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平县地图
永平县相关地区地图:
大碱塘及玉皇阁
山坳明珠—大碱塘:坐落于城东北约2公里处,东依永云公路,西靠营盘山,路绕山环,山色明媚,树木成林,蓄水满塘,波光潋滟,是休闲、度假的好地方。灵化槐影:灵化山又名玉皇阁,位于城北约7公里处,三面陡峭,如玉笋拔地而起,有玉皇阁、唐槐点缀其中。
行政区划
【博南镇】成立于2005年12月,由原老街、曲硐两镇撤并而成。位于永平县境中西部;全镇土地总面积466.3平方公里;2009年底,全镇总人口54236人。居住着23个民族,其中汉族有38795人,回族9836人,白族1912人,彝族3012人,其他民族35人,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28.47%。回族是境内居住的主要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18.14%;曲硐村是滇西最大的回族聚居村。【北斗彝族乡】位于永平县城东北部,全乡土地总面积482平方公里。2009年末全乡共13303人,全乡共有汉族、彝族、傈僳族、白族、回族、苗族等六个世居民族杂居而住,少数民族人口9994人,占总人口的75.12%,其中彝族7669人,占57.65%,白族1501人,占总人口的11.28%,傈僳族645人,占总人口的4.85%。【厂街彝族乡】位于永平县东南部,辖区国土面积363.3平方公里。2009年末,全乡总人口19653人,境内居住着汉、彝、回、傈僳、白、苗等七个民族,彝族人口8403人,占总人口42.76%。【龙街镇】位于永平县城东南部42公里处,全镇国土面积464平方公里。2009年末,全镇总人口23380人。境内居住着汉、彝、白、苗、傈僳、回、哈尼、傣、景颇、基诺、侗11个民族,汉族6736人,占总人口28.81%,少数民族人口16644人,其中,彝族12344人,白族487人,苗族1301人,傈僳族338人,回族2135人,其它少数民族20人。【龙门乡】位于永平县北部,全乡国土面积297.4平方公里。2009年末,全乡总人口12511人,境内居住着汉、彝、白、苗、傈僳、回等9个民族,汉族8163人,占总人口65.25%,少数民族人口4348人,占总人口的34.75%,其中,白族1405人,回族929人,彝族1378人,傈僳族401人,苗族82人。【水泄彝族乡】位于澜沧江东岸,永平县境南端,水泄乡有国土面积395.5平方公里,2009年全乡总人口数17027人,境内居住着彝、汉、苗、傈僳、白、回、纳西、景颇、阿昌等9个民族,汉族人口4056人,汉族占23.82%,少数民族人口12971人。【杉阳镇】位于永平县西南,国土面积422.1平方公里,人口42549人,居住着汉、白、回、苗、傈僳等16个民族,有常用耕地28244亩,其中水田12556亩,旱地15688亩,是永平的人口大镇和粮食主产区之一。
自然资源
永平自然资源丰富,物产众多。矿产资源十分丰富,目前已探明的有铜、钴、银、锡、砂金、铅、汞、褐煤、磷、硅、水晶、高岭土、石灰石等金属矿15种,非金属矿12种。其中褐煤储量3200万吨,铜储量203.66万吨,高岭土储量2800万吨,花岗岩储量20万立方米。植物资源有云南松、华山松、杉松、高山栲、杜鹃、山茶、香樟、楠木、红椿、梨、桃、梅、花红、石榴、香橼、核桃、花椒等。境内宝台山国家级森林公园内高等植物达89科360余种,其中,尚有第四冰川期遗留下来的水清树、阙氏木兰(本莲花)、杜氏木莲、爬地柏等。药用植物有沙参、防风、黄连、芍药、贝母、百合、龙胆草、天麻、天门冬、草乌等;菌类植物有鸡棕、松茸、木耳、香菇、干巴菌、牛干菌、奶浆菇等。野生动物资源有狗熊、野猪、豪猪、豹、狼、獐、狐狸、岩羊、猴、穿山甲、飞鼠等;禽类有竹鸡、锦鸡、凤凰鸡、鹦鹉、孔雀、啄木鸟等。永平特产众多,主要有薄壳大泡核桃、腊鹅、花椒、鸡棕、松茸、蜂蜜、香菌、云木耳、香菇豆豉、白木瓜、白皮大蒜、牲畜皮张、泡辣子等。
永平文化
永平文化底蕴深厚。1993年5月发现并开始发掘的新光新石器文化遗址,证明早在3700多年至4000多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是云南境内所发现的规模较大,保存较为完整的古人类文化遗址。发掘出土的石器和陶器等大批文物,文化内蕴十分丰富。石器均为磨制精巧的石斧、石锛、石刀、石镰、石镞等;陶器均为手制的陶罐、陶尊、陶壶、陶钵、陶盆、陶杯、陶勺以及空三足器等。通过考古发现,新光文化遗址可分为早、中、晚三期,每一个时期都代表着同一种文化不同的发展阶段,被专家称为“新光类型”,对研究云南新石器时代的文化成因、我国古代边疆地区的文化面貌、中原文化对云南边地文化的影响、东南亚国家之间古代文化的关系、古文化族属、云南青铜文化的起源问题等,都有着极其重要的研究价值和史学价值。此外,长期以来,永平便一直是内地通往边疆及东南亚国家的重要交通门户。具有“西南丝绸之路”盛誉的博南古道,就是以境内著名的博南山来命名的。它的出现,比北方的“丝绸之路”还要早两个多世纪,是中国沟通内地和边疆,通往南亚和西亚以及欧洲的国际性大通道。
同名永平县
三国吴时,置永平县,县治今江苏溧阳市天目湖镇古县村附近。属丹阳郡。晋太康元年(280年),改永平县为永世县,永兴元年(304年),属义兴郡。隋开皇9年(589)废入溧阳市。
白木瓜
白木瓜含糖甙、胡萝卜素、蛋白酶、维生素C等多种营养成分,不但是上好的调味佳品,而且具有广泛的药用价值。是生产蜜饯、果酱、白木瓜原汁和白木瓜酒等名优产品的主要原料,具有舒筋活血、通络化瘀、强身健体、祛风除湿、开胃健脾的功能,是治疗跌打损伤、风湿疾病的良药。永平县种植白木瓜的历史悠久,以果大皮薄,酸香浓郁,肉质丰厚,核小汁多而远近闻名,是云南生产白木瓜优质苗木以及种植发展白木瓜的主要基地县。目前,全县已种植发展白木瓜2万多亩,产量达到40多万斤,是永平大力发展绿色环保产业、帮助贫困山区农户脱贫致富的主要经济林果之一。永平县天然食品有限公司抓住机遇、瞄准市场,大力开发地方特色食品,充分利用丰富的白木瓜资源,生产出永平白木瓜酒、木瓜汁、木瓜蜜饯、木瓜丝等白木瓜系列产品,同时不断改进生产工艺和产品包装,扩大生产规模,努力开拓市场。目前白木瓜系列产品产量已达到350吨。从1992年开始,白木瓜酒、白木瓜汁、木瓜蜜饯、木瓜酒相继获得全国民用高新技术名特产品金奖、全国首届优质清真食品奖、大理州旅游产品开发奖、川滇食品展销卫生优质食品奖、大理州金花奖。
云南宝台山国家森林公园
宝台山位于永平县城西南部,地处昌宁、漾濞、巍山3县市的结合部,总面积9584公顷,原始生态保存完好,森林植被茂密,物种资源丰富,文物古迹众多,自然景观秀丽,以古老、神奇、壮观而闻名滇西。境内最高海拔2913米,最低海拔1150米,气候垂直变化明显,加之起源古老,成分复杂,森林植被具有从滇南到滇西北过渡的显著特征,保存有一批珍稀物种,是省内难得的物种基因库。区内植被覆盖率达96.68%,共有各类植物1001种,其中:蕨类植物22科41属90种、种子植物134科443属911种,第四冰期遗留下来的兰科、樟科等古老植物以及滇藏木兰(木莲花)、大树杜鹃、云南山茶、绒叶含笑等奇花异卉随处可见,其中以花色绚丽多彩、幽香清雅、有活化石之誉的成片木莲花最为罕见。区内常有金钱豹、金丝猴、山驴、黑熊、绿孔雀、锦鸡、凤凰鸡等珍禽异兽在林海中出没,据不完全统计,仅列入国家一、二级保护范围的野生动物就达30多种。区内的明代古建筑群“金光寺”始建于崇祯元年(1628年),建筑古朴雄壮,雕工精细,构思奇巧,是极为难得的艺术珍品,素有“滇西名胜”之称。寺内现存有不少宝贵的文献、经书和艺术珍品,对研究云南佛教史具有重要意义。明代著名地理学家徐霞客曾于崇祯十二年(1639年)游历宝台山金光寺,对宝台风物、寺观亭阁进行了细致而精辟的记述,并作了“余至省,即闻此山之盛”的高度评说。1994年3月,省人民政府确定宝台山为省级自然保护区;2005年12月23日,国家林业局正式批准设立宝台山为“云南宝台山国家级森林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