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陕西省电子地图 > 榆林市地图 >
榆阳区地图
榆阳区相关地区地图:

历史沿革

历史悠久沿革甚远。早在新石器时期,这里就有人类生息繁衍。春秋战国及秦汉时期,在这里设有上郡置所。明成化年间修筑榆林城,从此成为北方边境的九边重镇之一。民国时期,陕北道设于榆林,统辖包括延安在内的23县。建国以来,设为县级建制,一直是榆林市委、市政府所在地。1988年,撤县改为县级榆林市。2000年,撤市改为县级榆阳区。现全区辖24个乡镇、7个街道办事处,486个行政村,总人口47.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0万人。明正统二年(1437年)筑榆林城,明成化七年(1471)设榆林卫,经成化年间三次拓建成为现在的榆林古城。1949年6月榆林城区和平解放,设榆林市。1950年4月榆林市并入榆林县。1988年9月榆林撤县设市。2000年7月,榆林地区撤区建市,原县级榆林市改为榆阳区。2000年,榆阳区辖4个街道、10个镇、18个乡。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区总人口451337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鼓楼街道35557、青山路街道55196、上郡路街道25882、新明楼街道30443、鱼河镇14912、上盐湾镇11548、镇川镇26244、清泉镇12114、安崖镇10411、麻黄梁镇9829、牛家梁镇15714、金鸡滩镇12994、马合镇9764、巴拉素镇10897、榆阳乡25578、刘官寨乡7389、桐条沟乡8586、董家湾乡10926、余兴庄乡6375、刘千河乡7556、古塔乡7425、青云乡11622、大河塔乡8134、孟家湾乡12127、小壕兔乡5314、耳林乡5532、可可盖乡3396、岔河则乡7150、小纪汗乡8490、补浪河乡10949、红石桥乡11090、芹河乡12193。2002年-2003年,榆阳区辖7个街道、12个镇、12个乡,488个村委会、43个居委会。有汉族、回族、藏族、壮族、土族、苗族、维吾尔族、满族、羌族、布依族、土家族、朝鲜族、俄罗斯族、鄂伦春族、蒙古族、哈尼族、锡伯族等民族分布。榆林榆阳机场,2005年12月开工建设的榆林新机场命名为“榆林榆阳机场”,位于榆林市区西北方向,2005年2月获得国务院和中央军委的立项批复,12月正式开工建设,工程概算总投资44648万元,为4C等级的民用支线机场。机场跑道长2800米、宽45米,可满足波音737和空客321及以下机型的起降。航站楼建筑面积10641平方米,拥有5个登机口、3个廊桥,设计年旅客吞吐量为35万人次,年货邮运量为900吨。项目总投资2.59亿元,资金由国家补助和陕西省筹措解决。2008年4月10日上午9时30分,历经两年多时间建设的榆林榆阳机场正式启用并迎来了第一次航班。上午9时30分,搭载31名旅客的GS7511班机从西安飞抵榆林,平稳地降落在榆林榆阳机场。

旅游资源

1986年国务院公布榆林为历史文化名城,目前全区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5处。全区文物古迹众多,名胜萃集,著名的秦万里长城由东北向西南斜穿区境。其上的墩、台、堡、塞大多保存完好。长城脚下、黄沙绿洲,羊群草地,相互交织,呈现出一派大漠边关的奇异风景;榆林古城墙是国内保存较为完美的古城墙之一,城内密集地分布着星明楼、万佛楼、钟楼、梅花楼和戴兴寺等众多的名胜古迹,显示出塞上古城的独特风貌;被誉不“万里长城第一台”的镇北台和全国最大的巨书宝库—红石峡早已闻名遐迩;走马梁汉墓、南门瓮城、古城墙等文化文物古迹星罗棋布;集风景、艺术、宗教于一体的青云寺、悬空寺、黑龙潭和万佛洞等古寺庙,大多得以修复,重现丰姿。近年来,该区的治沙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出现了沙漠绿洲新景象,这些具有鲜明特色和丰富内涵的文物古迹、游览胜地为发展旅游事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

自然资源

榆阳区资源富集,主要有五大资源优势。
土地资源:广阔。总面积705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40.28万亩,林地494.46万亩,牧草地328.18万亩,可利用的土地资源较多。
水资源:比较充裕。境内地面年径流量多年平均值为4.54亿立方米,地下水调节诸量为7.43亿立方米,全区拥有水资源量9.14亿立方米。拥有中型以上水库27座,总蓄水能力为18812万立方米,年调水量4500万立方米。
矿产资源:十分丰富。榆阳区是榆神煤田和榆横煤田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探明原煤储量300亿吨,占预计储量的82%,且为优质环保煤。区境西部是我国大陆上最大的整装天然气陕甘宁大气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西气东输的主要发源地之一,已建成国内最大的天然气化工厂。区境南部有国内外罕见的精品岩盐矿藏,氯化纳含量达到95%,已探明储量1.3-1.8万亿吨,占全国岩盐资源的13-18%。市区的“普惠泉”和“榆阳泉”泉水,俗称“桃花水”,为低钠重碳酸钙镁型天然矿泉水。同时,高岭土、泥炭、石油、铁矿等资源也有相当规模储量。
农副土畜产品资源:雄厚。榆阳区已成为陕西省第一养羊大区,养羊规模达154万只,年产毛、绒1000多吨,麻黄梁镇的白绒山羊基地已被农业部鉴定为优质品种繁育基地。粮食作物有3类、21种、126个品种,粮食年总产量稳定在4亿斤左右。东南部山区建成的10万亩大扁杏基地已开始进入盛果期,预计杏仁年产量可达到100吨以上。全区共有草本植物60多种,木本植物40多种,栽培作物79种,属灌丛草原植被区。
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榆阳区自魏置上郡以来,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秦长城由东北向西南斜穿区境,境内“南塔北台、六楼骑街”展示出塞上古城独特的历史风貌。被誉为“万里长城第一台”的镇北台和全国最大的巨书宝库――红石峡闻名遐迩;集风景、艺术、宗教于一体的青云寺、黑龙潭、万佛洞、戴兴寺等古建筑依山居险,风景怡人。这些具有鲜明特色和丰富内涵的文物古迹与黄沙绿洲、羊群草地互相交织,呈现出一派大漠边关的奇异风景。

行政区划

榆阳区辖7个街道、12个镇、12个乡:鼓楼街道、青山路街道、上郡路街道、新明楼街道、驼峰路街道、崇文路街道、航宇路街道、鱼河镇、上盐湾镇、镇川镇、清泉镇、安崖镇、麻黄梁镇、牛家梁镇、金鸡滩镇、马合镇、巴拉素镇、榆阳镇、鱼河峁镇、余兴庄乡、刘千河乡、古塔乡、青云乡、大河塔乡、孟家湾乡、小壕兔乡、岔河则乡、补浪河乡、红石桥乡、小纪汗乡、芹河乡。

水资源

榆阳区水资源来自地表和地下水两个方面,境内地面年径流多年平均值为4535亿立方米,地下水调节储量为743亿立方米,二者的重复量为2.83亿立方米,全区拥有水资源量9.135亿立方米。地表径流入区境内的主要河流有榆溪河、无定河、海流兔河、秃尾河,其中榆溪河年径流量3.343亿立方米,无定河年径流量7.513亿立方米。全区中型以上水库27座,总蓄水能力为1.9亿立方米,年调水量4500万立方米。全区水资源分布受地质、地貌、水文地质、补给源和人类活动影响,各区域水资源贮量差异悬殊。西北部风沙滩地区水资源丰富,水资源总量占全区的72%,地下水可开采量为1.4亿立方米,水质好、埋藏浅,便于开发利用;东南部黄土丘陵沟壑区水资源贫乏,地表径流和地下水均少,叉不易开发利用;中南部河谷川边区水资源较为丰富,占全区3.9%的面积拥有全区7%以上的水资源量,地下水可开采量可为0.22亿立方米,该区水热条件好,农田水利设施配套,是工农业发达地区。榆阳区资源富集,主要有五大资源优势。一是土地资源广阔。总面积705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40.28万亩,林地494.46万亩,牧草地328.18万亩,可利用的土地资源较多。二是水资源的比较充裕。境内地面年径流量多年平均值为4.54亿立方米,地下水调节储量为7.43亿立方米,全区拥有水资源量9.14亿立方米。拥有中型以上水库27座,总蓄水能力为18812万立方米,年调水量4500万立方米。三是矿产资源十分丰富。榆阳区是榆神煤田和榆横煤田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探明原煤储量300亿吨,占预计储量的82%,且为优质环保煤。区境西部是我国大陆上最大的整装天然气陕甘宁大气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西气东输的主要发源地之一,已建成国内最大的天然气化工厂。区境南部有国内外罕见的精品岩盐矿藏,氯化纳含量达到95%,已探明储量1.3-1.8万亿吨,占全国岩盐资源的13-18%。市区的“普惠泉”和“榆阳泉”泉水,俗称“桃花水”,为低钠重碳酸钙镁型天然矿泉水。同时,高岭土、泥炭、石油、铁矿等资源也有相当规模储量。四是农副土畜产品资源雄厚。榆阳区已成为陕西省第一养羊大区,养羊规模达154万只,年产毛、绒1000多吨,麻黄梁镇的白绒山羊基地已被农业部鉴定为优质品种繁育基地。粮食作物有3类、21种、126个品种,粮食年总产量稳定在4亿斤左右。东南部山区建成的10万亩大扁杏基地已开始进入盛果期,预计杏仁年产量可达到100吨以上。全区共有草本植物60多种,木本植物40多种,栽培作物79种,属灌丛草原植被区。五是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榆阳区自魏置上郡以来,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秦长城由东北向西南斜穿区境,境内“南塔北台、六楼骑街”展示出塞上古城独特的历史风貌。被誉为“万里长城第一台”的镇北台和全国最大的巨书宝库――红石峡闻名遐迩;集风景、艺术、宗教于一体的青云寺、黑龙潭、万佛洞、戴兴寺等古建筑依山居险,风景怡人。这些具有鲜明特色和丰富内涵的文物古迹与黄沙绿洲、羊群草地互相交织,呈现出一派大漠边关的奇异风景。

农田水利

榆阳区紧紧围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改善生态环境三大目标,坚持以“典型引路、示范开路、先进带路”为治理理念,以“规划一次搞好,措施一次到位,规模一次形成,综合一次配套,效益一次达标”为要求,采取“政府主导,群众参与,统一规划,综合治理,部门联合,资金捆绑,规划建设,整体推进”的治理模式,按照“三直一平八配套”的标准,建设农田水利。到“十五”期间,全区累计投入资金6123.50万元,其中国家投入1174.54万元,区乡两级财政和群众自筹投入4948.96万元。全区累计完成治理面积600.7平方公里。其中梯田16.6平方公里,坝地9.9平方公里,水地7.6平方公里,水保林323.8平方公里,经济林31.9平方公里,人工种草211平方公里。投入机械台班7690个,完成劳动积累工497.5万个,完成土石方量3395.4万立方米,新增基本农田4.65万亩。全区新修、加固小型水利工程1814处。其中新修764处,新建淤地坝135座,维修淤地坝650座,新打机井381眼,新修人畜饮水工程83处,解决了17241人的饮水困难问题。全区已初步实现了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文明的建设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