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音河乡地图
扎音河乡相关地区地图:
经济建设
巩固基础财源:在发展优质大豆产业上下功夫。我乡是大豆主产乡镇,农民有种植和经营大豆的产业优势,全乡种植面积可达13万亩,占耕地面积的80%以上。我们将充分依托这一产业优势,在发展优质大豆上提品质、上规模、增效益。一是积极引进良种。今年从北安农科所引进“垦建25”高油大豆种30万斤,在全乡建成优质大豆围路经济带10条,并与市制油厂签定了高油大豆收购定单,使高油大豆在我乡成为种植业的主导产业。二是实行机械作业。依靠扎音河村农机作业服务公司的机械作业优势,实行连片种植、机播、机械耕旋和机械收割,并全部施用种子包衣、化学除草等生产技术,增加大豆生产的科技含量,创造优质大豆的规模效益,以巩固基础财源,增加农民收入。壮大主体财源:在盘活企业及管理建设上增投入。发展乡村企业是壮大乡级财源的战略支点,也是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的重要途径。在发展企业上,扎音河乡突出抓两个方面:一是创办产业公司,辟建税源基地。在扎音河乡奶牛生产合作社和朝阳村肉牛生产合作社的基础上,经有关部门批准,成立海伦市扎音河奶牛生产责任有限公司和朝阳村肉牛生产责任有限公司。同时,扩大扎音河林业苗木材种基地建设,成立海伦市扎音河苗木公司。以上公司的创办和建设,推进了养殖业和林木基地的规模发展,扩大了基地的辐射面,有效地发挥公司养殖等产业的龙头引带作用。全乡逐步形成以普养为基础,规模饲养为骨干的畜牧业发展格局,营造公司连基地,基地带农产的产业化模式。2003年,奶牛生产公司投资60万元,发展奶牛250头,新建标准化牛舍1200平方米,已投入施工。建中型饲料青贮窖两座。全乡肉牛养殖7000头,两羊3500只,实现了养殖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步发展。为乡级财政注入了新的财源。二是启动东风油厂,招商引联创税。在东风村植物油厂承租转让,已成立省顺通粮油加工有限公司的基础上,大力扶持其启动生产,力争投产达效。通过走借力兴业、借企兴财之路,促成老企业的起死回生,力争创税10万元以上。
培植新兴财源:在发展个体私营经济上找出路。扎音河乡要充分发挥个体私营经济在乡级财政收入中的主体作用,不断培育和建设新的经济增长点,从市场引导、政策扶持、能人引带、建立基地出发,利用本乡资源、产业、人才优势,使扎音河乡的个私经济扩规模、增数量,形成群体发展。一方面,以农贸大市场为载体,发挥乡工贸小区的商贸中心作用,拉动农产品流通、机械修理、餐饮服务、百货批零等行业的规模发展,全乡个体工商户发展到280户,创税25万元,提高个私经济对财政收入的贡献份额。另一方面,以海北大豆交易中心为基地,发展粮食运输营销队伍。通过出台优惠政策,贷款扶持,形成规模,推进运输产业的新发展,在全乡建立专业运输村屯5个,专业运输户350户,为乡级财源建设培育新亮点,找出新出路。
积累后续财源:在营造“绿色银行”和劳务输出上做文章。扎音河乡坚持把生态农业建设和劳务输出工作作为乡级财政的后续财源,抓实抓靠。一是发展林业经济,营造“绿色银行”。坚持以建设千亩林场,实施大项目为主体,推进生态农业建设。要充分利用扎音河乡沟筒地较多的地理特征和国家实行退耕还林的优惠政策,结合小流域治理和“五荒”开发,扩建通泉、双合、录丰三处千亩林场,扩大护村、护路、农防林更新改造力度,通过增品种、扩规模,形成多林并举、多树种搭配的发展态势。实现造林面积3000亩以上,绿色覆盖率达到18%。同时,加大林业项目的投入力度,投资70万元,成立扎音河苗木公司,新打灌溉井和新增喷灌设备,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新增面积800亩,新育各类苗木100万株,营造“绿色银行”。二是扩大劳务输出,促进农民增收。劳务输出已成为农民增收最直接最有效的最佳途径。我们要克服“非典”给劳务输出带来的冲击,依托国内外、省内外劳务基地和农民季节打工的特有优势,在运输、建筑、养殖等产业上做文章,利用东邻农场、北靠北安市主星鲜族乡的地理优势,继续抢占季节劳务市场,做到非常时期走内部转移和就近转移相结合的路子,转移劳动力3000人以上,劳务输出收入实现1500万元。
挖掘潜在财源:在强化征管、开源节流上定措施。一是摸清税源,应收尽收。将完成财税收入作为全年工作的突破项目抓实落靠。年初乡政府由主要领导牵头组成税源调查组,逐村入户核实财税指标,并与各村签定财税目标责任状,纳入乡村干部的大目标管理,制定了“以责任区的包片领导负总责、包村联络的乡干部和村组干部具体负责”的责任机制,把核定的任务指标分解到季、细化到组、落实到户。坚持“以旬保月、以月保季、以季保年”的征收原则,有效地堵塞了漏洞,杜绝“跑、冒、滴、漏”现象发生,做到了应收尽收,及时缴库。二是节流增收,控制支出。我们坚持量入为出,过紧日子的原则,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严格控制弹性支出。为了实现保工资发放,保正常财政运转和社会稳定的工作目标,乡党委重新研究制定了《财务管理制度》和《后勤管理制度》,严肃财经纪律,坚持“一个漏斗向下”、“一支笔审批”和“零户统管”制度。一手抓财源建设,一手抓财务管理,彻底解决预算外资金管理失控的问题,做到以节流促增收、以管理保增收。