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台湾省电子地图 >
彰化县地图
彰化县相关地区地图:

旅游景点

八卦山大佛风景区:八卦山是彰化最著名的风景胜地,也是彰化开发史上的重要据点,海拔仅96公尺,登临山顶可近揽全市街景,亦可远眺近海处的点点渔舟,可说是俯瞰彰化市的最佳观景台。而循着大佛周边的自导式解说步道,游客更可循此探索八卦山的历史、地质与人文。八卦山昔称定军山、望寮山、定寨,正说明了过去作为军事要塞的地位。高踞山头的如来大佛是八卦山最富代表性的景观,占地7公亩的黑身大佛,端坐白色莲花座上,高达22公尺,誉称亚洲第一大佛。佛腹内共分6层,底层为佛堂,2~5层分别阐述佛陀一生事迹,走旋转梯直上,可临高眺望彰化市街,纷扰红尘尽在脚下。大佛前的九龙池,每逢周末及假日晚间便有水舞表演,为吸引游客的一大噱头;佛像后方为典雅的大佛殿,内有圣贤史迹展览及19幅佛陀出家成道图,精妙绝伦。若由大佛区环山步道前行,沿途可行经抗日纪念碑公园、太极亭、精致庭园区。彰化县政府于八卦山规划了一座大型的静态公园,除了大佛参观区,还包括自然生态园区和体育休闲园区二部分。
台湾民俗村:台湾民俗村占地52公顷,创园初期以展现台湾300年来的人文景观、民俗风情为主题,除构筑许多台湾早期建筑外,并穿插各式民俗游艺及民间生活等活动,成为具乡土特色的园邸。近年,更陆续增辟了许多新奇刺激的游乐设施,是中部休闲旅游的好去处。想了解台湾、回顾台湾,可从“昨日台湾区”开始,此区为台湾民俗村的游园重头戏。由入口处即见庆丰城门,城门内设有文献馆,陈列台湾300年来的文献与文物;为了保存面临失传的民间手工技艺,民俗村将各种古老的坊间制造业,如锦絮坊(棉被间)、益寿斋(面线间)、金利号(打铁间)、薛涛庄(制纸间)、意林(彩绘坊)、甘露坊(酱油间)、延年斋(米粉间)等,按先民的生活方式重现,现场也有师傅展现制造绝活;行走其间,让人回味古早生活的纯朴。把台湾300年来各时期的代表性建筑群聚重现,亦为民俗村的一大特色,园方也把台湾各乡镇的老建筑拆迁来重建,如台西河堂(彰化三合院)、临濮堂(鹿港古厝)、新北投车站、麻豆古厝、北斗奠安宫等;或以相同建材按原模式重建,如澎湖进士第、陇西堂(彰化四合院)、天水堂(北埔客家庄)、鹿港不见天街……,让游客重温传统老厝街坊之美。除古屋艺馆之外,在“今日台湾区”里还辟有多项机械游乐设施。此外,惊险刺激的航海王历险馆、富田园野趣的自然教育区,以及清溪竹林、宛如福地洞天的山林胜迹区,构筑出一座座引人入胜的神奇世界。园内也收揽了众多台湾小吃美食及中西餐饮,一座现代式的合院建筑一—啸月山庄,则是度假下榻的食宿中心;而园内也辟有一处大型购物中心,展售仿古家具、台湾传统工艺品、小饰物等,意犹未尽的游客,可在此采购一番,为台湾超过空之旅留下纪念。
临濮堂:拆迁自风情纯朴的鹿港小镇,封闭式的空间格局及含蓄典雅的色彩,整体显得古雅端庄;而细致的木雕、彩绘,也值得细细观赏,现场还展售传统刺绣作品。
澎湖进士第:聘请澎湖老师傅督造仿建的蔡进士第,全宅皆以澎湖咾咕石筑成,属于四合院式建筑;矮小的格局,适于澎湖多风沙的恶劣气候,具有浓厚的海岛人文色彩。
麻豆古厝:麻豆林家是南台湾望族,原有七座大厝,本栋为五房损赠给民俗村复建。老厝为二进四合院,雕刻及彩绘颇为精致,是园区内的代表性建筑之一。古厝里每天皆依古礼举行婚礼,新人一身的凤冠红袍,随从抬着聘礼,一路敲锣打鼓,热闹非凡。
鹿港不见天街:仿鹿港天后宫前的五福街、九曲巷所建,是清代台湾最长的商业街,为防止风沙及下雨,特在街道上加盖屋顶,形成著名的不见天街景观;内有隘门、慕仁巷等古迹,街道两旁郊行林立,可想见当时车水马龙的盛况。寻访古镇
鹿港风情:清代流传的谚语“一府二鹿三艋岬”,道出了鹿港过去在台湾开发史上的重要地位。这个昔日扼全台经济、文化、军事命脉的清代台湾第二大城,尽管因港口淤积、交通要道改变,繁盛荣景早已步入历史,却也相对成为台湾古迹保留得最完整的城镇。
鹿港传奇:相传早期的鹿港曾是鹿群聚集之处,加上港阔水深,因而得名。在台湾开发史上,鹿港曾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地理上,鹿港地处台湾西部海岸线的中间位置,北倚富足的“谷仓”彰化平原,因而成为清代南北船只货物的重要转运站。当时富裕之后的鹿港人,有精力研读诗书、培育子弟,文开书院曾先后出过6位进士、9位举人,造就出鼎盛一时的文风,而社会物资充裕也带动生活品质的追求,鹿港糕饼的精致来自于此,传统手工业也在这样的背景下愈加精巧。然而,在大肚溪与鹿港溪的长期冲积之下,河港逐渐淤塞,加上日据时代日人切断台湾与大陆之间的贸易往来,后来新建的纵贯线铁路亦不经过鹿港,这座鼎沸的城市便逐渐走入了沉寂。今日的鹿港虽早已脱去往昔的繁华风貌,但历史痕迹处处的老宅古楼,却成为最珍贵的历史遗产。
古风巡礼:鹿港拥有八景十二胜的隽永景致,包括曲巷冬晴、隘门后车、宜楼掬月、瓮墙斜阳、新宫读碑、意楼春深、楼井雕栏、半井思源、日茂观石等,每处皆有饶富趣味的典故或是颇具特色的建筑形制。中山路后方的金盛巷就是九曲巷及十宜楼二处胜景,曲巷是为了阻挡鹿港冬季强烈的海风而设计,“曲巷冬晴”意即在此;十宜楼又称为“跑马楼”,典雅秀丽,是全台颇具特色的古建筑。十宜楼附近有小规模的瓮墙,但保存较完善的,首推距离民俗文物馆约100公尺的谢宅,共有120只酒瓮,独步全台。十二胜中以“意楼春深”最著名,意楼今名“天遗室”,为一闽式阁楼,位于九曲巷侧巷的庆昌古厝中,楼上有一面以葫芦与古钱交错变化的圆窗,古意盎然,吸引不及游人的目光。此外,鹿港还有文开书院、龙山寺、天后宫三大古迹,以及专为保存民俗文物而辟建的民俗文物馆;除了丰富的历史古迹外,鹿港小镇的街头巷尾,亦处处流露着乡土的纯朴与古意,如僻处在小巷中的古厝老宅,中山路上仍可见到的古早式中药行、布店等,一趟鹿港古风巡礼,可以中山路为轴线,循线走访。
隘门:行过后车巷,一座刻写着“门迎后车”的砖造建筑,就是昔日作为防守巷弄、划分地盘的隘门;早年漳泉等各籍移民械斗频繁,加上地方富裕,受盗匪窥觎,因此居民便在巷弄中设置隘门,入夜即关闭,是鹿港市街的特色之一。
九曲巷(金盛巷):鹿港近海,冬季时,名为“九降风”的东北季风,横扫大街小巷,寒冷刺骨。为了阻挡严风,许多老街都设计得狭窄多折,泛称九曲巷,能成功阻挡强风侵袭,使巷内温暖宜人,有“曲巷冬晴”之喻,今日以金盛巷最具此特色。
瓮墙:瓮墙是传统鹿港民宅中一项极富特色的装饰,以空酒瓮垒砌成墙,通风而美观,而酒瓮多得可以拿来砌墙,也反映出鹿港昔日的富足。
意楼:以凄美的闺阁故事引人流连,据说这里曾住着一位少妇,夫婿赴试久去未归,日日凭窗守候的妇人,最后竟抑郁而终。意楼的圆形花窗,以古钱与葫芦图案拼成,蕴含求财祈福的意味,一旁杨桃树摇曳烘托下,更显妩媚。
十宜楼:在九曲巷(金盛巷)底,抬头可见一座嵌着碧绿琉璃瓦的红砖“跑马楼”,两侧的楼房,就是从前鹿港文人墨客聚会的场所“十宜楼”,所谓十宜乃指琴、棋、诗、画、酒、花、月、烟、博、茶十项文人雅事,曾有流传诗句“衢弯九曲狂风阻,楼号十宜雅士临”,道出了鹿港昔日的文风情致。
天后宫·妈祖文物馆:地址:中山路430号,营业时间:妈祖文物馆0800~1200、1300~1730农历1~3月0800~1730列属三级古迹的天后宫,约草创于清康熙年间,奉祀由湄洲天后宫恭请而来的二妈;原为求航海平安而立的小庙,后经不断扩建,才成为今日的规模。过去鹿港居民多赖渡海贸易与捕鱼维生,因而对妈祖信仰特别虔城,天后宫至今仍香火旺盛,亦是鹿港最重要的信仰中心。台湾各地从鹿港天后宫分香出去的庙宇高达600多座,因此终年都有络绎不绝的香客回来进香,300年来,香烟薰黑了妈祖脸庞,因此信徒们均称其为“黑面妈”或“香烟妈”可见香火之盛。而每年农历3月23日妈祖诞辰,如潮涌至的进香团更使天后宫为之沸腾,为鹿港的一大盛事。除了信仰上的重要性,天后宫的建筑亦颇有可观;精致的细部装饰、朴拙的石雕、正殿中神气活现的千里眼、顺风耳塑像,以及清乾隆、光绪皇帝御赐的御笔匾额等,都不容错过。此外,天后宫后殿辟建为妈祖文物馆,展示旧时妈祖出巡所用的各式凤冠神轿等文物,并不定期推出鹿港宗教文物展览。
文祠:地址:街尾里青云路2号,电话:(04)777-2148,文祠全名为“文昌帝君祠”,包括文祠、武庙及文开书院,文武并立,十分特殊。文开书院建于清道光4年(1824年),外观简朴大方,由当时的鹿港海防同知邓传安率八郊共同兴建,为纪念明末大儒沈光文(字文开),因而取名文开;昔日书院的藏书量多达30余万册,并延聘名儒化育学子,是老鹿港重要的文教发祥地。文祠建于嘉庆17年(1812年),主祀文昌帝君,亦是昔日鹿港文人的精神信仰中心,文祠格局与文开书院非常相似,最大不同处在于文祠入口两壁题满了各式法书,为鹿港书法名家之作,颇有可观。武庙鲜红的外观颇为醒目,主祀关帝圣君,一旁配祀周仓、关平与赤兔马,均出自昔日福建名师的手笔。
鹿港民俗文物馆:地址:中山路152号,营业时间:0900~1700,休息时间:周休二日后之周一,鹿港民俗文物馆为台湾民俗文物收藏最完善的展馆之一,原为昔日鹿港显贵辜显荣故居。全栋建筑仿文文艺复兴时期巴洛克式风格,为本世纪初西化风潮下的精致之作;馆内收藏了多达6000件的台湾传统民俗文物,俨然一座丰富的历史宝库。文物馆内包括近20间陈列室,展出文物以清中叶至民初的生活器物、家具、书画、宗教礼俗等用品;如清末民初的刺绣服饰、精雅的螺钿家具、古早的乐器,甚至织布机、剃头摊子,不论是富贵人家的居家陈设,或是寻常百姓的生活日用品,皆具历史价值。此外,馆中亦展示鹿港老照片、旧市街模型,并播放鹿港古风等视听影片,值得细览。
乘车风向标:自台北市承德路搭往鹿港的统联客运;或自台中市后火车站、彰化火车站前搭往鹿港的彰化客运。

天然玉成的中部奇观

彰化县位于台湾省中部,西邻台湾海峡,南接云林县,北部与台中县相连,东与南投县接壤。彰化县原称半线,为高山族聚居区。初为漳、泉、惠、潮等地移民人垦的中心,1723年(清雍正元年)设县,因取福建巡抚王绍兰的“显彰皇化”之寓意,而更名彰化。县治设在彰化市。鹿港是台湾省最早开辟的港口之一,鹿港龙山寺、天后宫为彰化县有名的古迹,其他如八卦山大佛、孔庙、虎山岩等,都古味盎然。彰化县二水乡产有畅销海内外的“螺溪石砚”。彰化肉圆、肉粽和,鹿港的郭经蚵仔煎、阿柱圆仔汤则以馅厚味美而享有盛名。彰化的蔗糖、北斗酥糖、洋茹罐头、吐绶鸡(台湾火鸡)等,是其特产,另还产柑桔、菠萝、芒果等水果。彰化孔庙座落在彰化市八卦山牌楼下的孔庙,系1726年(清雍正四年)彰化知县张缟倡建,为台湾省一级古迹。乾隆、嘉庆、道光、年间几经修葺,规模更加宏伟,是台湾中部最主要的孔庙。彰化孔庙建筑群信次为大成门、大成殿、崇圣祠;两侧为东西庑、规制皆备、构造精美。大成殿采用四面回廊围绕的走马庙形式,屋顶成曲面形,屋檐曲线流畅,歇山重檐,中央一对龙柱乃用泉州白石雕刻而成,与鹿港龙山寺风格相同,雕工精湛,不可多得。大成殿的台基,是以红砖镶砌的“万”字连续的图案年铺成,构思巧妙,坚固完美。戟门的雕龙石鼓、嘉庆年间的古钟、礼器库、乐器库,及客家式建筑的石栏杆,皆值得观赏。八卦山大佛彰化县以平原为主,八卦山是县境唯一的台地,古以军事竽地闻名,称其“定军山”。八卦山距彰化市区东约1公里,遍长相思树、榕树和凤凰木,海拔仅96米,但峰峦秀拔,绵延10公里,像翡翠屏风般三面环拱市区,是兵家必争之地。1895年(清光绪二十一年)清廷割让台湾,当地军民利用八卦山的有利地势,奋起抵抗日军,杀敌无数,后因寡不敌众,500余人全部壮烈牺牲。现陈列在北的数门古炮,成为人们凭吊先烈的遗物。如今,八卦山上名闻遐迩的是建于1961年的如来大佛像,高约24米,肩宽约4米。胸围约12米,为钢筋水泥雕塑。由莲座到佛顶,计六层楼高,耸立在山顶越发显得巨大。据说这尊大佛超过了日本的奈良大佛和印度卧佛,是世界少有的大佛。大佛莲座四周有门,内部其实是一座六层的楼房,底层是小佛堂;二楼至四楼展览有关佛陀一生事迹的图画和雕塑模型;五楼为藏书室,藏佛经和佛教典籍;顶层是瞭望室,实际上为大佛颈部。瞭望室有七面小窗,可一览彰化市全景,并远眺茫茫海峡。层层攀上大佛顶端,领略“望洋”景色,成为人们最感兴趣之举。圣王庙圣王庙位于彰化市富贵里中华路,建于1733年(清雍正十一年),供奉开漳圣王,嘉庆及光绪年间曾加以修建。虽为福建漳州型庙,但木构造显现粤派特征甚多。庙前龙墙以剔地起突法将龙身滚翻的姿态表露无遗,构图精美,三川殿前有青斗石雕的八字墙,左龙墙、右虎壁,雕猛虎下山等,巧匠将老虎的头部以夸张手法表现,蕴含着亦庄亦谐的趣味,艺术水准甚高。鹿港龙山寺彰化县鹿港镇地形似鹿,并是平埔族人获猎鹿贩鹿皮的地区,故名。200多年前,这里是台湾与福建通航的良港,也是台湾有名的古迹港。最重要的古迹为龙山寺和天后宫。鹿港龙山寺号称“台湾紫禁城”,是台湾省一级古迹,与台北艋舺龙山寺同名。最初建于1653年(清顺治十年),由福建省温陵龙山寺肇善禅师从泉州龙山寺运唐代观音铜像一尊到鹿港,始而建寺。后经过多次修整和重建。整个庙宇的布局和建筑式样,都仿照温陵龙山寺。据说是从闽、粤等地聘请能工巧匠设计建造的。全寺共有99个门,殿宇雄伟,寺中的石鼓、石柱、石门、石壁、石栏等,浑拙古朴。特别是龙柱雕刻得极为精致,前后三进,各不相同,但都玲珑浮出,须眉毕现,为台湾石刻艺术之珍品,具有“台湾艺术殿堂”的美称。正殿内供奉观音菩萨,周围的十八罗汉塑像,个个栩栩如生。右墙角有一口大钟,高2米,直径1.2米,重千斤,是目前台湾寺庙中最大的一口铜钟。据记载,这口大钟为1895年(清咸丰九年)浙江宁波名匠所铸,钟称“龙山晓钟”。后殿供奉释迦牟尼及地藏菩萨。寺的前院建午门平台,俗称“大戏台”。戏台的藻井称为“八卦顶”,是以精巧木雕配上精密设计的榫头而成,不用一根铁钉。藻井的浮雕饰以彩绘,十分华丽。诸殿屋脊均为燕尾式反翘,垂脊有凤凰装饰,赤瓦红墙,紫柱朱门,色彩鲜明浓烈。全寺露天地面皆铺大块花岗岩石板,平敞整洁。外围短垣环绕为山墙,山墙墀头饰以驮象雕塑。山门建造富有特色,五门由三个独立的屋顶建成,屋顶彩用重檐歇山式,比例均衡,气派非凡。由于经清代名师多次修建,故鹿港龙山寺完整保持了清初寺庙建筑的风貌。象征着台湾与大陆的亲密联系,可与大陆名刹相媲美。鹿港天后宫鹿港另一重要古迹是居台湾400多座妈福庙之冠的天后宫。该宫于1685年(清康熙二十四年),由旅居鹿港的福建兴化籍人捐资兴建,又名“兴化妈祖宫”。建筑宏伟,殿宇壮丽,与台南市的大天后宫、北港的朝天宫、新港的奉天宫并称为“四大妈祖”。庙前的广场上,有一座巨大牌坊,入内有山门、龙柱、石壁和石楣,刻画精致,都以历史故事为背景,是不可多得的艺术雕刻。天后宫分前后两进,都供奉妈祖神像。大殿悬有乾隆御笔大书,盖用玉玺的横匾两块,上题“佑济昭灵”、“神昭海表”,另有光绪亲笔颁赐的“与天同功”匾一方悬于殿上。庙内除妈祖像外,还有出自大陆式匠之手的千里眼、顺风耳木刻神像,神态逼真。庙的左右建有龙楼凤阙,分别为梳妆楼与升天阁,登临其上,古镇风光,尽收眼底。鹿港天后宫在台湾各妈祖庙中地位极高。因该庙所供奉的妈祖神像是1683年(清康熙二十二年)由福建水师提督靖海侯施琅从莆田湄洲天后宫恭迎到台的,是全省唯一由湄洲而来的神像,人称为“祖神”。鹿港天后宫亦号称“祖庙”。由于香火鼎盛,神像久受香烟薰染,由原来的粉红色变成黑色,被信徒们称为“乌面妈”。每逢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妈祖诞辰,全台70多座由鹿港天后宫分出香火的妈祖庙神像势全副銮驾前来鹿港朝谒祖庙,届时人山人海,盛况非凡。鹿港民俗文物馆鹿港靠港口之利而兴起,因港口淤塞而衰落。如今的鹿港已不成为“港”,泥沙淤积使港口出现了沙洲,与祖国大陆的通商亦已中断。但是,在古镇弯曲的街巷里,在散布于镇上的120座寺庙中,仍可看到世代相传,保持至今的大陆古风。沿全镇最繁华的中山路,可领略古镇风貌。自北向南,有天后宫、城隍庙、三山国王庙、半边井、隘门、民俗文物馆、龙山寺、地藏王庙等古迹。其中,民俗文物馆是彩文艺复兴式的砖造房屋,原是企业家辜振甫的故宅,后来捐赠改建为民俗文物馆。馆中珍藏2000余件民俗文物,有古玩、古式家具、服装、乐器、陶器等等,应有尽有,琳琅满目。件件古物,趣味盎然,充满着浓厚的地方色彩。透过这些古迹,可看到当年鹿港文化的繁荣与兴旺,以及鹿港与大陆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益源古厝闪源古厝,又称陈四裕古厝或马鸣山古厝,位于彰化县秀水乡,是泉州籍人陈荣华于1846年(清道光二十六年)兴建的。古厝占地近1万平方米,规模仅次于板桥林宅和雾峰林宅。据记载,当年陈家曾派人到大陆采购福建武夷山杉木作为建筑材料,聘请大陆设计师、建筑师和名工巧匠到台设计建造,因此,古厝结构全是大陆的传统式亲友,被人称为“中华民族传统建筑”、“唐山巧匠精心杰作”。古厝采取三进式,用红色砖墙、青绿色瓷窗、灰色石牖砌筑而成,尽管历经百年,色彩仍鲜艳漂亮。门楼即颇有名气的“积善楼”,顶层有一间空房,燕尾式屋檐,使用筒仔瓦及乘帘瓦,塑有花草,装上镜片,雕梁画柱,构成整个建筑中最精彩的部分。底层三间,中间为通路正面悬挂“积善楼”匾额。积善楼楼内有很深的庭园,园里各有榕树,环境优雅。西厝住宅部分的厅堂前有轩亭,布局相称,古朴悦目。外护龙为高大堂皇、马背型的屋檐,围墙上图案精巧。整个古厝建筑匠心独具,令人赞叹不已,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创造精神。花坛虎山岩花坛位于八卦山西北麓,距彰化市6公里。乡内岩竹村有一风景秀丽、极富盛名的古刹,即虎山岩。虎山岩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佛塔风檐,古意盎然,殿宇背负岩壁,古朴巍峨,环境清幽静谧,寺前有一方金龙池,池右为听雨亭及祈雨亭;寺左修竹参差,听竹亭掩映其中,颇富诗意,“虎岩听竹”,即是彰化入景之一。清水岩寺彰化社头镇的清水岩与花坛的虎山岩、南投的碧山岩,并称为中部三大名岩。岩外有护墙围绕,寺前为春光亭及龙池,寺内以清代建庙之初的古物为多,环境清幽雅致,风光明媚秀丽,平日香火兴盛。寺后山麓,已规划为野生动物保护区,有许多鸟类经常栖息于此,游人可看到群鸟飞越森林的场面,颇具原始风味。彰化县还有百果山风景区、田尾公路花园、台湾民俗村、员林公园和员林玫瑰花园、王码云禅寺等风景名胜,供人们旅游休闲娱乐。

历史沿革

1945年10月台湾正式归还。国民党政府接管台湾,考虑到地方自治的需要,乃将日本统治时期的五州三厅,改为八县,并将日本统治时期的11市改为9省辖市、2县辖市。其中:彰化市管辖区域:东为彰化市大竹区快官,位于东经120°37′17″;西为彰西区西门口,位于东经120°29′47″;南为大竹区快官,位于北纬24°2′6″;北为大竹区阿夷,位于北纬24°6′43″。本市四周东与乌日乡为邻,西接美镇、秀水乡,南与花坛、芬园二乡为界,北以大肚溪与大肚乡为界。面积为65.6947平方千米,人口54561人。管辖彰化、彰西、彰南、大竹等4区。市政府设于彰化市彰南区。1946年5月,彰化区(当时属台中县)驻地由彰化市南郭迁往鹿港。1950年7月1日,线西乡(当时属台中县)分出伸港乡。1950年台湾省调整各县市行政区域,其中台中县合彰化市,分为彰化、台中、南投三县。彰化县辖彰化市及彰化、员林、北斗三区,计1市(4区)25乡镇,435595人,面积1061.4649平方千米。县政府设于彰化市。彰化县:管辖彰化市,及鹿港、和美、员林、溪湖、田中、北斗、二林等7镇,及线西、新港、福兴、秀水、花坛、芬园、大村、埔盐、埔心、永靖、社头、二水、田尾、埤头、芳苑、大城、竹塘、溪州等18乡,合计1市25乡镇,664887人,1061.4649平方千米。东为二水乡鼻子头,位于东经120°38′0″;西为大成乡下海墘厝,位于东经120°16′0″;南为二水乡南二水南方,位于北纬23°47′30″;北为新港乡新港北方,位于北纬24°10′45″。本县东接南投县,南连云林县,西临台湾海峡,北界台中县。1959年7月1日,新港乡更名为伸港乡。近年来,随着彰化县与南投县之间经济、文化的联系以及岛内县、市的合并,南投县与彰化县之间日益推动两县市的合并。

特色小吃

姜丝大肠:是一道寻常的客家餐点,作法是先将猪大肠洗净、切段,放入锅中加水,与葱、姜等一起熟煮至烂,再起油锅爆炒即可。姜丝大肠的作法简单,好不好吃,关键在于选料,肥油的猪大肠,加上6、7月盛产的上等嫩姜,酸嫩Q滑,滋味最佳。
粄条:客家食物的代表,北部客家庄称为“粄条”,南部客家聚落则称为“面帕粄”,亦即广东人所称的“河粉”,或台湾人说的“粿仔”。以在来米制成的粄条,烹,调很简单,以红葱头爆香,加入厚油高汤、碎葱及青菜、薄切肉片,滚水即成;干炒或者煮汤各具风味,惟一般以煮汤较能吃出原味。由于用料简单,粄条好不好吃,要诀就在粄条的Q度,以及爆香的葱头。新埔粄条以井水制造,有别于其他地区以自来水调制,因此味道较甘甜,而坚持传统的手工制法,使其口感Q韧,在北部客家庄中最负盛名。
红糟肉:亦称糟母肉,系以糯米、红麴加上糖,盐发酵成糟母,再将鸡、鸭等肉类放入其中淹制而成,兼具酒香及肉香,且有滋补之效。红糟肉过去是客家人珍贵的过年菜肴,现则已普遍化,平常日子就可尝其美味。
梅干扣肉:炒、卤、淹是客家菜常用的烹调方法,梅干扣肉就运用了淹、卤两种作法。首先,采摘下来的芥菜先行日晒风干,再涂以盐巴,密封淹制做成梅干;将梅干与卤得熟烂的五花肉或是蹄膀,放在一起蒸煮,梅干菜的酸脆与肥肉的油香融为一体,即成为梅干扣肉这道佳肴,是客家餐馆必备的招牌菜之一。
烟肠:乃客家人所称的香肠,又称为粉肠、水烟肠或白烟肠,其外形虽然类似香肠,但口感却截然不同,吃起来香香软软的,带点Q劲。其制法是将地瓜粉、瘦肉及香料调匀,灌入猪小肠后煮熟,冷却后就可以切成一块块沾酱料吃;以米酱、糖、盐、辣椒等混合而成的沾料,甜中带辣,与烟肠一起入口,最能吃出烟肠的特殊风味。
桔酱:北部客家庄常见的蘸料,酸甜的滋味具开胃效果。桔酱系将酸桔洗净、晾干,然后去籽加入盐、糖等调味料,熟煮至烂,再去除渣滓即成。由于酸桔仅年产一次,客家人利用每年11、12月酸桔产期制作桔酱,然后分装成瓶于一年中食用;因桔酱制作过程多手工,难大量生产,益显珍贵。

交通

铁路西部纵贯铁路的海线及山线在此交会,而境内的彰化及员林亦属西部干线的大站,各级列车皆有停靠、堪称便利。公路台北、台中、高雄皆有台汽客运开往彰化;而县内则以彰化、员林两家客运为主,分别以彰化市及员林镇为中心,联络境内各乡镇。

史前文化

彰化地区的史前考古研究,始自1933年已故地质学家林朝棨及日本学者早坂一郎在八卦山发现贝冢,至今已有七十余年的历史。经正式调查,发掘的史前遗址共计32处,涵盖新石器时代长达5000年的牛骂头文化、营埔文化及番仔园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