绩溪县地图
绩溪县相关地区地图:
县名由来
唐永泰二年(766),置县,县名绩溪(溪读期qī)至今。“绩”,有缉麻线的含义。“溪”,为山间流水。县处宣徽之脊,境内山溪,交错萦流。《元和郡县志》:“县北有乳溪,与徽(亦作翚)溪(今翚溪河)相去一里,并流离而复合,有如绩焉。因以为名。”《方舆志》:“临溪石,在县北三里(今高迁乡浣纱溪)溪岸上,其方二丈,其平如砥,溪水甚宜浣纱。数里妇女悉来浣纱,去家既远,遂绩其旁以守之。春时多丽服,群绩于此,虽不浣纱者亦会绩焉。县名亦兼此义。”,溪,亦作溪,清嘉庆《绩溪县志》从县印写作溪。民国县印亦作“溪”。16年(1927)改铸县印写作“溪”,沿用至今。
历史沿革
夏、商朝:属扬州。周朝:先属吴,后属越。战国:属楚。秦国:属会稽郡。汉:先属丹阳郡,后属新都郡。晋:称新安郡。南北朝:梁大同元年(535),置良安县,属新安郡。唐:永泰元年(765),置绩溪县,属江南东道歙州。北宋:开宝八年(975),属江南西路歙州,至道三年(997),属江南路歙州。天禧二年(1018),属江南东路歙州。宣和三年(1121),改歙州为徽州,以绩溪徽岭、徽溪而名。元:十四年(1277),属江淮行省徽州路。二十一年,属江浙行省徽州路。至正十七年(1357)即宋(韩林儿)龙凤三年,属朱元璋江南行省徽州路,旋改徽州路为兴安府。吴(朱元璋)元年(1367),改兴安府为徽州府。明:洪武元年(1368),属中书省徽州府。十三年正月,属六部直隶徽州府。永乐元年(1403),属南京直隶徽州府。清:顺治二年(1645)九月,属江南省徽州府。康熙六年(1667),属安徽省徽州府。咸丰四年(1854),随徽州府由浙江巡抚兼管。同治四年(1865),复归安徽省。民国:元年(1912),裁府,直属安徽省。3年设道,属安徽省芜湖道。17年,废道,直属安徽省。20年初,设首席县长制,归宣城县长节制。同年10月,属安徽省第十行政督察区(治所休宁)。27年4月,属皖南行署第十行政督察区。29年3月23日,直属皖南行署,同年8月,改属安徽省第七行政督察区。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4月30日,绩溪县解放。5月13日,成立徽州专区,属皖南区。1952年4月13日,属安徽省徽州专区。1956年1月12日撤徽州专区,隶属芜湖专区。1961年4月13日,复设徽州专区,绩溪县属之。1971年3月,徽州专区改称徽州地区,仍属之。1988年1月1日,方划属宣城地区。
行政区划
2000年,绩溪县辖7个镇、10个乡。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177091人,其中:华阳镇40441、临溪镇10518、长安镇9462、上庄镇11718、扬溪镇13995、伏岭镇8386、金沙镇8880、大源乡4125、瀛州乡9734、浩寨乡13260、板桥头乡7463、校头乡6537、北村乡7375、逍遥乡1577、家朋乡11396、胡家乡5725、荆州乡6499。现在有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傣族、黎族、畲族、高山族、水族、纳西族、土族、撒拉族、仡佬族、锡伯族、阿昌族、羌族、塔吉克族、京族等民族分布。2004年底,绩溪县辖7个镇、4个乡:华阳镇、伏岭镇、长安镇、上庄镇、扬溪镇、临溪镇、金沙镇、板桥头乡、瀛洲乡、家朋乡、荆州乡。2010年9月2日,绩溪县民政局《关于同意瀛洲乡撤乡设镇的批复》(民地[2010]151号):根据安徽省民政厅《关于同意绩溪县瀛洲乡撤乡设镇的批复》(民地字[2010]103号)和宣城市民政局《关于同意撤销绩溪县瀛洲乡设立瀛洲镇的批复》(宣民地[2010]10号)文件精神,经省政府同意,现批复如下:同意撤销瀛洲乡设立瀛洲镇,属县辖建制镇,行政区域管辖范围不变,镇人民政府驻瀛洲(原瀛洲乡政府驻地)。
行政区划一览:
华阳镇:华阳镇行政区划分为五社区四个村凤灵社区、东山社区、五龙社区、杨柳社区、来苏社区、郎家溪村、溪马村、高迁村、郎坑村。
临溪镇:临溪村、湖里村、高车村、周坑村、罗昆村、上游村、洪塘村、蒲川村、雄路村、孔灵村、煤炭山村。
长安镇:镇头、模范、水川、仙川、村前、杨滩、新川、冯村、梧川、坦头、浩寨、章家、东山、江、五星、兰石、柳村、大谷、小谷、杨村、高村、莲川、庄川、中团、高山、岭脚、大源、上源、梨川、茶源。
上庄镇:上庄村、横山村、前村村、寺后村、五联村、石家村、江塘村,旺川村、尚廉村、会川村、鲍家村、宅坦村、西村、葫芦岭、择里上村、祠堂下村、花楼村、八树坑村、余川村、金山村、金坑村、里洪村、外洪村。
扬溪镇:扬溪村、东村村、王街村、塘行村、方村村、大塘头村、涉村村、丛山村、大石门村、楼基村、楼坛村、酬村村、石京村。
伏岭镇:伏上村、上门村、胡家村、西川村、上西村、桐坑村、合庄村、岭前村、成功村、岱下村、伏下村、半坑村、卓溪村、际下村、新桥村、六亩丘村、江南村、黄茅培村、逍遥村、永来村、绿景村、大障村、芷白村、水村村、新屋下村、德锦村、石夸村、北村村、石门外村、湖村村。
金沙镇:兵坑村、五丰坡村、中坞村、金沙村、黄土坎村、38号桥村。
瀛洲镇:瀛洲村、中巧村、外巧村、百鸟村、坑口村、岭里村、岭外村、浒里村、横形村、半茶村、茂井村、周村村、梧村村、汪村村、仁里村。
板桥头乡:中村村、下溪村、大溪村、楼下村、考溪村、蜀水村、西坑村、南坑村、校头村、仿儒村、龙丛村、吴川村、旺田村、田源村、蜀马村、上村干村、长岭村、陈村村、尚田村、东干村、水涯村、东风村、庙山村、际坑村、冷水村、东坡村、玉台村、四联村。
家朋乡:家朋村、汪家店村、富强村、幸福村、竹里村、霞光村、尚村村、党坑村、和阳村、万富山村、莲坑村、水浪头村。
荆州乡:上胡家村、孙家村、瓦窑村、石川村、果子山村、朱显村、沙坝村、岩上村、栗川村、方家湾村、铁坞村、下胡家村、坞口村、三亩丘村。现在有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傣族、黎族、畲族、高山族、水族、纳西族、土族、撒拉族、仡佬族、锡伯族、阿昌族、羌族、塔吉克族、京族等民族分布。
绩溪与徽文化
从地缘政治上讲,绩溪是徽文化的核心地带。从历史源渊上看,绩溪又是徽文化孕育发展的有机整体,徽文化中充满了闪熠的“绩溪元素”。走近绩溪,如入“百里花园”。村落阡巷古风习习,马头墙下岁月悠悠。恢宏的古祠傍,捏一把黑泥土,能溢出千年文化;垂垂的黑墙上,剥一层灰墙垢,能闻透百载史香;寂静的乡野里,踏一块青石板,能溅起亘古的历史记忆。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历经数百年风雨的锤炼造化,曾滋养出一朵璀璨的徽文化奇葩。绩溪隶属徽州千年,决定了其与徽州文化有着深刻内在的源渊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说,徽文化是一种商人文化。而绩商是徽商中的一支劲旅。宋代绩商已颇具实力,以经营徽墨、茶叶、菜馆、国药、土杂山货等,足迹遍布大江南北。明清时最是鼎盛。绩溪经济总量不高,但从商人口比例则名列前茅。县内“出贾既多,土地不重”,行贾四方,甚至远涉东南亚欧美。至民国时,全县外出经商之人占总人口的25%,最高年份达到30%以上。在“田畴不逮婺源,贸迁不逮歙休”的偏僻贫弱小县,绩溪人凭着踏踏实实的作风小本经营,最终使江南商埠有了“无绩不成街”之说,足见绩溪徽商之影响力。绩溪古色古香,是一座诱人的徽州民俗博物馆。明清古遗甚多,胜迹原汁原味,成为研究中国封建后儒社会的宝库。现保存完整的古迹有三百余处。在“国宝”之称的龙川胡氏宗祠傍,矗立着“奕世尚书”石牌坊。它仿佛在告诉人们,这个龙川尚书胡氏大家族过去的荣耀。在周家祠堂里,陈列着精美绝伦的“三雕”杰作,一刀一锤,凝结着民间匠人的点滴心血。在我省最早的桂枝书院遗址傍,回荡着朱熹讲“经”论“理”之声,其精髓已沁入古朴民风。多少骚人墨客,留恋徽山绩水。杨万里、范成大良安(绩溪古称)有遗篇。王安石“晓渡藤溪霜落后,夜过岭月明中”,名句脍炙人口。文化巨子胡适带给故乡的“兰花草”,幽香扑鼻。现代乡人学者郭因《故乡绿色的忆和绿色的梦》,魂牵梦绕。绩溪民风淳朴,民谚俗语中闪烁着人性光辉,充满了独特的处世哲学。讲人情,遵循“七碗来八碗去”。言诚信,切忌“寄信割牛草”。谈节俭,“腌菜滚豆腐,日子长长路”。论经营,“抓一把撒一把”。学生意,“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受朱子理学影响,婚丧嫁娶,尽孝守礼,不敢越雷池一步,充满了儒礼气息。如男女分席,嫡庶有别。分家析产,“长子不离灶,幼子不离窖”。调节邻里,多奉“让人不为损”。书房里的“四宝”,山墙上的戗角,永禁碑上的铭文,族谱上的祖训,无不浸润展示着深刻的理学内涵,厚寄着徽州人对生活的那份奢望。如今,绩溪虽被开析出“徽州”,但内在文化联系并不能轻易割断。随着文化品味在旅游中比重的攀升,人们坚信“如此灿烂的文化,如此博大精深的文化,让它永远立于世界文化之林”(江泽民语),大可让人在休闲中漫漫回味历史的苍茫,咀嚼山隅那实实的醇美,感受乡风那纯纯的质朴。2010年10月12日中国轻工业联合会正式授予宣城市绩溪县“中国徽墨之乡”荣誉称号,绩溪县委书记张平接受“中国徽墨之乡”授牌。徽墨,即徽州墨,是我国制墨技艺中的一朵奇葩,也是闻名中外的“文房四宝”之一。“天下墨业在绩溪。”清代徽墨四大家,绩溪有其二——绩溪人汪近圣、胡开文,尤以胡开文名冠海内外,久传不衰。胡开文子孙众多,分布于大江南北,丰富和发展了前人的制墨工艺,独占一时之秀。为了使“国宝”徽墨重放异彩,今年年初绩溪县向中国文房四宝协会正式递交了申请,通过申报“中国徽墨之乡”,以此保护徽墨技艺、培育徽墨产业,让“国宝”徽墨重放异彩。此次宣城市绩溪县荣获的“中国徽墨之乡”称号将进一步推动徽墨传统技艺的传承和可持续创新发展。
经济发展概况
绩溪,是全国科技先进县、农村电气化县和造林绿化百佳县,县域综合实力不断增强。现有耕地10.5万亩,水田9.07万亩。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小麦、大豆次之。经济作物以林、桑、茶为主。全县山场面积125万亩,森林覆盖率71.5%,拥有国营林场2个。农业经济的茧丝绸、经济林果、高山蔬菜、畜牧养殖四大主导产业已初具规模。工业经济已形成了丝绸、机械、轻工、建材、化工五大支柱。改革开放以来,个体私营经济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蓬勃发展,形成了以商贸业、机械工业为主体的个体私营经济格局,个体私营经济总量占全县的三分之一。2008年初,县委、县政府召开的“工业强县”发展大会,拉开了工业项目大会战的帷幕。围绕全县工业经济发展“1152”目标(即到2010年,全县规模企业100户、产值超亿元企业10户、规模以上企业完成产值超50亿元、工业企业上缴税金2亿元),把“壮大四大传统产业、培育一个新兴产业”作为扩张经济总量的动力源,激励企业做大做强。1-9月份,全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8.1亿元,同比增长14.6%;规模以上企业完成增加值4.02亿元,同比增长34.7%;农业总产值7.96亿元,同比增长8.7%,农民人均现金收入4213元,同比增长23.7%;旅游综合收入2.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4.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9.14亿元,同比增长55.5%,全县利用外资63.4万美元,同比增长89.8%;完成财政收入2.23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1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66.3%和51.5%。一个以传统农业为基础的山区小县,正朝着新型工业更加发达、效益农业和特色旅游业更加突出的经济强县不断挺进!,皖赣铁路、215省道、217省道纵贯县境,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为徽墨、徽菜、徽剧发源地。清凉峰为省级自然保护区。名胜古迹有200余处,其中龙川胡氏宗祠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太平军攻城图壁画、奕州尚书坊、冯村进士坊、胡家村新石器时代遗址、霞间窑址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坑口—湖村—石勘头、上庄—冯村系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
自然条件
绩溪是一个含中山的低山丘陵区,处黄山支脉和天目山支脉结合部,俗称“宣徽之脊”。最高处清凉峰海拔1787.4米,最低处临溪镇江村环村海拔125米,县域海拔171米。岭山脉绵亘中部,分县境为南北两部分。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四季分明。年均温15.9℃,无霜期233天,年降水量1500毫米。主河道登源河、扬之河、大源河各长40余公里。据测算,水能资源可开发量为2.3万千瓦。境内矿藏已探明39种,主要有金、银、铜、钨、钼、铅、锌、砩石、石煤等。其中钨矿储量达40780吨;石煤储量13.96亿吨,位居全省榜首。野生植物资源,已查明150多科,1320余种。其中,属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植物27种,省、地方保护的20余种,主要树种有杉木、马尾松、黄山松、青岗栎;还有桑、茶、油桐、油茶、山核桃等经济林;竹类分布较广,主要有毛竹、元竹等。药用植物,有贝母、黄莲、白术、丹参、山茱萸、茯苓、七叶一枝花等600多种。
绩溪大事记
1987年11月27日黄山市成立,绩溪县被划出徽州,并入宣城,2005年9月被中国烹饪协会授予“中国徽菜之乡”荣誉称号,2007年3月18日被国务院评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2007年5月21日被联合国确认为“国际绿色产业示范区”,2008年5月30日奥运火炬来到绩溪,2009年12月31日合福铁路绩溪段正式动工,2010年5月1日绩溪县成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国际合作伙伴互动城市,2010年10月13日被中国轻工业联合会授予“中国徽墨之乡”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