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村集乡地图
张村集乡相关地区地图:
历史
张村集历史悠久,早在北宋已形成村落。后发展成为集市,取名张村集。明正德年《临漳县志》记载为张村集。清咸丰年记载为张村庄集,清光绪年为张村集。村名沿用至今。辖区大碾村:大碾村在张村集南侧。据查,明初,从山西洪洞迁来之民在此定居,村中有盘大石碾,故取名大碾村。该村现属张村集南街辖。
冯庄:明初冯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取名冯家庄。简称冯庄。冯庄现有耕地1120亩,农业人口538人。
东于园、西于园:据查,明初余姓从山西洪洞迁此定居,打井种菜,取名余家园。清《乾隆彰德府志》记载为余家园。后发展成两个村。清咸丰年为东余家园、西余家园,后简化为东于园、西于园,村名沿用至今。现为一个行政村。现有耕地1070亩,农业人口710人。
东大分庄、西大分庄:大分庄原名西漳村。明洪武年间,村遭水灾,分为两半,改名大分庄。后发展成为两个自然村:东大分庄、西大分庄。现为一个行政村。大分庄现有耕地1023亩,农业人口524人。
东屯、西屯:明初,从山西洪洞迁民到此定居,从事烧盆,取村名为烧盆屯。后村分为二,清咸丰年为东烧盆屯、西烧盆屯两个自然村。简化为东屯、西屯,村名沿用至今。现为两个行政村。东屯现有耕地982亩,农业人口675人。西屯现有耕地2101亩,农业人口1088人。
张看台、闫看台:东魏、北齐时鲜卑族建都邺城,在邺都东35公里处,筑一高大台子,观看牧区,人称看台,后发展成村落。北宋叫看台,明代有看台社。清乾隆年间有闫家看台、张家看台。清咸丰年间为看台庄、张看台、任看台、闫看台、岳看台。光绪年间为看台和闫看台。今为岳看台、闫看台、张看台、任看台。张看台现有耕地800亩,农业人口780人。闫看台现有耕地1343亩,农业人口931人。
黑龙庙:明初,从山西洪洞迁民到此定居,因村西原有一座黑龙爷庙,简称黑龙庙,村以庙而得名。清乾隆年为黑龙庙,村名沿用至今。黑龙庙现有耕地3543亩,农业人口1690人。据传,黑龙庙系明朝吏部尚书郭璞的故乡。现村东北隅有一片废墟,原是郭璞的老宅基。
前王村:明初,山西洪洞王姓迁此定居,因此村位于黑龙庙之南,故名前王村。清《乾隆彰德府志》记载为前王村,村名沿用至今。前王村和黑龙庙为一个行政村。前王村系著名曲艺家、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邓丰林的故乡。
南贾村:明初,贾姓兄弟三人从山西洪洞迁此定居,故名贾家村。1984年3月2日改为南贾村。南贾村现有耕地1164亩,农业人口742人。
崔村:明初,崔姓从山西洪洞迁此定居,取名崔家村。清乾隆年至今为崔家村。后简化为崔村。崔村现有耕地1700亩,农业人口1174人。
新三村(三官庙、岳看台、任看台):明初,山西洪洞迁民来此定居。此地原有一座三官爷庙,简称三官庙,村以庙而得名。清咸丰年至今为三官庙。三官庙、岳看台、任看台现为一个行政村,合称新三村。新三村现有耕地1568亩,农业人口949人。
申家村:明初,申姓从山西洪洞迁此定居,取名申家村。村名沿用至今。申家村现有耕地1958亩,农业人口1232人。
黄村:明初,黄姓从山西洪洞来此定居,取名黄家村,简称黄村。该村和申家村为一个行政村。
董村:明初,董姓从山西洪洞来此定居,取名董家村,简称董村。董村现有耕地1235亩,农业人口891人。前王村(王显吾村):前王村位于张村集西偏南。明洪武四年,王显吾从山西洪洞迁此定居,取名王显吾村,后演变为前王村。该村耕地面积867亩,农业人口1047人。
南史庄:明初,史姓从山西洪洞迁此定居,取名史家庄,简称史庄。因位于柏鹤乡北史庄之南,故名南史庄。南史庄现有耕地907亩,农业人口660人。
张庄:明初,张姓从山西洪洞迁此定居,故名张家庄,简称张庄。该村和南史庄为一个行政村。
高庄:清代,漳河多次泛滥,吴村被水冲毁,该村高焕章迁此定居,取名高家庄,简称高庄。高庄现有耕地838亩,农业人口787人。
杜堂:据《杜氏族谱》及杜氏先祖碑文记载,明初杜永资从山西洪洞县迁来定居建村,取村名叫杜家堂。清宣统二年漳水瀑涨,原村冲毁,杜姓一部分搬迁于此,村名仍为杜家堂。为了与漳河南杜家堂有别,改名杜堂。杜堂现有耕地497亩,农业人口408人。
郭少庄:明初,郭少从山西洪洞迁此定居,取名郭少庄。郭少庄现有耕地1330亩,农业人口579人。
新村:新村居民原在漳河大堤南居住。因漳河水患搬至堤北另建村庄,取名新村。新村现有耕地400亩,农业人口472人。
绕兵台(了真堂):绕兵台历史悠久,清咸丰年以来演变了“了真堂”,现该村和南史庄为一个行政村。据传,明万历年间,朝中李黄门(主管宫庭宿卫的官员)触犯律条,居家犯抄,灭门九族。皇上派御林军前往李黄门家(现砖寨营乡岗上村)查抄。当朝阁老郭璞(和李黄门为儿女亲)心急如焚,遂伪造皇帝诏书,说触犯律条的是山西李黄门。御林军首领见诏书后信以为真,于是领兵在漳河北边从一小村绕道向西行军,直扑山西而去。从此这个村就叫绕兵台,故事流传至今。李黄门即李秦,为黄门大官,人称李黄门。
贾河口:据《贾氏家谱》记载,明初贾姓从山西屯留县迁此定居,因地处漳河渡口,故取名贾河口。清光绪年为贾河口。贾河口现有耕地4140亩,农业人口1688人。
田马吾:据田马吾村《田氏家谱》记载,此村以前叫中田村。清道光三年,村民田马武术胜人,保卫民众安居有功,故村名改为田马吾村。清咸丰年为田马吾庄,光绪年为田马吾村,村名沿用至今。田马吾现有耕地1785亩,农业人口922人。
有仙刘:据传,明初刘姓迁此定居,村形象锁口,取名锁口刘村。后刘仙赴云南举官出名,改名有仙刘村,后简化为有仙刘。有仙刘现有耕地1680亩,农业人口894人。
小王村:据传,明初王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因村庄不大,取名小王村。小王村现有耕地1350亩,农业人口609人。
潘家村:据查,明初潘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取名潘家村。清《乾隆彰德府志》记载为潘家村,村名沿用至今。潘家村现有耕地825亩,农业人口357人。
东花佛堂:据明隆庆六年庙碑记载,元末干戈扰攘,此乡久虚无人。明初程、李二氏自山西洪洞县迁民此地后,率众在古寺遗址上重建殿宇,内雕石质花佛,名曰“花佛堂”,村庄随庙得名,此村位于庙东,故名东花佛堂。清《乾隆彰德府志》记载为东花佛堂,村名沿用至今。庙宇已于五十年代改建为学校。东花佛堂现有耕地960亩,农业人口490人。
张探花:据传,此村明代叫河西岸村。因磁州张探花在此占有大片土地和庄园,村名也随之改为张探花。清咸丰年为张探花村,村名沿用至今。张探花现有耕地1890亩,农业人口850人。
前安上、后安上:“安上”村历史悠久,早在北宋已形成村落。明《嘉靖彰德府志》记载,此村北宋叫“安昌”,取安居、昌盛之意。清《乾隆彰德府志》记载为东安村、西安村。光绪年为前安上村,后安上村,村名沿用至今。前安上现有耕地1065亩,农业人口600人。后安上现有耕地1380亩,农业人口857人。
马堂:明初,马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并建有庙堂,故名马家堂。清《乾隆彰德府志》记载为马家堂,村名沿用至今。后简化为马堂。马堂现有耕地1035亩,农业人口667人。
张费:明《嘉靖彰德府志》记载,此村北宋叫张朏,新月开始发光为朏,趋向光明的意思。清乾隆年至今为张费村。张费现有耕地1410亩,农业人口730人。
胡周村:明初,胡、周二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取名胡周村。清《乾隆彰德府志》记载为胡周村,村名沿用至今。胡周村现有耕地1935亩,农业人口1104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