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阳区地图
榆阳区相关地区地图:
行政区划
榆阳区辖7个街道、12个镇、12个乡:鼓楼街道、青山路街道、上郡路街道、新明楼街道、驼峰路街道、崇文路街道、航宇路街道、鱼河镇、上盐湾镇、镇川镇、清泉镇、安崖镇、麻黄梁镇、牛家梁镇、金鸡滩镇、马合镇、巴拉素镇、榆阳镇、鱼河峁镇、余兴庄乡、刘千河乡、古塔乡、青云乡、大河塔乡、孟家湾乡、小壕兔乡、岔河则乡、补浪河乡、红石桥乡、小纪汗乡、芹河乡。历史沿革
历史悠久沿革甚远。早在新石器时期,这里就有人类生息繁衍。春秋战国及秦汉时期,在这里设有上郡置所。明成化年间修筑榆林城,从此成为北方边境的九边重镇之一。民国时期,陕北道设于榆林,统辖包括延安在内的23县。建国以来,设为县级建制,一直是榆林市委、市政府所在地。1988年,撤县改为县级榆林市。2000年,撤市改为县级榆阳区。现全区辖24个乡镇、7个街道办事处,486个行政村,总人口47.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0万人。明正统二年(1437年)筑榆林城,明成化七年(1471)设榆林卫,经成化年间三次拓建成为现在的榆林古城。1949年6月榆林城区和平解放,设榆林市。1950年4月榆林市并入榆林县。1988年9月榆林撤县设市。2000年7月,榆林地区撤区建市,原县级榆林市改为榆阳区。2000年,榆阳区辖4个街道、10个镇、18个乡。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区总人口451337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鼓楼街道35557、青山路街道55196、上郡路街道25882、新明楼街道30443、鱼河镇14912、上盐湾镇11548、镇川镇26244、清泉镇12114、安崖镇10411、麻黄梁镇9829、牛家梁镇15714、金鸡滩镇12994、马合镇9764、巴拉素镇10897、榆阳乡25578、刘官寨乡7389、桐条沟乡8586、董家湾乡10926、余兴庄乡6375、刘千河乡7556、古塔乡7425、青云乡11622、大河塔乡8134、孟家湾乡12127、小壕兔乡5314、耳林乡5532、可可盖乡3396、岔河则乡7150、小纪汗乡8490、补浪河乡10949、红石桥乡11090、芹河乡12193。2002年-2003年,榆阳区辖7个街道、12个镇、12个乡,488个村委会、43个居委会。有汉族、回族、藏族、壮族、土族、苗族、维吾尔族、满族、羌族、布依族、土家族、朝鲜族、俄罗斯族、鄂伦春族、蒙古族、哈尼族、锡伯族等民族分布。榆林榆阳机场,2005年12月开工建设的榆林新机场命名为“榆林榆阳机场”,位于榆林市区西北方向,2005年2月获得国务院和中央军委的立项批复,12月正式开工建设,工程概算总投资44648万元,为4C等级的民用支线机场。机场跑道长2800米、宽45米,可满足波音737和空客321及以下机型的起降。航站楼建筑面积10641平方米,拥有5个登机口、3个廊桥,设计年旅客吞吐量为35万人次,年货邮运量为900吨。项目总投资2.59亿元,资金由国家补助和陕西省筹措解决。2008年4月10日上午9时30分,历经两年多时间建设的榆林榆阳机场正式启用并迎来了第一次航班。上午9时30分,搭载31名旅客的GS7511班机从西安飞抵榆林,平稳地降落在榆林榆阳机场。经济发展
“十五”末,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2.2亿元,较“九五”末增长3倍多;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7亿元,增长近3倍;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380元,较“九五”末增加了1052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6520元,较“九五”末增长61.3%。各项工作呈现出了跨越式发展的好势头。农业在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中实现了“三个转变”。一是实现了由传统的越垦越穷,越牧越荒的恶性循环,向退耕还林(草)、封山绿化的方向转变,林草覆盖率达到45%以上,一个由乔灌草织造的秀美山川初现轮廓。二是实现了由以种植业为主,向种养业并重的方向转变,羊子饲养规模已达到154万只,生猪、笼养鸡分别达到80万头、100万只;大扁杏种植10.2万亩,温室大棚菜达到3000亩,全区“北畜南果城郊菜”的产业格局已经形成,其中高效养殖收入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0%以上。三是实现了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向种植粮食、饲料、饲草和经济作物并重的方向转变,粮、经、饲种植比例高速到60:12:28,为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打好了良好的基础。工业在构建新的经济体系中实现了“两大跨越”。一是国有企业在市场经济形势下实现了改组制和产权置换上的跨越。普惠酒业集团公司、制药厂、人民煤矿等骨干企业,采取以强联强、以优引优的办法,进行合资合作改制,甩掉了包袱,搞活了机制,焕发了新的生机,已成为独占鳌头的重点企业。二是能源化工产业实现了由小打小闹到大规模开发建设的跨越。全区原煤产量由2000年的78万吨增长到了2005年的560万吨,翻了近3番。一批以煤、电、盐为主的产业项目正在兴起,初步形成了以210国道为“轴心”、以旧榆神路和榆补路为“两翼”的“四大工业基地”,即以国道沿线金鸡滩、牛家梁镇为主的煤电向载能工业品和化工产业基地;以鱼河、镇川、上盐湾为主的岩盐开发及其化工产品转化基地;以旧榆神路沿线麻黄梁、大河塔、牛家梁为主的原煤生产基地;以榆补路沿线巴拉素、芹河为主的林纸一体化基地和农副产品加工基地。相继引进了一大批经济效益高、发展潜力大的强势产业项目,通过这些项目的投入营运,拉动全区经济建设迈上新的台阶,工业经济效益逐年攀升,产销衔接进一步趋好,非国有工业企业增势强劲。第三产业在强势经济中快速发展。以餐饮、商住、金融为主的第三产业发展势头强劲,2005年实现增加值25.96亿元,占到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的49.7%,地方财政收入的1/4来自于服务业。服务业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今日潮、银河、天佑、三辰、金龙、四海大酒店与个体经营者的风味特色小吃,互为补充,提升了榆林饮食文化品味,在全市服务业的中心位置更加凸现。退耕还林
榆阳区累计完成退耕还林(草)99.8万亩,其中耕地还林草27.03万亩,宜林荒地造林种草72.77万亩与此同时,按照省、市统一部署,扎实稳妥地开展了退耕还林(草)政策兑现工作,每年向丘陵区4.5万农户兑现现金补助和管护费4324.8万元。实施退耕还林7年来,已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效。一是产业结构调整步伐进一步加快。由过去单一的农业生产结构向农、林、牧并重转变,畜牧养殖业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的比重由30%提高到了60%;由过去单一的种植粮食作物向粮、经、饲并重转变,饲料饲草种植比重有了显著提高。二是生态环境逐步好转。全区林草覆盖率由工程实施前的38.2%提高到了42.7%,在工程实施区域,山上林草多了,沟底坝系多了,水土流失得到初步遏制,整体生态状况有所改善。三是农民收入稳步增长。人均纯收入由2001年的1328元提高到了2005年的2380元。截止2005年,全区退耕还林工程做到了“退得下,稳得住、不反弹、能致富”。把退耕还林和建设基本农田结合起来,切实解决群众退耕还林后的吃粮问题。为确保退耕后粮食总产不减少、群众吃饭不受影响,榆阳区坚持基本农田建设不放松。一是在退耕还林时留足口粮田。二是加快中低产田改造。三是打坝淤地,新修基本农田。目前,全区人均达到了2-2.5亩条件较好的缓坡地、梯田地、坝地等高产田。通过地膜栽培等农业新技术的大力推广和应用,提高了粮食单产,到2005年底,全区农业人口人均占有粮食560公斤。把退耕还林和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结合起来,逐步实现富民强区的目标。在工程建设中,坚持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努力把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增加群众收入,作为巩固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成果的关键措施来抓。一是科学选择林种树种和治理模式,做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在南部丘陵区的12个乡镇建成大扁杏基地10.2万亩,每年产杏核60万斤,为农民增收200多万元。二是利用城郊区位优势,大力发展蔬菜生产和棚栽业。三是在山区条件较好的乡村,大力推广庭院日光温室,结合水利“121”人饮水窖工程,做到户均2分菜园子,保证农民的菜篮子,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四是引导退耕户转移剩余劳动力。每年劳务输出约4.5万人,收入3亿多元。把退耕还林与畜牧业发展结合起来,实现单户生产向产业化发展转变。按照封山禁牧、人工种草、秸秆利用、舍饲养羊“四位一体”,以及羊棚舍、青贮窖、铡草机、饲喂槽、活动场“五配套”的模式,在建龙头、改良种、扩规模、增效益上狠下功夫。一是紧紧围绕退耕还林工程,大力发展林下种草。累计退耕还草6.07万亩,林地间种牧草20万亩,为舍饲养羊奠定了基础。二是积极推行羊子“双改”。三是完善舍饲圈养服务体系。到2005年底全区羊子饲养总量达154万只,畜牧业总产值达5.33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64.5%,成为农民退耕还林后主要经济收入来源。实现退耕还林和封山禁牧的有机结合,确保生态建设成果。制定出台了《榆阳区封山(沙)绿化舍饲养畜决定》,全区全面实行封禁。为确保封山禁牧落到实处,一是组织林业、畜牧、新闻等有关部门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明查暗访,对封禁不力、偷牧、散牧的行为和责任人进行严肃处理。二是切实加强对退耕还林还草的管护力度,落实管护责任。三是加强执法检查,充分发挥林业派出所、林政稽查队和草原监理站的执法职能,坚决打击乱砍、乱伐及非法侵占林(草)地的不法行为。四是严格征用林(草)地报批审批制度。基础设施
新城建设:榆阳区是榆林市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古城修复、旧城改造、新城建设大步推进,古城墙、步行街、四合院古色古香;世纪、凌霄、火车站广场息息相缀;肤施路、乡企城、经济开发区各具特色。新建路、长城路、常乐路、文化路、人民路、榆阳路“四纵两横“的城区交通网已形成。城区道路、给排水、绿化、供气、采暧等各项基础设施齐全完善。小城镇建设基本实现了“四个一”要求,即有一条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的街道;一个开放有序的集贸市场;一个能带动区域性主导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一个能吸引群众经常开展活动的文化娱乐场所。交通运输:区境内有全市最大的航空站两个(榆林机场和镇川机场),每日往返省城西安航班4-6班次,每日往返北京航班1班次;神延铁路在榆林设有客运站,每日通列4趟;城内设有市运输公司和区客运中心两个汽车站,连接全国各大城市、各县区和全区各乡镇,榆林至靖边高速公路与陕西至内蒙高速公路呈“丁”字形在市区交汇,210国道纵贯南北,乡镇油路呈辐射状,全区公路通车里程达到3307公里。基本形成了以公路为主、铁路为辅、航空为补充的交通运输网。
教育:区内有大学1所,中等专业学校8所,普通中学46所(其中省市重点高中3所,示范初中4所),职教中心1所,普通小学322所,幼儿园59所,农民文化技术学校60所,其中乡镇农技校28所。
卫生:现有各类医院、医疗服务机构232个,其中重点医院5个,普通医院5个,乡镇卫生院25所,防疫站11所,专科防治所1所,妇幼保健站2所,卫生监督机构2个,职业卫校2所,有病床位2135张,医疗服务体系逐步健全,设施设备日趋完善。建成全市最大的疾病控制中心。
电力:区内供电网已与西北电网联网,330千伏、110千伏两条输电线路由南向北穿越区境,目前正在筹建750千伏输电线路和110千伏输电线路。现有2×13.5万千瓦火电厂一个,350千伏变电站一座,110千伏变电站6座,35千伏变电站7座,区境内各大项目均有可靠的供电保障和送电条件。与此同时,农网改造工程也突飞猛进,全区488个行政村全部实现了同网同价。
广播电视:有各种广播电视台5个,调频发射机1台,卫星地面接收站18座,广播电视覆盖率达100%,普及率75%。城区有线电视入户率90%,农村MMDS微波电视信号覆盖率达90%。
通信:电信、移动、联通、网通四大信息网覆盖全区,交换机总容量达到22.12万门,互联网可以利用拨号、ADSL、光纤等多种方式连接上网,对沟通内外信息起到桥梁和纽带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