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村乡地图
叶村乡相关地区地图:
建置沿革
叶村乡以原驻地叶村得名。清末,属九芝乡。1946年属泰芝乡,1952年泰芝乡分置叶村乡,1956年,泰芝乡并入叶村乡,并将王村乡的黄公渡、塔寺下划入。1958年建为红旗公社叶村大队,1959年改为西屏公社叶村管理区,1961年叶村管理区分置斋坛公社后,改为叶村公社。1984年6月,改称叶村乡,属松阳区。1992年6月,浙江省境内实行“撤区、扩镇、并乡”,松阳县设20个乡镇,保留叶村乡。民俗文化
民情民俗:帮工:民间种田、盖房,乐于相互助工。主家招待饮食、点心。?,青果:清明除祭祖扫墓外,还有吃清明果之俗。清明果一般用艾叶或苎麻的嫩头煮烂后放少许石灰泡几天,洗淘干净和糯米粉拌揉,加入各种咸甜的馅,蒸熟后碧绿清香,非常可口,人们带着它去踏青、扫墓。?,端午:端午前五日内,家家户户采集鱼腥草、石菖莆、山茵陈、白茅根、金刚刺等多种草药,晾干切碎,平常用开水冲沏即可饮用。端午前日,女婿、女儿备肉、面条送往娘家。用薄艾插门户,并于端午日或前一天包食薄饼。??民间文化:历史上,叶村乡一带盛行自上八日(正月初八日)后,各村就有闹龙灯、舞龙、舞狮,膳垄、南岱、岱头、横坑、斗米岙、东坞等村都有专门的队伍。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曾在该乡境内开展游击活动。?,地处南岱村的吴氏宗祠建于清嘉庆五年(1800),二进五开间,抬梁穿斗混合结构,门楼为重檐歇山顶式屋面,木雕工艺精美。河头村占安山,曾有新石器时代——商代石镞等磨制石器和印陶片出土。岱头村西南2.5千米金坑源头悬崖峭壁上,有清嘉庆六年(1801)的摩崖石刻,内容为记叙当时松阳县知县为岱头村和周岭根村山场纠纷判定书。叶村关帝庙,有清嘉庆十年的田圳碑志,内容记叙水堰被洪水冲毁,设堰董会,重修水堰事宜。岱头村西古道的岩壁上,有清咸丰十一年(1861)的“咸丰辛酉年重修”七字楷书题刻,字径0.20米,题刻记载了修路的确切年代。河头村存杨永宝家,有清道光十四年(1834)的奉宪勒石永示碑志,内容记述大竹溪村与河头村水利纠纷调处事宜。??
荣誉奖励
2001年,被评为丽水市先进基层党委;乡成技校通过省二级的检查评估验收。2003年被评为丽水市教育强乡;被中共丽水市委、丽水市人民政府命名为“小康乡”。??经济发展
农业经济:叶村乡农民一直以务农为主,粮食生产是叶村的基础产业,全乡原每年承担国家征购160吨,实际可投售最高达1200吨。1970年前,东坞水库尚未建成时,灾害频发,粮食产量低下。后经兴修水利、农田改造、科学种田,粮食产量逐年上升,最高年总产量6800吨。1977年,寺岭下、河头、叶村、官田相对较大的村都组织农科队,进行品种改良示范、试验。1981年,寺岭下村派人去海南岛学习培育杂交良种,经大面积推广杂交水稻的种植,使水稻产量上一台阶。1983年,实行农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进一步激发了农户种粮积极性。粮食总产量逐年上升。?,随着农业结构调整,农业生产从以粮食生产为主转移到发展效益农业上来。种植稻谷、春玉米、蚕豌豆、茶叶、竹笋、蚕桑等作物是叶村最主要的产品。2003年全乡水田437.3公顷,粮食总产量3732吨,茶叶188.6公顷,果园151.1公顷,蚕豆268.1公顷,桑园13.3公顷,香菇342万袋,蔬菜245.33公顷。2003年,生猪饲养量15057头,户均5.8头,畜牧业产值651万元,人均801元。2003年,全乡春玉米面积159.5公顷,产值达264万元,春玉米已列入市“丰收计划”项目。?,茶叶及水果生产:以往茶叶只在田头地角,屋前屋后零星栽种,以供自用。至2003年,全乡茶叶面积达188.6公顷,品种以乌牛早、龙井43、银霜、白茶为主,有茶叶加工户8户,年产茶叶150吨,总产值566万元。该乡种植柑桔起步较早,1976年春,在松山村瓦窑山开始试种温州蜜桔,面积4.45公顷,位居该乡80年代三大支柱产业(柑桔、茶叶、桑叶)之首。2003年,全乡柑桔面积达100.6公顷,年产量达2264吨,年产值269万元。1998年春,松山村杨新春开始试种松山李0.1公顷,2003年,面积达80公顷。??林业生产:该乡林业用地面积2881.87公顷,占总面积的67.6%,有林地面积2590.33公顷,生态公益林面积占52.2%,竹林面积占12.9%。历届政府对发展林业生产都十分重视,围绕“生态之乡”战略目标,制订长期的林业发展规划,坚持长期开展封山育林、植树造林、林木管护等工作。建有斗米岙、岱头村林场和乡林场。在乡政府的组织下,8个有生态公益林的村实行联合管护。1994年,森林木材蓄积量达59620立方米,毛竹蓄积71万株。?,叶村乡位于县城西南侧,全乡最大的一条河流——东坞源,建有全县最大的生活、生产用水供水基地——东坞水库,推进森林生态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乡党委、政府从实际出发,2002年对全乡1355.33公顷生态公益林进行界定,其中,国家级生态公益林57.13公顷、省级1051.73公顷、县级246.47公顷,都签订了管护合同,落实封育措施,加强管理保护。使东坞源水库的水源生态得到有效保护。全乡有古树名木30株。横坑、斗米岙有竹编制手工艺品的历史。过去竹林经营水平较低,通过建立12.67公顷笋竹林示范基地,对毛竹低产林进行技术改造推广,全乡竹林经营水平有了较大提高,每年为瓦窑头竹木市场提供优质竹原材料。?,1997年前,林业站受乡党委政府与林业部门双重领导,1998年,叶村乡林业工作站成立,属林业部门派出机构,有独立的财务、职工队伍,执行林业“管理、组织、指导、服务”的职能。2000年,与斋坛乡林业工作站合并成立联乡站,并受西屏林业中心站管理,2003年改称林业组。??
工业经济:20世纪70年代前,几乎没有什么工业,只有少数几个竹、木、泥水等手工业工人。进入70年代,工业生产逐步发展。70年代初,全乡创办首家企业官田缸窑陶器社,厂址设在官田村,主要生产生活用的陶瓷类产品,有职工8人,年产值约20多万元。1983年,因产品销路不好而停产。至1973年,又建立一个农机厂,设在叶村村,主要业务为出售、修理农机具,工人仅6人。1981年,在官田村创办下阳电站,有2台机组,年发电量40万千瓦小时,有职工6人。1997年改制为东坞水库管委会。80年代,叶村村创办了规模较小的叶村桔饼罐头厂、棒冰厂。1985年,创办了叶村乡家俱厂。90年代后,叶村乡工业得到快速发展,相继创办松阳第二耐火纤维厂、张家饮料公司、松阳县精密铸造厂、茂林化工有限公司、延寺保温材料厂等。进入21世纪初,在原有工业基础上,又创办了松阳县鑫达铸造厂、南源水电有限公司、旭日黑陶厂、康南塑胶厂、江南汽车修配厂等,全乡共有企业14家。主要行业有铸钢、化工、保温材料、黑陶等。到2003年底,全乡工业总产值为2048万元。其中:铸钢600万元,占总产值比例29.3%;耐火纤维300万元,占总产值比例14.7%。构成以铸钢、耐火纤维为主体的工业结构。铸造业具有适应性广、销售量大的特点,已广泛建立销售网络,产品销往温州、宁波、上海、江苏等地。旭日黑陶工艺厂,坐落于叶村乡寺岭下村,该厂采用原始的制陶技艺以及高温窑变和精心手工创作而成黑陶艺术品,曾获1998年浙江民间艺术品展“金奖”。黑陶是居室装饰、馈赠亲友、收藏纪念的珍贵礼品。该乡水力资源丰富,已建成东坞水库一级电站,东源水电开发公司的源口电站、十三步头电站、下阳电站,南源电站。??
第三产业:工农业的迅速发展,从而带动其他各种行业的发展。在大力发展效益农业的基础上,组建农产品营销队伍,至2003年,全乡有5个流通大户,年流通农副产品量达2799吨,毛猪2055头,流通金额达758.1万元。在每年香菇、春玉米、蚕豌豆、毛芋等农副产品交易旺季,各种汽车、拖拉机昼夜装运。全乡拥有各类汽车5辆、手扶拖拉机20多台、后驱动拖拉机52台。
一方特产:松山李因松山村民杨新春通过杂交试种获得而命名,该品种果实硕大,单果重200克~250克,果直径达5厘米~6厘米,呈红紫色,外观美,主要销往上海、杭州等超市,效益可观。2000年开始发展苗木,苗木销往遂昌、兰溪、临安、江西等地。2003年,平原12个行政村均有种植,面积达80公顷。
集市贸易:改革开放后,随着农村的经济发展和市场的渐趋繁荣,各村个体经销店及商贩不断增多,市场经济的确立完善,更促进了叶村乡商贸事业的发展。2003年,叶村乡各村经销店不少于三五家,送货上门的个体商贩也越来越多。乡政府所在地河头,在短短的三五年间,面貌日新月异,焕然一新,公路两侧店铺不断增多,饮食、服务等行业也有所发展。随着香菇、茶叶等主导产业的发展,农副产品的市场交易逐步兴旺起来,形成河头、叶村等主要农产品交易集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