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河南省电子地图 > 许昌市地图 > 许昌县地图 >
榆林乡地图
榆林乡相关地区地图:

榆林乡人口数据

(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总人口48740男25237女23503家庭户户数13368家庭户总人口(总)48605家庭户男25162家庭户女234430-14岁(总)119700-14岁男64350-14岁女553515-64岁(总)3236215-64岁男1670815-64岁女1565465岁及以上(总)440865岁及以上男209465岁及以上女2314户口本地住在本地48263

榆林乡机构基本介绍及职责:

中共榆林乡委员会榆林乡人民政府,直属于许昌县委、县政府,正科级单位,实行全额预算管理,现核定行政编制33名,离退休工作人员3名,工勤人员编制4名,实有人员35名。设党委书记兼人大主席1名,党委副书记2名(其中一名乡长兼任)、乡长1名,纪检书记1名、党委委员2名、副乡长3名、综治办副主任1名、副科级组织员1名、武装部长1名。下设党政办公室、社会事务办公室、经济发展办公室三个正股级单位。核定事业编制40名,下设四个中心,一个所,即:农业服务中心、村镇建设发展中心、文化服务中心、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中心、社会劳动保障所、五个正股级单位。

榆林乡城建交通:

目前,乡政府驻地基础设施较为完善,主干街道全面进行了绿化、美化、亮化,水网与道路的改造与升级。到2008年,将按照规划基本框架建设全部完成。

榆林乡颍村小学改建完毕

许昌县榆林乡颍村小学位于榆林乡南街,秉承打造中原第一名校为目标而努力!经过两年的运营校区功能不是完善,为了积极发展教育的需要特此融资进行第二期改建!现在一个崭新的功能更加完善校区展现在乡镇人民眼前!校址:许昌县榆林乡南榆林街新村邮编:411023区号0374欢迎大家来许昌县榆林乡第二中学参观访问交流学习!

河南第一所南水北调移民新村小学开学

8月31日上午,许昌县榆林乡姬营小学落成暨开学典礼在欢快的气氛中举行。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移民安置指挥部副指挥长权红军,省南水北调办公室副主任、省南水北调移民安置指挥部办公室副主任王小平,省委高校工委专职委员、省教育厅工作组副组长金法,市领导毛万春、李亚、秦春梅出席典礼。姬营小学位于移民新村北部,占地5.8亩,今年4月28日破土动工,历时4个月,于8月28日落成,成为许昌县标准化小学之一。该校基础设施完备优良,教师队伍充满活力,现有移民新生158人,他们正以崭新的姿态、昂扬的斗志迈向美好的未来。典礼上,金法代表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厅向姬营小学落成暨开学典礼的举行表示热烈祝贺。他指出,许昌市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移民安置工作的战略部署,规划建设了崭新的姬营移民新村和功能齐全、设施先进、环境优美、高标准、高质量的移民新村学校。同时,还配备了优秀的教师,装备了现代远程教育设备,购置了图书等,为移民子女新学期能够按时开学做好了充分而周密的准备。姬营移民新村小学,诞生于特殊之时,承担着特殊的任务,承载着特殊的希望。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格外关注、倍加珍爱这所小学,使之能够开出鲜艳的花朵,结出丰硕的果实。省教育厅将及时帮助解决姬营移民小学办学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经费上给予支持,设备上给予倾斜,管理上给予指导,促进姬营移民新村小学尽快步入正规办学,办出特色。姬营移民新村小学的广大教职员工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教书育人,敬业爱岗,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姬营移民新村小学的同学们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为将来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打下坚实的基础。他衷心祝愿姬营移民新村小学的明天更加美好。典礼上,权红军、毛万春共同为姬营小学揭牌,姬营小学的学生为参加典礼的领导佩带了红领巾,省、市、县领导向小学生们发放了书包和文具,并视察了学校教室。

园区基础设施情况

工业园区总体规划面积2000亩。目前,已开发面积600亩。3.5万伏变电站和工业区高压专线为企业提供充足的电力供应;电话程控化装置与移动、联通的使用改善了工业园区通讯条件,有线电视的安装,企业数字化程度的提高,为企业走向世界提供了窗口。工业园区治安室的设立,为企业环境的安定提供了有效保障。

山西省朔州市朔城区南榆林乡

朔城区南榆林乡位于市区东南35公里处,总面积192.5平方公里,属山坡丘陵区,所辖26个村,人口15805人,8.1万亩耕地。十年九旱,群众生活贫困。据朔城调查队调查,2007年该乡依托“奶牛”脱贫,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3820元。
一、培训示范村,示范户,推行“伴养”:2007年底,全乡奶牛4500头,挤奶牛2890头,涉及青钟、下疃、南磨、神武、王化庄、辛寨、东村、西村900多户,固定奶站五个,流动奶站10个。确定了青钟、下疃、芦子坝等村为示范村,省人大代表金开花等59户为示范户,组织相邻的村有条件的户进村入户,同时推行“伴养”,即:我的牛你饲养,奶归我犊归你,打破村界,滚动发展。
二、抓黄牛改良,就地繁育:在调查中,群众普遍反映,黄奶牛改良后代,杂交优势明显,奶量虽略不足纯牛奶,但抗病力、适应力都较纯牛奶强。充分发挥两个黄牛改良站的作用,在2005年2个改良站的基础上,2007年又增建1个改良站,几年来对3200多头黄牛进行改良,1700多头已产奶,达到生产、育牛两不误的有序发展。
三、抓培训,科学饲养:几年来,聘请市科技局、市老龄委、市区畜牧局多次到乡进村入户搞饲养管理,防病、治病、防疫等培训35多人次,印发书刊、光盘、宣传资料20000多份,讲解奶牛科学饲养知识。通过培训学习,大多数养牛户改变了老办法,走上了科学饲养之路。
四、确立市场理念,解决具体问题:广泛宣传市场理论,让养牛户确立市场观念,就奶价不稳、拖欠奶款等问题进行协调解决。在2003年、2005年上半年和2007年出现三次奶价下跌,牛价大滑坡,群众情绪不稳,有倒奶、卖奶牛现象时,区、乡领导入村到户宣传指导,全体乡干部包村包户,宣传市场经济理论、稳定群众情绪,协调沟通奶农、厂家、奶站关系,2007年还低价买进350多头小奶牛,这样做不但避免了饲养奶牛大起大落,而且还稳中有增。
五、发展草业,力求“就地取材”:几年来,抓住退耕还林机遇,按“柠条、苜蓿一比六”模式,到2007年已退耕还林30000多亩,种植10000多亩苜蓿,人工种草4000多亩。其中2007年种植草玉米38800亩、青贮玉米500多亩,保证了优质饲草的供给。奶牛发展到13个村1400多户4500头,挤奶牛2890多头,下疃村、青钟村均突破600头,是2001年底的6倍多,固定奶站5个,流动奶站10个,2005年畜牧业收入占到全乡农业收入的近50%,人均收入2300元,2007年达到3820元。目前该乡已建立了奶牛经济合作社,聘请市区相关部门专业技术人员到乡进村入户培训指导,新建了10个青贮池,按村给奶牛户建档,协调了厂家、奶站、奶农之间的监督制约机制,解决了奶农的后顾之忧,步入了规模化、园区化养殖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