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樵镇地图
西樵镇相关地区地图:
经济发展
经济指数:多年来,西樵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农村为主战场,以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为重点,以市场为导向,依靠科技进步,优化产业结构,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快速、健康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2005年,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2.28亿元,同比增长15.6%;经济总收入216.21亿元,增长18.7%;税收7.28亿元,增长13.9%;镇级财政收入2.7亿元,增长13%;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91.72亿元,增长16.6%,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71.2亿元,增长16.8%;用电总量16.5亿千瓦时,增长4.2%,其中工业用电量13.9亿千瓦时;农民人均纯收入8347元,增长5.1%。
行业一览:西樵经济稳步发展。“三高”农业、建陶业、五金电器、化工、印刷包装业等也是西樵的支柱行业。农业已形成了粮食、水产、蔬菜、禽畜、经济作物五大生产基地,优质水产养殖面积3万多亩,常年种植蔬菜3万多亩。建筑陶瓷产品质量档次居全国前列,全镇现有23家陶瓷厂、130条生产线,年产各类建陶产品1.5亿平方米,产品享誉国内,远销北美、中东、东南亚、西班牙等地。五金电器化工企业150多家,成为第三大工业行业,新上摩托车装配线3条,年生产能力26万多台,出口南非等地。印刷、服装等行业也有新的发展。
西樵山遗址文化
广东的新石器文化遗存,自本世纪的三、四十年代始,在香港、海丰、粤东一些地方有过若干发现①,并提出过“海丰沙坑文化(SON)”、“海丰三角尾文化(SAK)”、“海丰菝仔园文化(PAT)”三个文化名称②,以及香港“舶寮岛文化”等③。解放以来,广东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或遗物地点,约有四、五百处,经试掘和发掘的约四、五十处。清理墓葬二百多座,获得各种文化遗物数以万计,为探索广东原始社会的历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在各地发现的文化遗存中,已经提出了两个文化名称,即西樵山文化和石峡文化。石峡文化是1977年提出的④。它以曲江县石峡遗址下层和墓葬代表,分布于粤北地区,是一种以稻作农业经济为主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文化遗物石器以钁、铲、锛、镞、钺,陶器以鼎、釜、甑和盘、豆、罐、壶组合,以及石琮、璧、环、璜、玦、笄等饰物共存为特征⑤。它与江西地区的“山背文化”(尤其与樊城堆下层)⑥,江浙地区的良渚文化,山东大汶口文化,以及湖南湘乡岱子坪和长沙月亮山遗址等有着密切关系⑦。虽然同类文化遗存目前还发现不多,但它的特征和年代是比较明确的。西樵山遗址发现于1958年,西樵山文化是1960年提出的。然而,西樵山遗址与西樵山文化的内涵、特征、性质、年代及其分布如何?尚缺乏充分讨论和专题探讨。我认为这一问题的深入探讨和解决,不仅对研究广东尤其是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历史,而且对探索与华南、东南沿海地区有关原始文化的关系,都有重要意义。故不揣浅陋,把个人的一些初步看法提出来,求教于同志们。
教育成就
南海西樵镇教育组承担的全国教育技术研究“十一五”规划立项的青年课题《基于网络环境下的乡土教育资源开发研究》经过三年多的努力,取得重要成果。出版了乡土文化读本《樵山人文》,印刷40000多本,在《人民教育》、《中国教育学刊》等国家级核心刊物发表了系列主题研究成果,在广东省教育学会组织的学术论文评审中,有多篇研究文章获奖。课题组收集整理了一批获奖的学生调查报告,而课题网站的建设也如期完成。2009年7月1日,全国教育技术研究规划领导办公室组织专家在南海中学西樵分校对《基于网络环境下的乡土教育资源开发研究》课题进行现场结,题。专家组由中央电化教育馆研究部主任陈庆贵担任组长,成员有湖北省电化教育馆馆长方正平、湖北省教育信息发展中心调研员胡甫清、重庆市教育信息技术与装备中心调研员黄永贵、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教授谢幼如、广东省电化教育馆副馆长程五一,中央电化教育馆研究部洪文秋、广东省电化教育馆科研办林君芬、欧阳慧玲,市教育信息网络管理中心主任岑健林、副主任区建峰等出席了会议。专家们对课题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教育技术课题研究水平给予了充分肯定,专家组组长陈庆贵主任连续用了“意外”、“想不到”等词语来表达对课题水平的赞赏。专家认为:西樵教育组承担的《基于网络环境下的乡土教育资源开发研究》课题围绕乡土教育资源的开发问题,遵循感性—理性—感性的认识规律,以实践需求为出发点,深入探索乡土资源建设的原则、方法和过程模式,不仅形成了比较丰富的研究成果,如《樵山人文》印刷40000多本,派送到全体学生手中,而且通过组织下属全部学校参与课题研究,建立了比较有效的合作研究机制,带动了教研的良性发展。最后,《基于网络环境下的乡土教育资源开发研究》课题被专家组一致赞同评为优秀等级。省电教馆还决定在全省推广该课题研究的经验。目前,该课题经验已经在肇庆和汕头的区域课题培训会议上推广,接着将在阳江和深圳进行推广;课题主持人黄浩森老师还应邀在7月8-10日在汕头举行的的粤东片课题培训会议上作了专题报告。
投资环境
西樵是投资的热土。西樵地处改革开放的前沿,三大产业合理发展。已形成投资置业的优良环境。镇内水陆交通便利,距广州40公里车程,距高明港、平洲港30多分钟车程,镇内有西江货运码头,水、电供应充足,通讯网络发达,基础设施完善。近几年10亿多元进行的道路、桥梁、水利设施为主的基础建设,建成四通八达的道路交通网络,道路通车里程达270多公里;全面加固整治西北两江堤围、窦闸,水利防御能力达到百年一遇的水平。西樵科技工业园,已引入项目20个,资金5亿元,遵循高起点设计、高标准建设、高科技项目、高质量产品、高效益产出的原则,并推出一系列的优惠措施。
“佛山无影脚”
黄飞鸿狮艺武术馆位于黄飞鸿的出生地南海市西樵山下的禄舟村,距西樵官山城区仅三公里。武术馆筹建于一九九六年,占地面积五点二三亩,绿瓦飞檐,建筑别致,具有清末古建筑风格。馆内分设有黄飞鸿故居、黄飞鸿练功休息室、黄飞鸿史迹陈列影视室、宝芝林堂、百草堂、关德兴纪念堂等。另有黄飞鸿影视城,黄飞鸿武术村、黄飞鸿水寨等正在规划中。黄飞鸿于道光二十七年(一八四七年)出生于禄舟村,其祖父黄泰、父亲黄麒英均是南拳高手,黄飞鸿五岁学父习武,父严子专、进步很快,十二岁时击败广州郑大雄,顿时名声大噪,时称“少年英雄”,后开馆授徒。黄飞鸿武艺高强,却从不恃强凌弱,他一生行侠仗义,并开设宝芝林悬壶济世,以其高尚的医德、武德深受人们爱戴。黄飞鸿狮艺武术馆系黄飞鸿家乡父老为弘扬黄飞鸿医德、武德而建。馆内除陈列黄飞鸿、关德兴等事迹图片实物外,还定时表演功夫、舞龙、舞狮等传统项目,黄飞鸿高桩醒狮有世界狮王之称,其表演精彩绝伦,让你大开眼界,堪称世界一绝。吸引众多海内外游客前来欣赏。
旅游胜地
西樵山风景区面积14.2平方公里,钟灵毓秀,素有“南粤名山数二樵”之美誉。西樵山还是华南地区石器时代规模最大的制造工场,“西樵山文化”为中华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被考古学者誉为“珠江文明的灯塔”。曾孕育了康有为、陈启沅、詹天佑、黄飞鸿、黄君璧、冼玉清等一批时贤俊杰。西樵山自然风光绮妮秀丽,人文景观丰富多姿,交通四通八达,是旅游度假、探险猎奇、考古寻秘的好去处。西樵镇辖下的西岸风景区位于西樵山的西南面,是一个自然生态保护得非常完好的风景区。这里群山环抱、绿树成林,流泉飞瀑终年不绝,是度假休闲和观光旅游的理想之选。镇内有大小宾馆、酒店25家,拥有四星级的云影琼楼和多家星级酒店。2005年,共接待游客278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87亿元。西樵的景色,绚丽多彩;西樵的发展,欣欣向荣。新的世纪,新的挑战,新的思路,西樵将继续发挥区位、人文、环境优势,依托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大力推广应用信息化,推进工业化、现代化发展,谱写新的篇章。西樵山位于广东省南海市的西南部,是广东四大名山之一,自然风光清幽秀丽,旅游文化底蕴厚重,民俗风情古朴自然。自明清以来,文人雅士,趋之若鹜,旅人游子,纷至沓来,使秀美的西樵山成为名噪南粤的旅游热点。西樵山自然风光美轮美奂,山上72峰峰峰皆奇,42洞洞洞皆幽,更有湖、瀑、泉、涧、岩、壁、潭、台点缀其间,成为这座熄灭了亿万年的死火山的旷世佳作。西樵山林深苔厚,郁郁葱葱,洞壁岩缝,储水丰富,古人赞之为“谁信匡庐千嶂瀑,移来一半在西樵”。今人称之是:“绿色水库”,“固体水库”。正是因为西樵山有如此高品味的自然旅游资源,国务院、国家林业部才相继授予它“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国家森林公园”两顶桂冠。最近还通过国家AAAA级旅游区的评定。体育成就,西樵是全国亿万农民健身活动先进乡镇。群众性体育活动广泛开展,篮球、乒乓球赛、龙舟赛等活动常年不断,广场文化蔚然成风。西樵女子龙舟队两年来在国内外多项比赛中夺得"六冠一亚"的优异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