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云南省电子地图 > 丽江市地图 > 玉龙县地图 >
黎明傈僳族乡地图
黎明傈僳族乡相关地区地图:

黎明傈僳族乡-乡镇人口

总人口8021人,其中农业人口7852人,非农业人口169人。男3921人,女4100人。纳西族590人,汉族692人,白族80人,傈僳族6365人,藏族1人,彝族213人,其他民族80人。人口自然增长率2.87‰,人口密度14.6人/平方公里。全乡实有劳动力4618人,其中农业从业人员4126人,建筑业从业人员34人,商业及饮食服务从业人员69人,文化教育及卫生体育从业人员99人。

黎明傈僳族乡-文化教育

多年来,黎明傈僳族乡党委、政府始终把教育事业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认真落实“四法一纲要”,在巩固“两基”,落实“三全”的同时,一是继续加强学校班子和教师队伍建设;二是召开专题的教育工作会议,安排部署教育工作相关事宜;三是动员社会力量开展捐资助学活动,吸纳喜达屋亚太酒店等社会团体捐助物资折合人民币26.5万元,主要解决了黎光完小的办学条件;组织机关干部和黎明籍在外工作人员捐款4万余元,资助35名特困大学生步入大学校园;四是多渠道争取项目资金,做好学校校舍改造工程。2007年全乡中考上线64人,高考上线35人。黎明傈僳族乡围绕建设“民族文化强乡”的目标,投资5万余元组织乡文化站等相关部门进行了民族民间文化调研,对民族民间文化进一步进行了挖掘和整理。全面完成卫星电视统计及转星工作,继续实行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覆盖率进一步扩大,农村群众文化生活日益丰富。

黎明傈僳族乡-基础设施

境内共有公路158千米,其中过境公路148千米,县乡公路118千米。通汽车村数43个。年内修宽、新建乡村公路51千米。全乡有住宅面积360675平方米,人均45平方米。年内新建房63户,建筑面积3588平方米。有初级中学1所,5个班级,在校学生140名,年内初中毕业生22人,其中升入高中7人,中专8人,升学率68.18%。有乡中心小学1所,共54个班,639名学生,普及率63%,巩固率63%。有中学教职员20人,小学教职员84人,其中公办教师74人,民办教师4人,代课教师6人。有乡文化站1个,工作人员2人。有1个有线电视网络。有乡卫生院1个,病床6张,万元以上医疗设备2台,卫生技术人员5人,专(兼)职防疫员4人,保健员4人。全年门诊4844人次,住院21人次。有乡村医务室4个,个体办诊所2个,乡村医生7人。

黎明傈僳族乡-自然景观

黎明傈僳族乡境内分布着248平方公里的丹霞地貌群,其相对高度、绝对高度以及壮观程度、色彩绚丽程度均居全国之首。2003年7月2日“三江并流”申报世界自然遗产成功,申报报告中称黎明为“中国第一、世界一流”。2004年1月19日中国国土资源部批复了“黎明——老君山国家地质公园”。黎明丹霞地貌色彩绚丽,有的赤红欲燃,有的五彩斑斓,有的造型独特,其山石“色若沃丹,燃若红霞”,经自然界的造化,风化侵蚀后形成了千姿百态的峰丛、悬崖、溶洞等景观。在绿树的簇拥之下更显出了丹山碧树的特点,这是大自然留下的杰作,对人们具有独特的吸引力。具有代表性的景观有千龟山、万龟城、丹霞赤壁、南天门、太阴山、太阴谷、老君炼丹炉、同心柱、神鸟彩屏、一线天等等。其中千龟山、万龟城其龟裂的山体从规模、景观质量等方面在国内最具有代表性,堪称西南地区一绝。

黎明傈僳族乡-黎明黎光

傈僳族是一个崇拜太阳的民族。黎明傈僳族乡流传着这样一个说法,他们的祖先为了得到更多的阳光,便追赶太阳来到这里。他们的祖先发现这里每天日出三次,便认定这里是阳光最多的地方,一定是太阳的故乡,也是他们安居的乐土,于是便在这里定居下来。黎明傈僳族乡这个地点在一个群山环抱的山谷中,四周高峰林立,拔地而起的红色砂岩峰丛把南方的天空割成锯齿状。每到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太阳在南方的天空中离地面很近。所以早晨太阳升起后不久,在南方锯齿状群峰间的狭窄天空中行走不到一个时辰,又落到了另一座峰峦后;正当人们为这峡谷里白天短暂而惊叹不已时,第二座雄奇峰峦的西侧竟又射出万道霞光,太阳好像又升起了一次。如此循环往复,天上的太阳好像被黎明这个地点的美景深深吸引似的、流连忘返而不断来回穿行其间。太阳每过一个山尖,犹如重新升起一次。便出现了仿佛一天三次日出日落的现象。这就是所谓的“黎明黎光”的奇景。

黎明傈僳族乡-特色产业

烤烟产业是黎明傈僳族乡不可替代的龙头产业,始终狠抓烤烟生产各环节,以“提质增效”为目标,在国家“双控”政策的情况下,提出了“稳定面积,向科技要质量,以质量求效益,以效益求发展”的思路。经过全乡干部群众、科技人员的共同努力,2007年全乡种植烤烟7980亩,完成收购烟叶23400担,实现产值1553万元。投资160万元,完成600座智能化烘烤房建设。芸豆是黎明傈僳族乡山区群众收入的主要来源,在加大科技培训和科技投入力度的同时,今年全乡种植芸豆13400亩,调运芸豆良种2吨,以促进品种改良;全年芸豆预计实现产值800多万元,山区人民增收有望。经济林果业是我乡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切实保护天然林资源,认真落实天然林保护的各项措施的同时,结合退耕还林,主要发展以花椒、核桃、板栗等为主的林果业。积极推进品种的改良,年内进行了核桃高枝换头8000余株,种植核桃和花椒87亩,从事核桃产品初加工的富余劳动力达2000多人。全年实现林果产值135.8万元。结合全乡实际,继续坚持山区养牛养羊,坝区养猪的原则,抓好防疫防病工作;抓好良种引进和繁育工作,投放种畜共82(头)只,1108头能繁母猪参加保险。全面提升了畜牧业内在质量;全年实现畜牧产值621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