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泉镇地图
喜泉镇相关地区地图:
社会事业
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10年来相继建成了一批水利、电力、林业、交通等重点工程。喜泉镇新增固定资产3600万元,新增节水灌溉面积26000亩,新修改建乡村公路90千米,新增电话装机容量670门,发展有线电视用户120户。埋设自来水管道6千米,建成3个村的自来水人饮工程,完成11个村的农村电网改造,建成市级标准化学校7所,市级示范化学校6所。新建成村文化室12处、剧院2处,完成基础设施投资360万元。义教工程顺利实施,实现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文盲两个目标;医疗卫生保健两级网络基本形成,新设立医疗网点6处,基本实现了2000年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的目标。
主要优势
1、沿路开发区和小城镇建设初具规模:喜泉镇位于景泰县城南郊。交通便利,资源丰富,是发展建材工业企业的最佳区域。逐步形成了以兴泉为中心的喜泉工业小区和集住宿、餐饮、娱乐、修理服务为一体的15千米的沿路集镇兴泉境内有居民近万人,乡镇企业36家,个体工商户108户,投资总额3600万元,年营业额突破5000万元,逐步形成了建材和农副产品交易、商贸服务等多种经营市场。2、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万亩农业科技示范园。2000年,按照“区域化布局、规范化种植、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科学化管理、社会化服务”的总体要求,以一期灌区8个村为主,建设“万亩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示范区共有水浇地22391亩,区内地膜工程14860亩,占区内总播面积的66%,其中小麦玉米全覆盖带田1070亩。玉米4338亩(其中制种1360亩),洋芋6260亩,蔬菜1160亩,瓜类600亩,其它覆膜种植1432亩。各类规范化间套带种植7055亩,占区内总播面积的76.16%,其中小麦玉米带田3440亩,小麦套豆2295亩,玉米套豆320亩,洋芋套种5810亩,小麦套油葵3360亩,胡麻套种745亩,其它各类作物套种1085亩。3、南滩千亩科技综合示范园。园区总播面积1030亩,其中夏田597亩,秋田433亩,经济作物380亩,夏秋比例为5.8:4.2。园区内地膜覆盖638亩,占总播面积的61.9%,其中小麦玉米全覆盖带田18亩,小麦、胡麻、玉米半覆盖带田230亩,地膜洋芋、瓜菜390亩。科技园区建设示范项目,推进了农业产业化的进程。
“土改砖”
为提升景泰“南大门”形象,切实加快通道建设,近日,喜泉镇在省道201线沿路各村全面展开“土改砖”通道建设基础工作,由镇政府出资协调,向沿路农户提供水泥、砖等材料,实施土墙改砖墙工程。“土改砖”是继沿路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后,该镇加快通道建设的又一项重要工作,镇上成立了工作领导小组,由专人负责监督协调,沿路各村村“两委”班子认真组织实施,充分发动群众力量,配合实施柴草堆放整理等工作。形成了“镇政府牵头、村‘两委’带头”的工作机制,各农户配合积极,并均能按照镇政府的具体要求进行施工,整体工作进展良好。据了解,“土改砖”后,该镇还将全力实施墙面粉刷工程,加强政策及文化宣传,进一步推进通道建设。
历史文化
喜泉镇是丝绸之路的组成部分。据《白银市公路交通史》所载:丝绸另一条路是越陇山,由静宁高界进入白银市境。再沿祖历河到靖远或从鹯阴渡口过黄河,经吴川、中泉、喜泉、景泰至武威。古时的北大路、盐路、驿站都通过这里,是蒙古、宁夏通往兰州、临洮、河州的要道,也是五佛、芦阳、永泰、红水去兰州的大路,一路不断设有关隘、烽隧、墩台、村落、驿站,有的还保持了原始状态。考古发现,这个镇境内,早在远古时代就有人类生活,喜集水村发现了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期马家窑半山类型的文化遗址。到上世纪70年代考古队挖掘出了彩陶,纹彩精美,线条流畅,被甘肃省博物馆作为精品收藏。这证明喜集水是景泰人最早的祖先生活的地区之一。兴泉汉时拓疆屯田,这里就有人居住,从兴泉毛家台子汉墓群中发现了大量的陶器。有陶壶、陶碗以及火烧的青砖等,还有“五铢钱币”及纤维状腐朽物和铜杯、铜棒等,足以说明那时人们在这里生产生活就有了相当的规模。
影视旅游
2004年以来,曾有倪萍、刘威主演的《雪花那个飘》在这里取景拍摄。2005年1月,各方在北京举办了新闻发布会。已展雄姿的《大敦煌》影视。《大敦煌》影视是中国第一处可传导承、弘扬、展示敦煌灿烂文化的影视拍摄基地。有仿古建筑:五间楼、塔林、牌坊、明清一条街、城楼、人工湖等景点,摄影棚里布置着仿敦煌莫高窟藏经洞绚烂夺目的壁画,惟妙惟肖的雕塑。这里已拍摄了《最后一个冬日》、《美丽的大脚》、《天下粮仓》、《神话》等十多部影视剧。是链接黄河石林、永泰龟城,集观光、娱乐、休闲于一体的黄金旅游景区。
发展思路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时期,喜泉镇将多渠道招商引资、全方位开放为手段,实干攻坚抓亮点、打造平台抓项目、发挥优势抓工业、增加收入抓产业、夯实基础抓农业,在集中抓好工业园区、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养殖小区、旅游休闲区、新农村示范区“五区”的同时,培育新型建材、养猪、养羊、养牛、精细蔬菜、劳务六大产业亮点。扎实苦干,励精图治,让喜泉更加光彩夺目。
经济发展
2000年喜泉镇工农业总产值11994.74万元,比1990年增长6.15倍;其中:工业总产值10263万元,比1990年增长14.43倍;农业总产值1731.74万元,比1990年增长71.35%;粮食总产量1268.35万千克,比1990年增长61.56%;财政收入180.8万元,比1990年增长3.86倍;人均纯收入1940元,比1990年增长3.24倍。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到6.17‰,被评为白银市计划生育先进单位。1、农业产业化水平提高。在确保粮食增产的同时,调整种植业结构,在灌区发展以地膜覆盖、间作套种为主的高效农业和以规模养殖为主的畜牧养殖业;在干旱山区发展集雨节灌为主的旱作农业。2000年喜泉镇定植优质经济林970亩、防风林830亩、农田防护林100亩,育苗1000亩;发展高效节能日光温室36亩;地膜覆盖1.8万亩,间作套种2.07万亩;旱砂地集雨节灌680亩;完成沙漠洋芋种植8000亩,总产量2400万千克,实现产值960万元。积极培育制种产业,加快新品种开发,完成各类农作物种植6000亩。肉鸽存栏达1500对,笼式养鸡6000只,规模温棚养猪3000头。大搞农田基本建设,改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10年累计铺压砂田1500亩,新打机井4眼,衬砌维修渠道48千米,水地大块改小块3200亩。2、乡镇企业活力增强。1998年积极推进企业改制改革,将兴泉选矿厂、兴泉水泥厂、喜泉水泥厂、兴电砖厂、兴泉食品厂、兴泉石膏制品厂、余梁砖厂等7家集体企业采取拍卖的办法,改制为私营企业。2000年,喜泉镇企业总数发展到126家,其中集体企业7家(乡办3家,村办4家),私营企业29家,个体90家,从业人员2325人。喜泉镇工业总产值达7224万元。10年累计上缴利税1500万元,用于支农补农和提供农村各项社会事业的资金36万元。企业产品趋于合理,现已形成以水泥、机砖、石膏制品、涂料等产品为支柱产业的地方建材工业结构,创省优产品3项,喜泉水泥厂生产的铁铝酸盐特种水泥、金龙公司生产“金龙”牌陶器、模具石膏粉等产品,填补了甘肃省的空白。产品远销内蒙、宁夏、新疆、广东、福建、江苏、上海等十几个省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