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州镇地图
新州镇相关地区地图:
商贸交通
该镇以交通、旧城改造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可喜的成就。目前,新州至旧州公路铺油加固工程,牛场街至东门和车站至邮电大楼的街道拓宽硬化工程、城区内街道路灯安装和果皮箱设置及人行道铺设工程、兴隆商贸城和商业步行街建设工程都已相继竣工并投入使用;飞云大道、汽车站对面的世纪广场建设、西门黑窑榜旅游路建设及其移民搬迁的民族新村建设也井然有序的开展;苗里河治理防洪堤二期工程已正在进行;罗朗至长岭公路改造和通往高榜田、茶园村公路修建即将投入施工。交通、通讯、程控电话、传呼系统已与全国联网,供电充足,供水方便。城内农贸市场的肉类、禽蛋、各种应时瓜果、蔬菜供应充足,从朝至暮,热闹非凡。五日集市场期,来自外省、外乡镇客商和农民,场均20000余人,市场繁荣,供销两旺。目前正加大工作力度,进一步搞好交通和旧城改造,争取将整个新州城建设成为科学规划、功能齐全、环境整洁、具有较强辐射能力及带动能力的区域性的经济、文化、交通中心。
重要事件
清宣统元年(1909年)新州壮族青年王斐章组织“哥老会”,开展反清斗争。民国21年(1932年)杨刚奶组织有苗、彝、壮、汉等民族参加的起义队伍,攻陷县城。1949年12月27日,黔、桂边区绥靖区司令张光玮在西隆县城新州宣布起义。1950年3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十八军某部,兵分三路围攻盘踞在县城新州的土匪和国民党军,解放县城,政府。建立西隆县人民政府。
基础条件
交通便利,湄黄线经北门村、槐花村、罗朗村、太翁村出境。镇东面有新三线304省道经东门村、五里桥村、十里桥村、晒金石村、学坝村、东坡村出境;南面凯黄线经南门村、五里墩村出境。目前全镇有2个村未通公路,1个村民小组未通电,220个小组通自来水,14个村开通移动固定电话,90%的区域通移动电话,电视覆盖率89.3%。
经济状况
全镇农村形成了以“增钱增粮”为目标,以“两杂”种子为龙头,不断引进新技术和新品种,积极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不断增大特种养殖业、渔业、环保经济林在农业生产中的比重的格局,粮、牧、林、渔、烟得到同步发展,农村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得到了提高。2003年实现水稻种植面积21580亩,其中杂稻推广18298亩,占水稻面积84.8%,在水庆、长岭、东坡、学坝、沙井村创建了优质稻示范工程,共种植特种优质稻“滇屯502”324亩,杂交优质稻“川香成2号”87亩,优质米种植5900亩,占水稻面积27%;玉米种植面积落实4980亩,其中玉米育苗移栽面积3510亩,杂交玉米3742亩,全镇生猪存栏19804头,出栏率88.1%;耕牛存栏8354头,出栏率7.4%山羊存栏1564只;肉类总产量完成1434吨。桑园种植管护941亩,春蚕订种12张,养蚕示范户15户;实现稻鱼工程262亩,水产品总量33.27吨。实现退耕还林面积4768亩,宜林荒山造林2700亩。营造经济林452.8亩,生态林4047.2亩,薪炭林850.2亩。该镇烤烟生产已是农民增收,财政增长的一个支柱产业,其主攻方向是选用新技术,主攻质量,提高生产,增加效益,走科技兴烟之路。镇产业结构调整围绕富民强村及小康村的目标建设,根据各村的特点,以突出“一村一品”、“一村一特”发展各村的特色种养业,鼓励农民充分利用和开发土地资源或租赁形式开发山地资源,发展经济作物种植,几年来西瓜种植稳定在5000亩左右,地瓜在2000亩左右,辣椒在6000亩左右,各种干、鲜果林7000亩左右,其它的经济作物也不断增加,如太子参、油料果木等。
自然资源
境内旅游资源丰富,主要旅游景点有:“黔南第一洞天”飞云崖,贵州漂流“特级金矿”飞云大峡谷,民族风情休闲山庄马家岩“农家乐”以及初步开发的上舞阳中桥河和横坡林场森林公园。矿产资源丰富,其中重晶石矿、硅矿等分布较广,主要集中于罗朗、白塘、雷坪、沙井、长岭、水庆等19个村,且储量大、品位高。该镇是典型的山区农业镇,农业总产值占全镇工农业产值的90%以上,农业生产以粮食作物优质水稻为主,盛产油菜、烤烟、西瓜、板栗、金秋梨、白果、花椒等经济作物。其中经果林有柑、梨、桃、柿、板栗等18类41个品种,蔬菜类包括引进品种已有90多种。劳动力资源丰富,全镇农业人口34913人,其中劳动力为17881个,占农业人口总数的51.3%。全镇30个村(居)富余劳动力占总劳动力的35%左右。
历史沿革
新州镇原称敦教坡。始建于1924年(民国13年),次年儋县县治迁徙敦教坡,为了区别于旧县治,当时将敦教坡称为“新州”。1939年4月16日,日本侵占新州后成立儋县伪治安维持会。1945年8月日军无条件投降,9月初共产党武装力量收复新州,成立儋州民主政府,随即撤出,新州镇复为国民党儋县县署。1950年4月22日儋县解放,新州为儋县人民政府驻地;是年。新州称为新文镇,属儋县第一区。1957年撤区改镇。次年12月,县治迁徙那大镇;同年在公社化运动中,成立新州公社。1983年全国取消公社体制,新州公社改为新州区。1987年3月改区为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