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官镇地图
盐官镇相关地区地图:
浙江海宁盐官
海宁市的盐官镇距杭州五十公里,自古以来,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的钱塘江大潮都是天下奇观,每到这一天观潮的人人山人海,人潮也似海潮般汹涌澎湃,十分壮观!当大潮即将到来之际,只见远方天边似有一条银线汹涌而至,其声似万马奔腾,其势如排山倒海,雪浪凌空,洪流滚滚,摧枯拉朽,气象万千。它与山西壶口瀑布,贵州黄果树瀑布并列,是中国观潮赏景的三大胜地。历史沿革:海宁盐官镇是个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古镇,早在我国的汉代便开始晒盐制盐,因此得名盐官镇。唐宣宗大中年间,(847年—859年)李忱在坐了十四年皇帝后,终于看破了世间的滚滚红尘,自愿放弃了锦衣玉食的皇位,甘愿来在盐官镇削发为僧,他圆寂后的灵塔至今还在盐官镇上屹立。当中国历史走进清王朝统治时期,海宁盐官镇与清朝王室们又有了一层斩不断理还乱的关系。乘汽车一驶进海宁沿途便可以看到“乾隆故里,观潮胜地”的巨幅大字,观潮胜地货真价实,而乾隆故里却是大有文章在内的。众所周知,乾隆皇帝是雍正皇帝的亲生儿子,无论是《清史稿》还是皇家的玉谍上都有明文记载,可是有时历史也会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制造出了雍亲王与海宁盐官镇陈阁老调换儿女的故事。传说雍亲王胤禛早年无子,后生下一个女儿,恰巧此时朝臣海宁陈阁老生下了一个儿子,两个孩子同年同月同日出生,在为无子继承王位的忧虑中,雍亲王想出了一个巧妙的调包计。以庆贺两个孩子周岁为名,把陈阁老及其家眷骗进了府中,乘机用女儿换走了陈阁老的儿子,陈阁老明知中计却敢怒不敢言,吃了哑巴亏以后,只好把女孩送回盐官镇抚养,而儿子从此永远留在了雍王府(即今天北京的雍和宫),男孩长大后做了清朝入关后的第四位皇帝,他就是清高宗乾隆。这个故事由于在民间流传甚广,影响很大,后又被香港作家金庸先生写进了《书剑恩仇录》中,因此以讹传讹,海宁人便把盐官镇当做了乾隆故里。其实乾隆的身世非常清楚,他出生后“洗三”的金盆今天还在雍和宫内供人参观,哪里会有如此的调包计呀!
海宁盐官镇:还有一座建筑与清王室有关,它就是海神庙。离观潮公园三百米远的地方,面向钱塘江,有一座似庙非庙,似宫非宫的建筑,据说当年这里只供一位海神,可庙宇轩昂,建筑恢宏,金砖铺地,金碧辉煌,它建于清雍正十年六月一日,有其弟果亲王允礼亲手书写的碑文,经当地导游讲解方知其中原由。原来雍正皇帝继位以后,诛杀了反对他的弟兄多人,当皇帝时间越久越感到内疚和自责,为了安抚那些被屈死的鬼魂,借钱塘江平时每天两潮的谐音,让那些死去的弟兄们也能日日上朝,特拨库银百万两,建起了这座海神庙,实际上它是雍正皇帝赎罪的地方。
名人文化:海宁盐官镇不仅是观潮胜地,更是名人荟萃的地方,当代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就生于斯长于斯。王国维一生研究中国文学与历史,著有《人间词话》一书,他把人生和诗词的三种境界概括为:“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梦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他从上海到北京以后,曾任清华大学教授,也曾到清宫为废帝溥仪讲书说经,成了一位帝师。1927年6月2日,他在颐和园内的鱼藻轩投昆明湖自杀而亡,对于他的死因至今仍是众说纷纷,有人说他是因为废帝溥仪被赶出了清宫,他用一死表示对清廷的支持,另一种说法是与儿女亲家罗振玉,因被窃取了甲骨文的研究成果而自尽,他的死是千古之谜。海宁盐官镇还是中国著名诗人徐志摩和香港著名作家金庸先生的故里,徐志摩虽然早已辞世半个多世纪了,但他的《再别康桥》和陆小曼的爱情故事,仍为人们津津乐道。浙江海宁盐官镇还有个值得提及一笔的事,那就是洪宪皇帝袁世凯在做八十三天皇帝梦时,他的内阁总理唐绍仪曾提议把国都从北京迁到海宁盐官镇,这种偏安一隅的做法,当然遭到了国人的反对,但却从这里可以看到盐官镇不愧为江南沿海第一镇。
行政区划:盐官镇区域总面积为56.02平方公里,辖17个行政村、3个社区,总人口约5.15万人。2008年实现全镇生产总值17.79亿元,工农业总产值51.09亿元,完成外贸出口10539万美元,利税3.25亿元,实现财政总收入1.79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0824元。
经济发展:近年来,盐官镇以建设“实力盐官、科技盐官、生态盐官、旅游盐官”的奋斗目标,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先后被命名为浙江省中心镇、浙江省历史文化名镇、浙江省卫生镇、浙江省绿色小城镇、浙江省教育强镇、浙江省体育强镇、浙江省生态镇、嘉兴市文明镇。
全镇产业优势:明显,工业上以海宁高新技术产业区和盐官五金机电产业区以及海宁电镀专业加工区组成的特色工业功能区为依托,形成了以电子信息和五金机电两大主导产业为支柱,软磁、五金、机电、化工、电镀、服装、纺织共同发展的产业格局,是国家火炬计划软磁材料产业基地和家具(建筑)小五金生产基地,2006年被确定为国家(嘉兴)机电产业园海宁磁性材料产业区。
农业经济:农业上形成了以大棚蔬菜和行道树苗木生产为主导,蚕桑、水稻、畜禽养殖共同发展,蔬菜种植面积达2000多亩,绿化苗木面积达1.5万亩,“盐官”牌蔬菜、“郭溪”牌苗木远近闻名。近年来被授予海宁市“千亩无公害蔬菜示范区”、嘉兴市“优质农产品”、省林业系统“行道树苗木之乡”、国家林业系统“全国特色种苗基地”等称号,著名的“九里桑园”即出自盐官。
钱塘江海塘:盐官海塘(鱼鳞石塘),钱塘江海塘始建于一千七百多年前。南北朝时,已有被称为“防海大塘”的土堤了;隋唐、宋代,都以土为堤;明代用木柜、竹络修筑石塘。清代康熙年间,为保国泰民安,始筑“鱼鳞石塘”。钱塘江海塘以工程浩大,布置周详,结构精巧,管理有序,与长城、运河一起被誉为我国古代三大工程。盐官海塘则是钱塘江海塘“鱼鳞石塘”中最具特色的一段,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海宁潮:天下奇观海宁潮钱塘江观潮以前在杭州,明代以后,由于江槽北移,江流、海潮改道,至海宁城外海塘占鳌塔下,形成南北一线的奇景,被誉为“天下奇观海宁潮”,盐官遂成了闻名天下的观潮胜地。形成主要是月亮、太阳的引力和地球自转产生的离心力作用,而且钱塘江正处于北纬30度的低纬度地带,受月球引力作用更强。涨潮时,太平洋西北的潮流,对准钱塘江口,进入杭州湾100公里宽的江面,一下骤缩至2.8公里窄的喇叭口,受到杭州湾喇叭口江底南北向沙坎之阻,涨潮历时明显缩短,潮波变形加剧,能量集中,涨潮潮波的波阵面形成波峰,在潮差、流速增大中,波峰破碎,汹涌澎湃,奔腾西进,至盐官恰成一线,这就是海宁潮。
占鳌塔:明代万历四十年(1612年)建成。砖身木楼,为楼阁式塔,高39.37米,周25.32米,六面七层,飞檐垂铃,围廊翼栏,有石阶木梯可登七级之巅,是浙江沿海诸塔之最。明代崇祯九年、清代康熙十五年、雍正五年、乾隆四十年、道光十九年及同治、光绪,民国年间都几经修缮,清代康熙年间维修时改名“镇海塔”,意为镇海安澜,永保安宁。1983年修缮后,复名“占鳌塔”。是观潮胜地的一处重要名胜古迹,也是海宁古城的标志性古建筑。镇海塔院与白石台,清代康熙十五年(1676年)占鳌塔倾圯,雍正五年(1727年)在重葺占鳌塔时旁建塔院。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高宗巡阅海塘至海宁,在镇海塔院东建三楹平台一座,是为“白石台”。乾隆三十年(1765年),高宗来海宁,登白石台祭潮观海,并作诗:“镇海塔旁白石台,观潮那可负斯来。塔山潮信须臾至,罗刹江流为倒回。”其后海宁知州战效曾在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重修塔院时增设御座。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和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高宗又先后二次在海宁临幸塔院,重登白石台观潮,并先后二次都留有观潮诗篇。
天风海涛亭:建于民国初年。1916年9月15日(农历八月十八)孙中山先生应海宁知名人士杭辛斋、许行彬等邀请。偕同夫人宋庆龄及蒋介石、胡汉民、朱执信、叶楚伧等来海宁在此亭观潮,而堪称名胜。为海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镇海塘铁牛,清代雍正八年(1730年),铸镇海塘铁牛五座。乾隆五年(1740)又铸四座,分置在海宁段海塘上。九座铁牛每座重三千斤,身镌铭文“惟金尅木蛟龙藏,惟土制水龟蛇降。铸犀作镇奠宁塘,永庆安澜报圣皇。”后或被巨浪吞没,或被人为毁去。上世纪八十年代重铸两座,置于盐官海塘上。毛泽东观潮诗碑亭,1957年9月1日上午,毛泽东从杭州乘车至盐官七里庙,观看了钱塘秋潮,并写有七绝《观潮》:“千里波涛滚滚来,雪花飞向钓鱼台。人山纷赞阵容阔,铁马从容杀敌回。”1994年,海宁人民为纪念毛泽东盐官观潮,在盐官建造观潮诗碑亭,于1995年观潮节完成并开放。宝塔帆影,占鳌塔是古城标志性古建筑,同样又是为钱塘江中航运船只引航的航标和“灯塔”。在1938年前汇聚在这儿的各地货船不少于上千条,成为一个天然海港码头。在这古老的海边港口,南北货物在这儿过塘转运至全国各地及海外,所以当年盐官宝塔旁的海塘即是外海和内河运输的中转枢钮。壮观坊,抗日战争以前,沿海塘一带建有海滨公园,石栏低亚、芳草如茵,将海滨诸胜景融为一体。画中景物是海滨公园的一组风光,分别是观潮台、壮观坊和三烈士纪念碑,这是当年的景观,现早废。海神庙,建于清代雍正八年(1730年)建,耗银十万两,占地四十余亩,专祀“浙海之神”。庙座北朝南,三路并列,以清官式建造,气度恢宏。中轴线上有山门、仪门、正殿、御碑亭和寝殿。东西两轴有斋厅、天后宫、道院、雷神殿、水仙阁及亭台池轩等。山门前有石筑广场、汉白玉石狮一对、跨街石坊二座,前临庆成河,河承庆成桥,桥南有草场及歌舞楼。海神庙是江南稀有的古典宫殿式建筑,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研究价值。清代多位皇帝或亲临或御题,留下许多遗迹,又衍生出许多迷人传说,是潮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陈阁老宅:陈氏三位“阁老”的故居得以保存下来的唯陈元龙宅。陈元龙,字广陵,号乾斋,世称广陵相国。清代相国称阁老,故其宅谓“陈阁老宅”。该老宅始建于元龙曾祖,距今已有400余年。陈元龙拜相后,进行了大规模扩建,在原有基础上,增建主轴线上的轿厅、爱日堂、大楼三进主要建筑。轿厅大门为黄扉黑框的竹扉门,显示“宫傅第”的显赫地位。中路三进主要建筑均座南朝北,体现心向朝廷的忠臣风度。雍正十一年(1733年)陈元龙退居故里后,添建了东路建筑,规模达到鼎盛。东西两路建筑及中轴线南部的旧屋均座北朝南。东路有祠堂、筠香馆、双清草堂,西路为大厨房、下人房、伶人房等。两条纵向深邃的东西陪弄将建筑连掇起来,建筑构思可谓匠心独运。为浙江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九龙匾:九龙匾是雍正间礼部尚书陈诜府第故物。陈诜三子都身居高位,雍正帝为表彰陈诜夫人查氏教子功绩,特御赐匾额。御匾长三米、宽一米,采用上等樟木精雕细琢而成,由九条龙组成,漫舞奔腾于云海之间。右上方刻有“雍正元年十一月十五日”,中间“躬劳著训”四个大字,左侧落款“赐诰封一品夫人查氏”,左下方为“男江西建昌府知府臣陈世亻隽、翰林院侍讲学士臣陈世倌、翰林院检讨臣陈世侃”。其中陈世倌后来官至文渊阁大学士,是海宁陈家三阁老之一。该匾堪称艺术精品。
罗汉松:罗汉松在双青草堂西厢房“宝砚斋”前。树高12米,身围近3米;为明代之物,距今已有600余年,而仍枝虬叶苍,长势茂盛。树下有一水缸,传为“洗墨池”。春晖堂,旧称“宗伯第”。位于南门直街北段,是清代著名书法家陈邦彦故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赐额“春晖堂”。该宅正厅已毁,今存大楼五间。春晖堂前尚存一台门,为清代早期风格,砖仿木构建筑,有戗角飞檐,斗拱拦额,其砖雕葵花纹,精致细腻,工艺堪称一绝。门前一对石狮犹完好。为海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小镇民风:小镇民风淳朴,百姓安居乐业,村民们热爱劳动,经济欣欣向荣,是一个很有潜力的小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