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达镇地图
银达镇相关地区地图:
资源状况
1、水资源丰富:银达镇环境优美,水资源十分丰富:有魏家湾、陈家坝等15个大型蓄水库,北大河、清水河两条河流。尤其是闻名遐尔的清水河两岸风光旖旎,鸟叫蛙鸣,鱼成塘,鸭成群,形成江南水乡的自然风貌。沿岸休闲度假村鳞次栉比,环境十分优雅,休闲、度假、旅游者络绎不绝。由区、乡两级聘请北京达沃斯颠峰旅游规划设计院以“大漠湿地生态公园”为主题对清水河进行了规划设计,对清水河旅游资源进行全面开发已经开始。清水河旅游开发项目:该项目西起魏家湾水库,东至花园水库,东西长约7公里。此项目建设修通了1.53公里的沙石主干道路;总投资1100万元的光明游乐园,一期工程现已完工,已建成投资在20-40万元左右的小型旅游休闲接待点5处,年接待游客达3000人次。2007年计划再建成10户高标准农家园,同时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2、土地肥沃:农业基础条件良好:土地平坦肥沃,适宜小麦、玉米、瓜类、棉花、甜菜、酒花、各类蔬菜、豆类等10大类52个品种的农作物种植。农田采用井水河水混灌,农渠网络四通八达。
基础设施
1、道路建设:银达镇交通网络发达:酒泉至航天城高等级公路纵贯全乡,乡村柏油公路四通八达,渠、路、林配套,村村通车。全镇有道路316条,228.2公里,其中:主干道路2条(酒银公路、酒航公路),23.8公里,酒航公路穿镇而过,镇范围内为13.8公里;乡村道路20条,51.5公里,村组道路104条,100.1公里,居民点道路190条,74.3公里。全镇范围内已硬化乡村道路21条,71.8公里,无硬化10条26公里,居民点道路已硬化174条,67公里,无硬化11条,7公里。2、水利设施:全镇水利设施基本完善,属井河混灌区,流水长年不断主要水源来自讨赖河流域水源和清水河自然水系,流经4个行政村,40个村民小组,流经长度16公里,全镇有水库15座,辖区内现有水面面积5300亩,2006年全镇水产品产量达到450多吨。有机井540眼,支渠46条,92公里,农渠1360条,2200公里。银达村、蒲上沟村、谭家堡村、佘新村、妥家沟村利用农业中低产田改造工程基本完成了渠道铺设和机井维修。
3、住宅建设:全镇共有农户7555户,按结构分类:砖混结构住宅712户,占总农户的9%,砖木结构1768户,占总农户的23%,砖土木结构5088户,占总农户的67%,银达镇十分重视小康住宅建设和人居环境改善,已达到小康住宅标准的1530户,建成高标准的小康住宅示范点5个。
4、能源利用:银达镇有秸杆气站一个,用户360户,全镇有沼气能源利用户1050户。全镇共有太阳能热水器的用户为380户,简易太阳灶农户为240户,占到总农户的48%,燃气灶用户为2789户,占总农户的36%。
5、通讯及信息网络:通讯及信息网络健全:全乡有线电视用户达到3200户,入户率达72%,程控电话入户率达67%。
社会事业
1、教育事业:全镇有两所初级中学,19所小学,19所幼儿园。小学毕业生全科合格率达到97.9%,初中六科会考合格率达到89.6%。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达到100%。全镇共有青壮年劳动力14630人,其中高中文化程度以上的2926人,占21%,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8046人,占55%,小学文化程度的为3658人,占24%。经常性地开展农民科技培训和农民素质教育,绿色证书持证人数达到4780多人,占劳动力26%。2、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在20世纪50年代,毛主席曾亲自为银达题写按语,素有“文化乡”之称。银达镇党委、政府坚持“文化兴镇、产业富民、务实创新、勇攀高峰”的银达精神,紧紧围绕构建和谐社会这一发展目标,不断促进乡、村、组三级文化网络建设,大力培育农民业余文化团体。依托乡、村、组文化活动阵地,乡上建起了农民业余艺术团,14个村村村建起了秧歌队和文艺演唱队,农户自发组建农民业余自乐班6个,家庭演唱队36个。同时常年坚持了三年一届农民文化艺术节,两年一届农民运动会,每年一次大型社火、戏剧汇演。各类文化娱乐活动的经常性开展,极大丰富了农民业余文化生活。文化设施情况:一、镇文化站达到“六室两场一中心”即图书室、阅览室、活动室、器材室、道具室、服装室,歌舞厅、体育场、文化活动中心,有藏书2万册,文化活动器材400件套。二、各村文化站:建成示范村文化站室5个,有图书室、活动室、阅览室、会议室、体育场,共有藏书1600册,文化活动器材1200件套,其它11个村有活动室、会议室、体育场。三、组文化室建成示范文化室23个,活动器材有乒乓球、象棋、麻将、篮球等文化活动器材800套件。
3、医疗卫生:卫生工作走上规范化的轨道。银达镇有卫生院两所,19个村级卫生所均达到了“甲级卫生所”的标准。
4、广播电视事业:银达镇在确保让广大群众看好电视的基础上,积极推进“村村通”工程的提高和升级,全镇有线电视用户达6433户,占全镇总农户数的85%。安装程控电话3557户,占总农户的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