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店乡地图
杨店乡相关地区地图:
地理气候
杨店乡位于江淮之间,处于中纬度地带,为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在15℃~16℃之间,极端最低气温-20.6℃,极端最高气温38℃以上。年平均降水量在900~1000毫米之间。杨店乡全年气温变化的特点是季风明显、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适中、春温多变、秋高气爽、梅雨显著、夏雨集中,总之气候条件优越,气候资源丰富。
林业
退耕还林总面积5997.3亩,林木深加工潜力较大。
概述
杨店乡位于汶上县东北部,西邻东平县,北依大汶河,与肥城、东平隔河相望。全乡总面积52.6平方公里,辖25个行政村,38个自然村,总人口35561人。杨店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古称杨柳店,民国初年属汶泉乡,后属五区,1956年1月改属沟头区,9月并乡后,辖泗汶、李集、白店、杨店四个乡,1958年属沟头人民公社,1962年军屯人民公社析出,改称杨店人民公社,1984年4月改称杨店区,1985年12月改称杨店乡,始成现境。境内山峦起伏、河渠密布、大汶河环绕北部,小汶河横穿东西,泉河、胜利渠、进军渠纵贯南北。乡境东部为丘陵区,有彩山、文山、武山、九顶莲花山四座山头,其余大部分为黄沙土平原地。历史上的民间治水专家白英,曾居住在汶上彩山,至今当地仍流传着白英点泉治水的动人故事。泗汶一带是名贵中药汶香符的原产地,泗汶小仁西瓜远近闻名。交通十分便利,105国道擦边而过,境内县、乡公路纵横,村村通柏油路。通讯、电力、供水等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固定电话达到5423部,移动电话4521部,建有移动、联通、网通机站12个,有线电视普及率达到87.5%,35千伏变电站覆盖全乡电力网络,实现了村村通自来水。北部河沙、南部铁矿资源十分丰富,现已探明铁矿石储量3亿吨。
经济建设
2002年以来,杨店乡紧紧围绕建设“绿色生态之乡”的目标,实施了“双万亩工程”和绿色长廊建设,栽植冬枣、雪枣、金丝枣等优质枣树1.5万亩,修筑环山路、上山路60公里,建造蓄水库20座,修筑堤堰、桥涵75座,铺设PVC管道4万米,使山区变成了林茂果丰、山清水秀的新景区,初步建成了集生态、旅游、观光为一体的高效农业园区。2005年杨店乡国内生产总值2.6亿元,其中一、二、三产业分别为1.1亿元、8600万元、6400万元。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5294公顷;林果总产500吨;年末大牲畜存栏2900头,猪存栏2.1万头,羊存栏1.9万只,家禽存栏26万只;水产品总量75吨。建设发展速生丰产林1.2万亩,营造绿色长廊50公里。森林覆盖率达35%。坚持扩大开放、招商引资战略方针,兴建了一批项目。以服装鞋业、建筑建材、机械制造、农产品加工等产业为支撑,形成了主导产业和优势产品竞相发展的格局,2005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9亿元。汶上县杨店乡景点,农业建设杨店乡主要粮食作物有小麦、玉米等,2002年全乡粮食总产量达18452吨,亩单产747公斤。1998年以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逐步向产业化发展,坚持科技兴农,大力引进国内外的优良品种,加强了科技基础建设和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1999年成立了农业科技推广中心和畜牧服务中心,农作物良种推广率达95%以上,大力发展果蔬业,大拱棚发展到400多个,使粮食比例达到5:6:4.4。
乡镇建设
杨店乡发展无公害蔬菜生产,在南潘、跃进、圩丁等村扩大设施栽培150亩,新建无公害大棚210个,巩固和发展了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杨店乡投资8万元完成5000亩退耕还林任务,验收合格率达100%。杨店乡新修砂石路5公里,养护乡村砂石路60公里,杨店乡好路率达80%。挖大塘5口,中塘3口,增加蓄水量40万方,扩大灌溉面积1500亩。杨店乡优化招商引资环境,实行低门槛政策,引进合钢集团有限公司投资30万元,开发黄栗大街。杨店乡危房改造成绩显著,共投资危改资金250万元,改造了大李小学、杨店中学等13所学校的D级危房,累计新建校舍7000平方米,基本消除了危房隐患。
历史沿革
杨店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古称杨柳店,民国初年属汶泉乡,后属五区,1956年1月改属沟头区,9月并乡后,辖泗汶、李集、白店、杨店四个乡,1958年属沟头人民公社,1962年军屯人民公社析出,改称杨店人民公社,1984年4月改称杨店区,1985年12月改称杨店乡,始成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