历九月初九僰人都要作社庆祝,宰杀牛羊,大排筵席,槌牛祭祖。当天,僰人无论男女老少,地位尊卑,皆齐聚山寨,个个开怀畅饮,狂欢作乐,通霄达旦。槌牛是僰人祭祖的重要内容,槌牛过程极为神圣,志书记载“效忠(即永宁奢效忠)发愤提羿兵夜半阴袭隘,诘曰为重日,我师为就。恋饱食,将登高而望。向蛮俗是日为赛神,天大雾、尽晦,度我师不能至……”重阳为九月初九日,蛮俗九月九日赛神祭祀必槌牛大嚼。因此,槌牛祭祖是最隆重的部分,以十二名手执木棒的勇士将牛团团围住,十二名祭师、六名牛角手、六名莽筒手,器乐高奏,跳起粗犷奔放的僰人祭祀舞,不断围着神牛转动,中间的十二名勇士用木棒不断槌打神牛脊背,当神牛被激发到狂野之际,僰族都老巧妙精准的用铁锤猛击牛头关键部位,牛即刻倒地。将去皮内脏的祭牛用事先准备好的木架支撑于活动现场中心,由都老割下牛肉后装盘送与客人,由客人穿上铁签现场烤食。也可以亲自用刀割肉穿签烤食,现场烤熟后由所有参与者割食或撕食,在烤食过程中大家用竹筒、土陶罐在几大酒缸内打酒豪饮,尽兴狂欢。槌牛活动游客可参与其中,大家一起烤牛、烤羊、烤鸡,祭祀后歌舞狂欢。本次活动将持续三天(农历九月初九至十一日),不收取任何费用,游客可尽情参与其中,感受僰人的传统习俗和神秘祭祀过程。太阳神鸟是僰人非常崇拜的吉祥鸟,游客可购买最为纪念品,同时也给自己祈福。悠久历史:兴文县境原为少数民族聚居地。唐高宗仪凤二年(677年)置羁縻晏州,后又陆续置宋州、悦州。北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年)又置归来州,后为大坝都掌人地。元世祖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划大坝军民府属地置戎州。明太祖洪武四年(1371年)降为戎县。古僰民族曾经长期在此居住并与封建统治王朝抗争,至明万历元年(1573年),汉僰九丝大战,古僰族消亡。是年取“偃武修文”之义改戎县为兴文县至今,治所晏阳镇。清代初年,兴文县隶属于四川省叙州府,1909年县治所移驻建武城,民国元年(1912年)县治所迁回晏阳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属川南行政公署宜宾专区、宜宾地区、宜宾市管辖;1983年10月9日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将叙永县古宋区、共乐区、大坝区所辖久庆等21个公社及中城镇、大坝镇划入兴文县管辖。1985年5月24日,经国务院批准,县人民政府驻地由晏阳镇迁往古宋镇至今。兴文的民主革命斗争,以秦青川传回共产主义思想为开端。1928年,兴文县诞生了第一个地方党组织,从此,党领导兴文人民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工人运动和可歌可泣的武装斗争,并发展到川南各县和滇黔两省,直至迎来人民的彻底解放,在兴文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兴文县是革命老区县,地处云、贵、川三省交界处,是红军长征经过的重要地点之一,也是川、滇、黔边区游击纵队的策源地和转战地。1935年2月,中央红军在云南扎西召开了著名的扎西会议,成立“中共川南特委”和“红军川南游击纵队”。特委率领纵队于2月底转战到兴文,与宋兴特支领导的红军南六游击队合编。1935年7月改称为“中国工农红军川滇黔边区游击纵队”,抗击三省敌军的多次会剿,纵队最多时人数达到2000余人,最少时仅有数百人。纵队的顽强战斗,有力牵制了敌军对中央红军的围追堵截,掩护中央红军及红二、六军团北上,沉重打击了川滇黔边广大地区的反动统治。该游击纵队在兴文境内及川滇黔结合部开展了艰苦卓绝的武装斗争,游击武装斗争遍及兴文县15个乡镇,斗争中牺牲群众和游击队员约900人。1937年春,终因敌众我寡,加之叛徒出卖,纵队主体以失败告终,其所属川南游击支队继续战斗至1947年。1935年3月至1947年秋,红军川滇黔边区游击纵队及川南游击支队在兴文活动近15年,全县参加游击队人数前后上千人。
近年状态:1997年,兴文县面积1378.6平方千米,人口41.2万,辖11个镇、10个乡:古宋镇、晏阳镇、大坝镇、共乐镇、久庆镇、莲花镇、万寿镇、九丝城镇、石林镇、太平镇、周家镇、沙坝苗族乡、玉屏乡、新坝乡、文印乡、大河苗族乡、麒麟苗族乡、仙峰苗族乡、五星乡、两龙乡等。县政府驻中城镇,距宜宾市区80千米。2000年,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401510人,其中中城镇74359、晏阳镇33791、大坝镇19584、共乐镇24845、久庆镇26367、莲花镇21538、万寿镇21358、九丝城镇17038、石林镇14088、太平镇18973、周家镇10122、沙坝苗族乡6631、毓秀苗族乡5978、玉屏乡5338、新坝乡7609、文印乡7272、大河苗族乡24128、麒麟苗族乡15118、仙峰苗族乡12146、五星乡加482、两龙乡14745。有彝族、藏族、羌族、苗族、回族、侗族、瑶族、蒙古族、土家族、傈僳族、满族、纳西族、布依族、白族、壮族、傣族等16个民族。2001年,全县东南与泸州市叙永相邻,南与云南省威信县接壤,西连珙县,西北接长宁,北与江安、泸州市纳溪县毗邻。面积1378.55平方千米,辖11镇10乡(其中5个苗族乡),26个居委会、322个村,155个居民小组、2074个村民小组,年末人口总数为428334人,其中城镇人口28543人,乡村人口399791人。2004年,兴文县辖11个镇(古宋、大坝、僰王山、共乐、莲花、万寿、太平、石林、九丝城、周家)、5个乡(玉屏、五星、两龙、新坝、文印)、5个民族乡(大河苗族、沙坝苗族、玉秀苗族、麒麟苗族、仙峰苗族)。2005年,兴文县辖11个镇、5个乡、5个民族乡:中城镇、晏阳镇、大坝镇、共乐镇、久庆镇、莲花镇、万寿镇、九丝城镇、石林镇、太平镇、周家镇、沙坝苗族乡、玉秀苗族乡、玉屏乡、新坝乡、文印乡、大河苗族乡、麒麟苗族乡、仙峰苗族乡、五星乡、两龙乡。2006年6月5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同意兴文县乡镇行政区划调整的批复》(川府民政[2006]24号),以及《宜宾市人民政府转发省政府关于同意兴文县调整乡镇行政区划的批复的通知》(宜府函[2006]102号)批准同意兴文县调整乡镇行政区划:兴文县所辖乡镇数由原来的21个变为15个。撤销久庆、万寿、大坝3个镇和两龙、文印、新坝3个乡,扩大了中城镇等11个乡镇的行政区域。4个乡镇作了更名,即:原中城镇更名为古宋镇,原晏阳镇更名为僰王山镇,原石林镇更名为石海镇,原沙坝苗族乡更名为大坝苗族乡。此次行政区划调整后,兴文县辖8个镇(古宋、僰王山、共乐、莲花、太平、石海、九丝城、周家)、2个乡(玉屏、五星)、5个民族乡(大河苗族、大坝苗族、玉秀苗族、麒麟苗族、仙峰苗族)。
行政分区:2001年底(估计时间),全县面积1381.85平方千米,人口428335人,辖26个居委会、322个行政村。(下面数据根据“宜宾市政府网站”,全县数据为本站合计),古宋镇面积80.31平方千米,人口48594人。辖20个行政村、6个居委会。万寿镇面积70.07平方千米,人口22784人。辖19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太平镇面积57.68平方千米,人口23829人。辖15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莲花镇面积75.33平方千米,人口27080人。辖20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久庆镇面积80.39平方千米,人口29579人。辖20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共乐镇面积39.96平方千米,人口35034人。辖19个行政村。晏阳镇面积82.71平方千米,人口38077人。辖27个行政村、5个居委会。大坝镇面积93.9平方千米,人口22753人。辖17个行政村、3个居委会。石林镇面积74.84平方千米,人口15760人。辖11个行政村、2个居委会。周家镇面积62.26平方千米,人口9850人。辖11个行政村。九丝城镇面积89.46平方千米,人口18808人。辖17个行政村、3个居委会。五星乡面积44.13平方千米,人口26163人。辖18个行政村。两龙乡面积74.67平方千米,人口16606人。辖19个行政村。玉屏乡面积7.79平方千米,人口5324人。辖4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新坝乡面积43.69平方千米,人口9639人。辖9个行政村。文印乡面积38.96平方千米,人口7780人。辖7个行政村。大河苗族乡面积87.16平方千米,人口27949人。辖19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麒麟苗族乡面积64.96平方千米,人口17593人。辖17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沙坝苗族乡面积44.8平方千米,人口7245人。辖8个行政村。仙峰苗族乡面积111.4平方千米,人口11247人。辖15个行政村。毓秀苗族乡面积57.38平方千米,人口6641人。辖10个行政村。有彝族、藏族、羌族、苗族、回族、侗族、瑶族、蒙古族、土家族、傈僳族、满族、纳西族、布依族、白族、壮族、傣族等16个民族。
自然资源
矿产资源:兴文矿产资源较为丰富,初步查勘有25个矿种,硫铁矿约13.5亿吨,煤11亿吨,盐48亿吨,大理石、石灰石储量亦丰。此外还有磷、高岭土、石英石、方解石,冰洲石,铜、铁、铅、银及其古稀有金属矿等,是待开发的资源县。兴文县生物资源珍贵。兴文县属亚热带湿润型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四季分明,雨热同季;常年平均气温17℃,年降雨量1092毫米,年总日照量1180小时。县内主产水稻、小麦、玉米、红苕、烤烟、花生等农经作物。兴文县地形地貌复杂多样,海拔高差1500余米,特殊的生态环境使我们拥有丰富多样的生物资源。据调查,境内有走兽类、飞禽类、爬行类等动物150多种。乔、灌、草等植物资源170多科,1800余种。僰王山景区内有2万多株珍稀植物桫椤,具有较高的科研价值和观赏价值。由于兴文属欠发达地区,许多资源尚未开发,保持完整,生态较好,适合建立现代中医药业产业基地,发展生态药业。
野生动物资源:兴文境内野生动物繁多,经查明的有走兽类、飞行类、爬虫类等每类均在50种以上,现属于国家重点保护和省保护的野生动物有30多种,其中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有云豹;二级保护动物有猕猴、獐子、岩羊、大灵猫、小灵猫、灰鹤、娃娃鱼、白腹锦鸡等;省级保护动物有豹猫、花面狸、豪猪等20多种;境内水产资源丰富、有21科45种,有珍稀动物娃娃鱼,玻璃鱼等。县内分布最多的野生动物是白鹭、博望山景区随处可见踪影,形成景区内一道亮丽风景线。
水利资源:兴文水利资源丰富,全县共有大小溪河19条,总长313.98公里,均属长江水系,分别汇集南广河、长宁河、永宁河注入长江。流域面积在50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古宋河1条;100至500平方公里的有晏江河、建武河、建设河、泥沙河4条;50至100平方公里的有博泸河、德胜河、落岩河、久庆河、底洞河(上游);50平方公里以下的9条,总流域面积1427平方公里。全县已建成各类水利工程共1624处,其中水库17座,山坪塘1114口,引水渠堰460条,石河堰1条,机电提灌站28个,机电井1个。
风土人情——婚俗
苗族不分男女老幼,人人都喜爱唱歌跳舞,常常配以芦笙、牛角号吹奏与牛皮鼓打击乐伴奏,男男女女在一起载歌载舞。苗族音乐舞蹈多姿多彩、风格独特,乐音分为歌乐曲和器乐曲。曲式变化多样,常是口传心授,摹拟提高,在不同场合、歌词与风格各异。歌乐曲分叙礼仪、情歌三类。器乐曲有芦笙、竹箫、口弦、唢呐等乐曲。苗家爱饮酒,故而以酒为较多,酒令歌充满浓厚的乡土气息,韵味高雅,曲调委婉。可谓饮酒,唱歌,即兴起舞,歌助酒兴,以酒壮歌,用歌来表达自己丰富的内在感情和对美好未来的追求和向往。酒令歌一般有二人对唱、有分组唱。唱前都要把双方的洒杯斟满酒,用以表达敬意,唱完歌后方能饮之,然后又由唱歌的人一一斟满酒,又开始往下唱:“一杯酒来清又清,后山阳雀来报春,声声催得早播谷,声声叫得谷清清”,“二杯酒来亮晶晶,种地犁田要勤耕,勤锄薅勤看水,秋收五谷围薄囤”,“三度新春”。这些酒歌朴实无华,真真实实地道出了苗家的风姿神韵。恋爱:苗族青年男女相爱到婚嫁,多是自由结合,就是男女青年在“友方”(游方坐月)活动中,身着华服盛装,欢歌漫舞,融乐相对,以歌为媒舞为红线,自由恋爱,达到彼此相悦而缔婚,后经双方父母、舅舅同意,结为夫妻。二是媒妁撮合,父母抉择,重三媒六证彩礼装奁,从请媒、男女双方相认、相恋、相爱到结婚,多遵循父母意志。三是上门求亲,即每年春节期间或秋收之后,求婚男子邀伴郎携一歌手,背上土酒、食物、芦笙,一路走村串户,直到得偶缔婚方归。苗家男女选择配偶,一般不太注重经济条件,也不择郎才女貌。他们有特殊的标准,女方特别看重男方小伙子的技艺,一要会对歌,开口能唱几十首情歌。二要会吹芦笙。三要善舞,如果三样条件都具备,又比较拔萃者,十村八寨的姑娘问都要问上门、追上门来缔婚。男方则要求女方会纺织,会挑花、会剌绣、会唱歌。若姑娘会弹口弦、吹木叶,那可是门当户对了。这样的姑娘会成为小伙子们心中的偶象。
提亲:上述择偶缔婚方式,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缔婚是最为普遍。这种缔婚,一般由男方请媒人携带彩礼到女方家提亲,女方通过媒人进一步了解男方品行、家庭,同意则收纳彩礼。时隔一段后又去二次、三次彩礼,谓之“三回九转”缔婚初成。
定亲:第二阶段为“插伞”,男女双方协商正式缔婚的礼仪。选择吉日,至吉日这天,男方备上酒肉,聘歌郎两人同赴女家“插伞”。到女家男方唱带花歌,女方亦请歌郎接待,用对歌的形式讲明男方必备的彩礼。双方讲妥彩礼方告结束,然后男方择定完婚日期,送达女方。
成婚:到了婚期,男家要给女家一头四牙六齿的牯牛,另送两吊四百钱,作为奶米钱,报达父母养育之恩,并带上议定的彩礼前往迎亲。迎亲一般由新郎、伴郎、长辈、正媒、芦笙手、背送彩礼的人组成,徒步到女家。两家歌郎对唱“酒歌”,然后两家主婚,以对歌形式举行俗仪。男方要唱:一是提亲歌,其内容是讲这门婚事的由来。二是请客歌,问及家中长辈、亲朋好友到场没有。三唱安桌歌,讲述男方向女粗借桌子缘由,歌词内容风趣。四是摆礼歌,放好彩礼一一数出名目。如“一头大象少算鼻(猪)”“二角弯弯朝屋头(牛)”,充满和睦、喜悦的气氛。五是交礼歌,按彩礼单子一样样送交给女方,歌词大意是男方有山、有水、有田、有土、有牛、有猪窝、家大业大,吃穿不愁,嫁过去不会挨饿受穷。六是摆酒歌,以古歌、酒歌为主,多以寨中长辈或歌手对唱,场面十分热闹,喜气洋洋,逗得众人发笑,婚礼达到高潮。女方则不同,出嫁要唱哭嫁歌,安慰爹妈多保重,怀念父母养育之恩,表达女儿不原离开父母之情。如唱“父母养育二十零,如令分别泪淋淋,出嫁那有爹妈好,女儿明天就转回门”。女方送亲的人必须是单数。发亲时男方正媒唱“辞别歌”,歌毕上路。迎亲的人走前,送亲的人走后。送亲队伍中必须有一对叔伯长辈的结发夫妻作正送亲人,同时有几个、多者十几个能歌善舞的男女青年陪送,不坐轿、不骑马,女主领头,亲娘跟后,尾随3—5人,衣着花团锦,睛雨均撑红伞罩头。不管男方住地近远,行至途中新娘和主要送亲的人,一要拨一根早已准备好的甜苦竹和折一支桐树醚作嫁奁,伴随亲娘亲郎数日,二要吃一顿由女方准备的午饭,祭神,并唱“午饭歌”。这项俗信苗语称“洛朗宠”又称“打鬼亲”(辞别为之送亲的先辈之灵),仪毕继续进发。临近男方家前选一僻静处,让新娘换上更加鲜艳美丽的新衣。到达新郎家时,迎送亲的人群,均由东方进入新郎家,这与苗族先祖迁徙来自东方,后辈办喜事不能忘记祖宗。进门时男家要摆设香案于门外,作打煞气仪式,祭谢护送的鬼神。新娘入门由迎亲的人领着绕堂屋火炉转三圈(象征兴旺红火)后,入别一间屋休息。入夜时还要举行抽鸡舌取老名(寿名)的俗仪。深夜设新娘宴,只请送亲的女宾和男家的女长辈入席,表示女性至尊。当晚新娘与送亲女伴同宿,不与新郎同房,否则示为不礼。晨,送亲者告别男家,唱交待歌,大意是:“姑娘长身不长心,虽有十八幼无知,公婆叔嫂严管教,若有差错多费心”。结婚的全过程完毕。
回门:半月后,新娘家派人接回新娘,住上月余,再送回新郎家长住。至此童子结发,通常礼仪落幕。苗族青年男女结婚后,双方感情是比较牢固,也比较传统,从一而终的观念较强。苗族历来恪行一夫一妻制建国前也少有纳妾现象。婚后,如女方不育或育女未育男者,男方在原配同意下,可别娶后妻,但妾的地位同原配一样不受岐视。解放后,苗族的婚俗有所变化,但不少苗族婚俗不同程度地习行旧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