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安徽省电子地图 >
宣城市地图
宣城市相关地区地图:

教育学校

宣城中学:安徽省宣城中学创建于1906年,是省级示范高中,安徽省重点中学,安徽省新课程试验样本学校,也是一所具有近百年历史和光荣传统的皖南名校。建校以来,学校在教育教学方面取得骄人的成绩,先后荣获"安徽省第四届文明单位,"安徽省花园式单位,"安徽省第五届文明单位,“安徽省首届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学校"等荣誉称号,并为“安徽省生物学科软件制作实验基地”。学校现有56个教学班,在校学生近3000多人,教职工近200人。近年来,学校紧紧围绕着“加快发展、深化改革、强化管理、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认真实施“名师、名校、名人”战略,在基础设施建设、校园环境治理、教师队伍建设,教育教学管理等方面加大了工作力度,取得了骄人的成效。学校教学条件优越,教学设备齐全。学校所有教室均安装多媒体教学。2000年以来,学校投资2000多万元,先后兴建了省内一流的体艺馆,设备先进的科学馆,生活设施齐全的第二学生公寓及第二食堂,建成了拥有30个教学班的第二教学楼(逸夫楼),建成了与因特网相连接的校园计算机宽带网和高中部双向控制电视教学系统并实现了与校园计算机网的连接。校园环境整治一新,校园花木扶疏,绿草如茵,四季鸟语花香,校园文化灯箱,文化长廊,香港回归纪念碑、先烈铜像,营造了良好的育人氛围。安全保卫、消防实施健全,奠定了安宁祥和的基础。百余年来,学校为国家培养了数以万计的优秀毕业生,中科院院士、“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著名导弹专家任新民,中科大博士、讯飞科技总裁、在计算机语音合成技术方面取得世界一流成就的年轻科学家刘庆峰,世界华人华侨精英联合会会长、美国华商会常务副会长、博士管必红,经济学家江春泽,社会学家丁学良,冰川冻土学家崔之久,电影艺术家鲍肖然等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宣中人在“十六大”精神鼓舞下,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开始百年老校新的创业,向着中华名校奋进。
宣城职业技术学院简介:宣城职业技术学院于2002年经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正式成立,是我市唯一一所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专科院校。当时由原宣城师范学校、宣州教育学院和宣城广播电视大学分校组建而成,2006年10月市技工学校正式并入。其中宣城师范学校成立于1914年,是一所具有百年历史沿革的老校,肖楚女、恽代英、柔石等都在此战斗工作过,文化底蕴十分深厚,在省内外深具影响力。学院文化气息浓厚,环境优美,是连续四届省级文明单位。学院经过几年的努力,尤其是近两年的快速发展,积累了一定办学条件,现占地面积830亩,有各类在籍学生10295人(其中全日制学生4000余人),拥有一批学术造诣高、教学和科研能力强、曾赴国外参加交流合作的专家学者,现有教职员工300多人(其中专任教师180余人,外教2人),已发展成为一所初具规模的多学科高等职业技术院校。院党委曾多次被安徽省教育工委授予“优秀基层党组织”和市直“优秀理论学习中心组”等称号。
宣城二中:安徽省宣城市第二中学是一所省级示范高中,坐落在宣城市区南大门,交通便利,环境优雅,充满现代文化气息。学校占地面积135亩,规划220亩。学校教学、生活设施齐全。学校率先实现“校校通”工程,建成省内首家“省级示范校园网”。所有班级均可实现多媒体网络教学。教室宽敞明亮,所有教室装配了空调。图书信息中心内含学生阅览室2个、教师阅览室1个、藏书7万余册。有200多种杂志、报纸可供师生阅览。拥有3个学生计算机房,共200台学生机、7台便携式投影仪。后勤服务中心含有学生、教师食堂和学生、教师浴室,可同时容纳1600人就餐。学生公寓有4人、6人、8人间宿舍。学校建成400米八道标准塑胶田径运动场,为学生体育锻炼和各项体育专项训练提供的保障,也为全区中考体育加试及宣城市中小学运动会的举行提供全面服务。学校也因此先后获得:“安徽省现代教育技术装备先进学校”,“安徽省文明单位”,“安徽省绿色学校”,“安徽省会考先进单位”,“安徽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中国中小学绿色行动试点学校”等光荣称号。学校现有64班级,在职教师237人,其中特级教师2人,高级教师65人,15名教育硕士,3名省级教坛新星,2名省级骨干教师,16名市级学科带头人和市级骨干教师。

气候环境

宣城地区气候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类型。具有以下特点:
季风明显,四季分明:本区地处中纬度地带,是季风气候最为明显的区域之一。由于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夏季盛行来自海洋的偏南风,冬季盛行来自内陆的偏北风。夏季受热带海洋气团控制,天气高温多雨,冬季受欧亚大陆气团控制,天气寒冷少雨,雨量在年内分配很不均匀。一年中夏季最长,约121天(5月ZI日至9月18日,平均气温>22℃);冬季次之,约102天(11月27日至次年3月8日,平均气温<1O℃);春季较短,约73天(3月9日至5月20日,平均气温介于10~22℃之间);秋季最短,约69天(9月19日至11月26日,平均气温介于10~22℃之间)。春暖、夏热、秋爽、冬寒,四季分明。光温同步,雨热同季日照与温度的年内变化趋向一致,降水集中在暖热季节。
气候湿润,雨量充沛:全区年平均温度为15.6℃,最热月平均28.1℃,最冷月平均2.7℃,气温年较差25.4℃,气候变化温和。干燥度在0.68~0.90之间,即可能蒸发量小于实际降水量,属湿润气候区。雨量丰沛,年降水量在1200~1500毫米之间,气候湿润温和,无霜期长达8个月。
梅雨显著,夏雨集中:梅雨是本区的一种重要天气现象。每年约在6月中旬入梅,7月上旬出梅,梅雨日数25天左右。平均梅雨量200~350毫米,一般约占全年雨量的四分之一。夏雨集中是季风气候的特征之一,一般夏季降水500~600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40%左右。地形气候多样,气象灾害频繁由于境内地形复杂,山体相对较大,气象要素随山体坡向、坡度呈现不同的分布类型和规律,从而构成立体气候景观。多种类型的地形气候和局部小气候,有利于农业多种经营,但是气象灾害也比较频繁。农业上因热量条件而引起的气象灾害有:春季的低温连阴雨和“倒春寒”,夏季的“小满寒”和高温逼熟,秋季的“寒露风”和早霜冻,冬季的霜冻和寒潮等;因降水的时空分布不均而引起的局部地区山洪,大面积的旱涝等;伴随着某些气象要素异常变化而出现的大风、暴雨、冰雹、冰粒等;因适宜的气候条件而诱发的农作物病虫害等。

交通区位

公路:沪渝高速公路(G50)、205国道、318国道、铜南宣高速、宁宣杭高速等,在建的有芜雁高速、扬绩高速。318国家一级公路(上海到拉萨),其中宣城到上海全长300公里;205国家一级公路(山海关到深圳),其中宣城到南京、黄山全长均为300公里;申苏浙皖高速公路G50(上海到重庆),其中宣城至上海全长260公里;在未来几年内,将建成宣城到黄山、宣城到杭州、宣城到合肥及南京至高淳公路宣城段等六条高速公路。
铁路:皖赣铁路、宣杭铁路,在建的有合福高铁、皖赣新线、商杭客运专线以及规划中的铜南宣铁路。南北向的皖赣铁路(安徽芜湖到江西贵溪)和东西向的宣杭铁路(宣城到杭州)在此交汇,北上可接京九线和陇海线,南下可至杭州、宁波、厦门,正在建设中的合福高铁,即将建设的商杭铁路客运专线穿境而过。
机场:距离合肥骆岗国际机场196公里;距上海虹桥机场272公里,上海浦东机场321公里,杭州萧山机场200公里,黄山机场190公里,南京禄口机场约154.6公里。
口岸:距上海吴松港口310公里;距芜湖朱家桥外贸码头80公里。

人文胜迹

宣城,自公元前109年设郡以来,历代为郡、州、府城,相沿二千多年而不辍。范晔、谢眺、沈括、文天祥等先后出守于此,李白、韩愈、白居易、杜牧等相继来此寓居。众多的人文遗迹,优美的自然风光,使得这座古城不仅赢得“上江人文之盛首宣城”的赞辞。更因谢朓、李白、杜牧等人的大量歌咏,而享有“宣城自古诗人地”的美誉。宣城人文胜迹遍布。临风怀古,谢朓楼与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并称江南四大名楼;“兹山亘百里,合沓与云齐”的敬亭山,自南齐谢朓以来,先后300多位诗人墨客登临此山赋诗作画,留下诗文600多篇,为名符其实的“江南诗山”;现存敬亭山麓的广教寺双塔,以其对唐塔风格的继承与革新,成为全国仅存,因而被列为国家级保护文物;大文学家冯梦龙发现并称为“天下四绝”之一的太极洞,以其中空博大的气象成为溶洞奇观;以三雕艺术、徽墨、徽菜.明清古民居居称誉海内外的绩溪,历代人才辈出,著作《笤溪渔隐丛话》的胡仔,红顶商人、一代巨贾胡雪岩,徽墨传人胡开文,新文化运动倡导者胡适,“湖畔诗人”汪静之,小品文学家章衣萍,新文化出版家汪孟邹等,使绩溪赢得“邑小士多”的美名(绩溪自古属徽州,其名人一般不归类于宣城名人,此顺带介绍);黄山北坡之下的江村,古称金鳌,村中聚秀湖、狮山古庙、江氏宗祠等古迹文气盎然。江淹、江泽涵、江绍原等名流硕儒皆从此村走出;泾县桃花潭不但因夹岸十里皆桃花而得名,更因李白一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而名扬海内外。

建置沿革

宣州春秋时名爰陵,古越族聚落生息于斯。秦初正式置县。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丹阳郡郡治设在宛陵(今宣州区)。晋太康二年(281)析丹阳郡置宣城郡。自此,宣城一直作为州、郡一级政区存在。隋初废郡,改南豫州为宣州,不久又改称宣城郡。唐初置宣州,中间一度改称宣城郡,以后复称宣州。南宋乾道二年(1166年)宣州改为宁国府。元代为宁国路所在地。明、清为宁国府所在地。民国时期,宣州在皖南的地位与江北重镇合肥并提,号称“南宣北合”。宣城先后为第九和第六行政督察区。解放后,1949年5月成立宣城专区。1952年1月,宣城专区撤销,辖县并入新成立的芜湖专区(1971年改称芜湖地区)。1980年2月,芜湖地区改名宣城地区。1982年4月,行署机关移驻宣城。1987年8月15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宣城县,设立宣州市。并同时设立了宣城地区。2000年6月25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宣城地区和县级宣州市,设立地级宣城市;宣城市设立宣州区,以原县级宣州市的行政区域为宣州区的行政区域,区人民政府驻叠嶂中路。2000年12月,正式撤市设区。2001年2月正式挂牌成立。

名人概览

谢脁:南齐的著名诗人,南齐明帝建武年间(公元491年-496年)任宣城太守。他“视事高斋,吟啸自若,而郡亦治”,为官清廉,劝民教士的惠绩较多,世称“谢宣城”。谢脁传存的诗作有四分之一写于宣城,故其诗集名曰《谢宣城集》。他的诗被认为有“继汉开唐之功。”与他同时代的诗人沈约称谢诗为“三百年来无此作也”,诗仙李白竟然“一生低首谢宣城”,诗圣杜甫自称“诗接谢宣城”。宣城的青山秀水亦由于谢月兆吟咏而扬名于世。从此,历代名士贤达,慕名接踵而至。他们咏赋怀贤,游览湖光山色,留下了不少有名诗篇,宣城成了人文荟萃之地,故有“宣城自古诗人地”的称誉。自唐以后,宣城市区以纪念谢脁命名的建筑有:“谢脁楼”、“谢公亭”、“怀谢亭”、“云齐阁”(以谢脁《游敬亭山》“合沓与云齐”诗句命名)、“绮霞阁”(以谢诗“余霞散成绮”句命名)、“澄江亭”(以谢诗“澄江静如练”句命名)。敬亭山历代修建的先贤祠,谢脁均被列在首位。因此,曾有人将宣城呼之为“小谢城”、“谢公城”。
梅尧臣:梅尧臣(1002年-1060年)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宣州区人。荫庇河南主簿,历任县主簿、知县,国事监直冲,累官尚书都官员外郎。善诗,诗意深远古淡,间出奇巧,有“宋诗开山祖”之称。欧阳修自称不如,并尊之为“诗圣”。司马光说:“我得圣俞诗,胜有千金珠。”时有“宋文欧公第一,诗梅公第一”之评论。他的诗,语意新工,能得“前人所未道,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于言外”。宋史称:“宋兴以诗名家为世所传,如梅尧臣者,盖少也。”著名诗人陆游称梅尧臣是李杜以后的第一大家。著有《唐载记》、《毛诗小传》、《宛陵集》等,皆刊行问世。
施闰章,施闰章(1619—1683)清初著名诗人。字尚白,一字屺云,号愚山,媲萝居士、蠖斋,晚号矩斋,后人也称施侍读,另有称施佛子。江南宣城(今属安徽)人,顺治六年进士,授刑部主事。十八年举博学鸿儒,授侍讲,预修《明史》,进侍读。文章醇雅,尤工于诗,与同邑高咏等唱和,时号“宣城体”,有“燕台七子”之称,与宋琬有“南施北宋”之名,位“清初六家”之列,处“海内八大家”之中,在清初文学史上享有盛名。著有《学馀堂文集》、《试院冰渊》等。
吴作人:(1908年-1997年)泾县茂林镇人。早年受业于徐悲鸿,先后就读上海艺大、南京艺术学院、南京中央大学、巴黎自由画院、卢伟尔学校巴黎美术学校西蒙教授工作室,比利时皇家美术学院。并荣获“桂冠生”称号。学成回国后,在南京中央大学任教。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其美术作品,在国际上享有盛誉。并担任中国美协主席,国家文化部艺术委员、全国政协七届常委会常委、民盟中央常委等职。1985年,法国政府授予最高文化艺术勋章。
胡雪岩:胡雪岩(1823年-1885年)胡光墉幼名顺官,字雪岩,徽州绩溪人。幼时家贫,帮人放牛为生,稍长,由人荐往杭州于姓钱肆当学徒,得肆主赏识,为跑街。咸丰十年(1860年),因肆主临终前,以钱庄赠之,及自开阜康钱庄,并与官场中人往来,成为杭城一大高绅。咸丰十一年(1861年)十一月,太平军攻杭州时,光墉曾从上海、宁波购运军火,粮米接济清军。左宗棠接任浙江巡抚,委光墉为总管,主持全省钱粮军晌,因此阜康钱庄获利颇丰。他还协助左宗棠开办企业,主持上海采运局,兼管福建船政局,经手购买外商机器、军火及邀聘外国技术人员,从中获得大量回佣。他还操纵江浙商业,专营丝、茶出口,操纵市场,垄断金融。至同治十一年(1872年)阜康钱庄分支多达20余处,布及大江南北,资金2000万余两,田地万亩。同治十三年,筹设胡庆余堂雪记国药号。胡庆余雪记药号,以一个熟药局为基础,重金聘请江浙名医,收集古方,总结经验,精制成药,便于携带和服用。其时,战争频仍,疫病流行,“胡氏辟瘟丹”、“诸葛行军散”、“八宝红灵丹”等药品备受欢迎。此后,胡光墉亲书“戒欺”字匾,教诫职工“药业关系性命,尤为万不可欺”,“采办务真、修制务精”。其所用药材,直接向产地选购,并自设养鹿园。胡庆余堂成为国内规模较大的中成药的国药号,成为与北京“同仁堂”并列的南北两大药业巨头。饮誉中外,对中国医药事业发展起了推动作用。光绪八年(1882年),光墉在上海开办蚕丝厂,耗银2000万两,高价尽收国内新丝数百万担,全面垄断丝业贸易,抵制外商。但因海关海运操于外人之手,不能直接外运,次年夏,被迫贱卖,高耗1000万两,加之各地官僚群起敲诈勒索,商号逐渐倒闭,胡庆余堂也易主,宣告破产。接着,清廷下令革职查抄、严追治罪。光墉遣散妻妾仆从,于光绪十一年十一月郁郁而终。胡雪岩因商而优则仕,被清廷授官,故后人称其为“红顶商人”。
胡宗宪:胡宗宪(1512年-1565年)字汝贞,号梅林,明正德七年(1512年)出生于绩溪县龙川村。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任浙江巡抚按御史,旋擢总督,总制七省军务抗倭灭寇。他广揽人才,招贤纳俊,戚继光。俞大酉犬均为胡宗宪部将,并制定“攻谋为上,角力为下”和“剿抚兼施,分化瓦解”的作战策略。转战江浙,每役皆躬擐甲胄,指授方略。于是斩徐海、俘陈东、降汪直、断倭寇之内应。不数年,弭平倭患,立下赫赫战功。官至太子太保、兵部尚书、并加少保。曾两次入狱。两次都因严嵩父子所累。第二次入狱后他愤然上书数千言,发出“宝剑埋冤狱,忠魂绕白云”的慨叹!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病死狱中。隆庆六年(1572年)宗宪时得以昭雪,并“史录平倭勋”。万历十七年(1589年)赐谥“襄樊”。胡宗宪原系文官,因抗倭有功遂成著名儒将,于戎马倥偬中辑著《筹海图编》十三卷。
胡适:胡适(1891年-1962年)名嗣縻,行名洪马辛,字适之,号冬友,徽州绩溪县人。1904年,胡适随其三兄赴上海求学,第二年考入中国公学,加入“竞业学会”,18岁入中国新公学。1910年考取清华庚子赔款留学官费生,入康乃尔大学,1914年毕业,获学士学位。1915年入哥伦比亚大学,专攻哲学。1916年写信给陈独秀等人,讨论“文学革命”问题,发表《文学改良刍议》等文章,提出白话文的主张。1917年,通过博士学位后回国,任北大教授。这时胡适不但热心教育事业,而且致力于提倡文学革命,潜心研究学术史和思想史,成为我国著名的学者和重要的教育家。“五四”时期,胡适曾参加编辑《新青年》,接办《每周评论》,对新文化的兴起起过极其重要作用。1928年任中国公学校长,1930年11月,就任北大文学院院长,使北大形成学术研究的风气。“七.七”事变后胡适赴南京,倡议北大等三座大学联合南迁,促使西南联合大学的成立。1938年9月,就任驻美特命全权大使。1946年7月回国,就任北大校长。1949年4月,他告别旅沪同乡,乘船去美国。1962年2月因心脏病突发去世。胡适平生对人和蔼、平易近人,对同乡人热情有礼。他是国际著名的学者,终生信仰自由主义,致力于文化、教育的改革,潜心学术研究,一生著作颇多,先后获得35个博士学位,为世界所仅见。
梅文鼎:梅文鼎(1633年-1721年)字定九,号勿庵,宣州区人。是清初著名的天文、数字家,为清代“历算第一名家”和“开山之祖”。文鼎从小受家学熏陶,后从师学习天文历算知识,不仅能懂其历理,且能“发所以立法之故,补其遗缺。”他一生著述甚多,绝大部分是天文、历法和数学著作。他的天文历法和数学著作大致可分为五类:一是对古代历法的考证和补订;二是将西方新法结合中国历法融汇一起的阐述;三是回答他人的疑问和授课的讲稿;四是对天文仪器的考察和说明;五是对古代方志中天文知识的研究。总计达66种。其数学著作达26种,冶中西数学于一炉。集古今中外之大成,总名之曰《中西算学通》。他能诗能文,落笔成趣,文采斐然,颇具文学欣赏价值。梅文鼎是我国承前启后的杰出的天文、数学大家,与英国的牛顿、日本的关孝和同称为世界科学巨擘。
王稼祥:王稼祥(1906年-1974年)又名嘉祥,稼蔷,泾县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卓越领导人之一。1930年即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任中国共产党的中央委员、政治局后补委员,参加二万五千里长征。为遵义会议的顺利召开,作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遵义会议后为中央军事委员会三人小组成员(另两人为毛泽东、周恩来)。解放后为我国首任驻苏大使。“八大”后任中央委员、书记处书记。“十大”继续当选为中央委员。其一生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联系实际,在军队政治工作、党的建设、思想理论工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党的对外联络工作等方面有许多重要论著。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民族解放的道路》一文,首次提出并论证“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概念。
胡锦涛:1942年12月生于江苏泰州,籍贯安徽绩溪人,1964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5年7月参加工作,清华大学水利工程系河川枢纽电站专业毕业,大学学历,工程师。现任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

经济发展

2009年,宣城市经济实现由低幅到高速的重大提升,绝大多数经济指标实绩好于预期、好于同期、好于全省。初步核算,全年全市生产总值432.8亿元,比上年增长13.6%,增速高出全省平均水平0.7个百分点,位居全省第6位。据分析,2009经济运行主要呈现以下特点:农业生产形势稳定,粮食产量再创新高。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530.2万亩,比上年增加17.7万亩;粮食产量133.7万吨,比上年增产4.3万吨,实现连续4年增产,再创历史新高。工业生产增速加快,企业效益明显改善。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53.1亿元,增长27.2%,增幅居全省第4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第2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达1081家,位居全省第4位;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税40.9亿元,比上年增长39.4%,利税增长率位居全省第6位,进入利税增长快于销售增长的良性发展轨道。投资增长高位运行,总量迈上新台阶。全市重点项目入库345个,总投资接近2500亿元;全年争取中央扩大内需投资7.2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达600.8亿元,增长44.1%,总量和增速分别位居全省第4位和第5位;施工项目计划投资规模首次突破1000亿元大关,达到历史性的1148亿元;全市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276.6亿元,同比增长50%,总量居全省第4位,增速居全省第2位;房地产投资累计完成87.8亿元,同比增长42.6%,总量在全省第4位,增速在全省第6位。消费平稳增长,总体格局稳中见快。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7亿元,增长18.8%,实际增长速度为近年来最高。利用省外资金快速增长,利用外资平稳增长。全年实际利用省外资金379.6亿元,增长76.1%;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1.47亿美元,增长26.5%,增幅位于全省第6位。财政收支快速增长,重点支出保障有力。全年财政收入达60.4亿元,增长25.9%,增速位居全省第5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第3位;在全年财政支出中,社会保障和就业、科学技术、医疗卫生等支出增幅均超过30%。金融存贷款较快增长,贷款增幅创多年新高。2009年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436.84亿元,比上年多增34.4亿元,余额增长26.9%;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283.43亿元,比上年多增52.7亿元,余额增长39.8%,增幅比上年提高34.4个百分点,比全省水平高6.1个百分点。居民收入继续增加,物价总体下降。全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302元,增长12.6%,增速比全省平均水平高4.2个百分点,增幅居全省第1位;初步预计,农民人均纯收入5700元,增长12%左右,比全省平均水平高3个百分点;全市居民消费价格全年下降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