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俊镇地图
英俊镇相关地区地图:
社会事业
坚持经济发展,教育先行的原则。英俊镇加大对教育投入,累计投入110万元,用于扩建维修校舍2800平,方米,改厕3000平方米,新建围墙1387延长米。全镇现有1所中学、8所小学,均达到区级花园式学校标准的要求。在校生近4000人。拥有市、区级骨干教师38名。被誉为农村的“108中学”的58中学多年连续被市、区评为中考优胜单位。2005年镇政府投资了600万元,将原中心小学和58中学合并,建立了6000平方米的教学楼。对现中心校、腰十小学等村小继续加大投入,改善基础设施,强化硬件配备,为本镇居民和流动人口子女提供高质量的教育。高度重视民政优扶工作,公平、公正、公开地开展工作,把相关政策落到实处。2004年,将原三道和英俊两个敬老院合并,投资100万元对敬老院的房屋进行了维修,将所有的床、被、褥进行了更换;2005年,又投资20万元对敬老院进行了装修,使敬老院达到了省级一流敬老院的标准。发放各种救灾、扶贫、救济款17.5万元。有线电视入户率达70%,电话普及率达80%。进行农村电网改造,降低农用电价,实现农村与城市同网同价。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丰富农民的业余生活。每年都定期开展趣味农民运动会、乡村文化节、农民文艺表演赛、农民篮球赛等各种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深受农民欢迎。同时,利用这些活动农民聚集的机会,对农民进行科技培训和政策宣传,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城镇规划建设中,重视对村屯路网的改造,达到村村相通,屯屯相连,晴雨天出行都方便。2005年,新修柏油路9公里,水泥路11.1公里,维修沙石路42.1公里,累计投入资金500多万元。加强公共卫生和环境美化工作,近两年共投资47万多元改善了全镇卫生环境,镇区新设垃圾箱24个,各村、街分别增设10—20个垃圾箱,每村都有自己的清扫保洁队伍,做到了常年有专人清扫、专车清运。加大“四改”工作的投入,使改水率达90%、改厨率达90%、改院率达95%、改厕率达85%,新建公厕27个。长青、苇子、和平三个村农民都吃上了自来水。
土地挂钩试点镇
2008年11月正是农闲时节,长春市二道区英俊镇和平村农民,几乎每天都要“选派”代表,来到雾开河东侧几栋在建的楼房前看看工程进展情况。等到明年春暖花开的季节,这个村两个社的250户农民,就能告别平房,搬进这几栋水、电、气一应俱全的新楼房。而他们现有占地29公顷的宅基地,镇里打算统一规划,建设成温室和大棚,致富于农民。镇委书记田兴民告诉记者,和平村的作法,就是人们常说的“土地挂钩”。作为全国第二批土地挂钩9个试点镇之一,英俊镇还是吉林省唯一的试点镇,而和平村正是“试点中的试点”。所谓“土地挂钩”,是对农村建设用地减少与城市建设用地增加挂钩的简称。即:在耕地总量保持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建新拆旧和土地复垦,实现建设用地总量不增加,耕地面积不减少、质量不降低,用地布局更加合理。2006年7月,从天津、四川等中国第一批土地挂钩试点省市学习考察回来的英俊镇党政一班人,开始向国家发改委和国土资源部申报挂钩试点。2007年4月,国家发改委确定英俊镇为吉林省唯一的挂钩试点申报镇。今年6月,国土资源部正式批准英俊镇为全国第二批土地挂钩9个试点镇之一,也是吉林省唯一的试点镇。按照英俊镇的总体设想,实施土地挂钩试点,就是在国家政策框架内,坚持土地承包责任制不变、耕地总量不减少、充分尊重农民自愿,高水平规划、设计和建设一个有特色、适合产业聚集和生态宜居的新型小城镇。农民通过原有耕地规模化、产业化获得土地收益,通过人口集聚增加就业岗位,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民向新型农民和新型居民的转变,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根据《长春市二道区挂钩试点项目区实施规划》,试点项目区分为拆旧复垦区和建新区,规划总面积132.2公顷,周转指标63.3公顷,预计农民腾出宅基地68.9公顷,可置换建设用地59.5公顷,安置农民占地3.8公顷。挂钩试点成功后,英俊镇将发生显著变化:新建镇区位于雾开河东侧,自然景观秀美,而且新居在设计上突出布局特色、生态特色和建筑特色,功能齐全,环境优美;将新增耕地68.9公顷,而安置农民居住仅需3.8公顷,可置换建设用地59.5公顷,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大空间;计划从土地收益中拿出9300万元,为迁出农民交付养老保险,解决农民老有所养的问题;在建新区拿出5公顷建设经营、出租性用房,将出租收益回补农民,解决农民上楼后的新增费用和开支;复垦新增耕地68.9公顷。其中:40公顷将为农民建设温室、大棚;其余用于引进养殖、种植等农业产业化调整项目,解决农民就业问题。经测算,在无需政府投入的情况下,整个项目可获得纯收益2413万元。据了解,实施土地挂钩试点,就是在国家政策框架内,坚持土地承包责任制不变、耕地总量不减少、充分尊重农民自愿,高水平规划、设计和建设一个有特色、适合产业聚集和生态宜居的新型小城镇。农民通过原有耕地规模化、产业化获得土地收益,通过人口集聚增加就业岗位,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民向新型农民和新型居民的转变,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经济发展
2005年,全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7.6亿元(镇本级5.6亿、省市企业2亿)。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0.72亿元、6亿元和0.88亿元。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9.5:79:11.5。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18536元。全口径财政收入9161万元,其中,镇本级财政收入1021万元。工业经济不断壮大,初步形成以热电、建材、医药、化二工、汽车配件等为主体的工业框架。全镇工业企业153家,2005年产值18亿元,工业增加值6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12户,其中长春市热电二厂,年产值12亿元;东郊煤气厂,年产值2亿元;鼎鹿水泥厂,年产值2.2亿元;四通水泥厂,年产值4000万元;长红药业,年产值3200万元。2005年全镇第三产业年创增加值8800万元,商业企业有176户,年创增加值2200万元;餐饮服务业158户,年创增加值1500万元;交通运输、仓储企业8户,年创增加值3000万元;建筑安装企业2户,年创增加值1000万元,社会事业支出1100万元。英俊镇用工业化发展思路谋划农业。2005年全镇农业总产值1.2亿元,增加值7200万元;牧业总产值5000万元,增加值2700万元;种植业总产值7000万元,增加值4500万元。全镇分别以村为依托,坚持农村建设城市化,建立了省级小康示范村一个,在小康村内,居民住宅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标准,农民吃上了自来水,农业结构不断调整,发展特色农业成效明显。建立了蔬菜出口基地一个,蔬菜出口基地采用公司加农户的联营方式生产香菇、平菇、荷兰豆等蔬菜,出口日本和东南亚等地区,年出口量2000吨,年创汇120万美元。建立了牧业养殖专业村一个,卫星牧业养殖专业村有养殖专业户153户,养殖项目有蛋鸡、肉鸡、猪、肉牛和奶牛,年产鲜蛋5000吨,肉鸡4000吨,鲜奶10000吨。在国家取消了农业税的同时,政府努力增加对农田基本建设投入,几年来投入资金120万元,对低洼地进行农田改造,修筑了排水沟、渠,使低产地增效。
基础设施
英俊镇交通便利,路网直接与市区相通。长吉、长平、京哈高速公路在本镇均有出入口。102国道、长吉,南线、长吉北线、贯通全镇,距吉林省唯一的陆路口岸长春东站最近处仅1.5公里,距新的长春龙嘉国际机场仅10公里。正在建设中的长双烟铁路,横穿本镇。正在建设中的东部中线公路,途经本镇的中心区。拟建中的龙嘉机场快速路也横穿本镇。在镇内的这些路网,将为英俊镇带来充足的人流、物流、商贸流,是英俊镇致富之路、生命之路,更是英俊镇做为省“十强镇”辐射、带动其他乡镇发展的纽带。英俊镇水、电、气能源充足。镇属区域内有长春市中日友好水厂、长春市第四供水厂,可满足工业供水需要;长春市热电二厂年可提供电能和热能;长春市东郊煤气厂年可提供煤气;英俊镇即将在工业集中发展区、居民小区内建一座变电所和一座电信所。这些基础能源企业不仅座落在本镇,同时还将为进入本镇投资兴业的各类企业提供充足的能源保证。
领导班子
英俊镇领导班子精诚团结,求真务实,开拓创新,为不断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进程。不断加强软环境建设,为全镇的经济建设提供保障。2005年,英俊镇以“小政府、大服务”为目标,科学合理设置机构和配备干部,缩减机构4个,精简人员24人。改革后人员素质和机关工作效率得到了明显提高。英俊镇党委、政府将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振奋精神,开拓进取,扎实工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而努力奋斗。
下辖村庄
辖福利、宏胜、宏伟、英俊、宏新、宏声、宏丰、宏明、长江、金钱、分水、东长青、杨家店、苇子沟14个村委会。福利、宏胜、宏伟、英俊、长江等村现分别归属吉林等街道管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