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集乡地图
新集乡相关地区地图:
2、河南省南阳市桐柏县新集乡
基本概况:新集乡位于河南省桐柏县城西28公里处,紧临312国道,宁西铁路横穿全境,史有“桐西门户”之称。新集乡地处半山区,东与淮源镇接壤,西与埠江镇毗邻,南与程湾乡隔河相望,北与安棚乡山水相依,地形南高北低;总面积6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3191亩,辖11个行政村,107个村民小组,194个自然村,5195户,19565人。至2007年6月已有9个村实现“村村通”,2008年新集乡11个行政村将全部实现“村村通”、“组组通”。历史沿革:新集辖区清代属青阳保;民国时代属桐柏县第五区;建国初属鸿仪河区;1955年属新集中心乡;1958年属鸿仪河人民公社;1975年至1983年11月属新集人民公社;1983年12月后属新集乡,乡人民政府驻新集。
自然环境:新集乡气候温和。年降水量达1000毫米以上;气候温暖,无霜期长达226天,对于禾苗、森林、牧草的生长十分有利。新集乡地下矿藏丰富。已经探明的有碱、石油、金、大理石、石英沙、片石等,各种矿产正陆续开采。
经济状况:新集乡2003年完成国内生产总值9777万元,比上年增长10%,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3967万元、4334万元、1847万元,比上年增长8%、12%、10.2%。新集乡农业总产值7000万元,增长9.9%,工业总产值11406万元,增长10%。财政收入120万元,新集乡粮食总产8318吨,其中夏粮4214吨,秋粮4104吨。农民人均纯收入1491元,比上年增长5%,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43‰以内。
乡镇发展:新集乡党委、政府始终坚持“整体位次前移,单项工作争先”的指导原则,推动各项工作的开展。在县委、县政府正确指导和新集乡广大干群的共同努力下,产业结构调整、对外开放、农建、计生等多项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科教文卫等各项社会事业得到长足发展,党建、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新集乡上下社会政治稳定,群众安居乐业,经济发展势头良好。2003年,在防治非典型肺炎工作中,被市委、市政府表彰为“抗击非典先进集体”;在桐柏县首届农民运动会中,成绩优异,被县委、政府授予“优秀组织奖”、“道德风尚奖”和四个单项奖;信访工作成绩显著,被县委、政府评为“信访稳定先进乡镇”。
产业结构: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上。乡党委、政府结合新集乡实际,一是大力实施退耕还林工程,新集乡累计退耕还林2800亩,配套林2800亩。二是坚持退耕还林与培育支柱产业相结合,采取林药套种模式,大力发展中药种植,在洛河、王楼、苏庄三村种植夏枯球1000亩;在张盖、梁庄、王楼、洛河等村种植板蓝根800亩,在杨湾皇后岭高标准种植黄姜200亩。新集乡扶持、发展了一大批中药材购销大户。三是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沿312国道种植了以优质梨、桃、枣、杏为主的小杂果1000亩,优质西瓜2000亩,发展高效大棚蔬菜200亩。四是积极调整优化农作物品种结构,突出抓好了优质水稻、优质小麦生产和地膜覆盖的应用,大幅度提高了常规农业产出效益,新集乡推广优质麦8000亩,优质水稻5000亩。
乡镇企业:对外开放、招商引资上。深挖新集乡现存及潜在优势,采取沿国道招商、以特有资源招商、走出去请进来招商等办法,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努力在新集乡形成宽领域、多层次、全方位的招商引资格局。新集乡引进项目5个,引资712万元。2002年,引进辽宁一老板投资500万元在歇马岭建成了金鑫玛金矿,效益显著;在洛河村建成蕊板厂6个,成为桐柏县重要的木材加工、销售基地,新集乡共有粉石厂12个。新集乡共引进农业项目2个;引进漯河方园公司投资100万元,租地300亩,在新集街东建成了林果种植开发基地,引进驻马店一老板投资80万元,在洛河村北租地800亩,建成了林药套种基地,重点种植夏枯球。
基础设施:基础设施建设上。一方面立足高起点规划,实施高标准建设,按照市规划设计院的“井”字格局,新建街道2条,新增门面房80余间,新增个体工商户60余家,新集乡商户达400余家,集镇贸易蓬勃发展。2003年冬季农建中,集中新集乡劳力对安棚碱矿——312国道5.5公里道路和312国道——梁庄火车站1.5公里道路进行了规划建设,为地方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以“兴水利、除水害、保安全、增效益”为目标,投资60余万元,动用劳力16000余人次,清淤塘堰40口,新建机电灌站1座,整修水渠1000米,新增有效灌溉面积2000亩,增加旱涝保收田1000亩,大大提高了农业抗灾促收能力。
名胜古迹:新集乡风光旖旎,山水壮丽。游览胜地和古代遗迹有陡坡嘴、马创泉、歇马岭、龟山、老君洞等。其中陡坡嘴是新石器时代遗址,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5、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彭阳县新集乡
彭阳县辖乡。新中国成立后为张化区第二乡,1958年始设新集公社,1983年由固原县划入彭阳县,并置新集乡。位于县境西南部,距县府30公里。面积131.9平方公里,人口1.3万人。通公路。辖新集、大伙、马旺堡、周家庄、阳洼、白林、谢寨、上蔡、峁堡、单湾、张化11个村委会。以商贸、运输、饮食服务业为主;农业主产冬小麦、玉米、胡麻。3、甘肃省庆阳市镇原县新集乡
基本概况:新集乡位于甘肃省庆阳市镇原县东北部,属黄土高原残原沟壑区。面积129.26平方公里,耕地5.61万亩。新集乡辖唐塬村、吴塬村、王岘子村、永丰村、刘大岔村、新庄村、牛心村、崾岘村、段掌村、岳庄村、王寨村、高崖畔村12个行政村,乡镇总户数4845户,乡镇总人口21193人,乡镇从业人员11021人。境内石油资源丰富,是长庆石油勘探局在镇原的重点产油区。命名由来:新集,1949年在集家土瓜新世界设集镇,故起名新集。
历史沿革:解放初设新集区,1958年3月成立新集乡,同年10月撤销乡建制,新集、王寨合并成立新集人民公社,1961年6月分为新集、王寨两个人民公社,1965年3月撤销王寨人民公社,又并入新集人民公社,1980年又分设新集人民公社和王寨人民公社。1983年12月新集人民公社改为新集乡。2004年王寨乡并入新集乡。
自然环境:新集乡位于镇原县东北部,平均海拔1456米,年均降雨量450毫米,年均气温10℃,全年无霜期155天,年末常用耕地面积6020万亩,乡镇行政区域面积21733万亩。
基础设施:新集乡通电的村12个,通邮的村12个,通电话的村10个,通公路的村12个,通自来水的村10个。学校总数17所,在校学生总数3643人,教师总数199人;医院、卫生院1所,医生数6人,病床28张。
经济状况:新集乡以农业为主,主产小麦、玉米、糜谷、豆类、洋芋等农作物和油料、瓜菜、烤烟、黄花菜、药材等经济作物。杏、苹果、花椒、羊毛等农副产品资源丰富。新集乡党委,政府坚持改善环境,治旱兴农,大的高不流域治理、平均整地、集雨蓄水,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走农副并举的路子。2005年,新集乡国内生产总值3437万元,粮食播种面积5580万亩,粮食总产量10158吨,财政总收人397.1万元,财政支出397.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425元。
党史纪事:1935年8月徐海东同志率领红军二十军五军长征经过新人集,随后到达陕北。
名优特产:名优特产有杏子、苹果、花椒、羊毛等。
4、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新集乡
乡镇概况:新集乡地处安定区东北部,全乡总流域面积203平方公里,海拔2092米。辖15个行政村,99个生产合作社,3707户,16725人。全乡总耕地面积108000亩,多年生牧草留床面积20000亩,退耕还林面积17500亩。2004年农业总产值2277.14万元,人均产粮611公斤,人均纯收入1487元。辖区内有共有企事业单位11家,有学校21所(其中独立初中2所,完全小学15所,教学点3个私立小学1个)。组织状况:乡党委下设21个党支部。其中党总支部1个(坪塬村党总支部),党总支部下辖劳务输出临时党支部、小尾寒羊养殖协会党支部、坪塬村党支部,农村支部15个,市场支部1个,洋芋经销协会党支部1个,乡直机关支部2个。现有党员541人,其中农民党员454人,女党员69名。近年来,乡党委、乡政府紧紧围绕“一、二、三、四”的工作思路,即贯穿一条主线(农业产业化),加强两个保证(党的建设和社会稳定),抓好三大建设(项目建设、生态建设、基础建设),做好四篇文章(精神文明建设、计划生育、劳务输出、民政扶贫),从而保证全乡总体工作的顺利开展。
历史沿革:定西县辖乡。1949年设新集乡,1958年并入葛家岔公社,1962年分设新集公社,1983年复置乡。
乡镇发展:新集乡党委、乡政府紧紧围绕“抓项目、强基础、兴产业、造环境、增收入”的工作思路和贯穿一条主线(结构调整、产业兴乡),加强两个保证(党的建设和社会稳定),抓好三大建设(项目建设、生态建设、基础建设),做好四项工作(精神文明建设、计划生育、劳务输出、民政扶贫),努力抓好洋芋、畜草、劳务输出、道路建设等工作;全力以赴抓好计划生育工作,促进新集乡计划生育工作水平的提高;着力抓好基层组织建设,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同时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重点,坚持不懈地抓好马铃薯、畜草、劳务三大产业,在增加农民收入上取得新的突破,推动新集乡经济稳步健康的较快发展。
特色经济:马铃薯产业势头良好。全乡马铃薯产业采取市场拉动和政府推动相结合的办法,全力以赴扩大和落实种植面积。通过“六抓”,即一抓面积,扩充总量。二抓示范,推进标准化生产。三抓良种,提高品质。四抓订单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五抓贮藏,均衡上市。六抓营销,增加收入。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目标。05年全乡种植马铃薯5万亩以上,马铃薯总产量达6万吨,农民人均从马铃薯产业中获得收入974元。建成集经销、贮藏、信息发布、市场监控功能于一体的新集乡洋芋市场一处,占地1800平方米。建成贮藏能力在300吨以上的贮藏窖群7处。
畜牧业:畜草产业长足发展。按照以畜促草、以草带畜、草畜并进的发展思路,结合17500亩退耕还林的实施,按照“高起点、高质量、高效益、整体推进”的要求,以“标准化圈舍、草食畜良种、粗饲料加工调制、疫病防治、沼气池建造、专业服务组织组建”六配套为标准,加大草畜转化示范点建设力度。全乡累计建成标准化圈舍1710间,小尾寒羊养殖户累计达到1860户,饲养量达到5130多只,建立草畜转化示范点3处。。
劳务输出:劳务产业有序推进。按照“建基地、兴产业、增收入、促发展”的目标,走“政府引导、信贷扶持、能人带动、梯次推进”的路子,乡上成立了由分管领导任会长,劳务能人为会员的50人的劳务产业协会,每个会员带动输出都在50人以上。协会下设12个劳务基地,基地和各村都确定了信息联络员,全面掌握劳动信息。同时充分发挥能人效应作用,利用60多名劳务带头人的示范带动,全乡输出劳动力达3750多人,创劳务收入可达16万元以上,人均达到1000元。在新疆博乐、内蒙古包头、临河、兰州沙井驿等地建立了稳固的建材业基地10处,形成了一支以砖瓦工为代表的建材业人才,打造出了新集劳力型品牌。2005年率先在劳务基地新疆砖厂建立了临时党支部,今年又在赴疆拾花的3名党员中成立了临时党支部,从而使党员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有了着力点,通过临时党支部的建立,一方面保证了劳务输出的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的学习和组织生活不受影响,另一方面也使党支部在劳务输出中承担起思想教育、劳动保障、增产增收的政治领导责任。
生态建设:生态工程建设卓有成效。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坚持发展与保护并重,以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为宗旨,把林业生态建设与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小流域综合治理,扶贫开发、草畜转化相结合,不断开创全乡林业建设新局面。全乡2002年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以来,坚持整村整流域推进的原则,按照集中连片,突出规模的要求,完成退耕还林工程共计17500亩。荒山工程造林坚持退耕还林到哪里,荒山配套治理到哪里的原则,完成荒山工程造林18000亩。全乡全面实行封禁管护,生态工程长势良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初步凸现。
社会事业: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梯田、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计划生育、精神文明建设、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基层组织建设不断深入,农业科技、教育、医疗卫生等各项工作都有了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