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云南省电子地图 > 丽江市地图 >
玉龙县地图
玉龙县相关地区地图:

玉龙纳西族自治县-玉龙名人

玉龙人在不断创造自己的本土文化的同时,吸纳各种先进文化的因素,特别是汉文化的先进因素。从元、明时期开始,汉、藏、白等兄弟民族的先进文化对我县影响日益增多,形成了玉龙文化兼收并蓄,但又独具特色的文化现象。文人文化从明代开始,就有了自己的作家群体、画家群体、音乐家群体等既弘扬本土文化、又传播外来文化的文化人。明至清初,由于丽江木氏土司不因循守旧,在文化上不闭关自守,树各种文化实行兼收并蓄的开放亲和的政策,努力学习汉文化,逐渐培养了一批用汉文写作并有较高造诣的木氏土司汉文作家群,其中木泰、木公、木高、木青、木增、木靖等六人,被后人称之为明代六公。仅木公、木青、木增三人就共创作了十四部诗文集,并全部付梓刊行,对后世影响较大,成为纳西族文学史上一个里程碑。明朝钱牧斋的《列朝诗集》、清代纪晓岚编的《四库全书》,民国年间赵藩编的《云南丛书》以及《滇南诗略》、《滇文丛录》等都选了木氏土司作家群的作品。清雍正元年(1723年),丽江实行“改土流”,推进了该县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纳西族地区寸丁破了木氏土司垄断文化的局面,先后创办书院、义学,纳西族平民子弟开始有了读书,出现了大批中下阶层乃至贫寒出身苦读的人画家。周之松、李洋、桑映斗、牛焘、马子云、杨竹庐、木正源、妙明和尚、杨品硕、李玉湛、张文湛、王源、杨庆远、和庚吉等是其中的代表。到现代出现了中国著名历史学家方国瑜、学者范义田、作家李寒谷、画家周霖、纳西族第一位女作家诗人赵银棠、国学大师、书法家周善甫等。在当代出现了学者志士书法家李群杰、百部长篇小说作者王丕震、音乐民族学家宣科、无臂书法奇人和志刚等。博大精深的文化,曾经吸引了地理学家徐霞客,元朝丽江宣慰副使李京、美籍植物学家、人类学家约瑟夫·洛克,俄国学者.顾彼得、学者李霖灿、文豪郭沫若、画家吴冠中等名士。

玉龙纳西族自治县-民风民俗

长期以来,纳西、汉、白、傈僳、彝、普米等少数民族在这块土地上和睦相处,在共同创造丽江文化的同时,各民族自己,甚至是同一民族的不同居住区都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风民俗,在服饰、饮食、节庆日、婚丧嫁娶、祭祀等日常生活方方面面,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风民俗文化。纳西族因地域的不同其服饰、方言略有区别。纳西女王女的羊皮披肩被称作“披星戴月”,披肩缀有七星和日月图案象征光明、吉祥和纳西妇女的勤劳能干。节日上,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和中秋节与汉族同俗,丽江各民族多有祭天传统习俗,纳西族尤为流行,是纳西族古老而最隆重的节庆。农历二月八“三朵节”是纳西族法定的民族节日。另外还有正月十五棒棒会、一年二度的骡马会(三月会与七月会),农历六月二十四至二十七的火把节。纳西族很早实行一夫一妻制,过去婚姻由父母包办,礼节繁多,如今自由恋爱婚礼更加喜庆。丧葬习俗上,纳西族古老习俗为火葬,但大部分地区自清代改土归流后,改为土葬,部分地区(主要是一些山区的纳西族)则一直保‘持着火葬习俗。玉龙县民族民间歌舞内容广泛,形式多样,旋律古朴,源远流长,富有浓烈的民族风格和乡土气息,有的含蓄委婉,忧郁缠绵,有的热情奔放,明快舒展,粗犷豪爽。如纳西族民间歌舞,有民歌、儿歌、小调、谷气、口弦调、打跳、窝热热、喂默达、阿里里等。

玉龙纳西族自治县-革命历史

玉龙县自元朝开始往往得风气之先。明代丽江木氏土司忠君爱国,拓边守城,丰富充实了纳西族民族文化内容,影响到纳西族心理素质及民族性格的形成。禁毒先驱马子云参加岁试的文章中首次提出禁烟主张。1905年,丽江废科举、兴学堂,创立了滇西最早的新式学堂一一丽江府中学堂。早在1905年到日本留学的周冠南,是早期的同盟会会员,在辛亥革命中是优秀的活动分子。1907年,丽江府知府创办了《丽江白话报》,是国内继上海《中国白话报》后的第一份白话报,宣传维新变法和富国强兵的思想。1936年,贺龙、任弼时、肖克等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北上抗日,长征到达丽江,播下革命的火种。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在国家和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机关头,数百名纳西族子弟,随滇军奔赴抗日前线,参加了著名的台儿庄等重大战役,少修建了“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1938年,李群杰、方国瑜等在昆明创办了《丽江旅省学会会刊》,大力宣传抗日,为抗日救国呐喊助威。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初,涌现了第一批中共党员。各族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推翻反动统治,建立起人民政权,书写了革命历史文化的绚烂篇章。玉龙县革命纪念地有红军长征石鼓渡口、巨甸渡口。1983年1月,石鼓红军长征渡口被公布为云南省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石鼓镇建有“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长征渡江纪念碑和红军渡江青铜雕像,石鼓镇被列入云南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东巴文化博物馆被列为云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玉龙纳西族自治县-名优特产

玉龙雪山山珍--雪茶:源自玉龙雪山的山珍雪茶是一种地衣类地茶科植物。雪茶洁白如雪,加工后状似茶叶,它只生长在高海拔的雪山上,因而被称为雪茶。雪茶气味清香,可以单独泡饮,也可以与各种茶叶或菊花、甘草等物一同泡制。生长于玉龙雪山海拔4000-4200米雪线附近阴湿岩石和苔地上,为丽江传统地道野生药材。对咽喉肿痛,口腔溃疡有明显疗效,减肥降脂降血压,是天然保健饮料。
绿色果品“多利九补”:多利九补是纳西语,是晒班干了的海棠果的意思,是丽江用海棠果晒制而成的一种风味食品。海棠果,果实近球形,稍大于葡萄;三月开花,八月成熟;果皮呈黄色。加工时需将果实一剖为二。多利九补吃起来酸甜可口,味道独特。宏观世界还具有利尿、消渴、健胃等功能。在纳西民间药方中,多利九补是治疗泌尿疾病的主药之一。到了海棠果成熟的季节,丽江人几乎家家都要晒制一些多利九补,以备常用。
虫草:生长于海拔3000米以上的雪山草甸。仅每年5---7月融雪后的晴朗天气。虫草寄生于雪山特有的蝙蝠昆虫的子座肉,形成幼虫的干燥复合体。功效:补血补气,养肺益肾,温中化疾。疗阳痿遗精、腰膝酸痛等,能明目安神。
野生天麻:生于玉龙雪山海拔100-2500米的高山丛林中。性甘味平,有平肝潜阳,熄风止疼,祛风通络之功效。治疗眩晕眼黑,头风头痛,神经衰弱、失眠、肢体麻木、手足不遂、口眼歪斜、小儿癫痫、惊厥症。5-10g煎服,或研粉入丸、散、亦可取适量与鸡蛋及动物脑髓调匀蒸食,或与猪蹄及鸡肉同炖作药膳食用,亦可泡酒服用。
高原野生羊肚菌:羊肚菌春末至秋初生长于海拔2000-3000米左右的针叶阔叶林混交林中。是著名的世界性美味食用珍品。菌质脆嫩,鲜美可口,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和多种矿物质等营养成份。被誉为"食用菌皇后"。历史上丽江纳西土司把羊肚菌作为向皇帝朝贡的珍品,在欧美各国享有极高的声誉。食用方法为将肉末拌好放入菌体中蒸食、或与鸡、鸭炖食。

玉龙纳西族自治县-行政区划

玉龙纳西族自治县辖3个镇、13个乡(其中3个民族乡):黄山镇、石鼓镇、巨甸镇、白沙乡、拉市乡、太安乡、龙蟠乡、鲁甸乡、塔城乡、大具乡、宝山乡、奉科乡、鸣音乡、石头白族乡、黎明傈僳族乡、九河白族乡。

玉龙纳西族自治县-人口民族

玉龙纳西族自治县是以纳西族、白族、藏族、汉族、彝族、傈僳族、普米族等九个世居民族组成的贫困县,全县有18个乡镇,其中有四个民族乡:九河白族乡、黎明傈僳族乡、石头白族乡、仁和傈僳族乡。全县人口有209,710人,其中:纳西族人口有118,474人,全县均有分布,占全县总人口的56%;傈僳族人口有24,904人,主要分布在仁和、黎明、石鼓、鲁甸、石头、仁和、巨甸,占全县总人口的12%;白族人口有20,040人,主要分布在九河、石头乡,占全县总人口的10%。
彝族:彝族人口有6,371人,主要分布在太安、宝山、鲁甸等乡镇,占全县总人口的3%;普米族人口有4,785人,主要分布在九河、宝山、仁和、鲁甸等乡镇,占全县总人口的2%;苗族有1,525人,主要分布在大具、金庄、鸣音乡,占全县总人口的0.7%;藏族人口有1,482人,主要分布在鲁甸、塔城乡,占全县人口的0.7%;汉族人口有3,140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4.9%。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95%,而且大部分少数民族居住在山区、半山区,贫困面大,贫困人口比重大。全县年人均纯收入在620元以下、人均有粮在365公斤以下绝对贫困人口有57,200人,占全县总人口的27%。
纳西族:纳西族是我国居住在金沙江上游地带的少数民族,除四川、西藏有少量分布外,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北部丽江市古城、玉龙纳西族自治县及其周边的中甸、宁蒗、维西、永胜、德钦等县。据2000年人口普查,全国纳西族有278009人,其中云南省有纳西族260388人,丽江市有231057人。纳西族渊源于我国古代西北的氐羌族群,古时称“耗牛夷”、“摩沙夷”,唐宋以来称“麽些”,建国以后统称“纳西族”。纳西族的自称因方言不同而有所区别:丽江等地多自称“纳西”,宁蒗、四川盐源等地自称“纳日”、“纳汝”或“纳恒”。按纳西语分析,“纳”有“大”或“尊贵”的意思,“西”、“汝”、“恒”等意为“人”或“族”。1954年,根据本民族意愿,经国务院批准,以“纳西”作为共同族称。纳西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大致以金沙江为界分东西两个方言,方言之间相互不能通话,而纳西语的标准语则以纳西语西部方言为基础方言,以丽江古城大研镇的语音为标准音。传统节日有三朵节、东巴会、七月骡马交流会、火把节等。纳西族一般居住在坝区、河谷和半山区。坝区民间住房多系土木结构的瓦房,格局多为“三房一照壁”,山区多是低矮的木楞房,以木板覆顶。纳西族人民早在一千多年前创造的象形文字和用象形文字书写的东巴经籍,使纳西族文化享誉世界。流传至今的两万余册“东巴”经典,记载了古代纳西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东巴”文化对研究比较文字学和人类文化史学等都有很高的学术价值。纳西族十分重视接受其他民族的先进文化,可以从纳西族的建筑、音乐、壁画等看到具有汉、藏、白、纳西文化相互融合的特点,纳西族一般居信在坝区、河谷和半山区。坝区民间住房多系土木结构瓦房,格局多为“三房一照壁”,山区多是低矮的木楞房,以木板覆顶。纳西族的婚姻家庭,多数地区实行一夫一妻制,旧时婚姻由父母作主,婚前社交自由。宁蒗泸沽湖周围的摩梭人则还保留着母系家庭和对偶婚的残余。随着婚姻法的贯彻,一些古老的婚俗正在逐渐改变。纳西族能歌善舞,在生产劳动和民族节日中常有群众性的歌舞活动。古老的传统歌舞曲调有“喂麦达”(丽江)、“火搓圭”(永宁)、“呀号里”(白地)、“哦热热”(丽江大东)等;民间乐器以葫芦笙、竹口弦和直笛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