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家乡地图
应家乡相关地区地图:
自然条件
应家乡1986年至2000年的气象资料显示年平均气温17.8℃,平均最高气温是1998年,为18.6℃;最低气温是1989年,为17.5℃。历年7月最热,月平均气温28.8℃;1月最冷,月平均气温6.2℃。年平均降水量2066.1毫米,年最大降水量出现于1998年,为2589毫米;年最少降水量出现于1996年,为1288.6毫米。月最大降水量出现于1998年6月,为966.9毫米;月最少降水量出现于1987年12月,为0.6毫米。降水分布不均,南北山区多于中部丘陵、平原月平均日照142.6小时,1988年月平均日照时数最长,达166.7小时;1997年月平均日照时数最短,为117.1小时。7月平均日照时数最长,为228.3小时;3月平均日照时数最短,仅80.2小时。年平均风速1.3米/秒。最大风速年度是1987年,平均风速1.9米/秒;最小风速年度是1996年、1997年和1999年,平均风速1.0米/秒。月平均风速3月、4月最大,为1.5米/秒,10月、11月、12月最小,为1.2米/秒历年有霜,霜期最长的是1986年冬至1987年春,有霜期达32天;霜期最短的是1990年、1991年、1993年和1994年,有霜日仅9天。年平均气压1001.8百帕。最高气压年份是1987年,为1002.4百帕;最低气压年份是2000年,为1000.7百帕。
效能建设
随着农村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应家乡党政领导认识到乡镇原来的工作方法有些已经过时,只有转变机关职能,改进工作作风,才能提高基层干部的执政能力,更好地为农民服务。为此,乡党委、政府从2008年9,月份起,引入企业绩效管理机制,在乡机关开展效能建设活动。全面实行政务公示制,规定凡是与群众直接相关的事项,办事流程、办事时限、办事结果都要公示;推行岗位责任制、服务承诺制、限时办结制、首问责任制,解决职责不清、效率不高、工作不落实等问题。同时对机关工作人员实行能级管理,根据每位工作人员的工作性质和业务特点,将他们分编在党政、村镇建设、经济发展、社会事务和农林水等五大办公室。并采取五级管理办法,一、二级为正、副科级干部,由县委考核评定;三、四、五级为机关工作人员,由乡党委考核评定。能级认定考核包括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工作业绩、专业资历四个方面,分民主测评、综合考核、领导班子考核、专业资历考核四个步骤进行,对取得能级资格的工作人员,由乡党委采取竞聘的方法聘用。工作人员被聘用后,实行动态管理,对他们履行岗位职责情况按月进行量化考核计分,作为奖惩兑现的依据,并按其被聘岗位能级系数计算发放绩效补贴。同时乡里出台了各项制度,对村干部也实行绩效管理,加强村级班子建设,提高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
历史沿革
应家乡历史较为悠久。在清朝后期现应家乡地域大部分划属广信府饶邑来苏乡五十八都应家口和五十九都安坑管辖。至民国二十八年(公元1939年)设应家乡,驻地应家口,下辖17个保;1949年5月解放初,期,应家与黄沙上泸同属应家乡第5区;1950年应家与黄沙同属应家区,1951年乡境内增设石门乡,1952年增设东圩乡1956年撤区并乡,应家乡辖区范围与现在基本一致;1957年应家乡划四十八区管辖,1958年成立应家社,以后在历次行政区划调整,应家公社区域范围没有变化,1984年改为应家乡。江西上饶石雕刻于应家乡安坑村玳公祠内的大厅两侧。采用高浮雕的手法,以明代作家梁辰鱼的《浣纱记》为蓝本而创作,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图为允降、图寄子、图问疾三个场次。
行政规划
应家乡辖:应家村、东坞村、石门村、顶畈村、浮墩村、吉安村、佛母村、安坑村。
地理
境内地貌以半丘陵为主,地势南高北低,平均海拔175米。年平均气温17.9℃,无霜期约272天。境内水利、矿产、林地资源十分丰富。
经济发展
应家乡围绕“策应园区求发展、经营集镇兴三产、发展基地优产业、务实作风促全面”的工作思路,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真抓实干,实现了应家乡经济的稳步增长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协调发展。2003年,应家乡实现GDP5000万元,增长23%,财政收入增长18.7%,农民纯收入增长150元,城镇化率为8%,森林覆盖率为56%,招商引资实际进资1600万元。应家矿产丰富,无烟煤已探明储量达400余万吨,石灰石储量也逾千万方,在与黄市乡毗邻的吉安村磁圩有小脉金矿;2004年完成财政收入259.2万元,同比增长65.56%。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240元,达1442,增长达20%。招商引资实际进资3086.7万元,同比增长100.7%。2006年应家乡完成国内生产总值9892万元,财政总收入完成350.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724元,应家乡共引进项目五个:新华龙家电、伟达燃料、龙腾煤炭、上饶县应家乡里洲蚊香炭厂、凤凰大道建设等项目,共引进外资5106.9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