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江苏省电子地图 > 苏州市地图 > 张家港市地图 >
杨舍镇地图
杨舍镇相关地区地图:

古镇风貌

杨舍在历史上是暨阳古城,众多文人墨客慕名而来访古探幽,吟诗作文。清代中叶著名诗人,历史学家赵翼就写下动人诗篇“暨阳城北皆洪流,尚是江尾已海头。何人好事欲穷览,旁涯筑起凌霄楼”。“我来拾级快登望,果然一豁心目旷”。1200多午前,唐代高僧鉴真五次东渡日本弘法,因江海险阻,五次失败,唯第六次从杨舍东郊的古黄泗浦启航而终告成功,故被佛门视为吉祥福地。

取得荣誉

先后获得“中国明星乡镇”、“全国最佳乡镇”、“江苏省教育现代化示范镇”、“苏州市双拥模范镇”20年中,杨舍镇先后获得全国乡镇之星十佳乡镇第二名、全国乡镇企业出口创汇五强乡(镇)第二名、全国最佳乡镇以及江苏省文明镇等多项苏州市级以上荣誉称号,连续20年被评为江苏省文明镇,综合实力在全国千强镇排名中名列第七位。

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和展望

20年来,杨舍镇始终坚持“一把手抓两手,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大力弘扬张家港精神,把建设城乡一体文明、全力营造文明和谐的社会环境贯穿于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从而走出了一条具有杨舍特色的精神文明建设之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杨舍镇就致力于文明新风户的创建,并从新风户评选发展为“三入户”(文化、科技、卫生)特色家庭和“五星级”(遵纪守法星、团结和睦星、文明卫生星、勤劳致富星、诚实守信星)文明家庭的评选。其间,镇党委、镇政府先后编发《文明市民公约》、《文明市民读本》、《公民道德纲要》等宣传教育材料数万份,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宣传活动,增强了市民遵守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的自觉性。2005年,全镇评选出市级“三入户”特色示范家庭50户、镇五星级文明家庭1.14万户,遵纪守法、文明礼让、尊老爱幼、邻里团结、乐于奉献蔚然成风。1999年以来,杨舍镇在创建文明新风户、文明单位、文明行业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基础上,又着力于文明社区和文明小区的创建活动,营造“以城市的标准建农村,以市民的理念育农民”的创建氛围,使人居环境、市民素质得到有效提升。前溪巷是全镇最先建成的文明小区,村委会先后投资1800万元用于小区硬件建设,打造文明品牌。如今的前溪巷,常年繁花似锦,绿树成荫,文化设施高档,社区环境优美,卫生管理规范。区内不仅建有桂花园、逸乐园、荷塘、生态林和演艺广场等设施,还实行“人防、技防、物防”相结合的现代化庭院式管理。七里庙村地处城郊,村委会相继投入资金800余万元建设文明小区,区内9条小溪砌起石驳岸,混凝土道路连通各家各户,还建造了九曲桥、亭阁、长廊、健身广场和500多平方米的综合活动楼,使小区内280户人家、850多位村民过上了人间天堂般的生活。在全镇近百个小区中,有7个被评为江苏省文明小区,7个被评为苏州市级文明小区。在全镇50个社区中,有38个被评为张家港市文明社区。多年来,杨舍镇坚持把建设文化活动阵地和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载体。全镇设有1个镇文化站和9个分站,建有苏州市首家万册老年图书馆。各社区均有文体活动室、文化广场和健身苑。城东街道在文化中心还开辟了荣誉馆和名人馆,城西街道专为残疾人建办了文体康复中心。近年来,杨舍镇先后举办了“小康之路”、“美在杨舍”文艺晚会,“乐在杨舍”农家乐文体表演和全民运动会等大型文体活动,文化夜市、社区艺术节、千人拳功操、戏曲票友会、送戏送影下乡等群众文化活动常年在社区开展。在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中,全镇形成了60多支文体团队,共有6000多人参加,其中有名闻遐迩的城西威风锣鼓队,城东、城北体育舞蹈队,泗港男子篮球队,东莱拔河俱乐部等。他们经常参加市、镇举办的各类文体活动,有的还多次到苏州、南京表演,受到上级表彰,成为群众文化活动的生力军。杨舍镇把精神文明建设作为为民办好事、办实事、解难事的民心工程,使群众在积极参与创建活动中得到实惠。城西街道为辖区内的孤寡老人安装了求助铃,老人遇有急事难事,只要按响求助铃,结对帮扶的邻居就会及时为他们帮困解难。农联村发动私营企业主和村干部捐资成立爱心帮扶联合会,募集资金55万余元,为全村86户困难户和20多位贫困学生提供资助,并对21名考取重点大学和中学的优秀学生给予5000-30000元不等的奖励。镇上还成立了“金穗”爱心驿站,2200位志愿者积极为各项社会公益活动和困难人群提供义务服务。全镇有453位孤贫学生得到了“社会妈妈”的关爱,931位孤寡老人得到了“一助一”帮扶。2005年,杨舍镇人民生活已跨入全面小康。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7万元,人均住房面积38.23平方米;农民人均纯收入9200元,人均住房面积65平方米;8.08万人参加城镇养老保险,3.57万人参加农村养老保险,11.14万人参加新型合作医疗,各项保险覆盖率均达100%,并有1.64万名老年农(居)民享受养老补贴,1911户4585人获得最低生活保障和医疗补贴。杨舍镇将以张家港市荣膺全国文明城市为契机,进一步深化精神文明建设,为优化人居环境和创业环境,开创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局面做出新贡献。

城市建设

杨舍镇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加快城市化建设进程中,农村拆迁安置小区越来越多,而目前对农村拆迁安置小区的文化建设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因此,该镇根据各拆迁安置小区地段不同造成的人员组成不同、资源优势不同、市民需求不同,积极探索社区文化建设的新内涵,确立了“一区一特”建设的工作思路,以此推动各农村拆迁安置小区的文化特色建设。2006年建成的东湖苑社区以“和”字文化为特色,突出了中国传统的“和”字文化,使社区“居民之家”形成了“和”字文化特色,和谐理念深入人心。目前,杨舍镇正在建设的农村拆迁安置小区共有15个。新建的新丰苑小区以“德”字文化为主线,充分利用楼道、走廊创设宣传阵地,精选制作了有关“德”字的名言古训,社区内大力弘扬子女孝顺父母为人子的德;父亲以身作则,教育子女,照顾家庭为人父的德;夫妇互敬互爱、奉养父母,携手努力共建家庭的夫妇之德;朋友往来讲求信义的为友之德,“德”字文化成为小区内的一大特色。另外,在建的其它农村拆迁安置小区根据各小区的特点,正在以“安”、“孝”、“礼”、“乐”、“亲”、“健”、“勤”、“诚”、“丰”等寓意深刻的字,加快社区特色文化建设,做好社区特色文化文章。

农村社区建设

“建设农村新社区,关键在于三个坚持,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农村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实践中,杨舍镇认真按照三个坚持,整体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坚持属地管理。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建设农村社区,首先需要解决党员干部、农村群众的认识问题。杨舍镇党委针对基层党组织对拆迁安置社区存在的管理难、负担重、包袱大等思想问题,镇党委书记带领机关干部深入调查研究,深刻感到,加强对拆迁安置社区管理和民生保障同样重要,行政村决不能因老百姓拆迁安置而放手不管。于是,今年3月,镇党委专门制定了农村拆迁安置社区属地管理规定,并召开基层党组织负责人会议,党委、政府职能部门分工负责指导,全镇14个拆迁安置社区建设都分别列入全镇有关行政村三个文明建设的工作内容,不仅分别建立了拆迁安置社区党组织,而且按照城市社区建设的要求加快了社区办公、社区服务、社区活动等基础设施建设。坚持一区一品。在加强社区建设中,杨舍镇党委从各个拆迁安置社区的实际出发,本着“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坚持标准、重在特色”的原则,着力在育亮点、创特色上做文章:激发动力。杨舍镇党委于4月初专门召开了城乡社区党建工作会议,认真探索实践农村社区建设和加强农村社区党建实现有机统一的具体途径;增强活力。镇党委宣传部门根据这些社区处在市区和具有农村人文传统文化等情况,旨在建成各具文化内涵的特色社区;增添魅力。杨舍镇党委在限时到6月底完成这些社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强调融亲民、惠民、安民于建设之中。坚持群体推进。为了加快农村社区建设步伐,杨舍镇党委采取了城乡结对互动的举措,专门举行了农村社区与城市社区结对签字仪式;并与属地党组织约法三章,把农村社区建设列入行政村全年工作的考核内容。至6月上旬,这批农村动迁社区基础设施建设都将全面完成,将成为港城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为文明城市增添新的光彩。

文化体育

近期,杨舍镇城东街道党工委围绕深化文明城市创建,坚持“以人为本”,实施“社区和谐文化”工程,自筹资金100多万元,对花园社区的广场至沙洲东路的休闲活动场所进行了全面规划、重新认证和设计包装。他们把原先的臭水河进行了填土,将其改造成文体休闲广场,购置儿童健身器材、乒乓球台,增设门球场、乒乓球场、儿童健身场地、露天舞台、对弈长廊、文化长廊、葡萄景观休闲长廊,增添了4辆可供居民免费读书看报的图书流动车,还对原先的篮球场进行了改造,铺浇了塑胶场地等,整个工程面积达4500平方米。杨舍镇城东街道花园浜小区是上个世纪80年代的老住宅区,该区域居民住宅密集、人口众多,同时,存在着设施不配套、功能不健全、环境质量差以及平屋顶漏水、保温隔热差、地面常溢水等突出问题,市委市政府从亲民利民角度出发,自2005年至2007年,对花园浜小区进行了全面综合整治改造。为了不断满足居民的文化、健身、休闲的需要。今年,城东街道把花园浜休闲广场建设作为2008年的一项实事工程,它的建成将进一步拓展社区服务内涵,把社区活动功能延伸到小区,引导更多的居民参与社区健身、文化、学习活动,在自娱自乐的活动中实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