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南乡地图
源南乡相关地区地图:
精神文明建设
芦溪县源南乡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十分注重乡村文化建设和村民素质的提高,在改善农村面貌的同时,促进乡风文明,邻里和谐。2008年,源南乡投入资金22万余元用于农村文化建设,在所有的新农村建设示范点设置宣传栏,并利用村里的有线广播、黑板报等载体广泛宣传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各村都成立了自然村理事会,根据村民的意愿修订村规民约,从改变不良习俗入手,积极开展“十星级文明户”创建活动。不少村组还根据自身条件建成了阅览室、娱乐室等文化活动场所,极大地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源南乡,一条条宽阔的水泥路通向绿树掩映下的人家,环境变美了,人与人之间相处更和谐了,到处都充满浓浓的友爱互助之风。沿革
1949年置源南乡,1961年改公社,1969年并入芦溪公社,1990年复析置源南乡,是全县最年轻的一个乡。廉政建设
2002年以来,该乡把廉政文化建设作为建设和谐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以“六进”为载体,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崇廉尚廉。在街道、社区和机关的醒目入口、办公室走廊设立了一批廉政警句、修身格言。同时,把廉政教育和新农村建设、企业文化建设有机集合起来,充分利用文化场所、党员之家等文化阵地,使廉政教育走进农村和企业。通过在节假日里向干部配偶发廉政短信息或倡廉公开信,把家庭建成反腐倡廉的重要阵地。,2005年,源南乡在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坚持规定动作不走样,自选动作有特色,结合正在开展的作风建设年活动,在机关内开展“2+8”和“8+2”活动,取得了明显效果。该乡开展的“2+8”活动,即2个小时队伍建设加上8个小时工作时间,半个月的时间里,每天早晨5:30至7:30对全体机关干部按照部队标准进行半军事化的队伍训练,使广大党员干部在“满意机关”创建中转变作风,更好服务于人民群众。“8+2”活动,即除8小时正常工作时间外,每天晚上组织党员干部进行不少于2个小时的政治学习,深入学习《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读本》和《党章》以及上级领导的讲话精神,提高党员干部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做到工作与先进性教育活动两不误、两促进。通过活动的开展,机关作风得到了改善,党群、干群关系得到密切,各项工作得到了推进,到2005年10月为止,共为群众解决热点、难点问题35个,帮扶困难群众20户。文化遗产
芦溪县源南乡源溪村有一片气势恢宏的古老建筑群,是享誉大江南北、被乾隆皇帝称为“江西大器”的清代著名才子刘凤诰的宗祠。刘氏宗祠始建于南宋时期,由4座祠堂和一座古戏台构成,均为砖木结构,总体坐北朝南,占地面积2800余平方米。由于年久失修及历史变迁,宗祠遭到不同程度的风化和损坏。2008年,源南乡筹资10余万元对古戏台进行了修复,对整座宗祠也正在着手整修。刘凤诰简介:刘凤诰(1760—1830),字丞牧,号金门,是江西省萍乡市上栗县赤山乡石观泉村人,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中一甲第三名进士(探花)后,授翰林院编修。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升任翰林院侍读学士。其后历任国子监祭酒、太常寺卿、内阁学士、兵部右侍郎、户部右侍郎、吏部右侍郎等职。其间先后任过广西、山东、浙江等省的学政,充当过湖北、山东、江南等省的乡试正考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