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础镇地图
杨础镇相关地区地图:
资源环境
杨础镇山清水秀,土质肥沃,资源丰富,巍巍方山海拔404.4米,总面积15平方公里,山顶平坦宽阔,遍植桑柞,绿树成荫,生产的蚕茧,全国称誉。杨础河、沙峨河等丰子流贯穿杨础镇南北,水利资源丰富。山上有闻名的“饮马河”、“赫然井”等旅游胜景。杨家圈有新石器时代古遗填,属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较高的考古价值和参观价值。杨础镇镇区南邻莱阳市,北接栖霞翠屏街道办事处,东至蛇窝泊镇,西至观里镇,距市区14公里,镇域交通发达,南距莱阳火车站25公里,西距同三高速公路栖霞市出入口8公里,东北距烟台莱山机场75公里,209省道和海莱一级公路在镇驻地纵横相交,对外交通相对便利。另外农村“村村通”公路,自2003年至今已硬化修通村庄90%,2008年争取全镇所有村庄全部实现“村村通”公路。杨础镇境内多古文化遗址,以杨家圈古遗址为最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方山,因山顶宽阔方正而得名。名胜古迹颇多,有“夕阳山市、绝壁飞泉、佛顶慈云、唐城密雨、狼洞经声、怪石灵霄、孤庵残日、清溪浴马、赫井归云”等十大景观,是旅游的好去处。方山柞蚕是省属原种场注册地在杨础,是中国唯一集柞蚕母种、原原种、原种、普通种和家蚕原种、一代杂交种于一体的蚕种生产企业。年产蚕蛾50多吨,是蚕蛾保健品项目投资的优选场所。杨础镇有市属规范化职业学校一处,设有音乐、美术和幼师教等专业,大学升学率达50%;另有镇办中学1处,完小4处。栖霞市第三人民医院位于镇驻地,在10个村设有镇村医疗一体化服务站。该院是一所具有较高声誉的整骨专科医院,是烟台市卫生局确定的“重点专科医院”。
人口数据
(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总人口27655男14069女13586家庭户户数9685家庭户总人口(总)27342家庭户男13945家庭户女133970-14岁(总)50440-14岁男26400-14岁女240415-64岁(总)1969815-64岁男1010915-64岁女958965岁及以上(总)291365岁及以上男132065岁及以上女1593户口本地住在本地26613
地理位置
杨础镇隶属于山东烟台栖霞市,位于栖霞城南10公里处,南同莱阳市接壤,总面积93平方公里,5万亩耕地,果园面积3万亩,辖50个自然村,3.1万人。
下辖村
下辖村杨础村邢家庄村西范家村杨家圈村南林家村史家疃村东刘家村古宅崖村榆柳前村太平庄村太西村西李家庄村上渔稼沟村下渔稼沟村解家沟村小庄铺村宅科村文口村榆格庄村鹭翔村东李家庄村阳谷村沙峨村中马家沟村西马家沟村孙家坡村丁家寨村杜家黄口村衣家黄口村芦子泊村王家黄口村吕家黄口村南林家村埠头村花园村岔河村口子后村吉格庄村刘家沟村东富源村西富源村南富源村二十里堡村马耳崖村东柳村西柳村佛落顶村王家庄村衣家庄村庄头村
产业发展
栗农业主要以小麦、玉米、花生、地瓜、水果、养殖等为主,盛产苹果、黄金梨、王母红仙桃、板栗等。苹果品种早、中、晚熟搭配合理,年产量达1亿公斤。年产花生6000多吨,出口花生4800多吨,被列为全国花生生产百强镇之一。畜牧业实现规模养殖,依托六和集团发展养鸡大棚1000多个,存栏量达200多万只,150头以上的奶牛养殖场4处,奶站1处。观赏鱼养殖水域面积达10公顷,200余万尾,是烟台大学的教学科研基地。食用菌大棚4000多个,有香菇、姬菇等几十个品种。杨础镇盛产苹果、黄金梨、王母红仙桃、食用菌、花生、芋头、板栗、甜柿等,并在国际果蔬博览会上多次获奖。年产苹果达5万吨,建成东柳、埠头、杨家圈3个1000亩优质苹果示范园和榆格庄、东李家庄2000亩无公害苹果园。食用菌生产实现规模化、产业化,逐步打造牧—果—菌和牧—气--果—菌两大生态农业链条,发展应用沼气2000户,发展食用菌大棚200个达230万棒。粮食产量1.2万吨,其中年产花生6000多吨,出口花生4800多吨,被列为全国花生生产百强镇之一。依托六和集团发展养鸡大棚20多个,存栏量达3万多只,形成“公司+农户”的产业化模式;观赏鱼养殖水域面积达15亩,100余万尾,是烟台大学的教学科研基地。形成“愚公山庄”农家乐旅游和马耳崖水库垂钓休闲旅游为主体的采摘、民俗、特色饮食旅游格局。
畜牧业
畜牧业初具规模,传统养殖主要有肉食鸡、猪、羊、兔等,已建立两处200万只肉食鸡生产饲养基地和肉食鸡加工出口基地。特色养殖主要有奶牛、鹌鹑、鹿、观赏鱼等,建立150头以上的奶牛养殖场4处,奶站一处。
新农村建设
杨础镇栖霞市杨础镇东柳村充分发挥自身食用菌产业初具规模的优势,依托远程教育宣传教育、技术辐射、信息传递等功能,积极推行“远教+基地”模式,促进远教学用成果转化,为引领助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子。一、初步实践东柳村被列入栖霞市首批远教“亮点工程”示范点之后,按照市委的要求,积极探索,大胆工作,并结合实际,确立了“远教+基地”新模式。首先,打造基地场所。依托小学和村级远教站点建成了远教多功能培训室、远教资料室、图书阅览室,配备了丰富的科技书籍、光盘、录音磁带等学习资料,还建成了扩展型远教站点,满足个性化学用需求。其次,高标准制作刊板。围绕产业生产实际,制作了《食用菌生产环节图》、《食用菌保鲜加工》等大刊板,将生产技术要点直观地展现出来,按季节性指导食用菌生产;围绕基地管理,制作了《基地章程》、《阅览制度》、《培训制度》等相关制度刊板,加强基地的规范化管理。再次,优选实践基地。建立了18个食用菌生产标准棚,能够满足上百人现场实践的需求,实现了理论教学和实地操作的有机结合。二、主要做法,一是“致富”有远教,增收致富才可靠。基地把农民致富放在第一位,引导农民群众围绕“富”字做文章,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找准致富路子,实现增产增收。结合食用菌产业初具规模的实际,基地把“全面提升食用菌种植户的栽培技术和管理水平,推进全市食用菌产业上档升级”作为教学的基本要求,由市远教中心牵头,组建了由十多名专家组成的专家辅导团,与杨础镇食用菌协会、绿源生物研究所一起,积极组织开展培训,推广标准化管理,加快远教学用成果的转化,为菇农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二是“学习”有远教,学习培训更有效。基地将菇农学习培训与远程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在“学”字上,围绕提升菇农理论水平,增强菇农致富本领,充分发挥现代远程教育资源丰富的优势,及时组织党员和农民群众学习和教学活动,使广大菇农从中受益。如菇农刘桂卿,去年建有菇棚3个,一年下来收入不少,尝到了种植食用菌带来的甜头,2007年又上了5个菇棚,准备大干一场。然而,由于菇棚数量大,加上管理经验不足,部分食用菌棒不同程度的出现了白色菌丝,并迅速蔓延扩大到整个菇棚。眼看要出现大的损失,他想到了发给他的远教辅导专家“便民联系卡”,电话联系了基地专家—杨础镇食用菌协会会长林东起。林东起赶到菇棚后,将病状电话告知了市远教辅导专家,辅导专家到菇棚进行了现场会诊,很快断定出问题的症结,原来是菇棒感染了青霉菌和拟青霉菌,专家立即采取措施,保住了大部分菇棒,将损失程度降到了最低。基地就此将刘桂卿的菇棚作为一处食用菌培训点,就菇棒此种病状开了一个现场会,对全村食用菌养殖户进行了防治措施技术培训,确保了全村食用菌种植的健康发展。以基地为依托,共举办培训班5期,培训达300多人次。三是“换脑”有远教,群众创收点子多。基地在抓好党员干部和农民群众学习培训、组织播放收看食用菌科教片的同时,还充分发挥基地专家多、把握市场准、信息传递快的优势,积极搜集科技信息、致富点子,定期送到党员干部群众的手中。基地同时依托互联网,建立了“富农电子信箱”,为每名专家制作了便民联系卡,党员群众能够随时与专家联系,取得各种专业信息、技术资料,得到辅导和帮助。2007年,基地累计发放各类视频光盘320张,文字信息1218条,组织专家解答各类技术难题450个。三、主要成效通过一年多来的实践,“基地+远教”取得明显的成效,主要表现在:一是广大党员和群众的科技意识增强了,思想解放了,观念更新了。大家充分认识到,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农民,仅靠单一的果树种植是不行的,必须走科技兴农和产业结构调整之路。为此,全村上下掀起了一股科技热,“学科技,用科技”蔚然成风,村民们纷纷主动要求基地多播放农业实用技术。二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助推农民增收致富。远程教育的开展,加快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全村的食用菌菌棒数量由最初的2万棒增加到目前的20万棒,仅此一项就年可为农户增加收入60多万元。四、几点体会,建立“远教+基地”,真正的达到了让干部经常受教育,使农民长期得实惠的目的。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点体会:一是市委高度重视,是搞好远程教育工作的保证。市委、镇党委及有关部门高度重视,从人力、财力等方面给予积极支持,并从培训形式到内容等方面给予积极引导,千方百计协调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确保了该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二是紧紧扣住群众的不同需求,抓住群众的兴奋点是搞好远程教育工作的关键。在培训工作中,专家能以求真务实的作风,紧紧扣住群众的不同需求,抓住了群众的兴奋点作文章,增强了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实用性、实效性,这也是远教基地得到群众支持和参与率高的重要原因。三是认真搞好跟踪服务,是远程教育取得实效的重要保证。积极开展各类培训,邀请专家和技术人员上门指导,切实搞好跟踪服务。需要技术的,通过现场会或上门到大棚亲自指导,或提供技术资料等服务。对在跟踪服务中发现的农户资金不足的问题,给予协调贷款解决。通过较好地跟踪服务,解除党员群众的后顾之忧,增强大家利用远程教育增收致富的信心,较好地解决党员群众“学习”与“运用”结合“难”的问题,切实增强学用实效,进而推动了“远教+基地”不断向纵深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