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山东省电子地图 > 济宁市地图 > 兖州市地图 >
新驿镇地图
新驿镇相关地区地图:

行政区划

辖:新驿一村、新驿二村、新驿三村、新驿四村、新驿五西村、新驿五东村、秦村村、魏楼村、骆村村、胡营村、高吴桥一村、高吴桥二村、高吴桥三村、高吴桥四村、毛辛庄村、王楼村、皇林村、前闫楼村、高村村、朱张村、后闫楼村、大庄村、何村村、东一村、东二村、东三村、西东村、西西村、堰头村、河湾村、杨营村、徐村村、型堂村、后寺村、文兴坡村、高庄村、郭村村、刘村村、袁村村、马楼村、姜村村、蔡庄村、葛楼村、孙村村、李村村、官路村、肖村村、苗堂村、王府庄村、范窑村、张窑村、王堂村、韩马村、店子村、赵吕村、董楼村、义和庄村

计生工作

新驿镇计生服务站针对外出务工返乡的已婚育龄妇女,将集中查体服务由原来的在服务站接受群众来查变为主动到村、入户提供“家门口”的服务。该镇围绕优质服务做文章,为已婚育龄妇女提供盆腔B超、妇科常见病检查、优生咨询等服务项目。在计生服务站定点查体的基础上,还组建了一支流动服务队,定期到各村进行健康查体,受到了广大育龄妇女的普遍欢迎。新驿镇妇联针对农村存在的留守妇女现象,把发展庭院经济作为促进妇女创业、增收的突破口,联合农技、科技、林业等部门,选择了十几种适合发展庭院经济的新技术对广大家庭妇女分期进行培训,使她们每人都掌握1至2门致富技术,并及时提供技术升级、协调信贷、加工销售信息等方面的服务,使一大批家庭妇女走上了致富路。

村名来历

马家楼:本村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版《马氏族谱》记载:“马姓始祖系南京南门里人氏。自大明分封藩王,始祖职任金刀指挥,随鲁藩王迁至滋阳城西”。又村内石碑记载:明代,本村有马三千者,为鲁王府仪宾(俗称“郡马”,即藩王女婿)仪宾府建有楼阁,故村得名马家楼。后寺:本村与东南邻村起初合称王二庄。村内原有古庙宇正觉禅寺一座,清末时此村与王家村分开。因正觉寺与南部邻村型堂的观音堂前后相对,此居北,习称“后寺”,村名亦随之而称后寺。徐村:据村内徐氏祖林墓碑及《家谱》记载,徐姓于明初由山西洪洞县初迁本镇后寺村西,后迁今址,以姓氏得名徐家村,简为徐村。大庄:据《孔府档案资料》记载,此村是曲阜衍圣公府的佃户村,属光河屯。因在周围附近几个小村中户数较多,故得名大庄。东何家村:本村何姓于明代永乐年间由山西洪洞县迁此,迄今二十四代,村以姓氏得名。1980年地名普查时因与他处同名,此村更名为东何家村。朱张村:村内朱姓明代以前祖居滋邑西北乡之“顿丘里”,张姓祖居二十里铺。两姓于清初先后迁此,建成两个小村,一名朱村,一名张村。建国后合为一村,称朱张村。后阎楼:本村阎氏始祖是周代的太伯,其曾孙仲奕受武王封为阎乡伯,因为阎为姓氏。明末,八十一世孙阎惟一为鲁王府教授,其后人阎琦定居兖州城西北高吴桥。传至阎文启始迁此处,称阎楼。因本镇两个阎楼,此村在北,称后阎楼。前阎楼:本村阎氏始祖是周代的太伯,其曾孙仲奕受武王封为阎乡伯,因为阎为姓氏。明末,八十一世孙阎惟一为鲁王府教授。八十三世阎自臣迁此定居,始称阎楼。因本镇两个阎楼,此在南,称前阎楼。文兴坡:本村原名“坡里”,有王、吴两大姓。清代末期,王姓出了几个秀才,吴姓出了一个文举。村里人认为文风兴盛,改村名为文兴坡。后发展以中间东西大路为界,分成前后两自然村。即前文兴坡和后文兴坡。西何家村东:据传本村何姓于明代初年最早来居,故村得名何家村。1980年地名普查时,因本镇有两个何家村,此居西,更名为西何家村。后因村大,分为两村委会,因此称西何家村东。西顿村西:本村极古老,有古乘丘城遗址。《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释“乘丘”:“春秋鲁地,在今山东滋阳县西北”。乘丘亦称顿丘,村因此而得名。本村分东西两村。此在西,称西顿村。西顿村又分两个村委会,因此称西顿村西。西顿村东:本村极古老,有古乘丘城遗址。《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释“乘丘”:“春秋鲁地,在今山东滋阳县西北”。乘丘亦称顿丘,村因此而得名。本村分东西两村。此在西,称西顿村。西顿村又分两个村委会,因此称西顿村东。河湾:本村原称小庄子,是曲阜孔府的佃户村。据《孔府研究》记载,明清时“衍圣公府有皇封六屯、七厂、十八官庄”。此村属洸河屯。后因地处古洸河转弯的地方,改称河弯。东顿村一:本村极古老,有古乘丘城遗址。《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释“乘丘”:“春秋鲁地,在今山东滋阳县西北”。乘丘亦称顿丘,村因此而得名。本村分东西两村。此在东,称东顿村。此村又分三个村委会,因此称东顿村一。东顿村二:本村极古老,有古乘丘城遗址。《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释“乘丘”:“春秋鲁地,在今山东滋阳县西北”。乘丘亦称顿丘,村因此而得名。本村分东西两村。此在东,称东顿村。此村又分三个村委会,因此称东顿村二。东顿村三:本村极古老,有古乘丘城遗址。《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释“乘丘”:“春秋鲁地,在今山东滋阳县西北”。乘丘亦称顿丘,村因此而得名。本村分东西两村。此在东,称东顿村。此村又分三个村委会,因此称东顿村三。懂楼村:本村原名懂家村。据懂家祖林墓碑记载,懂姓早在宋朝以前就世居此处。因懂姓是大户,建了楼房,村名改称懂家楼,后简为懂楼。

民营经济

新驿镇在一手抓扩总量的同时,更加注重培育民营骨干企业,使工业经济这条“短腿”逐步加粗变长。该镇引导民营企业不断进行体制机制创新,大力提高管理水平。目前,全镇民营企业逐渐完成了向“三个转变”的过渡,即在组织形式上,实现了向公司制、股份制的转变;在管理体制上,实现了向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的转变;在经营观念上,实现了向资本运营的转变。为民营企业做大做强,该镇制订了扶持民营企业的引进先进技术、自主创新的有关规定,积极鼓励民营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机构联姻,依靠科技求发展、上档次。先后帮助民营企业引进各类技术人才126人,培养技术人才170多名,有力提高了企业科技创新和自我研发能力。他们还积极引导民营企业调整优化产业产品结构,提高了产品在国际国内“两大市场”的份额。近3年来,全镇30多家民营企业共新上技改项目34个,投入资金1.2亿元。其中ASC联诚新驿铸造厂生产的铸造系列产品、大阳制毯生产的“滨阳”牌毛毯、泰山丝业生产的4A级白厂丝,有90%%以上都出口到国际市场。

农业发展

抓特色产业:发挥优势,抓特色兴产业。新驿镇坚持把畜禽、花卉苗木、大葱等作为发展特色农业的主导产业来培育,力促尽快做大规模。到2007年底,全镇畜禽存栏量达到170万只(头),形成了以郭村、高一村等26个村为主的畜禽养殖区;花卉苗木产值达到860万元,形成了以王堂、韩马等31个村为主的近5000亩花卉苗木产业区;大葱种植面积达到4700亩,形成了以杨营村、型堂村等11个村为主的大葱产业区。
调整结构:面向市场,调整结构提品质。由以种植业为主向种养并举、畜牧业为主的方向调整,重点发展肉鸭养殖业。2007年,全镇共建起标准化肉鸭养殖大棚71个。由以粮食作物为主导向高效经济作物为主的方向调整,大力发展花卉、苗木、蔬菜等,粮经作物比调整为6.7:3.3。由大路产品、低附加产品向名特优、高附加值品种方向调整,引进推广冬枣、高白大葱等品种,优化了农产品品质结构。
扶持龙头:扶持龙头,深加工增效益。新驿镇坚持把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作为招商引资、兴工富民的关键环节来抓,仅2007年就引进了投资6000万元的百利源奶业、3000万元的华仕木业、1.3亿元的德福食品。目前,全镇有较具规模的农业龙头企业7家,涵盖了畜牧、花卉苗木等特色产业。
推进农业产业化:新驿镇推进农业产业化的路子,桑蚕、大葱、粮食、苗木、畜产品等主导产业已初步形成产业化的格局,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之一。新驿镇下大气力狠抓了农副产品市场建设,聚金城农产品批发市场,已成为辐射周围4个县市30多个乡镇的大宗农产品批发集散地,年成交额7000多万元。以大葱生产专业村杨营、型堂为主的大葱批发市场,声名远播至河北、江苏、河南等省的20多个县市。
农产品基地建设:该镇按照产业化的要求,突出抓了农产品基地建设。现在已形成了5000亩桑蚕基地、6000亩大葱基地、4000亩苗木基地、1.2万亩花生基地、4万亩优质粮基地和以13个规模饲养场、24个养殖小区为主的猪、鸡饲养基地。挂大、靠强,勇当配角,是新驿镇农业产业化的又一重要形式。他们积极联合大企业、大公司与农民签订合同订单,指导农民按企业要求组织生产。他们依托嘉隆公司,大力引导农民发展肉鸡饲养业。依托太阳纸业,发展三倍体毛白杨就是成功的例子,既降低了生产风险,又保证了农民增收。

生态建设

新驿镇以生态镇建设为目标,集中精力抓好2007年的造林绿化工作。2007年,该镇制定了新植树木11万株、新发展苗木基地3000亩、经济林1000亩的目标。突出实施好造林绿化“四项工程”:一是农田林网工程。重点抓好9条生产主干道林网的更新和41条林网干道的补植,共植树木7万株。二是育苗、经济林工程。新发展花卉苗木基地3000亩,以冬枣为主的经济林1000亩。三是村庄园林化工程。四是沟堤残次林改造工程。对黄狼沟、中源沟、光府河堤两侧的残次林,进行综合改造,全部栽植速生丰产林。同时,围绕提高造林绿化水平,着重建立了科技兴林、政策活林、依法治林、产业带林“四种机制”。科技兴林。以林业站为龙头,于2006年10月份,成立了林业技术推广应用中心,并举办了3期近万人参加的林业生产实用技术培训班,使大多数农民基本掌握了林业生产的技术规程。政策活林。制订林业生产扶持奖励政策。依法治林。加强了护林员队伍建设,护林队伍由50人扩大到110人。同时,加大了林业执法力度。产业带林。突出抓好现有10多家木材经营加工企业的提质上档,引导他们与农户建立合作契约关系,推行订单林业,拉长产业链条,实现农户与企业“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