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来镇地图
悦来镇相关地区地图:
经济发展
2005年全镇实现社会总产值1.6500亿元,农业总收入7525万元,农村人均收入实现3240元,完成招商引资840万元,民营经济实现总收入18,900万元,增加值4,940万元,实缴税金330万元。镇级初级中学一所,完全小学10所,校园占地面积44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共有教师295人,中小学生4090人,目前已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全镇现有乡镇卫生院一所。
自然地理
悦来镇为桦川县城。位于桦川县中部北侧,松花江南岸。地理坐标为东经130°43′,北纬47°01′。距佳木斯市41公里,距省会哈尔滨市425公里,距首都北京1813公里。镇区面积161.2平方公里。地形属平原区,为松花江南岸二级阶地。海拔75~80米,地势平坦。土壤黑白兼具,偏粘偏沙,利于城建。
特色产业
该镇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扩大蔬菜、油料、饲料作物种植面积,建立了无公害蔬菜基地和小方蔬菜、悦西食用菌两个示范园。同时,以“林木产业年”活动为契机,狠抓林业生产,农村所有荒滩及沟渠路道,环镇路两侧全部建成林地,森林覆盖面积38%。全镇杨树总量达到400万株,成片林面积1.5万亩,农田林网覆盖率达100%;围绕推进杨树产业化进程,该镇大力发展林经套种,2003年,全镇套种蘑菇700万平方尺,套种蔬菜8000亩,亩均效益2500元以上。该镇种植金针菜(又称黄花菜)已有200多年的历史,现有金针菜8500亩,产量20万斤左右。该镇利用黄淮海开发资金,大力发展无公害蔬菜生产,已在大方、悦来居委会等村建立标准无公害蔬菜基地2600亩,亩均经济收入2000元以上。该镇是苏北地区著名的三元杂交商品猪生产基地,全镇80%的农户建起了恒温猪舍,户均年出栏量在30头以上,是远近闻名的三元杂交猪商品基地和国家级商品活体猪储备基地。该镇的龙头企业是粮食及农付产品加工。全镇现有面粉厂12个,挂面厂4个,精米加工厂11个,饲料厂1个,草料加工厂4个,蘑菇加工厂2个。这些龙头企业年产值达2.1亿元,利润1200万元。
乡镇物产
悦来镇历史悠久,物产丰富,交通发达。是大邑县城通往国家级风景区-西岭雪山、高山滑雪场、花水湾温泉度假区、道教发源地-鹤鸣山、佛教早期传播地--雾中山的咽喉要道。斜江河傍城区而过,国家一级水泥路大(邑)--双(河)旅游快速通道和大(邑)--灌(都江堰即灌县)路横贯城区东西南北。悦来古镇是大邑县丘陵区农副产品的集散中心,集贸繁荣,古有“一新(场)二唐(场)三灌口(悦来)”之称年集贸成交额在亿元以上。农副土特产品丰富,年出栏肥猪3.6万头,麻羊10000只,肉兔6万只,年产柑桔200万公斤,李子160万公斤,魔芋100万公斤,拥有2000亩成片樟州柚子基地,年产量达180万公斤以上,素有“客商来到灌口(即悦来)场,夏买水果冬买羊”之说。
基础设施
悦来镇基础设施优良,城镇功能齐全。现城区面积达3平方公里,城区人口6000人。现有日供水量3000吨的自来水厂一座;邮电支局一个,拥有2000门程控电话和移动通讯3个,占地40亩;医院2个;学校2所;银行营业所3个;供电所1个。通过近几年城镇建设的不断发展,城镇面貌达到了极大的改善,使得城区内街灯华丽,道路畅通,环境优美,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为对外开放、招商引资创造了极好的条件。
历史沿革
悦来镇始建于清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建镇。1912年(民国元年)11月,桦川县公署由佳木斯镇迁入,悦来镇定为桦川县城。1934年(伪满康德元年),伪县公署迁至佳木斯,悦来镇以区建置。1964年9月,悦来镇重为桦川县城。经过40多年的发展,镇容焕然一新。2001年原悦兴乡合并到悦来镇,2006年悦来镇共有17个行政村,21个自然屯,5971户农民,22890人;城镇4个社区24个居民委,10049户居民,30262人。“悦来”这一名称,始于清代。1884年(清光绪十年),有山东张姓移民来此开设小客栈,取名“悦来客栈”。后客栈兴旺,商贾云集,1906年(清光绪三十二年)勘定街基,定名为悦来镇,隶属临江州管辖。1909年(清宣统元年),划归新设置的桦川县管辖。中华民国成立后,1912年11月,桦川县公署由佳木斯镇迁驻悦来镇,成为桦川县城,隶属平政区管辖,1930年改隶第一区。东北沦陷后,初为县城区,1934年伪县公署迁至佳木斯镇,1941年将悦来镇改为悦来街。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设置悦来区,1950年7月改为第六区。1956年3月,划归集贤县管辖,设置悦来乡。1958年2月,划回桦川县,同年9月改称悦来人民公社。1959年3月,划归佳木斯市管辖。1964年8月,划回桦川县,同时恢复桦南县,桦川县人民委员会驻悦来公社。1965年6月,将悦来公社划分为悦来镇公社和悦兴公社。1972年设置悦来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