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河南省电子地图 > 信阳市地图 >
息县地图
息县相关地区地图:

基础设施

息县境内交通便捷,路网纵横交错,106国道、宁西铁路和建设中的阿深高速公路穿境而过,村村通油路工程正在抓紧实施,现平均每百平方公里拥有公路42公里。全县程控电话装机5.3万余门,所有乡村全部实现电话程控化。移动用户已达到1.5万户。城市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完成旧城改造18万平方米,新建城区12.5万平方米,城乡居住条件普遍改善,城镇人均住房16.7平方米,农村人均住房14.5平方米,城区园林绿化面积25万平方米,占城市面积28%。电力供应充足,是全市唯一拥有两座110千伏变电站的县区。科教文卫,现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0906人。其中高级职称390人,中级职称2474人,初级职称8042人,到2003年底,共建立民办科研开发机构5个,实施科技项目56项,开发科技新产品18项,申请专利26项,有48项成果获国家、省、市奖励,科技进步贡献率达38%。建有较现代的图书、文化设施,闭路电视已能覆盖全县所有乡村,拥有县级电视台、广播电台各一座。有8个文学艺术协会,拥有会员300多人。各类作品多次在国家、省、市报刊上发表并获奖。全县现有各级各类学校401所,在校学生19.5万人,小学入学率达100%,初中入学率达99.7%,“两基”巩固率小学达100%,初中97.5%。全县有各类医疗机构29个,专业卫生技术人员2310人,平均每万人拥有医生25.3人,每万人拥有床位4.1张。医疗设备先进。

人文景观

濮公山位于淮河南岸,被宋朝诗人苏东坡誉为“东南第一峰”。境内有古息国故城遗址、秦楼遗址、赖国故城遗址等数十处省、地、县文物保护单位。古息州州衙谯楼始建成于元代元贞元年(1295年),高9米,面积414.5平方米,全楼三楹,回廊四面,丹青栋绿、琉瓦映石,蔚为壮观。进入二十一世纪,开放的息县到处生机勃发,经济社会发展一日千里。息县县委、县政府正团结和带领全县百万人民努力打造和谐的息县。在科学的发展观指导下,储备了一大批对息县经济社会发展极具战略意义的项目。

人口区划

到2003年年底,全县总人口为91.4万,其中非农业人口78万人,占总人口的85.3%。现辖6镇14乡1个管理区、336个行政村、9个居委会。

息县的烈士

于文彬,于文彬(1916年10月----1938年2月)又名余士珍,化名余振芳、于启明,河南省息县临河店人。出生于地主兼商人的家庭,先在家乡读私塾,后就读于临河高等小学、开封省立第一中学。1927年,临河店发生了党领导的“抗税”斗争,使他受到爱国救民的思想熏陶。1932年,考入焦作私立中学高中部,后被选为焦作中学学生自治会主席。当时,担任国文课的老师李常青(当时名叫李耀光),是中共焦作中心县委书记,经常在课堂上讲授抗日救国的道理,介绍一些进步读物。受老师的影响,他进步很快,在党团组织的帮助下,发起成立了读书社。1934年秋,经焦作地下党支部书记陈荻罗介绍,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他利用担任学生自治会主席职务的条件,领导和组织各班同学出墙报、演话剧、散传单,宣传抗日救国主张,揭露蒋介石的卖国罪行。通过这些活动,使许多青年走上了革命的道理。1934年10月,焦作地下党组织遭到破坏。11月,他离开焦作到了北平,开始了新的战斗生活。他通过同乡关系,在华北学院办了一个学生证,以此为掩护,开展革命工作。为了求得家庭的救济,以在北平上学为名,让其父及时寄给生活费。他拿到钱后,总是将钱用于革命活动,或帮助生活困难的同志。后来,父亲得知他在北平的活动,极为恼怒,断然停止了经济上的支持。此后,生活极为艰苦,但他立志革命,从不叫苦。1935年“一二·九”运动爆发时,按照党组织的决定,他参加了东北大学的游行队伍,喊出了“停止内战,一致对外”、“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等口号,还同反动军警展开搏斗。1936年4月,和关山复等组成新一届共青团北平市委,他任书记。5月,根据中共中央决定,撤销了白区的团组织,他也于同月转为中共党员,并任中共北平市委组织部干事、市委大学部书记。1937年1月,不幸被捕。在狱中,他倍受折磨,但始终坚贞不屈,仍利用一些机会做党的工作,鼓励一些被捕的同志坚持斗争。同年7月27日,由于他的耐心教育,一位看守将他扮成狱卒,放出了监狱。1937年8月底,经天津、青岛,辗转月余到达济南,在平津同学会国际部工作。中共山东省委遵照刘少奇的指示,决定开辟冀鲁边区的抗日工作,派他前往接收原河北省津南特委和山东鲁北乐陵中心县委所辖11个县的组织关系,筹建鲁北特委。到达冀鲁边区后,成立了鲁北特委,他任书记。同年10月,鲁北特委改为冀鲁边工委,仍任书记。期间,他深入发动群众,积极准备武装起义,先后在盐山、庆云、无棣、宁津、沧县、南皮、东光、乐陵等县建立抗日救国会,后又组成“华北民众抗日救国会”,联合广大爱国人士参加抗日。11月,他争取和改造了一些掌握在爱国人士手中的地方武装,成立了游击小组,并收集国民党散兵游勇遗弃的枪支弹药,向土豪劣绅借枪、募捐,扩大力量。在盐山、乐陵、宁津、庆云、无棣等地举行抗日武装起义,组织了“华北民众抗日救国军”,任救国军政治部副主任。他工作深入,注意启发广大干部、战士的革命觉悟,使部队屡建战功,发展成为冀鲁边抗日武装的主要力量,为开辟冀鲁边抗日根据地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1938年2月,不幸牺牲,他的灵柩被安葬在盐山县(现属河北省)雀口镇西。全国解放后,又迁葬于盐山县烈士陵园。

经济情况

2003年全县完成国内生产总值25.95亿元,完成财政收入11416万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23.4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1.2亿元。城镇居民职工人均收入4626元,农民人均现金收入1693元。
工业经济:息县工业发展迅速,拥有总控制面积6平方公里的工业园区。全县重点工业企业总资产10.35亿元。已形成以农副产品加工、建材、造纸、化工、麻纺、饲料、酿酒七大产业为龙头,以化肥、纸浆、棉纱、电机、石灰、微粉、香米贡酒、饲料9个产品为拳头的工业生产体系。产品逐步打入国际市场。金伦纸业集团是河南省最大商品浆生产企业,金旺化工集团在全国小氮肥企业排名前20位。香米贡酒、千真酒系列荣获巴黎世界名酒评选会金奖、国家“紫微杯”奖和河南省“黄河杯”奖。金濮建材集团是全省水泥百强企业,金达纺织集团生产的棉纱畅销全国各地。历代商贾游客会于此,曾建有湖北、山西、江西三个商务会馆。息县交通便利,106国道穿境而过,阿深高速公路南北穿境50公里,宁西铁路横穿东西境内,南靠信叶高速30公里,西临京珠高速40公里,全县实现村村通油路。电力、通信、邮政网络覆盖全境,村村通电话、乡乡通闭路电视。科学、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迅速,基础设施十分完备。
农业经济:全县有耕地面积191万亩,人均耕地面积约2亩。粮食总产量达到4.5亿公斤,是河南省商品粮基地和黄淮河平原农业开发县,被授予“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农作物有小麦、水稻、大豆、花生、玉米等,经济作物主要有红麻、棉花、油菜、芝麻等。畜牧业在农业生产中比重较大,主产肉牛、瘦肉猪、山羊、绵羊、家禽等,肉类年总产量4.3万吨。全县林网面积达126万亩,是河南省造林绿化“十佳县”,全国平原造林绿化“百佳县”。农业经济总收入19.32亿元。
商贸投资:现有各类商业经营网点3878个,从业人员11977人,实现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0.95亿元,完成第三产业增加值6.8亿元。2003年累计吸引投资总额3.4亿元,其中外资1.2亿元。注册非公有制企业17937家,固定资产6.95亿元,完成产值55.7亿元,利税5.5亿元。
名优特产:息县的物产丰富,名优特产甚多。主要有香稻丸、息半夏、息石灰、生猪、黄牛、红麻等,矿产资源中石灰岩、黄沙储量丰富。红麻以拉力强、纤维长、色泽白、质地柔软、吸潮性好著称,种植面积大,产量名列全国县级榜首,生猪色鲜味美好,肉质嫩,瘦肉率高,在港澳市场久享盛誉。息县香稻丸圆如珍珠,色泽光亮,香气馥郁,畅销中外。香米贡酒荣获巴黎世界名酒评选金奖、国家“紫薇杯”奖和河南省“黄河杯”奖,是河南省十大名酒之一。息县石灰素以息灰著称,长期占有豫、鄂、皖三省市场。息县半夏以个大、色好、粉足、体重、疗效高等特点,驰名海内外,是国家重点出口中药之一。

息县的景点

濮公山,濮公山为大别山最北端的余脉,距息县城南4公里,淮河南岸。淮河在这里趋山势而三曲三折,呈反“U”字型。山映长淮,每有光耀,亦名浮光山。如自开封南下延循800里黄淮平原始见此山,故北宋大文学家苏东坡经过此山时,感其突兀殊奇,与周边环境迥异,挥毫写下了“东南第一峰”的墨宝传于后世。濮公山盛产珉玉,历史记载,用此玉做成棋子曾上贡朝廷而名传天下。濮公山自东向西,东接黑山至主峰延西下有一冯洼村,折而往南接草帽山,呈不规则之弧形,断断续续,起起伏伏绵延约20华里。隔淮水与北岸青龙山相望,三山相峙成犄角之势,渐成虎踞龙盘霸悍之气。泱泱息壤之厚土,光华耀日;莽莽濮山之重峦,云霭擎天。古人赞曰:息国乃人才荟萃之地,钟灵育华夏之奇秀;濮山亦修真养性之所,物华聚人间之瑰宝。昔日濮山,古树高藤,松翼排空。远望莽莽苍苍,雾生紫岚;近听鸟语虫啾,溪水潺潺。进得山来,小径绿苔,三涧六谷,攀山有崖,瀑悬银河,飞珠溅玉。野狐狼虫出没,果狸树獾攀藤;幽兰谷底生香,银杏挺然干霄。临溪听泉,似龙吟于天外;近谷迎风,疑虎啸于松荫。此时你一定会感悟到,山何为大,水何为深?一方巨石不语,却有沉郁苍古之美。峨眉之秀,华山之险,黄山之奇,尽皆眼前。沟壑溪流,迂回曲析,虽无大河之汹涌,却汤汤淌淌,日喧夜嚣,水生烟,烟含山,春来润万物,飞上林梢作夏雨,飘向秋叶又成红,这一切又让濮山有了生命的灵动。九泉九溪九条龙,三瀑三潭三牙月。当你径行濮山之巅,得夹道时松,承盛树结荫。远眺长淮,山光水色尽收眼底,此乐何极也!一声“笃笃”的木鱼声从斑驳的黄墙和着那在翘起庙檐下的风铃声传出来的时候,你会突然想起,噢,三月三的庙会又到了。濮公山以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为当时七州八十余县的豫皖老百姓的朝山圣地。每年农历三月三人们借踏青之时,九九重阳节登高之日,男女老少纷纷登山游览。近一次“牛衣古柳卖黄瓜”的乡情,听一声“萧萧暮雨子规啼”的鸟鸣,浸一身“松间沙路净无泥”的清新。登斯顶也,观朝阳云海,睹濮山夕照,野炊篝火,渔舟唱晚,此情何怡哉!,千百年来,濮公山庙会以农历三月三最具规模。中国三月三传统庙会,是为了庆祝以道家尊崇的王母娘娘诞辰而举行的大型民间活动。这一天,天上的玉皇大帝、王母娘娘举办盛大的蟠桃会,宴请各路神仙。人间各地道教圣地的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也要举行庆祝活动,以示人天同乐,人神共享。明以前,濮山以纪念濮公道人逝世祭日为庙会,也是农历三月三。明朝时,神道盛行,始改濮公纪念日为三月三庙会,改濮公庙为道家尊崇的真武祖师庙。逢会之日,周口、陈州、颍州、汝州、蔡州、光州、濮州等方圆千八百里的朝山者涌向濮公山。据史料记载,日最多达十余万人次。不管是信仰佛教的、道教的、儒教的,四面八方的善男信女势如潮涌,齐集息州古城。直到今天逢会的时候,仍然是大路小路,比肩接踵,如铺如织,人们沿着数条蜿蜒崎岖的山径小路开始缓慢地移动,大路边,小路旁有小贩叫卖瓜果饮料之类,也有兜售香蜡纸炮的。各种玉器古玩,神佛的佩带品及小儿的长命锁、大人的平安绶带,可谓五彩缤纷,一派喜庆热闹的图景。有一首打油诗写道:濮公山上一座庙,小庙虽小比山高,一捧神泉去百病,濮公千年惠今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