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拉素镇地图
巴拉素镇相关地区地图:
气候特点
地处毛乌素沙漠南缘,属温带大陆性季风半旱草原气候,素有“早穿皮袄午穿纱,抱着火炉吃西瓜”之说。年平均降雨量390毫米左右,且多集中在七、八、九三个月,年平均气温8.6度,年极端最高气温38.4度,极端最低气温零下29度。无霜期为146天左右,平均日照时数为2815小时。年总辐射量为每平方厘米139.23千卡,是多日照强辐射区。春季干旱秋季涝,风沙霜冻加冰雹,无霜期短温差大,日照充足降雨少。由于受极地大陆冷空气团控制时间较长,海洋热带暖气团影响时间较短,寒季略长于热季,富日照,少降水,多风沙,四季分明,利于玉米,绿豆、黑豆、小米等杂粮的生长发育。经济
农业:该镇是西部风沙草滩地区的一个农业大镇,近年来该镇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镇党委、政府的带领下,经全镇干部群众的努力奋斗,经济及社会各项事业都有长足的进步。2001年,该镇农业总产值达到2728.8万元,粮食总产量达12163吨,在连续五年大旱的情况下,人均占有粮仍保持在1000公斤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也稳中有升,达到1776元。乡镇企业及个体经济发展迅速,在2001年非公有制经济总产值达550万元。近年来该镇狠抓了产业结构调整,加大财源建设,促进农民增收。牧业:镇党委镇政府根据区上的产业布局及封山(沙)禁牧、舍饲养羊总体思路,结合该镇实际,大力转变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树立"立草为业"的思想,狠抓农田种草、水地种草,仅2002年上半年完成种草面积14673亩,其中水地种草1673亩。为了很好的保证种草成果,全面推进产业化发展,全镇已于2001年秋季实行了全面封禁,坚决要做到"草进田、林进沙、羊进圈”。目前全镇羊子存栏33250余只,达到前所未有的规模,羊产业已成为该镇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制种玉米是该镇近年兴起一项新的产业,种植面积逐年增加,经济效益也愈加明显,2001年,全镇种植制种玉米7600亩,总产值达到798万元,人均增收达700元。为了加大财源建设力度,拓宽农民增收渠道,2002年上半年经镇政府领导多方协商、争取,该镇与榆林市沙驼公司达成协议,以“公司+农户”的形式在该镇白城台等村建设480亩的红地球葡萄样板工程。该工程进展顺利,可望在一两年之内发展成为辐射周边,带动全乡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又一新兴产业。为了加强民主监督,规范政府及村委会的管理行为改变干部作风,该镇已于2001年全面实行村务、政务公开制度。该镇非公有制经济近年来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镇党委、政府除严禁向企业乱摊派、乱罚款外,还提出了“贴料挤奶、撒米催蛋”的新思路,即通过资金倾斜、税收减兔、政策优惠等措施,促其壮大,形成规模。截止2001年,该镇有私营企业7家,个体工商户126户,总产值达550万元,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呈良好势头。除此之外,该镇在文化、卫生、计划生育、基础设施建设、小城镇建设等方面都有新的发展和突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